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历史可以这样写的-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防风氏是古越部落的首领,生活在现今浙江一带。防风氏也是一位著名历史人物,协助大禹治水,功劳很大。大禹即位后,防风氏自持功高,并不怎么把大禹放在眼里,对大禹的话也多有不从,大禹很不满意。

  一次,大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到茅山(今浙江绍兴)开会,防风氏故意迟到。大禹大怒,当着众首领的脸,当场处死了防风氏,并暴尸三天。

  大禹这招杀鸡儆猴的做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大禹树立了至高无上的威严。自此,没有人再敢冒犯大禹,那些不听从者,也纷纷殷勤的向大禹进贡献礼,真正达到了天下太平的境界。

  五,勤俭的大禹

  大禹一生以勤俭著称。

  治水成功后,洪水退去,露出一块块平原。大禹亲力亲为,带领农民在新土地开荒种地,引水灌溉,种植农作物。还出土了很多新政策,鼓励农民耕种的积极性,为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禹对国家的治理也是尽心尽力,一年之中,很少呆在家里,经常召集酋长大会,商量国策。还经常下乡,听取农民百姓的意见。

  大禹生活节俭,从不铺张浪费。仪狄(中国造酒第一人)学会了造酒,大禹喝了以后,觉得美味无穷。他喝了一次就不敢再喝了,他还对仪狄说,酒这东西,喝多了会醉,醉了就会误事,以后还是少制造为妙。

  他告诫自己的子孙,要少喝酒,最好不要喝酒。可是没有人会听他的,过了四百年后,他的后人夏桀在皇宫中造了一个很大很大的酒池,大得可以在上面行船,然后天天在酒池里喝酒,不管国事。大禹要是在泉下有知,肯定会气得活过来。

  六,大禹的晚年生活

  大禹的晚年,天下太平。可大禹却有一件忧心事,让他寝食难安,那就是由谁来继承他的帝位。

  根据禅让制度,帝位继承人必须是一位德高望重,在民众中有极高威望的人,司法官皋陶无疑当仁不让,是最佳人选。天下安定,治安良好,皋陶功不可没。天下犯罪之人,见了皋陶,无不惧怕的。所以,大禹在很早的时候,就立皋陶为继承人。只可惜皋陶命短,还等不到登上帝位的时候,就先大禹而去。

  皋陶一死,众首领就推举伯益为继承人,伯益在前面提过,也是一位德高望重之人,他在畜牧业和狩猎上大有建树,他协助大禹治水,他发明了凿井取水的办法,这一切说明,他也很有资格当这个继承人。

  民心所望,大禹就立伯益为继承人。

  可是此时的大禹,却不是以前的大禹。

  此时的大禹,手握大权,开阔了大片领土,统治中原各个部落。大禹不想把这辛苦得来的国家大权双手拱让给外人,他想留给自己的儿子启。

  启是大禹和妻子涂山氏所生,大禹治水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时,小孩哇哇落地,第三次经过时,自己的小孩都会跟自己打招呼叫爸爸了。这个小孩,就是启。

  启自小聪明伶俐,很得大禹的喜欢,只是启从小到大,大禹很少在他的身边,没有给他多少父爱,甚觉对他有些亏欠。大禹总是想弥补一下,便想把帝位传给启。

  但启功绩平平,没有多大威望,恐难服众。

  厉害的大禹,在这时候,又耍上了手段。

  他带着自己的儿子,到各个首领家中串门,拉好和各个首领间的关系。

  他带着自己的儿子巡视天下,让自己的儿子抛头露脸,树立威严。

  他让自己的儿子参政,帮忙管理国事。自己在旁边指导,悉心相教。

  最重要的,他把军权完全交给自己的儿子,由儿子全权管理。

  几年下来,启果然不负所望,不但把国家管理得非常出色,让天下臣民信服。还跟各位部落首领和大臣关系十分融洽,受到他们忠心的拥护。

  而伯益作为继承人,由于年老体迈(时年60多岁),却没有新的政绩,他过去的那些荣耀,被人们渐渐淡忘。

  实际上,夏启已经掌握国家大权,只是缺了一个帝王的名份。

  公元前2062年,大禹办完自己人生最后一件事,突然病逝,葬于今浙江绍兴的会稽山上。

  回顾大禹的一生,从治水到治国,都做得很成功,很完美。他在人民群众中有极高的威望,受万人尊重,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第二节 夏启
一,夏启夺位

  大禹病死,万民哀伤。但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伯益。

  大禹的存在,对于伯益来说,就是他心头的一块大石,压得他快喘不过气来。因为伯益心里明白,大禹把自己立为继承人,是极不情愿的,他根本不想把帝位让给自己,而是要留给自己的儿子启。

  所以大禹一死,伯益顾不上参加大禹的丧礼,自己一个人偷偷溜回自己的老家-阳城(今河南登封),策划登基称帝的事情。

  伯益放弃安邑(夏朝都城)而选择阳城登基,是很明智的。因为安邑早已被夏启牢牢控制住,上下都是夏启的人,在这里登基,无疑是极度危险的。而阳城不同,阳城是伯益家乡东夷族的领土,都是自己人,也都很拥护他。

  于是,伯益在族人的拥护下,正式在阳城登基称帝。

  只是,在登基大典上,来参加的部落首领,却寥寥无几,似乎这不是登基大典,只是一般的酒宴,这让伯益极为尴尬。

  而让伯益更为尴尬的是,称帝以后,部落首领们没当他是一回事,照样往安邑跑,向夏启进贡献礼。

  伯益只是形式上的帝王,真正的帝王,是夏启。

  伯益登基之日,夏启在家里偷笑,首领和臣官都在我这里,你登什么基?不过夏启也不好出面阻止,毕竟人家是继承人,你当你的帝王,我管理我的国家,就这么耗着吧,没所谓。

  可是伯益却不干了,名为帝王,却没有什么实权,做了三年傀儡,吃了三年闲饭,终于忍不住了,要发兵消灭夏启,做一个名至实归的帝王。

  在东夷族的支持下,伯益招兵买马,很快组建一支庞大的军队,人数达到了四千人。

  他命自己的大儿子若木为主将,二儿子飞廉为副将,率军攻打夏启。

  伯益这些安排,没能逃过夏启的眼睛,阳城上下,从臣官,到百姓,都安插着夏启的密探(间谍),伯益的一举一动,都在夏启的掌握之中。

  伯益要动武,对夏启来说,不是坏事,而是好消息,为了等这一天,他足足等了三年。

  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伯益称帝,对夏启的影响不大,但始终是个潜在对手,毕竟是自己抢了人家的政权,要是先动手打人家,人民群众会怎么看待自己,恐难服众啊。

  现在情况不同了,你先来打我,难道还不准我还手吗,这叫正当防卫,你要自寻死路,就怨不得我了。

  夏启命彭伯寿为大将军,率领五万军队,与伯益的军队决一胜负。

  彭伯寿是夏启一手提拔起来的,此人作战时,冲锋在前,无畏生死,杀敌无数,很得夏启的器重。

  彭伯寿带领军队,列阵在城外等候,一看到伯益的军队,二话不说,就命令开战。

  伯益的军队,一半都是临时组建,缺乏训练,哪里是夏启王牌军的对手,一天一夜的昏暗厮杀,伯益的军队战败,伤亡两千人,剩下的两千人,也都成了俘虏,包括伯益的两个儿子。

  伯益听到这个消息,当场气得吐血,命丧黄泉。

  消灭了伯益,夏启就成了真真正正的帝王了。

  为了庆祝这次胜利,夏启在钧台(今河南禹州)举行了大规模宴会,宴请百官和部落首领,在大家喝得高兴的时候,夏启突然宣布,要废除禅让制度,以后自己的王位由自己的子子孙孙继承,如有异议者,格杀无论。

  群臣面面相觑,没一人敢站出来反对,都表示赞同。

  从此,父亡子继的家天下制度便取代了任人唯贤的禅让制度,夏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二,平定天下

  夏启破坏了禅让制,在钧台宴会上没人反对,并不表示那些部落首领真的认同了,在夏启的地盘上,不同意也得同意。回到自己的部落就不同了,有好几个部落首领都公开表示反对,要求夏启恢复禅让制度。

  这几个反对派结成联盟,推举有扈氏为联盟首领,公开与夏启对抗。

  有扈氏前面提过,是个好战而不服输的家伙,被大禹征服后,心里很不痛快,这个人自由惯了,不愿意受到别人的管制,刚好借助这个机会,来脱离夏朝的管辖。

  所以在所有反对声中,他的呼声最高,被选为联盟首领。

  有扈氏公开和自己对抗,夏启很是生气,他知道,除了武力征服,杀了有扈氏之外,他别无选择。于是,他积极备战。

  为了鼓舞将士们的作战意志,他常常巡视军营,监督他们进行作战训练。他立定了军规,无论是谁,只要立下战功,都大大有赏,谁要是贪生怕死,斩立决。

  在出征的前一天,他在军队面前作了总动员演说,他说:“我要告诉大家,这个有扈氏对天帝不敬,王命不遵,是上天借我的手来消灭他!因此你们要服从我的命令,奋力出击,不可懈怠!”

  这番话,跟他的老子大禹消灭三苗族时所说的话大致相同。足可以看出,当时的人,是很敬畏上天神灵的。

  这次作战,夏启亲自出马,再次立彭伯寿为大将军,他要一战而立天下。

  两军在甘地(今陕西西安)进行决战,战争一开始,夏军处于下风,因为对地形的不熟悉,被打得节节败退。

  这时候,勇敢的彭伯寿显出他的过人之处,那就是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精神,连斩了几个撤退的小兵后,自己一个人挥舞着长剑,冲入敌群,左右开杀。

  军士们被他这种精神感染了,将军都不怕死,我们怕什么,都奋不顾身的杀入敌群,终于扭转败局,转败为胜。有扈氏带领的叛军全线败退,撤出甘地。

  彭伯寿带领军队乘胜追击,一路追杀,把叛军全部消灭。

  有扈氏也无法幸免于难,逃回了家里,也给彭伯寿揪了出来,当着夏启的面,当场砍死。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有扈氏和他的几个合作伙伴全家都被抄斩,部落灭亡,族人大部分都被抓去做奴隶。

  有扈氏之死,朝内外都十分震惊,这让所有人明白一个道理:得罪夏启,就等于吞下一颗毒药,随时都会丧命。

  因此,夏启的家天下制度就再也没有人敢出来反对了,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直到中华民国的诞生才宣告结束。

  三,手下留情

  夏启平定了天下,巩固了王权,做稳了第一把交椅,便把精力放在了处理伯益的那两万俘虏和他的两个宝贝儿子的事情上。

  是杀还是放,夏启一时拿不定注意。

  底下的文武百官也是议论纷纷,大多数人都主张放了他们,他们的理由是伯益在世时,功高盖世,现在他死了,不应该杀死他的后代,应该给他们留一条生路,让天下人都知道,夏启是一位宽宏大量的好帝王。

  彭伯寿等人却坚决要求夏启杀了这些俘虏,一个也不能留,不但如此,还要求带兵消灭他们的部族。

  彭伯寿对夏启说,东夷族能够在这么短时间内凑集四千人马来反抗朝廷,其军事能力和团结凝集力非常可怕,假若不斩草除根,必有后患。

  但夏启考虑来考虑去,最后没有采取彭伯寿的意见,而是听从大多数人的意见,把这些俘虏都放了。

  其实夏启愿意放人,也是出于政治考虑,他从夺位,然后杀伯益,然后改变传统禅让制,都是一些不得人心的做法,放了他们,能够显示自己的宽厚仁慈,改变别人对他的看法,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放,就等于放虎归山,他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可遭了殃,被后来的东夷族首领后羿夺去了政权,史称“太康失国”。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彭伯寿是很有政治远见的。

  四,夏启的晚年生活

  夏启用武力征服天下,巩固了王权,铲除了异己,终可安枕无忧了。

  没有了压力,是该好好放松放松了,就象现在的高考生,考完高考,哪个不是尽情的放松自己。可问题是,人家放松完了,该上课的上课,该打工的打工,可是夏启却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夏启的生活规律是,白天打猎,晚上看歌舞,大吃大喝,然后跟王妃歌姬鬼混。

  有样学样,夏启的几个儿子也是享受主义派,为了能够跟父亲一样潇洒,夏启还没死,就争夺起王位来。

  其中争得最凶的是他的大儿子太康和小儿子武观。

  太康这人没什么能耐,最大的优点就是特别听话,对自己的父亲十分孝顺。加上是长子,所以夏启把他立为太子,做他的继承人。

  武观这人却是个厉害角色,能带兵打仗,还拥有一批自己的亲信,在朝中任职。武观不满父王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大哥,总觉得自己不管是才能还是声望,都要比太康高出许多,只有自己才有这个资格当这个帝王。

  于是他命令自己的亲信在朝中散布谣言,说太康等不及了,准备发动政变,夺取王位。

  夏启虽然沉迷酒色,但头脑还是清醒的,他派人调查,得知是武观恶意中伤自己的哥哥,非常气愤,就把他放逐到黄河西岸一带,任那里的地方行政官。

  但武观不知思改,对王位仍然是虎视眈眈。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利用各种关系,招兵买马,秘密组建自己的军队。

  这一些都在神不知鬼不觉中秘密进行,瞒过了朝廷所有人的眼睛。军队不断扩大,用了一年时间,创建了一支三千人的强壮军队。

  武观看时机成熟,在帝启八年,公然起兵,反叛朝廷。

  武观确实是个打仗的料,带着军队,连续攻破了好几个城池,逼近夏朝首都安邑,军队也从三千人发展到六千人。

  武观得意洋洋,做梦都梦见自己坐在帝王的宝座上,下面跪着文武百官,身边美女如云。

  确实,武观是完全有能力攻下夏都安邑的,凭他的指挥能力,凭他的军事策略。

  但武观忽略了一个人,这个人将给他致命一击,让他的美梦彻底破灭,这个人就是百战百胜的彭伯寿。

  武观即将攻打安邑,夏启正在床上抱着好几个歌姬寻欢,听到这个消息,连衣服都穿不整齐,就赶忙召集众大臣商议对策,彭伯寿不慌不忙站出来说,请大王给我5千兵力,我帮你教训他。

  夏启笑了,他对彭伯寿绝对放一百个心,彭伯寿前脚刚走,夏启后脚就跑回自己的床上,继续和他的那帮歌姬鬼混了。

  彭伯寿这个人打仗有个特点,就是他总是冲在最前头,哪里人多就往哪里冲,一对十,一对二十都不成问题。

  有这样的猛将,后面的士兵也就不怕牺牲,拼命冲杀了。

  武观的军队哪里抵挡得住这样猛烈的冲击,逃得逃,死的死,两军交战不过一天,武观明显处于劣势。

  武观骑着马在后面指挥,看着前面自己的部队一排一排的倒下,心里很懊恼,怎么这么倒霉,偏偏遇到这么厉害的对手,看来帝王是做不成了,自己的小命恐怕也难保了。

  不过,武观也不是怕死之人,在他的字典里,没有退后两个字,一直战到没有一兵一卒,被彭伯寿活捉才宣告战争的结束。

  彭伯寿押着武观到王宫见夏启,武观心想这次肯定完蛋了,父王一定会处死自己,死就死吧,自己好歹是条汉子。

  但没想到的是,夏启只是臭骂了他一顿,就把他放了,好歹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下不了手啊。

  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武观虽然不死,也好不到哪里去,不但被革了职,贬为平民,还处处受到太康手下的监视,失去了自由,不久就忧郁而死,

  第二年,夏启因荒淫过度,也得病去世,葬于安邑附近。

  回顾夏启一生,从早年武力夺权,威震四方,到晚期腐败堕落,酒色伤身。在位仅仅九年,令人惋惜。

第三节 太康失国
一,太康

  启死后,太康继位,并把国都迁到斟寻(今河南偃师市)。

  太康这人,好的不学,贪图享乐这一点,像足他老爸,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他的人生字典里,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玩。

  各人有各人的玩法,他老爸钟情于歌舞多点,而他,对打猎却情有独钟。

  每次出去打猎,就像一次远征,后面跟着一大批人,后勤部队,奴婢下人,军队卫士,足有几千人之多。

  自从他的弟弟武观起兵叛乱以后,太康对自己的生命尤其重视,单单保卫他人生安全的卫士就有一百多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