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走近司徒雷登-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良好的愿望代替不了严峻的现实,这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和平”不可能到来的原因。
  至于王克敏的其人其行,虽然他有联络重庆的愿望,但并没有实际的行动。而且王在1943年夏天,又重新出任了伪政府头面人物(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应属投机不成,死心塌地降日的表现。及抗战胜利前夕,王氏复又重蹈故技,通过其女婿周泽岐与弟周宗岐致电宋子文,表达了拟赴重庆接洽的意愿,如此反反复复,其人格人品,可见一斑。蒋介石在这一点上,察人是准确的,1945年12月,他令戴笠在北平设计,以蒋之名义邀请王克敏等“共商华北大计”,会中,以汉奸罪当场逮捕。
  司徒雷登在担任驻华大使以后,傅泾波以司徒“私人顾问”名义陪伴司徒,朝夕相处。在与*的联络方面,傅泾波的作用不能忽视。
  1948年12月8日,傅泾波给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写了信,转达了司徒雷登的两点希望:(1)伪府因迷信武力,失却民心,致此田地,希*以收揽民心为先决条件;(2)美所希望中国者,为主权独立,政治、经济、文化能达自由。17
  1949年4月南京易手后,司徒雷登留在南京。5、6、7月间,司徒和傅泾波与时任南京市军管会外侨事务处处长的黄华多次接触联络。其中傅泾波与黄华的接触及*中央和南京市委的反映有:
  6月8日,傅泾波告诉黄华,司徒雷登有意在返回美国前赴北平一行,并拟会见周恩来,目的是就美国与*的关系了解*高层的意见;
  6月9日,*南京市委将傅泾波所谈情况电告*中央并请示;
  6月14日,周恩来以中央名义电告南京市委,如果司徒雷登及傅泾波再提赴平要求,可同意其“在返美前至燕京大学一行”。而是否与周恩来会面,则“待其到北平后再定”。18
  6月16日,燕京大学校长陆志韦致函司徒雷登,称:“昨天(15日)上午我见到周先生,很感谢你关于往事的回忆,毛泽东已宣称你有兴趣来燕京访问,我推测政府将会同意你的。”19据说,陆信是交由*中央看过的,当然也是得到*领导人赞同的。20
  6月18日,傅泾波再见黄华,说司徒雷登得到美国国务院指令,赞成其与*联络,并希望司徒返美两个月后再以私人身份回北平。将来美国承认中国新政权时,重新任命其为驻华大使。傅还说,他个人希望赴美后仍与*方面保持联络。傅泾波的这番谈话,当天即由南京市委电告了*中央,南京市委并请示傅泾波这次谈话没有再提司徒雷登返回美国前去北平之事,今后可否予以暗示,使其主动提出访北平计划。21 。。

傅泾波:与司徒雷登形影相随的人(7)
6月21日,周恩来为中央起草了致南京市委并华东局的电报。称:“(司徒雷登)如请求来平,可能得到*许可。他如不再提,我们暂时不必表示,以观其变。”毛泽东在其后加了一句:“待他(指司徒)返美前约十天左右,可表示如他欲去平,可获允许并可望与当局晤谈。”22
  6月27日,傅泾波携陆志韦致司徒雷登的英文函访黄华,称司徒雷登对陆志韦函所提之事感到十分惊异,不知用意所在。又称:若司徒雷登恐不能去北平,而有意清傅泾波及黄华二人去北平。黄华表示,*方面得知司徒欲北访燕京,是由于月初其曾有过表示,如司徒仍有意北上,可去电请示,傅泾波又提出要*邀请司徒北上,并允其乘美国飞机去北平。23
  6月28日,黄华访司徒雷登与傅泾波,告知*中央同意司徒雷登燕京一行,而他所希望的与当局晤面事亦有可能。但司徒雷登说,由于美国国会即将休会及国会内部派系复杂,此时去北平恐易引起评论,增加不便,所以他拟将北行事报告国务卿艾奇逊,由艾氏决定他是否去北平。24当日,南京市委即电报告知*中央并华东局。
  这样,就出现了司徒究竟是主动提出访问北平还是*中央主动表示请司徒北行的问题,在*与美国严重对峙的1949年6月,这是一个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
  6月30日,周恩来代表中央复电南京市委,称:“陆志韦给司徒信稿,曾由我同志交来一份,内容第一句只说见过周(恩来),未提周告陆任何事。实际上6月14、15日两日及其以前数日周均未遇见陆,更从未与陆谈司徒问题,如傅(泾波)所携陆信为亲笔签字信,则陆为两面手法,故以假信告我。如傅所携陆信为抄件,则可能为傅故加数语,以抬高司徒身份。望告黄华再回忆陆信内容究如何,此间当将陆信译件另电告,以便对照后证明阴谋挑拨者究为陆抑或为司徒及傅。”同时周恩来指出,司徒欲来北平及与当局会晤事,决非*邀请,司徒与傅如来北平只能“挂一卧车派人保护”,“我们对美帝亦决无改变政策的幻想”。25同日,周恩来并致信其处工作人员伊明,请“将外交档案中陆志韦给司徒雷登信(英文信及译稿)查出给我”。26
  7月13日,*南京市委电告*中央并华东局,其中对傅泾波离境表示“尚需考虑”,认为傅去美,“可能给美国利用”。27
  7月15日,周恩来代表中央复电南京市委,指示傅泾波赴美原已批准,仍可准予离境。指示黄华在傅离境前有机会遇见他,“亦可预告以(后)勿做任何招摇撞骗的事,免致将来难于见面”。28
  7月21日,傅泾波又一次会见黄华,提出美国国务院希望司徒雷登去北平的消息,并援引5月31日周恩来会见澳大利亚记者基昂(一名基翁)的谈话,说*需要美国的经济援助。次日,南京市军管会外侨处电告*中央并华东局。29 。。

傅泾波:与司徒雷登形影相随的人(8)
7月24日,由周恩来代表中央复电南京市委,称“如果司徒雷登及傅泾波仍请求来燕京。我可照原议准其乘火车并派人送其来平,如其不提,我们亦置之不理。傅(泾波)所传基昂报告,完全是挑拨试探之词,因周(恩来)从未与北大任何教授单独谈话,亦从未谈到在经济须与美国彻底合作……”30
  一边是一厢情愿的理想主义,一边是政治家的艺术,在当时那种美苏对峙、国际冷战的大环境中,傅泾波最后似乎处在一种两头不讨好的尴尬境地。
  8月2日,傅泾波随司徒雷登去了美国,两个月后,他获得了在美国的永久居留权(即绿卡)。1960年,他才决定加入美国国籍。
  在美国,司徒雷登与傅泾波一家住在一起,直至去世。“在这将近13年的岁月里,傅泾波一直以一个秘书兼护士的角色全心全意照料司徒。”31对此,傅泾波说:
  从1950年3月起,司徒博士一直和我们住到1962年9月,共十二载有余。在此期间,他的康复进度非常迟缓,护理工作十分艰巨,昼夜二十四小时都须人耐心而细致地照料。我们一家对他的关注令他感到满意,因他知道,为了加速康复,我们已竭尽人所能及的努力。32
  岁月悠悠,时间到了1972年,在上年基辛格访华的背景下,中美关系开启了正常化的序幕。这一年,傅泾波三女傅海澜随龙云四子、美籍华人龙绳文任团长的华裔人士参访团访华,傅泾波托傅海澜带了一封信给周恩来,“在这封信中,傅泾波表达了他对中美之间终于开始重新对话的祝贺和欣喜,并表达了想回国看看的愿望。”
  周恩来会见了这个团,也接收了信,其后向傅泾波发出了秘密访华的邀请。这样,在去国二十四年后,1973年傅泾波偕夫人回到中国,并且,在北京一住十个月。其间,在有关方面安排下,在司徒雷登故居“临湖轩”与昔日燕大的老友们见了面。
  1973年中国尚处“*”中,在这种背景下,傅泾波夫妇竟能在北京一住10个月,且“周(恩来)特为傅(泾波)缝制冬装三套”。33这段时间内,傅究竟做了些什么,是否与周本人晤面,在相关的档案解密以前,我们不好妄加推测,34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周对傅是重视的,认为他是一个可以推动中美及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有用之人。
  林孟熹说:“自此泾波不断与台湾方面接触,探讨祖国统一之途径。”35查诸史料,也是在1973年,11月12日为孙中山冥诞107周年,傅泾波的老友陈立夫提出了“以三*义统一中国”的建议,后来,中国台湾方面成立了名谓“三*义统一中国大同盟”团体,何应钦、马树礼先后主持。两岸关系有了互动。
  1982年9月,傅泾波在华盛顿寓所接受了台湾《中国时报》驻美特派员傅建中的采访,在两个小时的问答式采访中,傅泾波主要谈到了下列问题:(1)1973年他重访北京,与周恩来是见过面的,而且还不止一次,然而,“虽和周氏见过数面,但无一语及于(两岸)和谈”;36(2)司徒雷登最后一次和蒋介石的会面是在1948年年底的某一个时间段,地点在蒋做礼拜的小教堂,但两人自始至终没有说话,蒋离教堂前,握着司徒雷登的手,“良久未语,最后叹息一声而离去”;(3)蒋介石是近代中国了不起的人物,“看事深远,择善固执”是蒋的过人之处;(4)1949年3月,李宗仁、白崇禧联名邀请傅出任何应钦内阁的行政院秘书长,被傅所婉拒;(5)海峡两岸之间的问题,台北不应拒绝和北京谈,但美国应参与中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傅泾波:与司徒雷登形影相随的人(9)
这次采访结束后,傅建中将采访纪要整理成文,以《访“和平老人”傅泾波》为题发表在同年9月20日的台北《中国时报》之上。1983年6月,台北《传记文学》杂志为配合发表邵玉铭之《司徒雷登暨一九四九年美国与*寻求和解秘辛》文章,又将傅文予以选载重刊。
  看来,傅建中的这篇采访文章是起了作用的,1983年,傅泾波又在夫人刘倬汉、长女傅暧泠、外孙李景汉等人的陪同下,飞往台北。在台二十日,得与老友张群、陈立夫、杭立武等晤谈,并与张学良见了面。他想见孙立人,但未获批准。傅与张、陈、杭等谈的话题除叙旧外,据说涉及到“祖国统一之各种可能性”。37
  台湾之行后,傅泾波又再次来到北京,会见了*,“双方坦诚以待,各抒己见”。杨称赞傅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38
  至1986年底,傅泾波与台湾有关人士拟定了两岸和平的腹案:(1)双方不附任何先决条件进行接触;(2)双方停止一切敌对行为;(3)中国统一是一个历史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拟先就两岸“三通”开始。39
  五年以后,陈立夫在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十三届一次全会上,领衔提出“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案”,具体内容包括“以中国文化建立两岸之共信,并以美金100亿元与*共同开始建设国父实业计划之一部分,藉以建立互信,进而达致两岸之和平统一”。
  陈立夫的方案,得到了*方面的称赞。
  1988年10月27日,傅泾波在美国去世。生前,美国人魏德迈认为他是国民党安排在司徒身边的人,国民党的黄仁霖却认为他是共产党的人,而*对他的认定又是曲曲折折。
  总之,傅泾波是一个仍未解开的谜。
  1 '美'司徒雷登:《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程宗家译,刘雪芬校,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第282页。
  2 参见美国傅氏:《司徒雷登日记:美国调停国共争持期间前后》,香港文史出版社,1982年版,第117页。
  3 傅铎若:《傅泾波》,《燕京大学人物志》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1页。
  4 傅履仁口述:《傅泾波:追随司徒雷登44年》,《三联生活周刊》,2006年第23期。
  5 参见林孟熹:《傅泾波生平纪年》,《纪念傅泾波先生座谈会资料汇编》,2004年印行,第7页。
  6 参见林孟熹:《傅泾波生平纪年》,《纪念傅泾波先生座谈会资料汇编》,2004年印行,第7页。
  7 '美'司徒雷登:《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程宗家译,刘雪芬校,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第114页。
  8 林孟熹:《傅泾波生平纪年》,《纪念傅泾波先生座谈会资料汇编》,第8页。
  9 林孟熹:《傅泾波生平纪年》,《纪念傅泾波先生座谈会资料汇编》,第9页。 。 想看书来

傅泾波:与司徒雷登形影相随的人(10)
10 参见何迪:《一位美国传教士的和平幻想:司徒雷登与中日和谈》,《美国研究》,1989年第1期第3卷。
  11 关于傅泾波出任“参事”之职,请参见刘寿林、万仁元、王玉文、孔庆泰编:《民国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020页。
  12 参见林孟熹:《司徒雷登与中国政局》,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13 《革命文献》,《蒋中正总统档案》,未刊稿,台北“国史馆”藏,转引自杨天石:《王克敏、宋子文与司徒雷登的和平斡旋》,《中国文化》第23期。
  14 《革命文献》,《蒋中正总统档案》,未刊稿,台北“国史馆”藏,转引自杨天石:《王克敏、宋子文与司徒雷登的和平斡旋》,《中国文化》第23期。
  15 《革命文献》,《蒋中正总统档案》,未刊稿,台北“国史馆”藏,转引自杨天石:《王克敏、宋子文与司徒雷登的和平斡旋》,《中国文化》第23期。
  16 蒋介石:《困勉记》,未刊稿,1940年6月4日,台北“国史馆”藏,转引自杨天石:《王克敏、宋子文与司徒雷登的和平斡旋》,《中国文化》第23期。
  17 参见杨奎松《华德事件与新中国对美政策的确定》,《历史研究》,1994年第5期,可访问杨奎松个人网站。
  18 参见《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19 参见林孟熹:《司徒雷登与中国政局》,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62页。
  20 参见杨奎松《华德事件与新中国对美政策的确定》,《历史研究》,1994年第5期,可访问杨奎松个人网站。
  21 参见《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22 参见《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23 参见《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24 参见《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25 参见《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
  26 参见《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27 参见《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8页。
  28 参见《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5页。
  29 参见杨奎松:《华德事件与新中国对美政策的确定》注41、42。可访问杨奎松个人网站。
  30 参见《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91页。
  31 林孟熹:《傅泾波生平纪年》,《纪念傅泾波先生座谈会资料汇编》,2004年印行,第10页。
  32 林孟熹:《傅泾波生平纪年》,《纪念傅泾波先生座谈会资料汇编》,2004年印行,第10页。
  33 傅泾波:《约翰·司徒雷登博士》,燕京大学校友会校史编写委员会编:《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第16页。
  34 郝平认为由于周患癌病及当时的政治环境,傅、周未能会面,参见郝平《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第420页;而林孟熹则模棱两可,一说“他似乎并没有见到周恩来,陪同前去的人都是这样认为”,一说“会不会是当时的各种政治因素,周只单独接见傅而不让他人知晓?”参见林孟熹《司徒雷登与中国政局》第98…99页。
  35 林孟熹:《傅泾波生平纪年》,《纪念傅泾波先生座谈会资料汇编》,2004年印行,第10页。
  36 关于傅泾波与周恩来会面与否的问题,傅泾波1986年在致邓颖超的函中,则是另一种说法:“金陵一别物换星移,1973至1974年波等虽在中国但以环境特殊终未获谒见总理而返美……”参见何迪:《傅泾波老人》,《燕大文史资料》第7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9页。
  37 《纪念傅泾波先生座谈会资料汇编》,2004年印行,第10页。
  38 《纪念傅泾波先生座谈会资料汇编》,2004年印行,第10页。
  39 《纪念傅泾波先生座谈会资料汇编》,2004年印行,第10页。另见林孟熹:《司徒雷登与中国政局》,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页。
  

传教士外交家(1)
——读《司徒雷登驻华报告》
  1981年,司徒雷登辞别人世已经19年了。
  这一年,美国维斯特威沃出版公司(Westview Press; Inc)公开出版了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