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创伤-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佐法尔曾经是霍尔木兹的属国,考古学家近年在这里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多次重建的清真寺、军事戍堡等建筑遗迹,毁于1503年左右。法国考古队从中发掘出1280片远东陶瓷,时代约在14-16世纪。从时间看,其中包括郑和舰队运往波斯的中国瓷器。
这些瓷器的遗骸也许并不足以充当证据,我必须见到文字记载。或许瓷器可以战胜空间而最终不可能战胜时间,它们可能在空间的旅行中完好无损,却在时间中化为碎片,但我仍不相信它们会在时间深处销声匿迹。在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的东方写本部,我终于从装订成册的**史料抄本中,找出也门拉士鲁王朝(1229-1454)苏丹马立克?扎希尔时代的*文档案,发现了中国瓷器的行踪。那是一份关于郑和舰队三次造访拉士鲁王朝阿丹港的重要史料,写本编号为巴黎*语手稿第4609号(MSParis ,)。
写本年代分别为明成祖永乐十六年(1418年12月30日)、永乐二十年(1423年1月31日)以及明宣宗宣德七年(1482年2月28日)。在回历826年(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2月18日的中国使者到塔伊茨会见拉士鲁克国王的档案中有如下记载:“我君主马立克纳绥尔接到中国国王的使者乘坐的帆船到来的报告。使者带来了国王可汗送给我君主马立克?纳绥尔的上好礼物。我君主敕令格底吉麦鲁丁?本?伊斯哈格和中国国王的使者——宦官一道从阿丹港来(塔伊茨)苏丹这里。他们带了以下这些礼物:奢侈品、麝香鹿、麝香(猫)制品、彩色珍珠、中国产的香水、高级中国陶瓷、衣服、坐垫、新奇的蚊帐、高级香木以及陶器等。苏丹敕令军队迎接使者和埃米尔。时唯回历826年2月18日,星期日的事情……”
马欢在《瀛涯胜览》阿丹条提到永乐十九年出访阿丹是“正使太监李”和“分内官周”。据考证,这两个人就是长乐南山寺所立《天妃之神灵应记》碑提到的“李兴”和“周满”。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青花(3)
大明船队在阿位伯各国受到热情的款待。阿丹国王甚至颁布了一道命令,要求只有拥有珍宝的人,才有资格与大明帝国的使臣进行贸易。于是,郑和船队用他们携带的青花瓷器、檀香木、胡椒,交换阿丹国的猫眼石、红宝石、大型珍珠、珊瑚、琥珀等珠宝以及一些珍禽异兽。此外,苏丹还敬献了一些特殊的礼品:两条珠宝镶嵌的金带、一顶镶有珍珠和宝石的金帽、两支号角,以及嵌刻在金叶上献给大明皇帝的一封特殊的表文。
郑和的航行在也门的阿丹(今亚丁)并未终止。1417年,明宣宗命郑和第五次出航(1417-1419),目的是送东非麻林迪(Malindi)使节归国,同时还派分遣队北上*半岛的阿丹和天方(今麦加)。郑和最后一次航海抵达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港,而分遣舰队则重返阿丹和天方。
当我们认为红海是郑和船队到达的最远端的时候,散碎的青花又在更远的地方现身,如同只言片语,透露了关于六百年前那只船队的若干消息。除了阿曼的苏哈尔城堡、也门的亚丁、巴林的卡拉托林清真寺遗址等处以外,非洲的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甚至南非的宫殿和古墓遗址中,都有大量明朝永乐年间的青花出土。我在《郑和航海图》中寻找青花的踪迹,但是青花的活动范围,已经超出了《郑和航海图》的描述。任何历史记录都具有有限性。这使得关于那只船队的传说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青花并没有因为郑和的离去而驻足不前。16世纪,奥斯曼帝国大举入侵埃及,结束了麦木鲁克王朝对中东地区将近300年的统治。那些来自中国的瓷器,身份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此时它们已不是商品,而是作为战利品,随同麦木鲁克王宫内积累了数百年的国宝一道,被奥斯曼军队洗劫一空,运回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
四
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中国的船队的航向?他们为什么从一开始就决定向西,向日落的方向行进,而不是循着日出的方向,驶向茫漠的太平洋深处?显然,这并非郑和个人的决定,甚至并非朱棣的决定,他们的先人早已为他们选择好的路线。从公元138年张骞出使西域,中国人就开始寻找向西的路径,而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在郑和之前,至少已经存在了一千年。*旅行家马斯欧?迪曾说:“5世纪上半叶,在两河流域,从幼发拉底河向上游出发到古巴比伦西南的城市希拉,经常会发现有中国的船只停泊在希拉城的房屋前面。”对于中国人来说,东方是大地的尽头,而西方却深不可测。战争与商业,不仅使欧亚大陆上的居民们彼此相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感,使他们混沌的地理意识变得日益清晰和准确。他们在各自的地图上标出了对方的位置,并且小心翼翼地寻找着彼此间的连线。
大海不仅暗藏杀机,而且抹杀了人们的方向感。但在海上通过的旅人却络绎不绝。著名的辛巴达,就是乘坐缝合木船,通过这条起伏不定的道路,在广州登上中国的海岸。如果被朱棣推翻的皇帝朱允真的选择流亡海外,他的身影也将隐匿于众多西去的帆影中。
“海路运输意味着自由贸易的开始,意味着生活猛然变得好过。它对海洋国家的经济是个促进。早在13世纪,英国粮食陆路运输每经80公里,价格就提高15%,而从波尔多运往哈尔或爱尔兰的加斯科尼葡萄酒,虽然远涉重洋,价格不过增加10%。”①让…巴蒂斯特?萨伊于1828年在工艺博物馆讲课时说,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的居民“宁肯用从千里之外运来的英国煤取暖,而不用近在十里之内生产的木炭。陆上走十里的运费比海上行千里还贵。”① 。。
第三章 青花(4)
明成祖选择郑和出任船队的统帅,与他的血统有着极大的关系。穆斯林一向重视商业,具有从商和航海双重传统。先知穆罕默德本人就出身于经商世家。许多穆斯林人兼有商人和神职人员的身份。而郑和的祖父,便是一位入仕元朝的色目人,也就是说,郑和具有一部分*人的血统。许多穆斯林于南宋末年随蒙古骑兵探马赤军入滇。元世祖忽必烈派赛典赤担任云南最高行政长官——平章政事,治理云南。随赛典赤入滇的穆斯林,主要聚居在距郑和家乡昆阳不远的省城昆明,元代称“押赤”或“鸭池”。这里,正是郑和的出生之地。公元1381年,一位名叫“马三保”的十岁男孩成为明军的俘虏,并遭到阉割。这一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蓝玉率三十万大军,进攻远在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马三保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在血腥厮杀中结束。这个男孩日后在明军中屡建奇功,后来朱棣赐他姓郑,并任命他为出洋船队的正使太监。
西去的航程,对郑和而言,可以说是某种精神上的寻根之旅。尽管后来郑和皈依佛门,但他的血统使他不仅具有经商的天分,而且在与南洋与西洋人的交往中,占据了身份上的先天优势。
五
穆斯林入滇与青花瓷器的制造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细心的观察者还是会发现二者之间的隐秘联系。青花瓷的着色剂为氧化钴,中国钴土矿主要产自云南宣威、会泽、呈贡等地,俗称“珠明料”。云南钴土的锰和铝含量较高,属于钴锰氧化物。这种钴土制作的青花瓷,色泽不如进口“回青”。后者属于钴铁氧化物。云南钴矿的开发,显然与穆斯林入滇直接相关。
还需回到《混一疆理图》,否则,就无法了解青花瓷器在世界范围内的旅行。形状不同的陆地分散在海洋的边缘,但它们早已成为彼此呼应的拼图。大洋彼端的*地区不仅是青花瓷器的主要市场和继续向西方贩运的中转站,而且为青花的呈色剂的重要来源。波斯、*人很早就用氧化钴作为玻璃的呈色剂。中国最初使用的青花料都是从波斯或*进口,俗称“回青”,即“来自*世界的青花料”。郑和船队不仅从*带回了一些稀罕之物——比如光学眼镜,更从东非的苏麻离(今索马里)带回了大量的“苏麻离青”,也就是钴矿石。这些从郑和船上卸下来的青花料,在质量上远远超过本土钴矿,成为中国青花的主要原料。它使得日益衰微的瓷器生产重获生机,景德镇日渐稀薄的烟火再度浓烈起来。
事物间的联系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在被海洋分隔的大陆之间,因青花而建立了一条隐秘的通道。我们可以就此绘制一幅关于青花的世界地图,从中国、波斯、非洲到地中海,它单薄的身影跨越了大半个地球。作为青花旅程的见证者,郑和的船队几乎与它们形影不离。伴随着海洋这个巨大的空间障碍的解除,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圆形的瓷器,仿佛被缩小了的地球,从它的身上,我解读到了来自世界每个角落的隐秘信息。
黑人的手抱着洁白的青花瓷碗,小心翼翼地举过头顶,瓷碗如神灵的面孔般熠熠发光。黑人身边是正在成形的柱墓——在肯尼亚曼达岛,这样的墓藏形式几乎随处可见。我与郑和站在甲板上,远远地瞭望,他们的灵歌时疾时徐,仿佛不规则的海潮。
第三章 青花(5)
他们把青花碗镶嵌在柱墓上。青花碗宛如深奥的子宫,收回了它曾经赋予的生命,那些弯曲却唯美的花纹,或许可被看作对生命的总结。阳光经过青花碗上的植物进入逝者的躯体,让他死后仍然能够享受大自然的恩典。
生者围绕着柱墓舞蹈,以此来表达他们对来自东方的神物的敬意和对死者的祈愿。在他们激烈扭摆的身体之间,阳光晃动不止,使青花碗的颜色始终在神奇地变幻。
六
没有人能够抵挡青花的魅力,西方人通过远征来夺取青花,反而成全了中国瓷器的远征。青花成为最终的胜者,它们纷纷跨越大洋,出现在*、甚至欧洲贵族的客厅里。由于欧洲人对中国充满着热烈的向往,所以他们不仅在陶瓷上摹仿中国,在建筑、家具、玻璃等其他装饰上也都摹仿中国,这种摹仿影响和促进了风靡一时的“洛可可”风格的出现。专家认为,18世纪下半叶在法国兴起,尔后又席卷整个欧洲的“洛可可”艺术,所讲求的清淡的色调、柔和的光泽、优美的曲线,以及它所表现出来的自然、飘逸、潇洒的风格,就是在欧洲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包括中国陶瓷艺术在内的各种艺术精髓加以消化之后形成的,其范围涉及绘画、建筑和工艺美术的各个方面。①
或许,风尘仆仆的郑和船队远行的目的并不在于以物易物的实物贸易,也无须对“厚往薄来”斤斤计较,如此鼠目寸光并非大明帝国的风格,当整个西方世界都以欣奇的语调发出“瓷器”这个音节,并以之作为中国的代称,郑和船队才真正完成了使命;或许,只有依靠一支强大的船队,才能维持本来就很松散的朝贡贸易,但是,在郑和身后,真正的“朝贡”才刚刚开始,而且不需要任何官方的使节,从东方到西方,都自发性地卷入这种贸易中,天涯海角,无不成为青花环球旅行的一个驿站。据依附理论代表人物贡德?弗兰克统计,明代中国输往欧洲的瓷器在数量上仅占出口总额的16%,但都是优质产品,其价值高达中国瓷器出口的50%。②瓷器所向披靡,使中国在其后的几百年中的对外贸易一直是顺差,西方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埃昂在1646年无奈地说:“带到法国的金银似乎被装进了一个漏底的口袋,而法国只是一条水流不停的运河。”③
哥伦布的远航开辟了掠夺美洲的历史,欧洲人在美洲发现了贵金属矿金、银的盛产地,并把大量金银运回欧洲。然而,这些金银也只是在欧洲稍微歇一下脚,就被转移到了中国。它们与中国瓷器相向而行,青花的故乡,正是它们的终点。“美洲1571年至1821年间生产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被运到中国,一去而不复返。”①贡德?弗兰克甚至把中国形容为世界白银的“终极秘窖”。②
持续数百年的贸易逆差终于超出了西方的承受力,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拒绝中国瓷器、丝绸和茶叶的诱惑,他们于是通过卑劣的鸦片贸易来扭转被动局面。从1780年开始的一百多年里,无以数计的鸦片被运往中国,中国的白银渐渐化为缕缕青烟,这个东方大国,在西方人眼里已变得如青花一般,外表华美,却不堪一击。
第四章 麒麟(1)
一
几乎与郑和下西洋同时,在北方冰冷的驿路上,出现了一些大明宦官的身影。他们带去了大量的珍宝,以求与北方部落修好。一位几乎与郑和身世相同的宦官郭骥,出使瓦剌部落,却被瓦剌部落首领阿鲁台杀掉。出使蒙古部族的使臣也被帖木儿扣押。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年初,在郑和船队出发之前,帖木儿于1月8日率领二十万大军,越过冰冻的药杀河(Jaxartes River),在大雪中挥师南下,向明朝发起进攻。瓦剌部落首领阿鲁台也时常率领部卒从草原深处突然杀出,突袭大明王朝的北部边境。美国学者李露晔说:“和平只不过是持续存在的敌意与徒劳无功的军事征战中的一次中场休息而已。”①
15世纪的欧亚大陆,弱肉强食的战争并没有停止的迹象,打通一条前往西方的海上通道,就显得格外重要。那么,这条海路,会是世外桃源吗?
明朝初年的南方海面,是海盗出没之地。他们甚至掌握着庞大的船队和重型的火炮。他们为自己的贪欲准备了凌厉的牙齿和巨大的胃口。那些载满货物的往来船只,便是他们的袭击目标。与此同时,南洋一些国家之间争夺土地的战争时有发生,加剧了海上通行的风险。大海以来自自然和人间的双重凶险警告过往者,在拥有足够的勇气之前,不要轻易涉足。
郑和的船队装满了整个王朝最珍贵的宝物。这些宝物无疑成了向强盗发出的邀请函。等待他们的,究竟会是怎样的结局呢?
二
在南京下关区一座普通的宿舍院里,我找到一个碑座。这里是龙江天妃宫原址,在眼前这些逼仄零乱的宿舍出现之前,这里曾经种满了奇花异草,以增添神灵的光彩。郑和和他的随员们就是在这里焚香献祭,祈祷天妃(也就是妈祖)担当他们海上远行的保护神。
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亲撰《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立于龙江天妃宫内。碑高六米,正楷书写。当整个天妃宫灰飞烟灭之后,这座御碑,居然保存了下来。我来到南京凤仪门(今兴中门)外护城河西静海寺,我见到这座残碑,并通过碑上的铭文想象那些早已消失的祈祷之声。
天妃出现在每一间船舱里。每天晚餐之前,船员都会焚香跪拜。每当他们踏上陌生的土地,他们都会携带八卦铜镜避邪。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六月底,郑和船队抵达爪哇。当他们登陆上岸,准备与当地人进行贸易交换时,意外发生了。一场屠杀降临到他们头上,船队170名水手被爪哇西王的部队无故杀害。
天妃或许可以使他们在海上获得平安,但却无法回避海岸上的风险。他们无意中进入了一片血腥的战场。在这个风景如画的岛屿上,东王与西王正在相互攻杀,战争的结局,是东王战败被杀,他的土地,被西王占领。而郑和的船队,刚好经过东王的土地。
许多史料都记载了这场杀戮。离开祖国仅仅数十天,就已有这么多水手死于非命。这一事件,为这支即将远行的船队笼罩了某种不祥之兆。
那么,除了祇求神祗的保佑以外,郑和船队是否有能力进行自卫呢?我开始通过16世纪的中国兵书,查阅当时中国海军的武器装备情况。可以得到确认的火器,就有二三百种。有一种近似于火焰喷射器的“飞天喷筒”,可以喷出燃烧的火药,杀伤敌人;而“火药筒”和“火砖”,则是将火药与纸筒压实、浸过毒药而制成的抛射火球。有一种致命的火球,以金属弹丸、粉状火药充填,杀伤力极大,明代战船上的许多士兵,都是操纵这种火器的专家。郑和的船队,同样配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美国学者李露晔说:“当时世界的一半已经在中国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无敌的海军,如果中国想要的话,另外的一半并不难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①
第四章 麒麟(2)
但是,战争,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发生。否则,郑和的航行,就不可能是一次和平之旅,而将成为一条血腥的航线。由于航海日志的消失,郑和的决断不得而知,但是从史籍中寻找明成祖的态度,却并不困难。朱棣这样表达了他对爪哇西王都马板的态度:
朕以尔能悔过,姑止兵不进。但念百七十人者死于无辜,岂可已也?即输黄金六百两,偿死者之命,且赎尔罪,庶几可保尔土地人民……
永乐皇帝要求爪哇西王以六百两黄金作为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