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在资源战争中赢得一席之地:资源阴谋-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吗?答案是肯定不会。因为中国和俄罗斯是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所以作为中国的盟友的俄罗斯自然不会答应日本人的提议——2005年7月2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明确表示,俄罗斯将与中国合资建立“东西伯利亚——大庆”输油管线。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5。 日本挑战海洋,努力加强海洋资源大国的规模(2)
事实上,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和日本一样,一直都在寻求石油资源。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加快,中国寻求石油资源的力度将会比以前大很多。而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对石油资源的寻求力度加大的同时,势必会和日本产生竞争关系。
  当前,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中国和日本在东海石油资源的开发问题上不断产生的纠纷。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东海储存有250亿吨石油,而中国的年消耗石油在3亿吨左右,那么这就意味着东海的石油资源将可以供中国使用八十年之久,再加上东海高达84000亿立方米的石油天然气,遂令东海成为了中国重要的战略能源储备基地。但是,石油天然气资源匮乏的日本却一直对东海虎视眈眈。比如说,在浙江宁波东南方的“春晓油田”本来在中国的领海范围以内,但是日本却以“春晓油田”靠近双方的中间线为由要将中方起诉至海牙国际法庭。而理由是中国一旦开发“春晓油田”就会使得中间线另一侧的石油资源也被吸干,而且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每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的最大范围可达到200海里。但是东海只有330海里,占有钓鱼岛(中国政府从未放弃对钓鱼岛的主权)的日本应该享有东海大部分的石油资源才是(问题是中国对东海也享有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而且日本人的经济海域还是自己划分的,并没有完全按照国际法规定来划分,所以最后因为没有国际社会的支持日本人只好作罢——因为日本单方面提出的经济海域的划分根本得不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毕竟经济海域区不等于领海。如果经济海域区等同于领海,那么整个世界岂不是天天有打不完的仗了。
  日本人为了力争成为海洋资源大国,遏制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给其带来的“巨大威胁”,于是与中国在海洋资源的分配上争得愈发激烈了。因此,钓鱼岛变成为了日本和中国不断发生纠纷甚至摩擦的“漩涡中心”。要知道,中国第一次失去对钓鱼岛的主权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被日本攫取。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向中国归还了台湾岛之后,却把附属岛屿钓鱼岛交给了美国去托管,而中国政府因此一直都对外宣布钓鱼岛是中国的一部分。可上世纪六十年代联合国的矿产勘探专家在钓鱼岛附近发现了大规模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之后,日本却立刻派多家石油公司前往钓鱼岛,并将岛上原本的中国标记全部毁去,转而换上日本冲绳县的界碑。可以说,日本人的这一做法是非常无耻的,但是更无耻的还在后面——1971年,日本人和美国人偷偷商议之后,美国在退出亚洲之时将钓鱼岛私自划归到了日本的区域中去了。这一私下交易遭到了当时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1972年,中日两国恢复邦交以来,两国政府都从大局出发,同意将钓鱼岛的主权问题暂时搁置并等待以后条件成熟之时再行解决。可是,在1978年,日本的一些议员竟然公开叫嚣让中国奉还钓鱼岛的主权,而日本政府也非常及时地派出飞机和巡逻艇对中国在钓鱼岛海域进行捕捞作业的渔民进行监视。1979年5月,日本政府竟然在钓鱼岛上修建了机场,此外还派出了测量船和调查团。日本政府的做法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最后迫于压力,日本作出了让步,撤离了调查团。
  而如今,日本和中国在海洋资源上的争夺已经愈演愈烈。2005年10月在中日的第三轮磋商之中,日本提出了在中间线两侧共同开发的议案。从表面上看,日本的这一做法就是为了争夺东海的石油资源,但是实际上却是日本有意令资源之争扩展为领土之争。日本的这一方案被中国否定了,中国还是继续坚持以前的策略:明确宣誓对于钓鱼岛等领土的主权,同时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和日本关于东海问题将会长期存在,而日本要努力加强其海洋资源大国规模的野心,也是亚洲其他新兴经济体必须严加防范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1。 石油驱动下的战争机器(1)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正是在工业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这使得石油作为战争资源登上历史舞台。
  1918年,在英国政府为以寇松勋爵为主席的协约国石油会议举行的宴会上,寇松表示,战时他在法国和佛兰德一带看到的最令人惊异的一幕就是乘坐汽车的陆军。他称:“协约国事业是在石油的波浪上驶向胜利的。”而法国参议员贝伦格尔则说:“石油这个地球之血,也是胜利之血。德国显然对自己在煤、铁方面的优势太自负了,他们没有想到我们在石油方面的优势。作为战争之血的石油也将成为和平之血,当战争结束,和平开始的时候,我们的百姓、我们的工业和商业、我们的农场主都在要求拥有更多的石油和更多的汽油。”事实上,一战期间,为了能够取得优势,各种最新的发明都被用在了战场上——不仅包括汽车和坦克,还有飞机以及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新型舰船。都用在了战场上,其实,正是在这些新式武器的协助下,英法联军才得以在各种战场上取得优势,最终迫使德国投降的。而支撑这一切的,正是石油。正如法国总理克里蒙梭在战争最紧要的关头告诉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汽油在未来的战争中将像血一样重要,不能供应汽油将会使我们的军队立即瘫痪。”正是因为汽车的大量使用,英法军队才得以在军队和战略物资的机动上保持优势。
  在这场战争中,越来越多的汽车加入到英法军队中,至战争结束时,汽车的数量已经超过20万辆,所以克里蒙梭在向威尔逊求援时才会这么说。而为了保证协约国的燃料供应,作为当时最大的石油生产国,美国将其四分之一的石油输往欧洲,这给了协约国有利的支持,使胜利的天平最终向英法倾斜。
  如果说一战期间,石油在决定交战双方胜败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那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开始,石油就成为了交战双方的争夺目标。也就是说,石油已经成为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
  德国深知石油供应是其重大缺陷,如果没有石油,那么就不会有能够高速机动的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机械化部队,而驱动这些铁甲战车正是战争力量的源泉。为了解决这一严重问题,企图再次发动战争的希特勒开始大力发展德国的合成石油工业,希望用德国先进的化学技术解除对外国石油供应的过度依赖。
  在德军入侵波兰,发动战争时,德国已经有了14家氢化厂为其提供合成石油作为燃料。之后,合成燃料的生产开始加速,达到日产7万桶,占石油总供应量的64%,但这仍然没有让希特勒放心。因为他需要更多的石油保证战争机器的全力运转。在完成对西欧的占领之后,德军开始对英国进行空中打击,但遭到了皇家空军的顽强阻击,而且英国人发明了雷达来对付德军的轰炸,加上英国的海上优势,这使得德国占领英国的目标在短期内变得不可能。这时,希特勒决定将目标对准刚刚建立的前苏联,并希望能迅速占领前苏联。这样既可以得到充足的能源供应,而且也可以与自己的盟友日本完成对接。
  为了实现其占领前苏联的企图,希特勒决定兵分两路,一路进攻斯大林格勒,一路进攻南部的产油区巴库和高加索。于是,两路大军同时推进,牵制前苏联的抵抗力量——当德军占领南部的油田区后,德国就可以就近得到石油供应,为德军的机械化部队粉碎所有抵抗提供强有力的支点了。1941年6月22日凌晨,入侵前苏联的战役正式打响。但令希特勒没有料到的是,南部德军的推进异常艰难,直到第二年的8月份,德军才抵达高加索石油中心最西边的迈科普,而迈科普的石油开采量只占巴库的1/10。更为糟糕的是,苏军撤退前已将那里的油田和设备全部毁坏,就连一个小工具都没有留下。显然,这使得德军恢复石油生产的努力遭遇到严重困难。直到1943年初,那里的石油日产量也不过80桶。而这时,德军已经远离本土数千英里,燃料供应成了他们的噩梦。由于没有足够的燃料,德军的机械化部队成了一堆破铜烂铁,战斗力被大大削弱,加上严寒的天气和苏军的顽强抵抗,德军很快就陷入了困境。

1。 石油驱动下的战争机器(2)
而在北非战场上,一开始,按照全机动化原则组建起来的德军虽然在隆美尔的指挥下纵横驰骋,所向披靡,但盟军很快就以马耳他岛为据点切断了其漫长的军需供应线。这使得缺乏燃油供应的德军立马陷入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进而使得北非战场的形势开始发生转折。隆美尔战死之后,在其留下来的作战总结中这样写道:“军需官们在第一声枪响之前就已进入战争状态,并且决定了战争的胜败。”在机械化战争背景下,作为燃料的石油成为驱动战争机器的动力之源,这也使得燃料运输和石油生产成为双方争夺的关键。可以说,谁掐住了对方的石油生产和供应,谁就能致对方于死地。对于德国如此,对于日本同样如此。
  岛国日本原料匮乏,30年代末,其石油供应的80%来自美国,10%来自荷属东印度。日本人知道,随着战事的扩展,美日之战不可避免,美国迟早会掐断自己的石油供应,因而他们决定占领荷属东印度,以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
  1941年7月,日本开始入侵中南半岛,美国和荷兰立即宣布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在实施占领东印度油田的军事行动之前,为避免来自东部的美国海军的阻击,日本人决定偷袭美国设在珍珠港的海军基地,使其在太平洋上失去与日本海军抗衡的能力。1941年12月7日,日本人的飞机从航母上起飞,然后对像往常一样平静的珍珠港发动了潮水般的进攻。很快,大量停靠在珍珠港的美军舰艇被击沉。这次偷袭,日本人得以在极小的代价下重创美国海军,但美国海军并没有完全被摧毁——有几艘出港的航母得以幸存下来。
  在偷袭珍珠港之后,日本人紧接着就发动了对荷属东印度群岛的进攻。他们很快就占领了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等岛屿,而荷兰人在撤退时也摧毁了自己的油田和设备。1940年时,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石油产量为6500多万桶,日本人占领这里后,他们立即恢复这里的石油生产能力,到1943年时这里的石油产能回升到接近5000万桶。日美开战后,美国的一大战略目标就是切断日本的海上石油运输线。因而,美国派出大量潜艇埋伏在从东印度群岛到日本的海上石油运输线附近,一旦发现日本人的油轮,就对其展开进攻。美国人的这一策略有效的打击了日本人的石油供给——到1944年时,日本的石油输入量不到1943年的一半,使其大量的作战舰船和飞机不能启动并参与作战,大大限制了日本的军事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高度的机械化成为作战部队的一大特点,这一方面使军事力量得以空前提高,另一方面也使石油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如果没有作为燃料的石油,那么所有的飞机、坦克、汽车、舰船都将成为一堆废铁。因而,对于石油的争夺成为了这次战争的中心之一。而德日在石油争夺中处于下风,这对其军事力量构成了严重的制约,成为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2。 黑黄金的疯狂——中东战争背后的资源掠夺(1)
中东战争的焦点是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矛盾。由于中东地区位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交接地带,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中东地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产油区,使得中东问题因而复杂起来,各种政治势力开始插手中东的矛盾,企图从中获得渔利。
  1956年10月,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这次战争虽说起因于以色列入侵西奈半岛,但很显然以色列的这次军事行动得到了英法的支持,而他们的目标就是阻止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的管理权。
  苏伊士运河位于西奈半岛,它的开通把红海和地中海连接起来,因而大大减少了欧洲、北非与亚洲的海上里程,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军事价值。开通苏伊士运河的设想很早就被人提出来了,但没人知道这样做是否具有可行性,也不知道会耗费多大的代价,因而没人敢去付诸实践。直到1859年4月,一个名叫徳·雷赛布的法国人筹资创办了“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并从当时的埃及政府手中取得了特许权来开凿这条运河。
  历时十年之后,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并且一开通就显示出了其巨大的价值——大量的欧洲轮船频繁地穿越此运河往返于欧亚。很快,这条运河就引起了英国政府的特别重视。因为此运河大大缩短了与其印度殖民地的距离,将印度与英国本土更紧密地联系了起来而,这对于英国政府加强对印度的贸易和控制将起着重要作用,而且19世纪末的大英帝国不会坐视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被他人控制,使其成为别人制衡自己的重要武器。1875年,当听说埃及赫迪夫(埃及统治者的称号)无力清偿债务,要出卖自己在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44%的股份时,英国人认为自己插手苏伊士运河的时机到了,于是他们果断地从埃及政府手里买下了其全部股份。这样一来,苏伊士运河开始被英法所控制。
  1882年,英国派兵侵占埃及,将其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并在运河区建立了自己的军事基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民族主义开始兴起,反对殖民统治的运动此起彼伏。1952年,埃及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帝制,成立了埃及共和国。埃及共和国成立后,英国在埃及的殖民统治宣告瓦解。1956年,作为自由军官组织的一员,纳赛尔当选为埃及总统。他一上任,就在当年7月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二战后,苏伊士运河成为欧洲石油运输的一个重要关口——他们的石油2/3通过苏伊士运河运输,同时,苏伊士运河2/3的运载量运输的都是石油。石油的战略意义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已经显露出来,而战后,石油成为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基础,是他们最大的经济产业,他们当然要确保自己的石油运输线,不能任由自己的咽喉让别人捏住。英国首相艾登在会见前苏联领导人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时就说:“对事关石油问题的苏伊士运河一事,我必须绝对的坦率,我们会为石油而战斗……我们没有石油就活不下去,我们不想被人掐死。”因而,英法两国决定联合以色列,对埃及采取军事行动,夺回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
  而以色列也愿意充当这次战争的急先锋。因为纳赛尔立志成为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徒的领袖,他把以色列视为阿拉伯世界的眼中钉,处处对以色列采取敌对行动。比如禁止以色列的船只通过亚喀巴湾的蒂朗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因而,以色列认为,要在阿拉伯世界的包围中谋求生存,就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向对自己采取敌意的埃及采取军事打击,控制加沙和西奈半岛等更多的战略要地。1956年10月24日,英法高级外交和军事官员与以色列的高级代表团在巴黎郊外的塞夫勒进行了秘密会晤。三方约定,由以色列派出军队攻占西奈半岛,而英法则以保护运河为由出兵占领苏伊士运河,这就是所谓的塞夫勒协议。面对紧张的国际形势,埃及也做好了战争准备——10月23日,他们与叙利亚成立了在其控制下的联合军事指挥部,一旦战争爆发,则由埃及指挥叙利亚的部队。第二天,约旦也加入了这个联合军事指挥部。

2。 黑黄金的疯狂——中东战争背后的资源掠夺(2)
10月29日,以色列发动了对西奈半岛的进攻,同时,英法对外发表最后通牒,要求埃及将运河交给他们。10月30日,英国出动飞机轰炸了埃及的飞机场,埃及军队则匆匆撤出西奈半岛。由于事先协调不力,英法军队未能及时赶到运河区,而纳赛尔则抢先组织人员将装载有大量石头、水泥的船只沉入苏伊士运河,成功地将河道堵塞,有效的阻止了英法战舰的逼近。同时,纳赛尔还命令埃及工程师们破坏了从伊拉克通往地中海的输油管道。此外,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也实行了对英法的石油禁运,致使西欧3/4的石油输入因此而中断。本来指望美国能填补因阿拉伯世界的封锁而造成的石油缺口,但此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正忙于总统竞选,而且他对英法未经与美国商量就擅自出兵感到不快,他说:“谁发动了这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