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佛学真谛:让你的心像大师一样空灵-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产生的种种感觉,可分三种:苦、乐、舍。苦受是不舒服的感觉;乐受是舒服的感觉;舍受则是不苦不乐,纯粹是感觉而已。想蕴—是与外境接触而产生的认识作用,即对于外境的了解、联想、分析和综合等心理活动。行蕴—是与外境接触之后,心理所起的对策。例如你搭乘公车,车内很拥挤,突然被人踩了一脚感觉很痛,这个痛觉,就是“受”。于是你赶紧抬起头看是谁踩了你,噢!是个急着想找座位的胖妇人,这是“想”。这时,你决定瞪她一眼,还是埋怨她一句了事,或者向她说:“对不起!我的
  脚把你吓了一跳。”这种决定处理事情的意志、意愿,叫做“行”。
  识蕴是指对外境(色)以及因外境而起的感觉(受)、认识(想)、意志(行)等活动能起了别识知作用的心之本体。所以“识”统摄了一切心理的活动。由于无明所覆,凡夫对于身心自体以及身心所依的外境,有着强烈的爱执染著,而造作种种善恶行为,积聚成为业识,由是依业受报,生死死生不得解脱。所以这个“识”是连贯凡夫生命之流的主体,这个主体绝非如一般神徒所相信的那种永恒不灭的“灵魂”。它不停地积聚业种,也不停地随缘现行,好比栈房一样,货物搬进搬出,变动不已。不仅前生与今世,今生与来世识蕴质量彼此不同,即使一念之间也前后不一了。所以,凡夫众生的心理的、精神的活动—受、想、行、识四蕴,也和色身—样是如幻不实,缘起而性空、性空而缘起的。
  因此,经文的“色不异空……亦复如是”,也可以并写成四句,即“五蕴不异空,空不异五蕴;五蕴即是空,空即是五蕴”。既然五蕴是空,五蕴非我,那么其他的人,乃至一切众生,也都无非是缘起幻现,了无真实的自性可得。从如此甚深的空慧之中即能发起大菩提心。
  一位大乘菩萨持一切净戒,修一切善法,度一切众生,且如《金刚经》上所说的:“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造作如此大的功德,却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功德,为什么?就是因他具备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般若智慧。总而言之,心理的活动在凡夫来说叫做“受、想、行、识”,在佛、菩萨的境界则叫做“后得智”,是“大用现前”,是大慈悲、大智慧。而构成身心的“五蕴”在佛、菩萨的境界,就成了化身、神通、慈悲与智慧。。 最好的txt下载网

圣严法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8)
或许有人以为:我又不是菩萨,听这些做什么?诸位居士,我们虽然不是大菩萨,但是既然信仰了三宝,希望将来成佛,就一定要先从学做菩萨开始,晓得菩萨是怎么看待五蕴的,对自己时存惭愧之心,对菩萨常生仰慕之心,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今生做不到像贤位圣位菩萨那样,只要愿心不失,来生还可以继续努力。所以我们要发愿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毕竟成佛的心。
  二、宇宙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人在宇宙中即解脱自在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上面这一节经文,是宇宙观的总论。佛教的宇宙观包括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说明人在宇宙之中就是解脱自在。何谓“宇宙”?古人说:“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所以“宇宙”就是指无限时空中的一切事物。谁能够知觉时空的存在呢?主要是人类。人类透过多种官能,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动觉、平衡觉的协同活动,再加上经验,以此认识事物的深度、形状、大小、颜色、运动以及与自身的相对位置等,因而知觉到空间的存在。同时,人类经验着外界事物各种持续不断的变化现象,如昼夜更替、夏去冬来、生命的生死枯荣,乃至自身生理周期现象等,而知觉到时间的存在。人类根据空间与时间的知觉而论究宇宙的原理所提出的观念,就叫做宇宙观。
  观世音菩萨继续对舍利子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是诸法空相”的“诸法”即五蕴法,包括一切物质与精神;佛法的名词称为“色法”和“心法”。前面是以人类身心的五蕴法来观空,本节则是以时空现象的五蕴法来观空。从时间的立场来看事物,叫“生灭”;从空间的立场来看事物,叫“增减”;从凡夫的立场来看时空的现象,则有欣喜和厌恶,欣喜的叫做“净”,厌恶的叫做“垢”。因此从凡夫位所看到的宇宙,无非是生灭、增减与垢净。然而以佛法的观点而言,一切都是“不生不
  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什么道理呢?我们依序来说明。世间的事物,从无变有叫做生,从有变无叫做灭。生与灭,以凡夫的知觉而言,是真实而不假的。但是换作佛法的立场,则生与灭其实都是暂时的,不是生了就永远生,灭了就永远灭,因为“生”只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配合而显现,“灭”也不过是由于各种因素的解散而消失。所以,生,并非真的生;灭,也不是真正没有了。
  我在美国认识两位太太,其中一位年纪较轻,生了一个女儿,我向她道喜,她竟然说:“生等于无生。”我赞叹她:“真了不起!你怎么知道生等于无生?”她说:“现在的小孩到十六岁读高中时,就不再依着父母,要找他们也不容易了,所以我只是把她生下来养着,将来离开之后,便等于没有了。”这位太太学佛,学得真是不错哦!
  另外一位太太快50岁了,她有一个儿子,大学刚毕业,突然患心脏病死去。她痛苦得受不了,一直找我问:“师父!我的孩子在哪里?你能不能教我修行,修到让我可以见到我的儿子。只要再见一面,我就甘愿啦!”老年丧子的悲痛是可以想象的,特别是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所以我总是安慰她事,现在已经入地狱或转生畜生道去了,即使牵亡。但每次她都不死心,最后一次又要求我:“师父!能能用你修行的道力,把我儿子找回来让我见一见?”我就对她说:“以佛法来看,如果你的儿子在生时没做什么坏事,死后不是升天,就是再转生人间。要是做了大坏事,现在已经入地狱或者转生畜生道去了,即使牵亡魂的人要找他也找不到了。假设他已升天,天人看人间是又脏、又臭、又腥、又乱,他绝不肯回来受罪的。万一真的有人帮你把他的灵魂召回来,可能那不是你的儿子,而是个魔鬼。”

圣严法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9)
她听了吓得瞪着眼说:“那就不要找了!”我又问她:“你儿子做过什么大坏事吗?”她摇头说:“没有。”又问她:“那有没有做过大善事?”她再摇头说:“也没有。”“那么,可能他又投生人间去了。”她愣了一下,说:“又投生,又变成另一家的儿子喽?”我举个例问她:“太太和丈夫离婚,离了婚的丈夫是否还是丈夫?”“不,应该叫做前夫。”“前夫死了没有?”“没有,但不再是丈夫了。”我再问她:“你儿子死了又投生,该怎么称呼?”她想了想,说:“我的前子。”“前子是不是你的儿子?”“不是。”我说:“既然不是你的儿子,你还要叫他回来,实在没有道理。这等于是前夫再婚了,而你还要他回来,太不合理。”
  虽然,宇宙之中的物质和生命现象,都是有生有灭,但是若把时间的距离延伸,与因缘配合来看的话,则并没有真的生与灭。所以,经文告诉我们“不生不灭”。
  “不增不减”是就空间的质量与数量而言,质量有多有少,数量有增有减。举人口为例,台湾有2070万人,台北市有将近270万人,北投一区有20多万人,人口很多。但是如果来一次瘟疫或战争,人口马上会少,这是增、减。不过,构成我们人体四大(地、水、火、风)的元素是取自地球,人死后四大分离,元素又回归大地。从地球的物质成分或数量来算,不管人口增减多少,都没有离开地球,所以地球的质量是不增不减的。
  就生命的精神体而言,地球起初没有生命,现在地球上的众生是从他方世界转移到地球来接受共同的业报的。换言之,由于有共同的因缘而到相同的世界里来。世界不只是地球而已,佛教所说的世界广大无边,众生在各世界中来来去去,在此处造恶业,到彼处去受苦报;造善业则可能生天,或随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或再投生人间仍做地球人。因此,从全体空间而言,亦是“不增不减”。
  所谓“不垢不净”,“垢”与“净”是我们凡夫对时空诸相所生的执著,产生喜欢的就说“净”,不喜欢就说不净,也就是“垢”。俗谚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恋爱中的男孩,由于主观的感情因素,常把对象看成仙女下凡。不过这种主观也非永远不变,婚前她是“仙女”,等到婚后,距离感没有了,吸引力消失了,昔日眼中的“仙女”往往就变成“母夜叉”和“黄脸婆”了。可见同样的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环境看待相同的人事,感受是会变化的,它是出自人的妄想与执著,并没有真正的垢与净。
  所以,五蕴法是空无自性的,没有时间相,没有空间相,也没有所执相。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上面这一节经文,是宇宙观的别论。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句中的“空”是指“照见五蕴皆空”的“空”性。这是承接了上面宇宙观的总论而说:“因此在空性之中,是没有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的。”既然没有,就不用害怕、不用逃避,更不会执著它了。只是那些抱着偏空思想的小乘圣人,未能看透这点,急着要离开这个五蕴法的世界,好比儒家说的“敬鬼神而远之”的做法一样。殊不知个人虽然躲开了鬼神的缠扰,但是鬼神以及鬼神的作用,在他的心里永远还是存在着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圣严法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10)
既然五蕴法即是空,空即是五蕴法,那么属于五蕴法的另外方式的分类—十二处、十八界,自然也是空的,经文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前六项主要是指人类身体的官能,后六项是官能与外界接触的对象,前后的十二项都属物质体。眼、耳、鼻、舌、身、意,眼是指视觉神经,耳是指听觉神经,鼻是指嗅觉神经,舌是指味觉神经,身是指触觉神经,意是指大脑所司的记忆、分析、思想等功能的神经,总称为“六根”。六根各别接触的对象为色、声、香、味、触、法,称为“六尘”。
  六根组成身体,又名“根身”;六尘组成我们生活的环境,又名“器界”。六尘中的法尘,是指语言、文字、思想等种种的符号,即能使我们用来记忆、分析、思想的符号都可以叫法尘。六根与六尘加起来合称为“十二处”,是五蕴法中的“色法”。那为什么叫“处”呢?处是指所依托的地方,意思是说:经由依托而能产生另外六种东西的地方,这六种东西,就是“六识”。能使眼睛看到物体、耳朵听到声音等而产生认识的作用,即前面说过的,属于受、想、行、识等心理、精神的活动。所以如果没有六识的话,就不会有对宇宙和生命的体验和认识。试
  想,如果只有六根而没有六识,那就成了死人或植物人;要是只有六尘而没有六根,则这个世界对你来讲是不存在的。因为既然没有六根,怎么知道有六尘?人的六根不起作用,尽管世界仍在,但对死人而言等于不存在。因此,人死了若没有福报和神通,就根本无从辨识这个六尘的世界,想碰我们也碰不上,所以诸位怕鬼的人,胆子可以放大一点了!
  六识属于“心法”,即五蕴法中的受、想、行、识。六识中的每一识都与识蕴有关,但五蕴里的识蕴并不等于六识中的意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任何一识所产生的功能,成为业力,此业力才是五蕴里的识蕴。
  综合来说,佛教的宇宙观是推源于五蕴,五蕴的物质部分(色蕴),可分析成十二处;五蕴的精神部分(受、想、行、识等蕴),可分析成六识。把六根界、六尘界、六识界合起来总称为“十八界”。界,即范围、界限的意思,表示每一部分各有其一定的概念范围和功能定义。上面所讲的“蕴”、“处”、“界”是佛教宇宙观的三大科。菩萨用甚深的般若智慧来观照的结果,五蕴是空,十二处、十八界当然也是空。因为空,故一切“有”能依空而立,这叫“真空妙有”。大乘菩萨就是凭这个不著空、有两边的中道智慧,离一切相,度一切众生。
  人的三世因果观—人在生来死去中即解脱自在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此乃说明十二因缘的流转和还灭也是离不了空性。
  从无明到老死一共有十二个阶段,显示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流转的过程,这是佛法里很重要的理论和观念。佛法讲众生,是包括六道中的一切众生,而十二因缘则是专从人的立场来看。因为诸佛世尊皆出人间,只有人才能信佛学佛,才能得解脱自在。十二因缘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其中“无明”和 “行”属于过去世。“识”属于过去到现世的主体,故跨越过去世与现在世,乃至未来世。“名色”到“有”属于现在世,最后的“生”和“老死”属于未来世。“老死”以后又再“生”,“生”一定又从“无明、行、识……”流转不已。“无明”为生死的根本,它从无始以来就有,不是上帝给的,也不是因为自己曾经做了什么坏事。众生一开始就是众生,唯其本质可以成佛。如金矿里的金子,本来是夹杂在矿石之中,只要将石头洗炼,金子就会显现,无明如矿中之石,故有无明就不是佛,而是烦恼的众生。何谓烦恼呢?烦恼就是由贪欲、嗔恚、愚痴所衍生的种种心理现象;再由这些心理现象,表现种种的身心行为,造作种种的善恶诸业,这叫做“行”。

圣严法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11)
当一期生命结束了,生前的种种善恶诸业便积聚成一股很强的力量,让他去感受果报,而投为新一期的生命主体。这个生命主体叫做“识”,和五蕴中的识蕴是同一个东西。当人在转世投胎的刹那,他的“识”加入。父精母血(即受精卵)而成为“名色”;“名”是指识,“色”是指受精卵。入胎之后,一两个月之间,胎儿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官能即慢慢形成,这称为“六入”;“六入”也就是“六根”。当胎儿出生之后,他的六根就与外界的六尘接触,这就是“触”。触之后会产生苦或乐的感“受”,于是喜欢的就想追求,不喜欢的就想摆脱,这些一并叫做“爱”。当“爱”的心理活动付诸行为,成为事实,便叫做“取”。在追求或摆脱的过程,不免又造作了种种的善业和恶业,于是,便又有了未来受生受死的果报之身的因,这叫做“有”。所以“有”与前面讲过的“识”是一样的性质,所不同的,“识”指的是今生投胎受报的因,“有”指的是来世投胎受报的因,如此而已。于是,凭着这个“有”,来世又去受“生”,然后“老死”,就这样,三世因果生死流转的关系,像一根链条,老死以后又生,生以后又老死……永无止期。
  从小乘的观点看,十二因缘流转,就是生死不已;十二因缘的还灭,就是了脱生死,不在生死之中,进入涅槃。生死怎么来的?其根本是因“无明”而生,有生就有老,有老就有死;若没有“无明”,就不会生,不生,也就没有老、死,所以小乘要断无明了生死。然而,大乘菩萨则有更深彻的智慧观照。如前所述,既然现前的诸法都是空是假,则十二因缘所呈现三世流转的生命现象,亦不离五蕴诸法的生灭,所以当然也是空的、假的。生死的根本无明既是空的、假的,就不必去断无明;而从无明以下的行、识、名色到有、生、老死,也都一一是空是假,故也不需去了生死。换言之,当一位大乘菩萨彻见十二因缘的流转相是空的,那么十二因缘的还灭,也就跟着不存在了。所以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句中的“尽”,是还灭的意思。因此,对大乘菩萨而言,“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了悟空性之后,既不恋生死,也不厌生死,不被生死所缚,自在于生死之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