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风云百年 系列--残阳如血剑如虹-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接关系,现在的领导集体中首脑人物如黎元洪、汤化龙、吴兆麟等更是和所有革命党都无关系,所以人家非常热情的把几位领导迎了进来就拉倒了,根本没有将权力让给你黄兴的意思。11月2日,宋教仁、田桐、居正、胡瑛等,邀请一般同志开会。由居正提议,拟公推黄兴为两湖大都督,谓“可以兼领湖北湖南两省,节制各军。一俟湘省的援军到来,有了统一的指挥,必可以换回战局”。在座的同盟会分子,均极赞成【注8】。汉口刚丢,汉阳危在旦夕,这帮子书生革命党竟视冯国璋数万精兵如无物,开起了夺权会议,这种临危不乱,我行我素的二百五精神,实在令人佩服。
不涉及利益之争的时候,溢美之词可以降价大甩卖,免费大赠送,可你千万别当真,这不前两天还热烈欢迎上级领导光临指导呢,等你真想当我的领导时,我就要和你说道说道了,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时候你们在哪呢,等我们胜利了,你过来就想当领导,有这个道理吗?很显然,你同盟会这几个人在武昌的能量是极其有限的,只要人家执意不让,黄兴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个世界是讲实力的。
宋教仁急忙出来打圆场,说我们此来,是为奋勇杀贼而来,不是来争权位的。我们初到湖北来,于湖北的军队情形,不大熟悉。既是有利害的冲突,咱就不谈这事了。既然人家同盟会这边已经妥协了,武昌军政府这边也得给个面子吧,于是大家商定黄兴出任民军战时总司令,统帅义军。可在这个总司令是你黎元洪委任还是众同志公推上,大家又产生了分歧,黄兴的意思是我属于公推的总司令,人家军政府这边认为,大家*选举完,也还得都督签署命令委任啊,咱的组织程序总得走啊,要不就乱了。最后,黄兴这边再次妥协,同意委任,但由居正提出了一个很扯的条件,必须郑重其事的登台拜将。
第二天,也就是11月3日,搞了一个盛大的仪式,人头攒动,鼓乐齐鸣,旌旗招展,先是宣读了一通很八股的委任状,然后黎都督授予黄司令印信等物,黄司令给黎都督行礼,众将官给黄司令行礼,黄司令再照例慷慨一番,最后还要阅兵,【注9】【注10】【注11】大兵压境之下,形式主义的东西一样都没拉。
只可惜折腾了这么大动静,黄兴的总司令却只当了24天,这一仗虽然和黄兴之前指挥的所有战役一样以失败告终,但平心而论,黄兴以不足敌人一半的兵力力敌强敌24天,绝对是一张超级满意的答卷,其作战指挥能力应当得到认可。可他竟然在汉阳失守当日即乘船东去,实在令人不可思议。关于黄兴的临阵离职,我见到两种说法,一种是起义军政府在汉阳失守后召开军事会议,黎元洪主持。黄兴认为汉口和汉阳已失,武昌难以固守,主张率领鄂湘两军转移攻取南京。黄的主张被多数人反对,参谋范腾霄说:“汉阳既已不守,武昌又拟放弃,试问还有什么能力可以攻取南京,如果湘鄂两军尚可用,则武昌当然可守。”霄的话被大家热烈鼓掌,会议决定死守。会议结束后,黄兴偕李书诚等乘船东去。第二种说法出自2004年12月2号的《人民政协报》中的文章《我的祖父黄兴与武昌起义》,其中是这样描述的:因为革命形势需要,先行回上海的宋教仁“以十万火急的心情,催促黄兴去沪……11月25日,黄兴指派蒋翊武代理总司令之职,何锡藩副之。27日晚,黄兴和李书城等秘密潜往大冶,然后顺流而下,航往上海。临行前,黄兴对蒋翊武、何锡藩亲切慰勉,说:‘时势推移,成功在望,惟望坚守阵地,以竟全功。本人此去上海,是扩大革命层面,谋求全国军政统一。你我时刻保持遥相呼应,认真联络。’”
以上两种说法虽有不同,但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黄兴在武昌最危急的时候弃起义军而去。两种说法都没有提到黄兴东去得到了军政府批准,我想这很难用疏漏来搪塞,起码他孙子是不会故意栽赃自己的祖父的,而其所谓黄兴指派蒋翊武代理总司令的说法如果属实的话,也印证了笔者猜测,因为如果黄兴向军政府请辞,则他至多只能推荐接替人选,而无权指派,如果真是他指派的,那么就说明他没有和军政府请示,也就是说黄兴极有可能是在危急时刻擅离职守,临阵脱逃。
就在冯国璋士气正旺,准备一鼓作气拿下武昌之时,已经回京就任内阁总理的袁世凯却严令其停止进攻,并派段祺瑞接替了其前敌总指挥的职务,这是怎么回事呢?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二章 清帝退位 走向共和
袁世凯此时手握国家军政大权,特别是拥有强悍的北洋大军,武昌城中苟延残喘的黎元洪们,岂能放在他老人家眼里,可现在全国都革命了,平灭一个黎元洪容易,可要想让国家迅速摆脱战火,则殊为不易,就算是自己挥师南下,以雷霆万钧之力将一盘散沙般的革命党各个击破,也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到时候疲惫残破之师,是否能帮自己应付朝中权贵的倾轧还是未知,因此他必须小心谨慎。
事实上,如能借大兵压境之势,换得革命党和立宪派的支持,那么不论是对国家,对黎民还是对自己之后的权力稳固都是最好的选择,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为了做到这一切,在冯国璋率部与黄兴的义军死磕之时,袁世凯三次约见了一个人,一个可以在他和革命党之间充当沟通桥梁的重要人物——汪精卫,向革命党人频频发出和平的信号。可革命此时正风起云涌呢,革命党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岂能接受你袁世凯君主立宪的政治设想,于是袁世凯一声令下,冯国璋一举攻克汉阳,黄兴挂职而去。
就在平叛形式一派大好的情况下,袁世凯却下令冯国璋停止了对武昌的攻击,并将急于立功的冯国璋召回,换上了另一心腹干将段祺瑞,打一巴掌揉三揉,袁世凯派唐绍仪率各省代表南下谈判。
袁世凯方面希望保留君主制,但虚化其存在,效法英国。而革命党此时正在兴头上,坚决要求推翻专制,走向共和,但是你袁世凯如果答应共和,我们可以选你当共和国总统,要说当时的中国,要想找一位能够得到各派拥护,又能平衡各派利益的人,实在不易,袁世凯的资历、身份、能力,使他几乎成为了唯一人选。
至此,袁世凯基本上已经立于不败之地,走向共和,他是总统,走向立宪,他是大权总揽的内阁总理,下面的问题是如何达成协议,革命党人多嘴杂,且年轻冒失,要想他们放弃理想难度很大,所以回去劝劝皇上退位也许更容易些。但劝皇帝之前,他必须要得到革命党方面郑重其事的承诺,可问题是革命党四处闹革命,但都是自己闹自己的,都觉的自己不错,谁想代表大家,都没有足够的底气,这可怎么办呢?
终于,一个重要人物现身了,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来到了上海。同盟会虽然发生了分裂,但依然是国内最大的革命党组织,且很多其他组织也都是同盟会分出来的,孙中山虽然在同盟会中没有绝对的权威,却没有人比他更有权威,虽然不是最好,但确实没有更好了。
我们是不是好长时间没有提到孙先生了?是的,因为自从汪精卫“引刀成一快”以后,孙中山所领导的同盟会就没有什么像样的能够进入本书的事件,有人说不对啊,还有1911年4月的黄花岗72烈士呢,对不起,那是黄兴领导的同盟会干的,孙中山只不过是事先知情,并给与了精神鼓励而已。况且黄花岗起义也未在本书着墨,不是因为72烈士不够英勇,只是为了节省篇幅,将笔墨着重于意义更加重大的武昌起义而已。
武昌起义时孙中山正在美国的丹佛,起义三天后,孙先生才在当地报纸上看到了相关消息,之前无人请示,之后无人汇报,但孙先生还是被这次难得的胜利所鼓舞,积极在各国为义军筹措粮饷物资,虽然没筹到什么东西,但拳拳之心还是尽到了。
在武昌起义之后,大家自主革命,自闹独立,自封都督,忙的不可开交,没有人想的起来那位在大洋彼岸打工的孙先生,但随着各地逐渐尘埃落定,大家才发现,需要个总管事的,12月14日,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推选总统,其间武汉首功的黎元洪和同盟会二号人物黄兴争夺最为激烈,难分高下,互不相让,最后大家妥协的结果,一致推选了在辛亥革命中无所作为但资格最老、名气最大的孙中山。28日,决定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誓词如下:
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元年元旦。
正等着革命党给准信的袁世凯一听到这个消息就急了,不是让我当总统吗,怎么又蹦出个孙中山来,这里到底有我没我啊?
在孙中山就职的第二天,以冯国璋段祺瑞为首的四十多员北洋大将就发表了通电,宣称赞同君主立宪制,如果以少数人的意见采取共和政体,北洋军势必拼死抵抗。这样的军事恫吓非常有效,本来孙中山这个临时大总统只是权力斗争后的折中产物,有职无权,有名无望,根本无力号令南方各省同仇敌忾,加上袁世凯所展现的政治能力以及开明的政治形象,使得很多的革命党与立宪派心目中,国家大员袁世凯远比政治流民孙中山更适合做民国总统,所以孙中山也只好顺应民意,宣称只要袁世凯实施共和,那么这个总统就让给你了。
既然如此,大家坐在谈判桌前好好谈谈细节吧,你来我往之间,最后敲定皇帝退位,但要给予优待政策,国家实施共和政体。一二三四的列了一通,比起其他国家资产阶级革命来,其待遇可要优厚很多,总起来说,袁世凯还是一个念旧情的人,没把事做绝。然后袁世凯入宫向隆裕皇后陈说厉害,现在海军全都叛变了,陆军就只剩北洋六镇,其他都归了叛党,这么下去我也无力回天,不如接受优待,退位了吧。当时革命党已经公开宣称只要走向共和,就可以公推袁世凯为总统,这使袁世凯在劝说皇帝退位的时候还是遇到了些阻力,有人认为袁世凯大奸大恶,私通革命党,携外力以压朝廷,而袁世凯是不想给世人留下逆臣的印象的,何况他心目中的理想政体确实也不是共和而是君主立宪,这时候,一群冒失的北方革命党帮了他的忙,因为北洋军*过他们,所以他们当街扔炸弹刺杀袁总理。那边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刚和袁世凯达成协议,袁世凯也开始劝说清帝退位,这边就搞暗杀,这就是当时革命党的现状,互不通气,各干各的。不光没杀了袁,还一下堵住了那些反对清帝退位的朝臣的嘴,怎么样,我袁世凯是忠君爱国的,不然革命党也不会要我的命,我可是一心为皇帝好啊,现在革命党的爪牙都已经遍布京城了,太后你看着办吧。这隆裕太后就是一家庭妇女,而且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家庭妇女,踏着先辈的足迹走上了垂帘听政的征途,可物是人非,她又哪有人家老佛爷那两下子啊,事已至此,袁大总理你看着办吧。于是,袁世凯成为了*第二任临时大总统。但他坚决不来南京履新,而最终定都在他的大本营——北京。
没有哪个朝代更替如大清王朝这般摧枯拉朽,几乎一夜之间存在了二百六十多年的封建王朝,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轰然倒塌。可推翻了帝制就等于推翻了专制了吗?改了国名就等于走向共和了吗?
第十三章 朝气蓬勃的混乱年代
面对突如其来又混乱不堪的革命形势,手握重兵却选择了单方面停火并最终促成南北议和,以不流血方式迫使清帝退位,以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将国家从内战拉回到和平之中,黎民苍生最该感谢的是袁世凯。可接下来面对各种棘手问题,摆在了刚刚诞生的*面前,摆在了刚刚上任的临时大总统面前。
首先,是维护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问题。清朝的垮台不是某一家或某几家起义军攻城略地,一城一隘的夺过来的,而是遍地开花,各自独立最终架空中央政府的,大部分地方政府的领导人虽然各怀心腹事,但还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有效的协商,在民国政府和平取代清帝国政府之后,虽然有人提出给地方政府更多的自治权利等主张,但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上却未见差异,唯独两个地方与众不同,就是西藏和蒙古两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认为自己属于清朝版图,但清廷已灭,我们没有义务和责任成为你*的一员。
革命党起事之时,打出的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我前面讲过,这么提是有道理的,而且有利于革命鼓动的,但在夺取政权后,这个口号就难免会让其他少数民族感觉不安,而各地的纷纷独立,又使得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们看到了自立门户的希望。所以在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做了如下宣言: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于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武昌首义十数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
孙先生的意思很清楚,我们现在已经夺取政权了,咱们五个民族应该平等相待,和睦相处,你们那个独立,和我们这些省的独立是一样的,现在你们也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管辖。
孙中山发表了这个宣言后不久,袁世凯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他没有说什么“某某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之类没用的套话,自古?自古到什么时候啊?你自古到元朝,人家还自古到唐朝呢?再说自古是你的领土的地方多了,你都要吗?其实,自古以来分分合合本是历史常态,你强这个地方就是你的,你弱,对不起,这地方是就人家的,这个世界从来是靠实力说话的,强大如狮子,它在那地方曾经撒过泡尿,就说这地方属于它了,也没见有人跟它争。所以,民国政府没说自古只说现在:你是清朝的领土,而我是清政权的合法继承者,有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注12】为证,所以你就是我*的领土。你如果听话,咱们好说好商量,如果不听我就打你。
期间虽有曲折,但因袁世凯为首的民国政府的强硬态度,虽有英俄两强的无理干涉,最终还是保证了西藏蒙古未因清帝退位而从中国版图分裂出去。至于那个扯淡的麦克马洪线,不论是当时的袁世凯政府还是之后的历届中国政府都没有承认过。
如果本书能不受干扰的写到2008年,我会更深入的讲述少数*,现在先不赘述。
袁世凯执政的几年里,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得以发展,整理和健全财政税收制度,民国三四年间(1914、1915)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约计每年可余二千万”。 整顿金融秩序,收回各地乱发的纸币(如广东),统一铸造银币(袁大头),奠立了统一币制的基础。 创办或改革邮传、无线电报、招商轮船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电灯厂,使电灯走入中国百姓生活,第一个自来水厂,第一辆电车等等。
袁世凯执政时期,颁布修订实施了大量的法律法规【注13】,为中国近代法制的进步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和言论自由方面,袁世凯时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在某些方面至今未曾有人超越。
那时,有个叫戴季陶的,创立了一个叫《民权报》的报纸,从1912年4月16日起,以“天仇”为笔名,接连发表数十篇批判袁世凯的文章,如《胆大妄为之袁世凯》、《袁世凯罪状》、《讨袁世凯》。到5月20日,更是写出了题曰《杀》的短文:“熊希龄卖国,杀!唐绍仪愚民,杀!袁世凯专横,杀!章炳麟阿权,杀!此四人者*国民之公敌也。欲救*之亡,非杀此四人不可。杀四人而救全国之人,仁也;遂革命之初志,勇也;慰雄鬼在天之灵,义也;弭无穷之后患,智也。革命初成,不少健儿,以全国之国民而无人敢诛此四贼,以救全国人民之生命财产,以保五千年之荣誉之历史乎?吾殊不敢以此诬我国民也。”
公然叫骂大总统一个多月,总不能不管吧,5月22日上海公共租界便以“任意毁谤”的罪名拘捕了戴季陶。
就在戴季陶被捕的当天,上海日报公会提出抗议:“查言论自由,凡文明之国无不一律尊重,即报章之中有措词稍涉激烈者,亦宁置之而不为过。”“此次无故逮捕是何理由,根据何种法律?”5月23日、24日,《天铎报》又以《戴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