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小城旧事-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着小脚。

  我是很久以后,才叫母亲“娘”的。本来县城里机关干部的孩子都叫母亲

  “妈”,可是因为我带头叫“娘”,弟妹们也就只好跟着叫“娘”了,而对父亲

  则叫“爸”。我长大一点后,母亲有时会当着许多人的面,开玩笑说我的亲娘在

  乡下,等我长到十八岁时,就把我送到乡下去,我当然不信。但有一次,因为调

  皮,被气坏了的母亲痛打一顿,还说要给我两毛钱,打火车票把我送还给乡下的

  亲娘,她再也不要我了。我那时被打得实在难以忍受,心中充满了怨恨和委屈,

  再加上平时常听到母亲说我的亲娘在乡下,竟突然觉得母亲真不是我的亲娘,否

  则不会打我这么狠。既然亲娘在乡下,那我就去找她。于是我回母亲道:“说话

  算话,给我两毛钱,我这就走,我再也不回这个家了!”开始母亲并不当真,哪

  知我在地上翻身打滚嚎啕不止,哭得死去活来,非离开这个家去找亲娘不行。母

  亲这才感到事情不妙,忙不住地说刚才是哄我的,她是我亲娘。但她越这样说,

  我哭得越厉害,越要走。

  我的哭声惊动了四邻,但任凭大家如何苦劝,也没用。只见邻居秀兰姨拉过

  母亲耳语一阵,然后对我说:“天黑了,没车了,今晚先住大姨家,明早我送你

  上车找你亲娘去。”我这才抹着眼泪让秀兰姨抱走了。秀兰姨端饭给我吃,又讲

  我小时的故事,说母亲说的都是气话,都是哄我的,这里才是我的家,并且保证

  母亲以后再也不会说了。我将信将疑,不久便迷迷糊糊睡着了。第二天早上醒来,

  竟然睡在自己的小床上,母亲正看着我笑呢!从那以后,母亲再也不说我的亲娘

  在乡下了。

  2003年5月3日

  (附记:母亲今晚来我家,说我的《小城故事》她已读了一大半了,真想不

  到,小时候那么多的事,她都记不住了,我怎么会记得那么清。闲谈中,竟然谈

  到了我正写了一半的奶姆的故事。于是用心听,在母亲走后,立刻将此写进了这

  篇散文。)
  作者题外话:母亲今晚来我家,说我的《小城故事》她已读了一大半了,真想不

  到,小时候那么多的事,她都记不住了,我怎么会记得那么清。闲谈中,竟然谈

  到了我正写了一半的奶姆的故事。于是用心听,在母亲走后,立刻将此写进了这

  篇散文。)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过年
小时候,最盼的就是过年了。因为过年了,才会有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好看的。

  买个大猪头,煮出来,可以吃猪头肉,可以喝骨头汤,可以用骨头汤下面条吃,更可以在骨头汤里放上萝卜花生之类,放在屋外,冻成猪皮冻,满满一大盆,可以吃上个把月呢。不过猪头可不容易买,一要猪头票,二要排长队,真正能买到和吃到猪头的,不是走了后门,就是有足够的耐心排队。

  攒了点零钱,最好的花销,是买鞭炮放。放鞭炮有太多的乐趣和太多的刺激,诸如绑在狗尾上放得小狗满街乱窜,比如压在小盆里,放在小路上,等行人过来时点燃,一声轰响,炸得小盆跳老高,也吓得行人跳老高。更恶作剧者,是把大鞭炮埋在地下,上面盖上薄屎,那一炮响起来,喜剧和悲剧的效果可想而知了。还有一种挺*的玩法,就是把哑炮拦腰折断,用点燃的一截刺另一截的火药,互相刺的乱转圈,名之为“老头日老嬷”。

  街上这时也特别热闹,卖什么的都有,在人丛中,在地摊中,窜来窜去,惹得大家骂声不止,也乐在其中。当然,最感兴趣的,还是卖鞭炮的小摊子。看着一挂一挂的长长鞭炮,馋得流口水,心想什么时候,能买上一挂炮竹,挑着放,那才是最最开心事呢。好容易卖废纸卖牙膏皮换来几个零钱,很快就买零炮竹炸完了,于是就蹲在卖鞭炮的摊子前动起了坏念头。看着卖鞭炮人正与别人侃得火热,就朝满桌的鞭炮堆里扔个烟头,立刻满桌的鞭炮炸开了花,那卖鞭炮的开始还想用双臂护,等炸得他棉袄着火眉毛烧焦时,才逃向墙角。我们奋勇上前,不怕牺牲,眼疾手快,抓了一大把鞭炮,塞在怀里,掉头就跑。回家一看,哈,竟然抓了三挂半炮竹。零零星星,我放了十多天,好过瘾。

  过年时,烟酒糖果肉油粮布等等都多发了供应票,家家丰衣足食,人人喜气洋洋。我们还在院子中,垒了个大地锅,炸萝卜丸子,蒸馒头,煮饺子,煮肉骨头……一片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终于可以尽饱大吃一顿了。我们常常因为无节制的大吃,而吃伤了食,要到医院里拿山楂丸吃,消食呢!山楂丸吃起来像山楂,有时就为了能得到山楂丸吃,有意吃伤食呢!大人也不因此责怪我们,他们总是说,过年吃饱,一年不挨饿。过年还有新衣服穿。凑足了一年的布票,买来白布,染成灰蓝色或草绿色,人人做上一身新衣服,看着大门上贴的“社会主义好”春联,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押岁钱更不可少,你给一块我给两块,放在口袋里很长时间,精打细算,一分两分地花出去,买来好吃的好玩的,可以花上个把月呢!不过常常是没花完,就被母亲哄了去,当学费交了。

  过年时,总要下雪,也只有下了雪,才更像过年。那雪又总是下得很大,但不管下得有多大,我们都要跑到风天雪地中,从早到晚,疯个够,有时会疯到半夜才回家呢!

  20:482008…1…23 txt小说上传分享

蒲棒
老邳州城水面特别多,除了已经成为水上公园的国营大鱼场,我们一概叫它们野汪。野汪的最大特点,就是蒲多。像医院大汪,大粪场大汪,石灰窑大汪,汽车站大汪等等,因为生活垃圾多,水肥,蒲长得特别茂盛肥厚。但由于地处居民点中,常被人割了当柴草或者喂兔子,所以蒲大都长在汪中心。而铁路沿线的大大小小的三角汪,由于人迹罕至,整个汪面都长满了蒲,远望像长势良好的庄稼地一样。

  蒲是个好东西。每到秋天,人们将蒲割下来,在路边晾晒。晒干后,可以用它打成软软的蒲苫子,编成椭圆形的蒲扇和盛物的蒲包。蒲叶的用处实在多,又价廉物美,几乎家家都有蒲产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蒲苫子,厚厚的,铺在床上,像现在睡的席梦丝。而且冬暖夏凉,又轻又软,比又硬又重的麦秸苫子强多了。我们睡在蒲苫子上,闲极无聊了,就会扯出几根蒲丝,缠绕在手指上,玩一种打结解结的游戏。时间一长,枕下的蒲苫子散了头,就偷偷换到脚下,夜晚继续抽蒲丝玩。终于被大人发现,少不了挨一顿臭哭,还要用布将蒲苫子两头包上缝起来。

  其实我们最感兴趣的,不是软而长的蒲叶,而是蒲棒。那真是个奇妙的物体,它从蒲中心发出来,细细的杆子上,结着一个圆柱型的淡紫色的毛绒绒的棒棒。还没长成熟时,我们就摘下它来,用它打人玩。小蒲棒打在头上,一弹一弹的,有些微疼,是做游戏时,惩罚人的最好刑具。还可以成捆的扛在肩上,高喊着“卖糖球”了,走街串巷,好威风。

  成熟的蒲棒,我们叫老蒲棒,都长在汪中间,捞不到,只好等大人割了下来,放在路边晾晒时,去偷。老蒲棒用处也很多,最常见的,是揉碎成蒲绒,做枕头。蒲绒枕头松软松软的,有一股子清香,枕在上边,舒服极了,据说对身体还有保健作用呢!还可以把老蒲棒点燃了,驱蚊子。卖烟的摊子上,也会放几根点燃的蒲棒,供人们点烟抽。记得说评书的老沈大爷,是个烟迷,说评书时,小鼓的架子上,也插着一根燃烧的蒲棒,一供驱蚊,二供点烟。

  我们则扛着偷来的成捆的粗大蒲棒,像举着狼牙棒的武市招摇过市,还互相追逐击打。到了晚上,就将蒲棒点起来,在街道上狂跑,远望犹如火蛇。还可以将蒲棒一头揉碎了,用嘴猛一吹,天女散花般,乳白色的蒲绒飘飘扬扬,若能吹得别人满头白,那可是一件极兴奋的事。

  2008年7月1日星期二

茶炉子
从高台子西边出口往西至水上公园之间,除了第一家是酱盐店外,一字儿排开的是三家“茶炉子”——两家姓魏的,一家姓花的。据说解放前就有了,建筑很特别,前一排都是敞棚的茶馆,后面都是住人的房子。墙是砖木结构,屋顶都是小青瓦。

  整天的烟熏火燎,让那茶炉子房内房外,房上房下,都是黑漆漆一片,甚至于穿着黑衣的烧茶炉人,脸手也都是煤炭一样的黑。连他们家家房梁上飞进飞去的小燕子,原应是白白的肚皮,也都是灰灰的了。其中姓花的一家小孩子,干脆小名就叫黑孩,大的叫大黑,小的叫小黑。

  茶炉子都建在临街的大窗口下面,泥砖筑成的平台上,有五六个炉口,上面坐着丝丝冒着热气的大铁茶壶。烧茶炉的人高高端坐一侧,拉着一个巨大的风箱,火苗窜出老高,舔着壶嘴。这炉子是我小时研究的神奇现象之一:为什么我们家的炉子不能烧得这么旺?

  不大的茶馆内摆着几个趴地的小方桌,从没见过想象中的南方茶馆里悠闲品茗的茶客。它的客户基本有两类,一是附近的居民,家里来不及烧开水了,就来一分钱打上一壶。一是门口经过的拉板车的,在这儿或喝茶解渴,或者喝茶吃饭。

  应该说茶炉子开在那儿,生意很兴隆的原因,是因为地利。茶炉子门口的大马路向西不远,就是铁道的搬道口,那是一个高高的陡坡,若拉了重物,没有一两个人助推,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拉不上岗的。所以,拉重货的人,上岗前,都要先在茶馆里歇歇脚,养足了力气,再去爬岗子。还有就是铁路上的装卸工,铁道上来了货车,就在那附近停下来,木头煤炭,要一点点卸下来,常常一干就是半天。中途自然要添些茶水,干完活了,还要用开水泡煎饼大吃一顿,茶炉子就是他们最好的休息吃饭的地方了。

  也因此,那儿总是聚集了很多人,一天到晚,热热闹闹,侃着大山,议论着小城里的大事小事。我们有事没事,也会去湊热闹,闲得极无聊时,就帮大人拉风箱,或者到铁道边拣煤块给他们。好处是他们会在老妈老爸面前狠夸我们,或者打开水时,省下一分两分的,买零食吃。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几家茶炉子的后院,都临着大鱼塘子,那儿水特肥,曹鱼和老鳖特别多,我们可以到他们后院的墙根下挖肥大鲜红的蚯蚓钓个不亦乐乎。

  三家茶炉子到了*时才衰败下去,那时家家煤炭供应充足,无需花钱打水喝,铁路的搬道口也修了立交桥,拉板车的不用爬高岗,也就没必要在茶馆里歇脚了。

  这时老菜市里姓聂的一家开的茶炉子却红火起来,随着自由市场的不断开放,她家的茶水竟然供不应求。设备也先进了,是立式的白铁皮焊制的大茶炉,用鼓风机催火,上端还有个汽笛,水开了时,拉警报式的尖叫起来,我们在家里,都能听到那茶炉子响呢!

  *时期,还有一家茶炉子特别有名,就是位于交通局北侧、丁字路口拐角处的老庄家。应该说老庄家的茶炉子,很现代也很专业,立式的大白铁茶炉有好几个,几条街上的机关商店都由他家供水喝,又因为*闹派性时,他家的茶水专供某一派免费喝,所以女主人又得名“阿庆嫂”,是当时运河街上少有的几个市井名人呢!我则叫她庄大姨,也在我们那一片居住,她的最有名的故事,就是生了八个儿子,最后,非生了一个女儿,才善罢干休。想想光是烧茶炉子,就养活九个孩子,而且最为奇特的是,个个都是小胖子,外号也都是“庄大胖”、“庄二胖”之类,就更不能不啧啧称奇。用街坊邻里的话说,老庄就是有本事,喝白开水也能长肉。

  我们小时候也卖过茶。因为卖茶是成本可以忽略不计,而又是人人可为的生意。放暑假了,家里烧上几壶茶,在铁小门口的大路边的大梧桐树下,搬着个小方桌和几个小凳子,一天也能挣个块儿八角的。若是在戏园子门口,等到散场时,喝茶的人会更多。不过结局似乎也挺悲剧——因为生意很好,就把家里的小口大肚儿的瓷缸拿去装水,结果不小心打破,一夏天挣的钱,不够买缸儿的本了。

  2007年10月16日

放蜂子
夏天,放蜂子的季节,县城的街头布满了南方来的放蜂者。箱群都集中在县城中心的主要路段和闹市区。那些蜂箱,都是通过火车运输的,所以第一个落脚点,就是有火车站的县城,然后以此为中心,再雇用板车,向乡下扩散。

  那时县城里的树木花草很多,而且县城面积很小,走不多远,就是农田了。所以蜂子跑不多远,就有花蜜可采。忙忙碌碌的小蜜蜂,给平静的县城平添了喧闹,而放蜂人用蜂箱加帆布盖起的帐篷,也成了市民们猎奇的场所。

  于是家家有了新鲜的蜂蜜吃了。大家提着个药用的盐水瓶子,就近找到一个养蜂人,花个一元八角的,就可打上满满的一瓶蜂。据说蜂蜜治咳嗽有奇效,在放蜂的季节快结束时,还要多打些储存起来。

  空中到处是纷飞着的蜜蜂,连我家院里子的那棵大枣树上,也嗡嗡声不绝于耳,因为这时枣花开得正盛。有了蜜蜂,就免不了挨蜜蜂蜇。其实你不惹它,它也不会蜇你,那小东西爱憎分明。所以,挨蜇的大都是调皮的小孩子。不是这个眼皮肿的老高,就是那个手指头肿得像胡萝卜,我那时挨的蜇也不少,因为蜂箱和蜜蜂太神奇,有事没事,都要跑到养蜂人那儿看热闹。记得有个特别调皮或者说坏得出奇的小男孩,让蜜蜂痛蜇了好几口后,就把一大捆稻草点着,朝蜂箱中扔去,蜜蜂死的死,逃的逃,害得养蜂人哭哭啼啼了好几天。

  据说蜜蜂蜇人后,它的毒钩子扎到肉里拿不出来,就会死掉。于是被蜇后,我们的报复,就是捉到蜜蜂,捏着它的身子,用它身上毒钩子的部位,去抵在衣服上,让它把毒钩子扎进去,然后再放飞它。想想这样做,真是残忍,而且还是滥杀无辜,因为它毕竟不是蜇你的“凶手”。

  蜜蜂蜇人是很痛的,好像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治,据说最好是用蜜蜂所属的蜂箱里的蜜抹上就可以很快消肿,但辨别一只蜜蜂的老家在哪里,实在是件很困难的事。有时蜜蜂蜇人,不是一只两只,而是一群,这时被蜇的人,只能手里挥舞着随便抓到的树条或者硬纸片大力驱赶,撒腿狂奔。有一次,一个在铁路边偷煤的农村小孩,不小心,倒在了蜂箱上,被一群蜜蜂盯上了,只见他疼鬼哭狼嚎,两手捂脸飞跑。铁道的东面,是大鱼塘,大人们齐叫跳水,小孩子便一头钻进鱼塘里,半天不敢露出头来,而那蜜蜂,则在水平上嗡嗡叫着,半天不散。

  如今县城再也见不到放蜂人的踪影了,也不会再见到那阵容庞大的蜂箱群,偶尔还会在乡下看到外地来的放蜂者。但蜜蜂却还是有的,我院子里爬山虎开花的季节,就会从叶丛里传来阵阵嗡嗡声,近前细看,竟是无数的小蜜蜂在*呢!

  2008年6月30日星期一

喝饼子
烩茄子或豆角子时,用小铁锅,放大量的猪油和水,以及大量的辣椒和盐,然后在锅

  四周依山傍水贴上喝饼子——所谓依山傍水,就是巴掌大小的薄薄的面饼子一半没在菜汤里,一半干贴在锅面上。所谓喝饼子,是指饼子一半浸在菜汤里,像喝菜汤——其实喝饼子的美妙就在于它喝足了菜汤,吃起来,满嘴菜香。

  喝饼子出锅时,模样儿也特别好看。一半干一半湿,一半焦黄、焦脆,一半软酥、滑溜。用大拇指和食指捏在手里,昂起头来,先“哧哧溜溜”地大啖软滑的一半,然后再“格吱格吱”地大嚼黄脆的一半。喝饼子要趁热吃,凉了,就什么滋味也没有了,而那黄脆的一面也不再风脆,那软滑的一面也半软不硬的像湿棉花套子。

  因为菜是什么味,饼子就是什么味,于是又有了小鱼喝饼子,大白菜炖猪肉喝饼子。而喝饼子的种类,除了大白面外,又添加了杂混面(白面和山芋面混合的)、玉米面、山干子面等等,再粗再苦的杂粮面,一旦做成了喝饼子,都是一样的美味可口呢!

  不过喝饼子虽好吃,却不能常吃,因为做起来太麻烦。要支地锅,要旺火,要四处搜集柴草,要不急不忙没有什么闲杂家务事时,母亲才会大喊一声:“今天吃喝饼子!”于是全家人一齐动手,合面的合面,洗菜的洗菜,刷铁锅的刷铁锅,找柴草的找柴草,前前后后要个把小时呢!

  喝饼子的发明,除了美食的需要外,还源自于节省柴草——一锅出来,饭菜全有了。

  前几年,酒店的餐桌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