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贞观长歌-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铜盔将军看看左右:“他们一定是认错人了,走,咱们到前面看看。”说完,急匆匆地迈步朝前走去。常三多在后头大声喊道:“令官!你站住,我是你爹呀!”铜盔将军对裨将道:“这两人饿昏了,尽说些胡话,快把他们拦住,给他们弄点吃的。”说着急匆匆向前走去。
  采矶紧追了几步,嘴里喊着:“令官,你这是怎么了,舅都病成这样了,你就走了吗?”几个士兵把她拦住,铜盔将军从亲兵手中接过缰绳飞身上马,一挥鞭马向前驰去,几十名骑兵跟在他的后面,很快,马蹄声消失在黑夜中。
  采矶扑通一声坐在地上,常三多挣扎着爬过来,关切地问:“采矶,你怎么了?”采矶泪水飞落:“一定是他当大官了,怕认我了!”常三多一跺脚:“这个畜生,我去找他去!”采矶伸手拽住常三多,一脸悲伤地道:“舅!他的心要是变了,找他又有何用?”
  由于一路劳顿,这一夜采矶睡得很死。躺在篝火边的她做了一个长长的梦,梦见自己和常令官进了洞房,令官看着她在不停地笑,可是,当她把手伸向自己的丈夫时,却什么也没有碰到。
  天亮的时候,篝火只剩些余烬,四野响起鸟鸣的声音,采矶睁开眼睛,突然发现身边有一只包袱,她摸了摸,打开一看,里面有几包药,还有一些钱。采矶喊道:“这是谁的东西?谁的东西?”四周却没有人应声。常三多在一旁说道:“闺女,你别喊了,我知道是谁的东西,一定是他夜里来过了。”采矶一愣,看着舅舅道:“你说令官?”常三多叹了口气道:“一定是他心里过意不去了!这个混蛋总算没有良心丧尽呀!走,咱们去前头找那些兵丁打听打听,兴许就能问出他的下落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打听五打听,两人还真打听到了昨夜来的那个铜盔将军姓常名胜,从前做过当今太子李承乾的铠曹参军事,因为这一层关系在军中升的很快,年轻轻的已经是驻泾州的唐军前军统军了。
  采矶搀着常三多一路打听,一直找了三天,才来到泾州前军军营的大门前。常三多向守门的兵卒说明自己是常统军的亲爹,是来认亲的。把门的士兵看看他们褴褛的衣衫,怎么也不信统军大人会有这么个穷酸的爹。
  采矶就撒了谎道:“都是因为路上遇到了土匪,才落到这个地步的。”士兵问采矶是什么人,采矶说自己是常家的丫环。士兵打量了她几眼,说道:“嗯,这丫环倒像那么回事儿,不过,常将爷已经调到左屯卫军,昨儿就往长安去了。”
  一听这话,采矶当时就差点瘫下来,常三多宽慰她道:“孩子,别难过,知道他的去向就好,咱们原本就是畿县的人,对长安熟悉,一定能找到他。”听了舅舅的安慰,采矶强打起精神,二人转身南下,向长安一路迤逦行去。长安越来越近,她离希望就越来越近,八年的等待,她将等来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贞观长歌八 哗变(1)
常胜被突然调回左屯卫军,是因为长安最近出了档子事儿:曾当过李建成侍卫、后来投奔了梁师都的孙达潜入了长安。他在一间酒肆里和左屯卫军中一位小校饮酒时,被人认了出来。京兆尹的人接获线报赶到现场,只可惜来晚了一步,让他逃走了。
  孙达的出现,使李世民想到了要加强对左屯卫军的控制,这支人马从前是李建成的东宫六率,孙达和许多领兵将佐都有旧交。于是李世民把旧东宫出身的左屯卫翊府中郎将张道遵升了一职,调往云中,准备再选个得力的人去掌控左屯卫军。可是这新人选却令他颇犯踌躇:兵部推荐上来两个人选,一个是程知节的儿子程怀亮,一个是太子的旧属常胜。这二人都立过不小的战功,程怀亮在驰援绥州时曾率兵攻下胡人控制的两座渡口,常胜则在云中第一个杀进梁师都的帅府。程怀亮人虽不大,但出身将门,甚为勇猛,呼声颇高。而常胜呢,毕竟是太子的家臣,兵部将他报上来,十之###是太子在里头使了劲。
  李世民是先砍下兄长的脑袋,继而把父亲逼得让位而登上权力巅峰的,因为有过切肤之痛,所以很注意均衡自己儿子们的势力。他既不想让东宫的力量太强,以至于有一天可能会让自己走到父亲李渊的那一步,也不想让东宫的力量太弱,被其他皇子凌驾,再出现一次玄武门之变。这次左屯卫中郎将的人选问题就牵扯到太子与蜀王一系的均衡,虽然只是一个四品官的任命,但李世民明白,做君王的往往最容易在看起来像小事儿的关节上出差池。依着这两个人的来头,要是不拿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来,无论擢升了谁,都会引发一场风波!朝廷正在加紧准备北伐颉利,怎么经得起这样的纷乱?
  李世民的决定迟迟没有做出,李承乾那头沉不住气了,忙召集自己的谋士们商量对策。当时的东宫,其架构就像是一个小朝廷,有大小几十号文武官员,名号不同,但职能和大朝廷里的文臣武将相近,这样设置,是为了从小培养太子协调臣子关系的能力,为他将来治国理政打好基础。一番议论后,大家建议他先把常胜平调回左屯卫军中,这样近水楼台先得月,就可以朝最终的目标更近一步。平调一个五品官不是什么难事,由东宫出面,一道公文在兵部和三省走了一圈,就发往泾州调人了。东宫既担负着守备京畿的部分任务,公文发走后,李承乾和手下加紧布置人马拿捕孙达,并加强了皇宫等机要之地的守备,谋士们还建议太子亲自到皇宫外替父亲守更,以示孝心。以李承乾的年纪和本事,他去守更本没有实际意义,但是他明白谋士们建议的用意所在,就连着五个晚上都到皇宫去值守。
  不想第五天夜里下起了大雨,淋了李承乾一个透湿,早晨被人扶回东宫就病倒了,高烧不止。李世民闻知详情,嘴里责怪李承乾多此一举,说孙达不过是个赌输了的光棍,何用如此兴师动众,但心里却深为儿子的孝顺感动,亲自去东宫探视了三次。第三次探视后回到承庆殿,李世民大笔一挥,下了一道诏令,升常胜为左屯卫翊府中郎将,等于把守备京畿的十六卫禁军中重要的一支左屯卫军交给了东宫。
  吃了这副“良药”,李承乾的病两天后就好了。
  李承乾心里舒坦,李恪的心里却又添上了一回堵。
  安黑虎向李恪禀报此事时,这位心高气傲的王爷正和中书侍郎岑文本一起下棋,听着听着,他把棋子一扔,站了起来,脸色铁青地在书房中走来走去:“父皇也太偏心了!程怀亮哪一点比不上常胜?一个驸马爷还拼不过他东宫的一个家奴,以后我姐姐的脸往哪儿搁,我的脸往哪儿搁?这口气我咽不下,我这就找程知节去,愣的怕不要命的,他嗓门大,父皇有时候也憷他!”
  岑文本赶忙拦住李恪:“不可。”李恪问:“怎么,你觉得程知节不管用?”岑文本说:“不!眼下朝廷正准备北伐,程咬金是统兵大将,在瓦岗寨的旧属遍布军中,要是他出来闹腾,皇上当然不会不顾及他的面子。”
  李恪有些诧异地说道:“那先生为何还要阻拦我?”岑文本说道:“殿下以为这次常胜能压住程怀亮全凭的是他自个儿立下的那些功劳吗?不,从根儿上说,他靠的还是主子在皇上那儿得到的恩宠呀!我听说自从孙达现身后,太子为了皇宫的守备抽空了自己的侍卫,并且亲自替皇上值更了五宿,最后病倒。这些事儿让皇上从太子身上看到了一个‘孝’字,正因为这样,皇上才会舍自己女婿去重用太子的家奴。你若非要和皇上拧着来,那岂不是不孝?在父亲那里,不孝的儿子和孝子争,谁占便宜谁吃亏,那还不清清楚楚吗?”李恪看着岑文本,慢慢地回到了棋枰前。
  李恪平日结交了不少才俊,但心里头最佩服的还是岑文本。这个人有学问,有不同于常人的识见。自武德九年相识后,他一直对岑文本执弟子之礼。岑文本早晚要到李世民身边侍驾,空闲的时间不多,但只要得空,李恪就会去岑文本府上,或者将其请来求教学问。岑文本呢,因为念着当年杨妃娘娘和封德彝的抬举之恩,投桃报李,对这位小王爷十分忠心。李恪性子刚毅,是个有主见的人,一般人的话,很少能听得进去,但是对这位岑先生,他却向来言听计从。今天也不例外,听了岑文本的一番话,他就把心头蹿起的那股无名火强压了下去。二人接着下棋,李恪的棋力本就与岑文本相去甚远,此时心情已乱,落子更是失了方寸章法,很快就输了一盘。
  

贞观长歌八 哗变(2)
这时,岑文本的随从到门外说中书省接到了紧急公文,是当天要呈给皇帝的,岑文本马上起身向李恪告辞。李恪亲自把岑文本送到大门外,临上马车,岑文本又叮嘱李恪:“殿下得亲自交代程怀亮,绝不能闹事,这样你就算失去了一支左屯卫军,但是却能得到一片圣心!”李恪点头答应下来。
  这道紧急公文是从襄阳传过来的。去年秋天,流窜于荆襄间的大盗丁节趁着当地大旱闹饥荒,拉起杆子,一时啸聚了几万人,攻城掠府,一度甚至打下了襄阳。李世民急调侯君集前往襄阳平乱,因为国中精锐都被派往北方沿长城防备颉利,抽不出太多的兵来,所以他只给了侯君集一万多人,全仗着这位大将能征惯战,在那里与丁节周旋,打了一个冬天,局面总算被控制住了。
  平日中书省收到襄阳来的文书,一般都是催要粮饷或报捷的,这次却和以往不同,报告的是一位名叫程蕴良的五品襄阳别驾的死讯。一个五品官死在战场上,不能算小事,岑文本看过呈文后,当即来到承庆殿。
  天下着大雨,庭中几棵梧桐树的树枝在雨线的鞭击下不住地乱颤。走到寝宫门口,岑文本一探头看见李世民侧卧在御榻上,额上冒着汗珠,一只手在轻轻地按摩膝盖,从牙缝中传出咝咝的吸气声,表情十分痛苦。李承乾站在一旁,面露焦急之色,宦官王德端着一只炭火烧得正旺的火箱,躬身来到御榻前,口中说道:“皇上,奴才把火给您端来了。”
  李世民伸腿要烤,李承乾俯身抱起火箱凑上前去,慢慢地替李世民灼烤患处。天本来就有些闷热,怀里又抱着个火箱,李承乾的汗水一滴一滴落下,李世民看着儿子,眼中露出一丝欣慰的笑意,他怜爱地说道:“乾儿,放下吧,朕好受多了。你的病也刚好,别累着了,唉!朕这条老寒腿啊,真是耽误事。”李承乾放下火箱,浑身已经湿透。
  接着李世民抬起头来喊了一声:“文本,有事儿吗?”岑文本忙走进来,将那道文书递上:“皇上,襄阳来的呈文。”李世民接过展读,呈文报告说这位程姓别驾在押船督运粮草时,不期遇到洪水,船被掀翻,落水溺亡。请求朝廷恩恤,文尾署名的是侯君集。读毕呈文,李世民脸上露出些悲伤的神色,他对岑文本道:“这个程蕴良虽说是溺亡的,但毕竟是死于国事,又身居五品,应好好旌表,在其家乡建一座忠烈祠。”岑文本应了声“是”。
  这时天空响起一阵轰隆隆的雷声,李世民看了一眼窗外,想站起身来,腿一动痛得一皱眉头,身子又歪倒在床榻上。李承乾一揖跪倒,眼泪汪汪地道:“父皇,你这可是为了打下大唐江山落下的病根呀,瞧着您的腿疼成这个样子,儿臣这心里更疼呀!您也是大国之君,就不能爱惜一下自己的身子骨?这旧宫住过几代人,地基下陷,潮气日重,常人待在里面都觉得骨寒,更何况父皇您呢?臣恳请父皇降旨重修翠微宫!”李世民叹了口气:“唉,国家积弱已久,百废待兴,要办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哪里拿得出钱来修建宫殿啊!”
  岑文本看了一眼李承乾,也跪下来道:“皇上的康泰牵系着大唐万千臣民的福祉,这笔钱是万万不能省的!就算是国库里的钱不够,我们这些做臣子的砸锅卖铁,你一块砖、我一片瓦地凑个份子,也不能让皇上再遭这个罪了!”
  李世民正欲搭话,房玄龄走了进来,边走边着急地说:“皇上,出大事了,刚接到急报,河水暴涨,龙首渠被冲毁,漕运阻断了。”李世民脸色一变,这可是件大事,漕运一阻断,南北间只剩潼关陆路连接,运力有限,泾州、并州边兵的粮草供应就要受到限制了,他对李承乾和岑文本道:“你们还要让朕重修翠微宫呢,到处都在伸手要钱,几十万边兵等着吃饭,就是修好了,朕在里面睡得着吗?唉!这粮饷可是天大的事儿呀,转运一节牵涉的面甚宽,六部均有干系在里头,谁出面都不好调停,朕看,就让东宫挑头把这差使管起来,一面抢修漕运,一面调理潼关官道吧!边兵们的粮草一粒也不能少啊!”李承乾一拱手应道:“儿臣遵旨。”
  雨下了整整三天,越下越大,街上到处积水横流。
  城里的福源盛粮栈里传来一阵对账的声音:“进,扬州江南米三十八石五斗,进,关中粟米二十石……”
  就在这对账声中,长安首富窦乂走进粮栈的店堂,这是一个五十来岁的老者,脸上没长一根胡子,身子骨十分清癯,一双眼睛透着商人的精明。他的义子慕一宽跟在身后,管家窦福在门外收着油伞。掌柜赶紧把手从算盘上抬起,从柜台后走出,一脸谦恭地照应道:“东家,您来了。”
  窦乂瞥了他一眼,脸上带着威严问道:“粮食挪好地方了吗?”掌柜回答说:“回老爷,都已经入仓了。”窦乂又问:“损失怎么样?”掌柜笑着说道:“放心吧老爷,咱们的粮仓比朝廷的太仓地基还高呢,就是长安城淹光了,也淹不着咱们的一颗粮食。”窦乂还是有些不放心,对门口的慕一宽道:“一宽,你到各仓去验看验看,雨下得这么大,大意不得呀!我老了,眼见着这些买卖上的事儿只能靠你来操持了。”慕一宽应了声“是”正要转身离去,街对面传来一阵喧闹,有人哭喊了一声:“老天爷啊,我的麦子!”接着,管家窦福从门外探进头来,幸灾乐祸地说:“对面徐记粮铺叫水淹了。”慕一宽瞪了他一眼:“人家遭了灾你怎么还这么高兴?”窦福立即点头答道:“公子教训得是。”
  

贞观长歌八 哗变(3)
慕一宽从他手中接过伞出门去各仓验粮,窦乂留下来和掌柜对账,到了下午,来了个家人递上一封信函,是窦乂派到潼关办差送货的伙计带回来的。信上说大雨把龙首渠冲坏了,洛阳到长安的漕运恐怕要断上些日子。对朝廷来说这自然是一个坏消息,不过,对囤有大量粮食的窦家来说倒是个好消息。
  窦乂马上下令,让自家的三十家粮铺将好粮省着点卖,等过些日子,粮价上来再大批出手!窦福听了有些担心,提醒他不要让官家查个囤积居奇。窦乂训斥他道:“这么简单的事儿,你就不能想点办法?眼下长安城里除了咱们,有几家粮铺的存粮没浸水?你给他们一些马料钱,将浸水的粮食多收些上来,摆在铺面上,官家还能说什么!”窦福眉头一展,谄笑道:“瞧小的这榆木疙瘩脑袋,还是老爷高明呀。”
  雨总算停了,太阳升起来,阳光洒满长安街道,店铺纷纷开张,街上开始陆续出现了行人,李承乾带着贴身侍卫恒连打马徐徐走过街道。路边一片嘈杂的人声吸引了他们,二人停下马来,只见街边的福源盛粮栈前围满了愤怒的民众。有人在喊:“我出二百钱一石,有好米卖吗?”一个掌柜模样的人答道:“您出多少钱一石都没有!”百姓们急了,有人嚷着:“你们为什么不卖粮食?我们要到官府去告你们!”
  掌柜一脸不屑地说:“谁说我们不卖,这边不有的是吗,价又便宜,要多少给多少。”一个老者抓过一把米道:“这粮食浸过水了。”掌柜一指天空说道:“老天爷又没长眼睛,这么大一场雨,哪家铺子的粮食没浸水呀!”
  看着这个场面,李承乾不由一皱眉头,转过脸对恒连道:“去把常胜叫到这儿来!让他看看长安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这工期延迟下去行吗?”原来,皇帝把钱粮周转的担子撂到了东宫,而李承乾又将修通被大水冲断的龙首渠这件最难的差使交给了常胜,除了从左屯卫军抽了一千兵丁外,他还专门请旨给常胜征集了三千劳役,让他尽快施工。但是,施工的进度却不能让人满意,眼看着长安粮价一天比一天高,百姓的怨言一天比一天大,李承乾真有些坐不住了。
  常胜从工地被叫到了福源盛粮栈外,李承乾火烧火燎地对他说道:“你都看见了,疏通漕运的事儿再也拖不得了,你必须在七天内把渠给我修通了。”常胜露出一脸难色:“七天时间真的太难了,干起来才知道口子比原来算的还要宽很多呀!”李承乾问:“宽了多少?”常胜答道:“宽了十来丈。”李承乾脸一变,他真的没有想到居然宽了这么多,这意味着工期还要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