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历史的转弯处-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热河风云激变,慈禧阴谋得逞(上)(2)
肃顺和慈禧太后的矛盾由来已久。《清史拾遗》里说,咸丰帝临终前,曾担心死后因为儿子年幼而导致慈禧干政的事情发生,肃顺就给咸丰讲“钩弋夫人”的故事,意图除掉慈禧太后。
钩弋夫人是汉武帝的宠姬,汉昭帝弗陵的母亲。弗陵小时候身体健壮,十分聪慧,汉武帝很想立他为皇位继承人。但汉朝外戚势力很大,汉武帝担心年轻而又富有活力的钩弋夫人挟子专权,于是有一天找了个借口责罚钩弋夫人,钩弋夫人叩头谢罪也不理会,高声命令左右将钩弋夫人带走杀掉。钩弋夫人非常委屈,还以为汉武帝是在开玩笑,每走一步就回头用乞求的目光希望汉武帝撤回命令。但汉武帝坚决地说:“快走,你不能活!”
结果,钩弋夫人被处死了。
事情过后,汉武帝问手下的人:“外面是怎么说我杀钩弋夫人的事情啊?”手下说:“大家都说大王心太狠,既然立她的儿子为继承人,为什么要杀他的母亲呢?”汉武帝叹道:“你们这些庸人啊,哪里能明白主少母壮的道理!我朝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这不就是前车之鉴吗?我这是为儿子登基先除掉母后擅权的隐患啊。”
没想到,慈禧太后不但没有成为钩弋夫人般的冤魂,反而做上了晚清的吕后。
慈禧又是何许人也?
慈禧,出身于镶蓝旗,父亲是个文职小官,家住西四牌楼劈柴胡同,其实算是个地道的北京人。后来慈禧参加选秀进宫,当时被封为兰贵人。
按清朝的后妃制度,后宫尊贵的先后顺序是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八个等级,贵人不过是第六等。女人的青春有限,虽有幸进宫,要想进到皇后这个级别,那简直比登天还难。慈禧太后执政期间,外忧内患,民不聊生,民间对她的诽谤也不少。
有野史说她送父亲灵柩回京时,误收了他人的丧银才得以进宫选秀,后来误送的那个人还因此当了总督;也有说慈禧太后在做兰贵人的时候,常常等到咸丰帝来圆明园的时候,在不远的地方唱起南方的小调(她家的保姆是南方人,可能小时候教过她),以吸引咸丰的注意。总之,不择手段,极为狡猾。
但从历史上看,慈禧进宫后的最初两年里,兰贵人的地位一直没有变化。真正改变慈禧地位的,是她后来生了儿子载淳(同治)。由此,慈禧的地位也快速提升,晋升懿妃后一年,又晋为懿贵妃。由于当时后宫里没有皇贵妃,这样,慈禧的地位事实上只在皇后(后来的慈安太后)之下。
母因子贵,咸丰死后只有慈禧太后生的一个儿子,慈禧太后也就自然而然地在儿子同治即位后,与慈安太后并列为“两宫”太后。
慈禧的文化程度不高,她写一道两三百字的谕旨,往往就会有十几个错别字。但是,慈禧对政治很有兴趣,咸丰生病不愿批折子的时候,往往由慈禧代批。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后,咸丰帝和后妃们哭成一团,唯有慈禧很冷静地站出来说:“事情到了这分上,哭也没用。恭亲王办事果敢坚决,不如把他找来商量。”
慈禧帮助皇帝批阅奏章,本是违反祖制和家法的行为,这也导致了朝中拥有实权的军机大臣和御前大臣特别是肃顺等人的不满。咸丰帝归天后的第三天,慈禧、慈安共同召见了八位辅政大臣,商议有关谕旨拟定发布、疏章批阅及官吏任免等事情的处理方法。
两派的交锋开始了。
八大臣早有准备,肃顺不慌不忙地拿出早已写好的条陈说:“谕旨由大臣拟订,太后只管盖印,不必改动。”这意味着,八大臣只把两个太后当成盖章的机器,具体事情不许过问!
慈禧这下气坏了。
从北京到热河,慈禧就一直在受肃顺的气。逃难的时候由于准备不足,途中苦不堪言,慈禧受不了路上的颠簸,甚至三次屈尊向肃顺“泣求”换辆好点的车,但山高路远,肃顺一时也找不到好车,被逼得急了,就大声呵斥慈禧,甚至骂出“你什么东西”之类伤慈禧自尊的话。(池子华:《幻灭与觉醒——咸丰十一年实纪》)
热河风云激变,慈禧阴谋得逞(上)(3)
而到了热河后,作为行宫大总管的肃顺,忙前忙后,对后宫的生活“供应极薄”,照顾不周,还经常大大咧咧地出入后宫,包括慈安和慈禧在内的后妃们对肃顺几乎是恨之入骨。而在嫔妃供应极薄的情况下,咸丰到热河后仍旧按照北京宫中一样,御宴之外另设一看席(光看不吃),慈禧谏言撤除,但遭到肃顺的反对,理由是撤去看席后会引起恐慌!
肃顺的专横,人人可见,但热河是肃顺的天下,慈禧孤立无援,也是无计可施。在这危急时候,她忽然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小叔子恭亲王奕䜣!
热河风云激变,慈禧阴谋得逞(下)(1)
恭亲王奕䜣本是有机会当上皇帝的。
论聪明才智,相貌体格,奕䜣都要胜过哥哥奕。但道光帝选皇位继承人时,最终的天平还是倒向了老成稳重的奕。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帝立储密旨,亲笔写下了两份朱谕:皇四子奕为太子,皇六子奕䜣封为亲王。书写两份建储密谕,这在清朝是头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也许,道光帝想给奕䜣一点补偿吧?
奕十岁的时候,其生母全皇后突然暴崩,奕交由奕䜣的生母静皇贵妃一起带养。奕和奕䜣两兄弟小时候的关系还算不错,在上书房里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甚至一起习武。
恭亲王奕䜣
奕当上皇帝后,对奕䜣母子也算可以,静皇贵妃封为康慈皇太妃,奕䜣封为恭亲王,咸丰甚至打破祖制,任命奕䜣为军机大臣上行走,入军机处才两个月,就被提为“首揆”,当时奕䜣只有二十一岁。
皇兄的格外恩典,奕䜣自然力图尽忠报答,但这时出了个意外。当时的康慈皇太后,也就是奕䜣的生母,不慎说漏了嘴,导致咸丰帝心中极为不快,甚至迁怒并冷落奕䜣,把他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清人王辏г嗽凇鹅飨楣适隆防锼担谭嵛迥昕荡然侍∥#谭岬垡蛴醒鳎簿G叭ヌ轿省S幸惶煜谭崛デ氚驳氖焙颍锰妹悦院晕肀叩娜耸乔锥愚叁,就说:“阿玛本意立汝,今若次,命也,汝宜自爱。”刚说完,发现是咸丰,尴尬至极,于是转身装睡,不再言语。
从此以后,咸丰心里开始有了疙瘩,对奕䜣也起了猜疑之心。过了几天,奕䜣从母亲宫中急急走出,正好遇上前来看望的咸丰,咸丰就问情况怎样,奕䜣哭着说母亲恐怕没得救了,希望皇兄能尽快给母亲一个皇太后的封号。
咸丰帝听后支吾了两声,既没说同意,也没说反对。奕䜣一时心急,以为皇兄同意了,当时想着争取让母亲活着获得封号,就急急忙忙地赶到军机处,命令臣僚准备了册封典礼。这下咸丰骑虎难下,只好勉强同意了封号,尊康慈皇太妃为康慈皇太后。但是,咸丰对奕䜣的自作主张非常恼火,加上前面听到康慈皇太妃说的那些话,心里更是怒火中烧,一有机会就要爆发出来,只可怜恭亲王还完全蒙在鼓里!
没多久,康慈皇太后去世。刚过一周,咸丰就找奕䜣算总账了,他以办理母后丧仪不周的名义,将奕䜣赶出军机处,罢免一切官职,罚他回上书房读书。而在责罚奕䜣办理丧仪不周的同时,咸丰却把康慈皇太后的丧仪规格大为降低,以出心中的恶气。自此,咸丰和奕䜣的兄弟亲密关系结束。
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后,在慈禧的提议下,咸丰重新起用了奕䜣,派他为钦差大臣去和英法联军谈判。当时主政的肃顺是主战派,奕䜣主和,于是两人“哄于御前,不能决”。旁人洞若观火,两个人不仅仅是对外政策之争,更重要的是权力之争——肃顺暴发的起点正是奕䜣失势的开始,这一点两人都是心知肚明的。
咸丰死的时候,奕䜣还在北京和英法联军周旋。后来遗诏下来,作为咸丰最亲的弟弟,奕䜣发现自己居然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心中自然极为郁闷和委屈。这时,慈禧太后的贴身太监安德海给奕䜣带来了一封密信,要奕䜣赶紧设法赶到热河,两宫太后有要事相商!
奕䜣得信后不敢怠慢,立刻星夜赶到了热河。但两宫太后和奕䜣的见面,还颇费了一番周折。《庸庵笔记》里说,肃顺等人企图阻拦奕䜣入宫,侍郎杜翰(咸丰帝的师傅杜受田之子)甚至跳出来指责说:“叔嫂应当避嫌,先帝刚死,皇太后居丧,不适合召见亲王。”但两宫太后坚决要召见恭亲王,连派太监几次出来催促,奕䜣不敢自主,请端华一同进见。端华向肃顺使眼色,肃顺没办法,只得皮笑肉不笑地说:“老六,你和两宫太后是叔嫂,我们陪同进见算怎么回事啊,你自己去吧!”
热河风云激变,慈禧阴谋得逞(下)(2)
奕䜣与慈禧究竟商议了什么,不得而知。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两宫太后一定向小叔子哭诉了肃顺的蛮横无礼,飞扬跋扈,根本不把她们母子放在眼里。随后,话题毫无疑问地转移到如何扳倒八大臣重新夺回权力上去。
和两宫太后见过面后,奕䜣立刻启程回京。肃顺一派显然大意了,当时他们只是乐得奕䜣早点从热河滚开,没想到这样一个简短的“叔嫂会”竟然已经定下政变的基调。
这时的热河,看似平静,但随时都可能掀起滔天大浪。八大臣以为自己遗诏在手,万事大吉;而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䜣也没闲着,也一直在暗中动作。
奕䜣回京后,立刻找到了当时的协办大学士周祖培。周祖培是三朝老臣,名望甚高,但和肃顺的矛盾极深。肃顺和周祖培曾分别为户部满汉尚书,但肃顺为人专横,根本就不把年长他二十多岁的周祖培放在眼里。有一次,文件已经周祖培批阅过了,肃顺装作不知道,故意问:“这是谁批的啊?”手下秘书低声说:“周中堂批过了。”肃顺鼻子一哼,骂道:“呸!不过是一帮吃干饭的混混,懂什么公事!?”拿起笔就把周祖培的画诺全部勾掉。周祖培受此奇耻大辱,表面上还不敢表露,但心里恨透了肃顺这个政治流氓!
周祖培作为三朝老臣,同情他的人不少,这次得了机会,自然想尽办法要和奕䜣等人一起扳倒肃顺。得令后,周祖培立即授意他的得意门生,时任山东道监察御使的董元醇写一篇《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并另简亲王辅政》的奏折。
按照慈禧太后和奕䜣的意思,董元醇在奏折中提出两点极为重要的建议:一是皇帝年幼,国家又在危难中,皇太后应该出来权理朝政,垂帘听政,左右不得干预;二是从亲王中简派一二人辅政,防止皇权旁落。
董元醇只是个小棋子,这个奏折也只是棋局的开始而已。奏折意思很明显,就是为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和恭亲王辅政造势,并以此来试探一下八大臣的态度。
果不其然,董元醇的奏折就像是在热河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使两派政治力量的矛盾完全暴露无遗。
八大臣看过董元醇的奏折后,暴跳如雷——这等于是把权力从八大臣手里剥夺,转移到太后和亲王的手中——完全是和咸丰的遗诏对着干,和八大臣对着干!
慈禧当时很冷静,有意将董元醇的奏折“留中不发”,既表示对这个奏折的重视,又以此来试探一下八大臣的反应。
八大臣果然坐不住了,他们立刻责成八大臣之一的焦佑瀛拟定了批驳董元醇奏折的谕旨,大批“皇太后垂帘听政和亲王参政”的建议,并要求对董元醇严加惩处。慈禧不予理会,仍旧将折子“留中不发”。八大臣心急火燎,竟然不顾君臣礼节,向两宫太后反复催要。
被逼无奈,两宫太后抱着小皇帝,在八月十一日召见了八大臣,要求将董元醇的奏章交由群臣共商。八大臣当然不是傻子,岂肯轻易答应!两宫太后和八大臣随即展开激烈论辩,但两个女人怎能说得过八个男人!
可以想像当时的场面是何等的紧张。八个壮硕男人声震殿瓦的咆哮声,把六岁的小皇帝载淳吓得哇哇直哭,一头钻进慈安太后的怀里,裤子都尿湿了。值得注意的是,小皇帝这时找的不是亲生母亲慈禧太后,而是慈安太后!
最后,肃顺等人干脆公然宣称:“今后请太后看奏章已经是多余了!”慈安太后当下就被气得浑身发抖,眼泪哗哗直流。
第二天,八大臣变本加厉,不等宣召就直接入宫和两宫太后大吵大闹,要求下发批驳董元醇的谕旨,在要求被拒绝后,八大臣就以“搁车”(罢工)相威胁——既不处理奏章,也不向太后移交。这种让朝政瘫痪的做法,历朝历代从没发生过。
当时的热河,完全被肃顺一党控制,慈禧孤立无援,最后只能服软,把八大臣拟定公开批驳董元醇的谕旨下发,肃顺等人这才“照常办事,言笑如初”,八大臣取得了最初的胜利。
。 想看书来
热河风云激变,慈禧阴谋得逞(下)(3)
遭受重大羞辱的两宫太后决定尽早回京,另做打算。按丧仪,小皇帝必须日扶灵柩归京,但慈禧太后以小皇帝年龄小、身体弱为理由,要求先行归京。八大臣被刚取得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便轻易答应了。
这样,八大臣就被分开,肃顺等人护送咸丰的灵柩慢慢回京,而载垣、端华护送小皇帝和两宫皇太后先走,并于九月二十八日先到北京。还没进城,慈禧太后就立刻秘密召见了奕䜣,准备对八大臣痛下杀手!
随后,两宫太后声泪俱下地向留京的众大臣控诉了肃顺等人欺侮她们孤儿寡母的恶劣行径。女人的柔弱是很容易得到同情和支持的,加上肃顺得罪的人太多,大多数的大臣在奕䜣和周祖培的鼓噪下,很快倒向了两宫太后。
计划早就由奕䜣和周祖培拟订好了。周祖培当时愤懑地说:“太后为何不将他们(八大臣)治罪?”二位太后装作不解:“先帝遗诏任命他们为赞襄王大臣,能治罪吗?”周祖培说:“皇太后可先降旨解除他们的官职,再治罪不迟。”慈禧太后说:“好,就这么办。”于是恭亲王奕䜣把早写好的治罪诏书奉上,两宫太后盖印,要治八大臣的罪。
肃顺等人垮台的原因主要还是树敌太多,北京的大臣就几乎都倒向了太后和奕䜣。而且,肃顺没有得到实力派将领的支持,就连当时护送咸丰帝灵柩的胜保,这位握有重兵的将领也反对肃顺,对于这点,肃顺也不是不了解。事实上,他也试图拉拢一些实力派将领如僧格林沁为自己撑腰,但因为多年的人品太差,无人支持,甚至他提携过的曾国藩、胡林翼等人,对于这场政治风暴,也都持观望态度。
据说,肃顺的门人王辏г饲鬃缘皆手杏嗡担酝祭#谔旰螅檬肿詹杷谧郎闲戳烁觥巴弊帧6褥蟮热嗽诨毓耐局校恢笔侨俾坏木颖;ぃ╃芤淮蛲耆鞘け5木樱
由此,肃顺为首的八大臣,其结局可想而知。他们太相信那封遗诏了,以为那是尚方宝剑呢!
载垣和端华的表现更像是个书呆子,当奕䜣拿着对载垣、端华、肃顺治罪的诏书前来捉拿的时候,这两人还傻乎乎地质问:“我辈未入,诏从何来?”(意思是只有他们才有资格写诏书)
侍卫们才不管谁的诏书,立刻上前将两人按倒在地,捆猪一样地送宗人府关押。当天晚上,肃顺护送咸丰的灵柩驻于密云县的时候,咸丰第七子醇郡王奕澴和睿亲王仁寿的亲兵踹开卧室大门,肃顺还和两个小妾横卧在床上调笑。肃顺被抓后,骂不绝口,“悔不早治此贱婢(慈禧太后)!”
整个政变,从计划到实施,只用了三天时间。某京师官员记载,政变当天(九月三十日),上午乌云密布,天色阴沉,风声不止,到中午才风开云散。天意如此!
八大臣最后的结果是:载垣、端华赐令自尽,肃顺被判斩立决,其余五人革职;肃顺和当年顺天科场舞弊案的柏葰一样,被斩于市口。柏葰被杀前曾说,“肃六他日亦必同我一样”,冥冥之中竟似有报应!
政变成功后,慈禧论功行赏也不含糊,特别是奕䜣,更是备极恩宠,一月四赏。按记载,十月一日,授奕䜣为议政王、军机处行走;初二日,授奕䜣为总管内务府大臣;初八日,赏奕䜣食亲王双俸;初九日封奕䜣的长女为固伦公主。
政变成功的第九天,小皇帝在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原来的年号“祺祥”弃之不用,改为“同治”。
历史在这里划了个重重的顿号。
孽龙出海潭自深,山雨欲来风满楼(1)
农民造反并不是什么稀奇事。洪秀全出山的时代,一如陈胜吴广、张角黄巢揭竿而起的时代,李自成、张献忠等枭雄逞强的时代,正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