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香蒲草的记忆-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全部站立,表示感谢。然后男孝子行礼:手柱哭杖棒,两手托地,头触地下跪三次。侄儿与孙子辈行礼时,头不必触地。

  如果女孝子婆婆在首席上,女孝子也应行礼。然后,锅灶上选一名代表,前来向首次讨一份赏钱。

  在院里坐第二轮席时,用色布将棺材遮住。摆好桌凳,上菜下筷(此处的上下,意为摆放)。

  “请戚人了!”

  响工吹响哀乐,男家长与陪祭人面对棚客“奠”字,深深作三揖。然后转一百八十度,面对诸位客人再深深作三揖。然后,总管大声唱道:“以奠字为准,从中间分开,左为首,右为次,首次席每桌坐八人,其余为混席,每桌坐十人。” 

  村里人对事宴首次安排极为讲究。如果主人考虑不周,把首次席给安排错了,往往会不欢而散,甚至会结仇记恨,互不来往。大多数人还是通情理,顾及生者的。亡者已亡,生者尚存,况且人亡心悲,如有怠慢,也在情理之中。

  如亡人是男的,亡人主子坐正席,女主人主子坐次席。如亡人是女的,亡人主子坐正席,男主人主子坐次席。主子又分长门与二门及三门之别,长门在,那怕是位小孩,也是人家的正席。一般情况下,小孩应给其叔叔或哥哥让席。

  之后家长与陪祭视客人长幼,作揖相请。如年长,由家长与其作揖。如年幼,由陪祭与其作揖。

  客人全部坐好后,唱礼:“提壶,上酒!”男家长给首次席满酒后,慢慢退到棚口。总管唱道:“家长行礼,作三揖。”全体客人起立。然后孝子行礼,按辈份儿前孙后,三叩头。首席应下来搀扶孝子。

  这时,土工师傅手拿酒壶,来给首次及姑爷满酒,然后讨份赏钱。

  村里有这个习俗,男女孝子不得坐在席上吃饭。

  吃完饭后,总管宣布散席迁灵。陪祭点燃三柱香,交给主子家一名代表,敬香焚纸,与亡者最后告别。男孝子按顺序排列跪在灵前,女婿搀扶孝子。长男头顶烧纸盆,孙子拿引魂幡。

  之后起程上路。

  第二天完坟。

  村里还有这么一个讲究,就是孝子到人家借东西时,一定要将身上的孝服孝帽脱下来,否则认为无理。人亡后七日为一祭,村里称过七,也叫做七:一七称头七,三七称散七,五七称满七,七七称尽七,也称断七。

  逢二七,亡者子女要上坟。或在三岔路口焚烧呼唤,接引亡魂回家。三七四七,在灵位前设供,以香火纸烛水酒祭奠。五七为大七,村里人认为这日亡灵思乡念亲,要从另一个世界回来探望。因此,这日要供莲花与如意,俗语说:

  亡男送莲花,

  死女送如意。

  百样都和顺,

  先人升天去。

  七七为尽七,孝子及亲朋均要上坟祭奠。村里人还有此说,如亡者有主子,出殡日不得定在三七之内,否则有轻视亡者主子之意。

  遇七,村里人称犯七。就是指逢七之日,正巧碰上农历日为七和八的日子,称为犯七。村里人常说:倘若犯七,亡人不吉。这是说,亡人犯七,身逢大难,须生者帮助。就是将各色彩旗,裁成三角形状,粘成旗,如停灵在家,将此旗从灵棺插至坟地;如灵柩已葬,要从龙王庙或阎王庙插至坟地。

  村里人办红白事宴,有关坐席的话题还有一说,就是人们平常说的捉鳖席。听老年人说,所谓的捉鳖席,就是棚客正中摆二张桌子,靠左面那张桌子的右手为正席,靠右面那张桌子的左手为次席,这就是捉鳖席。把正席摆在次席的位置上,把次席又摆在正席的位置上,遇上明白人,人家就不坐,主家也没有办法,谁让你摆这种席位?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吗?

  仔细想来,这些礼节虽然烦琐,但万变不离其宗。山高挡不住太阳,人多说不过一个“理”字。又比如说,如果坐席不分主次,辈份不分高低,异辈之间相互称兄道弟,那将会是怎样一个社会?讲理的同时,更要讲礼,对祖先,对自己,对子孙,都是一种尊重。

村民礼义:称呼
村民礼义:称呼

  
  礼义,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反映是很突出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在称呼方面,那是极为严肃的一件事情。称呼得体,既可看出一个人的品德与修养,还可以从中折射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良好家风与威严的家教。反过来讲,异辈之间随意称呼,同辈之间不分大小,别人就会对你另眼看待。这里的另眼二字,也就是小看人或小瞧人的意思。

  先说口语。

  以前子称其父为“打”,或“打打”。有些文学作品里,则写“大”。这个“大”,村里人的读音有二个:一个取“小”的反义,读则“da”;另一个读音为“dei”;不知取义。前一个读音取义与现代无异,后一个读音为方言土语,意为父。

  解放后,村民称其父,大都如此。即使在如今这个年代,也有为数不少的村民,仍然沿用着这种古老的称呼。祖父在世时,父亲就是这样称呼他老人家的。也有一小部分村民称其父为“爹爹”。由此可见,从小培养起来的口语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就好比一个人的性格,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毛病”。

  记得我小时候刚会说话的时候,称父为“爸爸”。现在想起来,这是有历史原因的。父母都是从中专学校出来的文化人,接触的新生事物,自然要比村里人多些。因此,他们顺应社会发展,让我称父为“爸爸”,将这件事情列入“寺庄村之最”,我以为还是有充分理由的,也是十分有信心的。

  子称其母,口语读音为:bai。取同音字代替,应该是:波。近代著名诗人公刘先生,年青时曾在我村附近的庄磨村下乡锻炼,他老人家根据读音,创造出这样一个字来,就是女字过来一个白字,取意为母。 还有另外一种称呼,如母亲称外祖母为:背呀。取意同母,读音为:biaya。

  这是过去的事情。当然,现在村民也有这种习俗。但这种口语性的、习惯性的称呼,逐渐被全地球人所共认的“妈妈”取而代之。

  父母称其子女,文明的称呼为儿或闺女。口语一般是直呼其名,这里的名有二个含义:一可以是大名;二可以是小名。

  村民称其祖父,口语与现代无异。一般都是爷字复读。也有单称爷的,此为少数。

  村民称其祖母,口语与现代有异。读音为:nienie。取意同祖母。现在小孩,大多数还是与历史同步,只有少数人称其为“奶奶”。这里的少数,单指生活在城市里的村民。

  祖父祖母称孙或孙女,口语同父母称其子女一样,可直呼其大名,也可直呼其小名,以示疼爱与亲切。

  称其父之兄长,口语同现代无异,为伯字复读。北京人则称为:大大。

  称其父之嫂,口语为现代普通话“大”字复读。也有少数人称其为大妈或伯母。

  称其父之弟,口语同现代无异,为叔字复读。

  称其父之弟媳妇,口语同现代无异,为婶字复读。要不就是婶字后缀一个子字。

  称其父之姐妹,口语同现代无异,为姑字复读。

  称其父之姐妹之爱人,口语同现代无异,为姑夫。

  伯、叔、婶、姑,称晚辈为侄或侄儿。口语同父母称其子女一样,可直呼其名。

  称其母之母,口语同现代无异,为姥字复读。

  称其母之父,口语同现代无异,为姥爷。

  称其母之兄弟,口语同现代无异,为舅字复读。

  称其母之兄弟之女人,口语同现代无异,为妗字复读。

  称其母之姐妹,口语同现代无异,为姨字复读。

  称其母之姐妹之男人,口语同现代无异,为姨夫。

  称父母之舅舅、姨姨、姑姑及其爱人时,只在父母称呼前加一个老字,以示其尊。

  称同族长辈,只需在其名字后加“爷爷”、“伯伯”、“叔叔”即可。称呼这些长辈的女人时,则是随夫名后加“nienie”(取读音,意同奶奶)、“大大”、“婶婶”即可。

  同辈之间的称呼,不似异辈之间那么严肃,但也禁忌直呼其名,应依据双方年龄大小而定,否则被村民视为无礼。

  比自己年龄大的,称其哥哥或姐姐。其爱人应随哥哥或姐姐,称之为嫂嫂或姐夫,在此不分年龄大小。

  同族同辈的,只要比自己年龄大,都要在其名字后加哥哥或姐姐,以示区别有所指。

  比自己年龄小的,可直呼其名。对外人介绍时,可称其弟弟或妹妹。如:这是我妹妹。或:这是我本家妹妹。

  过去,村民受传统思想影响至深,表现在称呼上是很明显的。比如,公公称呼儿媳妇,或兄长称呼弟媳妇,等等,都有所禁忌。直呼其名,未必不可,但略有亲近之感,难免会给别人留下说闲话的余地。所以,只好以其夫名代之,后加一个家字。如:老三家来了没有?这里的家,实指老三的媳妇。也有这种称呼,以其子女名字代之,后加一个妈字。或加二字:他(或她)妈。如:强强妈吃饭了没有?或:叫强强他妈过来吃饭。

  在此,有二个称呼最具地方特色:一个是小婶子,一个是大伯子。前者为兄长称弟媳妇之用语,后者为弟媳妇称兄长之用语。因双方年龄与辈份,以及关系之异常特殊,所以,这二个称呼不能出自其口,只是向别人介绍时,或者是别人介绍时能说此话。如:瞧,某某大伯子从外面回来啦!或:某某小婶子去娘家啦!

  男人媳妇称其弟为小叔子。

  在此还有一说:村里人习惯是,如兄亡嫂在弟未娶,小叔子娶嫂嫂为正理,并由此留下这样一句歇后语:小叔子娶嫂嫂,都是自家人。言外之意有二:一是兄长的小孩不受罪,二是家产也不必担心让嫂嫂带走。这二个理由的基础是,相互熟悉了解。

  如弟亡媳在兄长未娶,兄长娶小婶子有异议,视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谚语:乡村特有的语言(一)
谚语:乡村特有的语言(一)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我以为这就是“风俗”的来历:由句中最后一字组合而成。下面二句也可类推)。

  上所化为风,下所化为俗(上为天,下为地,这是我的理解。所字不知何意)。

  惊蛰闻雷米如泥,春风有雨病人稀。

  秋雨下得多,硬冻不行霜(硬在此有十分厉害之意)。

  立夏不起尘,起尘活埋人。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月亮背弓,必定刮风;月亮背圈,水到河滩。

  星星眨眼,离雨不远。

  云往东,天要晴;云往西,雨淋淋。

  云打架,雨下大。

  东虹忽雷西虹雨,南虹起来发大水,北虹起来克蔓菁。

  春冻圪梁秋冻洼。

  打罢春,消背影(背影二字为土语,意为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多指南面)。

  榆钱收十分,五谷不用问。

  过了闰月年,走马就种豆。

  谷雨前后,安瓜点豆(安与点都为动词,意为种)。

  立夏茭子小满谷,芒种糜子急种谷(茭子为村民对高粱的别称)。

  处暑不出头,挖得喂了牛。

  七月白露想着种,八月白露抢着种。

  离九十日冻死狗,离伏十日热死牛(九,指冬季数九。下同)。

  一九二九,冻破碓臼;三九四九,门缝叫狗;五九消井口;春打六九头,河边看杨柳;七九河开,*燕来,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

  数九不刮风,入伏不下雨。

  做买卖靠本钱,种庄稼靠底垫(底垫,指底肥)。

  庄稼不认爹和娘,精耕细作多打粮。

  碱地铺上沙,不长不由它。

  深耕顶上粪,天旱也好种。

  养猪不垫圈,不算庄稼汉(垫圈,指往猪圈里面垫土)。

  种地没羊,娃娃没娘。

  寸草铡三刀,没料也上膘。

  马老牙黄,驴老牙长。

  过河先搭桥,栽树先育苗。

  树是聚宝盆,养地又养人。

  一年富,种庄户;十年富,多栽树(庄户为村民土语,意为庄稼)。

  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

  树不修,果不收(修,指给树木修剪)。

  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还钱。

  秋分开镰,糜谷当先。

  干锄湿耧,赛过上油。

  不怕小匣长得慢,就怕伏天卡脖旱。

  白露草回头,寒露百草枯。

  人误地一天,地误人一年。

  伏天有雨,谷子有米。

  除虫没有巧,只有动手早。

  光犁不耙,枉把力下。

  干耙坷垃湿耙泥,不干不湿正好犁。

  茭子开花怕雨淋,谷子开花怕刮风。

  闲时备下忙时用,一年庄稼二年种。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使牲口看脾气,种庄稼赶节气(使,为用之意)。

  茭子连种出霉霉,谷子连种虫满地。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一勤生百巧,一懒生百病。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

  春挖一个蛹,夏少万头蝇。

谚语:乡村特有的语言(二)
谚语:乡村特有的语言(二)

  
  有理的街道,没理的河道。

  吃下人的嘴短,欠下人的理短。

  人情顶如债,拔锅沿街卖。

  烧着手的脚不疼。

  见人不施礼,多走四十里。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活着孝顺吃一口,胜过死后献一斗。

  要知父母恩,怀中抱儿孙。

  手心手背都是肉,闺女小子都是后(小子为村民土语,意指儿子)。

  娃娃爱个不哭的,大人爱个肯做的。

  过河过道老骡子,知冷知热老婆子。

  饿了糠也甜,饱了肉也嫌。

  借上还债,窟子还在。

  小洞不补,大到尺五。

  信嘴吃倒泰山(信嘴为村民土语,意为想吃甚就吃甚)。

  银钱如粪土,脸面值千金。

  不做缺德事,不花昧心钱。

  油多好炒菜,礼多人不怪。

  人活脸面树活皮,墙头活得圪渣泥。

  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叫门。

  将心比心,何必问人?

  犯法的不做,反胃的不吃。

  黄金虽贵,分量赢人。

  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存。

  偷工自倒灶,哄人自断道。

  好马有力气,好汉有志气。

  鞋烂不忘搂跟带,人穷不忘精神在。

  修路趁天晴,学习趁年轻。

  秀才不怕衣裳破,就怕肚里没有货。

  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要学坏。

  性急不能吆猪,脾气赖不能教书(吆猪为赶猪之意)。

  要知隔行事,必须问行家。

  一年赶转十年快,一年塌下十年害。

  话到嘴边想一想,事到临头赶一赶。

  出门不猫腰,回家没柴烧(猫腰为村民土语,意为弯腰)。

  力气是奴才,用完它还来。

  勤人嫌日短,懒汉盼夜长。

  只要肯干,事成一半。

  好吃的不怕钱短,好做的不怕麻烦(好做,意指勤快之人)。

  跟上好人学好人,跟上巫婆学拜神。

  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

  一人说话一人理,二人说话见高低。

  肉在锅里头,香气在外边。

  水不平要流,人不平要说。

  好药不治假病,好酒不解真愁。

  绳捆三道紧,帐算三遍稳。

  赖瓜籽多,赖人理长。

  没有好人穿,也有好人看(此二句指人穿衣打扮)。

  解开裤带放屁,多此一举。

  人老三不贵,贪财怕死不瞌睡。

  吃醋眼酸。

  人留子孙草留根。

  仰头老婆低头汉,尖嘴辣椒紫皮蒜。

  狼和狗一样,尾巴不一样;贼和人一样,心不一样。

  有人不算穷,无子穷断根。

  门前车马非为贵,家有子孙不算穷。

  穿姑姑的鞋,戴舅舅的帽。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数字里的乡村谚语
数字里的乡村谚语

  
  四不摸:马蜂窝,蝎子尾,

  老虎屁股毒蛇嘴。

  四莫忘:男人莫忘秋耕地,

  女人莫忘夏纳底(底,指鞋底)。

  种地莫忘养猪,

  养儿莫忘读书。

  四不知: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人不留名不知张王李赵,

  鸟不留声不知春夏秋冬。

  四厉害:窗户风,桥眼水,

  后娘心,小婆嘴(小婆指小老婆)。

  四有:水有源,树有根,

  葫芦有藤话有因。

  四不:耳不听,心不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