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找到幸福生活的密码:生活中的心理学-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3.紧紧咬住那个诱饵
你打算买一双鞋子,坡跟,舒适版的,出去玩也不累。你看好了A,可是转念一想,再转转吧,反正还有时间。于是,你在相邻专柜看到了B,这是一款时装版的,锥形跟,比较好搭衣服,但是没坡跟舒服。
你犹豫了,在商场来来回回地转。
直到遇上第三个选择C──还是锥形跟,没你看到的那双好。但是,足足比它贵了200块。
三双鞋,现在你会选择哪一双?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大多数人会选择第二双,也就是B。一个新选项的加入,不仅不会分走已有选项的机会,反而会使某个旧选项更有吸引力,这就是“诱饵效应”。
试想,如果没有C这个诱饵,怎么会让B以如此压倒性的优势胜出?甚至让你忘了,其实你是钟情于A的。你进商场的目的,是在找一双舒适版的鞋子,B完全不是你的目标。不过是C的存在,让它显得更有吸引力而已。
你去买一个电子产品,都是新款,一个有优惠,一个没有。“没有优惠”似乎昭示着一种身份,马上就吸引了你的眼球。这时,服务员突然说,等那款做活动了我通知你。没几天,你收到了短信,兴冲冲跑去买了你可能并不十分喜欢的那款。
后悔不迭时,你发现,其实选项不过两个,A和B,“没有优惠”的那个B+,无疑是商家生造出来的诱饵。他们很清楚,有了这个B+,B一定不愁出路。
麻省理工学院有个教授做了这样的实验:他收集了许多年轻人的照片,组成吸引力相似的对子。如果拿一对这样的照片去问别人“你愿意和谁约会”,选中任何一人的机会大约是50%。然后,他制作了诱饵:把其中一人的照片略加变形,成为一个很相似,但是丑一些的候选者(诱饵)。这时,再让人在三者中选一个时,那个“诱饵”的原身(目标)被选上的机会就增加到75%。
奇怪吗?一点儿也不。不信,看看生活中吧。
一个女孩,如果身边有个特质和她比较接近,但相貌略差的闺密,那么,这个女孩的出彩率往往高于单枪匹马的美女。
一项总结,如果恰到好处地摆在一个略差一点的总结后面,那么,这个总结的好感率通常高于后面所有的总结。
一个孩子,你不觉得好看,如果身边总是跟着一个比他笨一点、差一点的伙伴,那么,这个孩子可能突然就变成了天使……
一切错觉,都来自参照系。可以说,“诱饵效应”改变了你的参照系,一下子把你拉回到“向下看”这个角度上来。所以,那件你本身并不感兴趣的东西、并不喜欢的人,突然散发出致命的吸引力,让你为之着了魔。
商家常常喜欢这么干。“买一赠一”总让你觉得自己好像赚了挺大便宜,其实,你只是在别人设定的比较体系中,觉得自己占了优势而已。手机套餐、网费套餐,算起来单位时间的确很划算,可是,你忘了自己的需求量其实并不多,让你放开了去用可能也没到套餐的上限;还有各种各样的健身卡、美容卡、发型卡塞满了你的口袋,可是,等真正用的时候,却发现像用一件即将过期的产品一样毫不留情……
如果你根本不去理会这些,其实生活中也没缺少什么,正是那些你自认为省钱的举动套牢了你,让你无法抽身。
那天下班,同事正在招呼人去漂流。两天前,她招人一起去玩高尔夫。原因仅仅是,看着便宜就组团了。比如,原价106元的套餐,现在只需要39元;原价398元的身体护理,现价58元;原价2350元的豪华双人温泉SPA,热卖276元!于是,毫不犹豫,在花完500元、再花500元、再花1000元的投入中,她成了“偶像级”团迷。
表妹说,不久前去商场买鞋,其实,她只想买一双鞋。结果,三周年店庆,开门就送现金券,进去买东西也送券,不过分时段使用。也就是说,开门送的券,买鞋不能用;买鞋送的券,又必须到晚上十点后才能买衣服用。她耗了将近十小时,只有一双鞋是自己想要的,其他的都是鸡肋。
其实,你可以有一份心理预案。进入商场时,先拿好自己的购物单,分清哪些商品是“诱饵”,哪些是真正的“目标”。当A和B各有优劣、相持不下时,看看你的权衡标准是什么,到了A+、B+,千万别改了你的参照系,标准还在,择优而取,很简单。
求职面试时,你可以想办法把他人的特征设置为“诱饵”,把自己的特征设置为“目标”;征求意见时,把自己不想要的设定为“诱饵”,把真正感兴趣的设定为“目标”;说服别人时,把自己的倾向细分一下,“目标”放哪儿,“诱饵”放哪儿,让你的意见显得更民主……
说到底,“诱饵效应”不过是一场心理相对论。不会用时,你也就是别人的一颗棋子;用得好了,你可以左右别人的心思。
关节点:诱饵效应
一个新选项的加入,不仅不会分走已有选项的机会,反而会使某个旧选项更有吸引力。
诱饵效应改变了你的参照系,一下子把你拉回到“向下看”这个角度上来。所以,那件你本身并不感兴趣的东西、并不喜欢的人,突然散发出致命的吸引力,让你为之着了魔。
如果你根本不去理会这些,其实生活中也没缺少什么,正是那些你自认为省钱的举动套牢了你,让你无法抽身。
听说过不止一位演员说过,之所以走上演艺之路,纯粹是陪朋友考试,结果误打误撞进了演艺圈;也见过不少人取得成功,其实不过是低头做事而已,根本没想过什么前途远大。
。。
14.在全神贯注中夭折
30岁的女友,很认真地谈了一次恋爱,结果还是无疾而终。她说自己真的很努力,在男友面前,说话做事都小心翼翼。每做一件事,每说一句话,都要寻思半天,担心会让男友不高兴;每次约会回来,还要回放一下过程细节,看自己是否有做得不妥的地方,以便下次改进。
最后,她给我念短信。他们认识三个月,有上千条短信。她是挑着念的,内容无非是些去哪里约会、出差为什么不打电话之类的琐事,她均称之为可能分手的线索,要一一排查。那股认真劲儿,好像解一道数学附加题,这道题没有其他解法,只有一一排错,而且大有不解出来誓不罢休的架势。
想起我高中时的一个好朋友,学习特别勤奋。在我仍处于叛逆躁动期的时候,她下决心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以她的实力,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她的刻苦,说起来谁都汗颜,在班里你很少她抬过头:早上你来,她低头学习;下课你出去,她没离开过凳子;等你背着书包走了,她依然保持同样姿势,直到最后一个离开。
最后模考的时候,她的潜力更是在目标的刺激下越来越疯狂,把我们都远远甩在了后面。令人奇怪的是,到了高考,她居然二本都没过。第二年高考,她还是最后时刻的落榜生。如同一颗众望所归的果子,平时长得最鲜艳,却总在最后一刻夭折。
不得不说,她们都很认真,甚至太认真了。可是很多事情,不是越认真就越能成功的。比如恋爱、比如学习,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当你对某一件事情过于用力或意念过于集中的时候,反而容易把事情搞砸。
有没有类似的感受:打牌的时候,随心所欲去打,通常无往不胜,可是当你下了赌注认真去打,反而频频失手;打球的时候,平时传球、接球水到渠成,到了真正打比赛,却总是容易出这样那样的纰漏;约会的时候,当你见的是一个你并不感兴趣的人,通常会侃侃而谈,可见了真正喜欢的人,却怎么都不自在;还有,面试的时候,当你面的是一家不太重视的公司,会发挥正常甚至超常,可是当你面的是心仪已久的公司,很可能顾虑重重、紧张兮兮,自己先给自己判了死刑……
我们都知道,在给小小的缝衣针穿线的时候,你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线越不容易穿入;反而是左右都试探试探,或者抬头换一个眼神,线轻轻松松就穿进去了。做事也一样,当你心无旁骛、目不转睛的时候,那些平素可以轻松完成的事情就像故意跟你作对一样,在你面前玩这样那样的鬼把戏,让你恨得咬牙切齿。可是,当你终于决定放弃的时候,却可能会突然柳暗花明,这就是“穿针心理”。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目的颤抖”。
“目的颤抖”四个字很形象。你小心翼翼端着一个杯子,这个杯子里盛着信心满满的目标,可是,当你所有的心思都在那儿的时候,目标不会变得很强大,反而会变得很脆弱。脆弱到你的手一抖,目标就粉身碎骨了。其实,它本可以安然呆在某个角落,等待时机成熟的时候瓜熟蒂落。
不止一位演员说过,之所以走上演艺之路,纯粹是陪朋友考试,结果误打误撞进了演艺圈;也见过不少人取得成功,其实不过是低头做事而已,根本没想过什么前途远大。
其实我的女友,本可以安然享受她的恋爱,而不是见男朋友像见老板,把自己弄得畏首畏脚。结果其实没那么可怕,这次失败了,总有适合自己的那一个;我的中学同学,本可以把目标暂时搁置一下,考试就是考试,它跟美好未来不能完全划等号。把所有希望都拴在一场考试上,考试本身已经变得不堪重负。
所以,别让目的占据你全部的内心。一个人不能没有目的,它是引领你前行的探照灯,借着它你可以看得更远;但是,如果把目的绑在自己身上,它只会变成一个沙袋,把你压得喘不过气来。
很多压力,不是事情本身生发出来的,而是自己主动附加在身上的、因为太在乎、太看重了,所以把自己弄得很沉重、很紧张,而人一紧张,就会出现心跳加速、焦虑、精力分散等不良反应。这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会使才能无法正常发挥,最终导致失败的结局。
不妨把目的放远一点。你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结果。当你觉得一直在过程中的时候,可能在某天就与目标不期而遇。
或者把自己放远一点。所有的一切都是历史,包括你正在经历的。当你觉得一直在经历历史的时候,目标已经被你不知不觉跨过去了。
尽量用平常心去做事,然后在做每一件事情时放松心态。尽心尽力就可以,不要太去关注事情的结果是什么,当你忘掉结果的时候,才容易进入最佳状态。
你还在揣着目标四处碰壁吗?放下吧,这样自己才可以轻装上路。
关节点:目的颤抖
当你所有的心思都在那儿的时候,目标不会变得很强大,反而会变得很脆弱。脆弱到你的手一抖,目标就粉身碎骨了。
一个人不能没有目的,它是引领你前行的探照灯,借着它你可以看得更远;但是,如果把目的绑在自己身上,它只会变成一个沙袋,把你压得喘不过气来。
当你忘掉结果的时候,才容易进入最佳状态。
在一个十分热闹的场合,人声嘈杂,而且你正与朋友相谈甚欢。突然有人提起你的名字,这时,你会充耳不闻呢?还是会立即有所反应,好像耳朵就藏在口袋里,随时准备蹦出来接招?
15.藏在口袋里的耳朵
人们经常这样形容一个人认真倾听──“竖起耳朵”。言下之意,就是知道别人马上要开口说话了,所以屏气宁神,切断一切噪声源,支好架势,打算仔细听个明白。
我在这里要讲的是无意识的听觉注意──在一个十分热闹的场合,人声嘈杂,而且你正与朋友相谈甚欢。突然有人提起你的名字,这时,你会充耳不闻呢?还是会立即有所反应,好像耳朵就藏在口袋里,随时准备蹦出来接招?
心理学研究表明,十有八九会是后者。
你的反应可能是,朝说话人望去,或者有意识地加强注意,以便听清说话人下面说的话等。而那里,将成为你注意的主场,即便你正与朋友谈话,即便周围人声鼎沸,即便你正在做别的事情,你的耳朵依然会选择那里,把其他的声源降格为背景声音。
看到这里,脑海里是不是想起办公室里经常冒出的声音:“是谁在说我呀?”而此时,通常很喧闹,而且说话者正在忙别的事情。
或者,一个大平面中同时存在几个谈话的场子,正在聚精会神谈论工作的你,突然听到那边八卦的一群人提及你的名字,你这时的反应呢?是不是即使谈论再重要的事情也会开小差,甚至支起一只耳朵听那边?
我开始想起小时候,在自己的房间做作业,爸妈在客厅看电视,电视声音很大。突然,我会停下来,探出头:“又说我什么坏话呢?”
场景都很熟悉,不过你可能不知道,它们有一个有趣的名称──鸡尾酒会效应。因常见于鸡尾酒会上而闻名。
鸡尾酒会的长桌上摆满各式各样的食品,与会者可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喜欢的食品。两只耳朵呢,也没闲着,它们在做同样的选择题──在周围音乐声、谈话声、脚步声、酒杯餐具的碰撞声中,无意识地监测周围的话语环境。一旦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就会顺着这个脉络听下去,不管环境多恶劣。
有意思吧!
当人的听觉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意识会将一些无关的声音刺激排除在外,而无意识却在监察外界的刺激。一旦一些特殊的刺激与己有关,就能立即引起注意。那些无关的信息看似被屏蔽了,可是当它突然成为注意点时,则会迅速上升成为主角,其它的东西反而被屏蔽了。
所以,你会发现无数个偶然,电视剧里或者现实中。
电视剧里,主角总是在混乱中听到一个秘密、一种身世。关键的语言总是在嘈杂的环境中被无意听到。再大的喧闹、再强的汽笛声、再高分贝的音响,完全不影响主角听到自己名字时的猛回头……
你可能还很熟悉这样的场景:
餐厅里,大家八卦一个绯闻女主角。你正在发表高论,突然瞥见女主角就坐在不远处,你心存侥幸,她可能没听见吧!不成想,自此以后,她处处针对你。
最近,老板不太地道,老是在上班的时候吆喝谁又来晚了,谁要扣奖金了;下班之前却突然开会,一开就是半个小时。你在茶水间抱怨两句,结果,第二天就被叫去谈话了。
记得读大学的时候,一位女友与其男朋友分手了。其实很突然,某次,他们一起去另一个学校的哥儿们那儿参加聚会,回来就宣告关系结束。“以为我没听到?我对自己的名字敏感着呢”!
原来,女友中午在男生宿舍小寐,其他人都在三三两两瞎聊。突然,女友迷迷糊糊中听到自己的名字,以为在做梦,不过听觉倒是进入注意状态。她听到一个男生问男友,“你和她那个了吗”?男友回答,“没”。对方嘲笑,“肯定她不愿意”。男友回,“怎么会,我要是想的话早那个了”。
睁开眼睛前,女友就决定,与该男分手。
所以,永远不要假设别人关上了耳朵,很多时候,它们藏在口袋里。
你看到无数人忙忙碌碌,汽笛声此起彼伏,谈笑声热火朝天,如果你以为这是隐蔽的场所,可以畅所欲言,那么,就等着为你的失言后悔吧。如同战争遗留下来的炸弹,你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响起。在你以为一切都安全的时候,它会给你一个突然的袭击,让你猝不及防。
当然,也可以庆幸,你的耳朵,可能会发挥你意想不到的作用,给你无数的不确定。
比如,让你发现一个惊天的秘密,看清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偶尔发现一下哪些人在背后嚼舌根,或者监听一下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想要控制一下?以便于利益最大化?
或许没辙。
因为一切都源于无意识,一切都发于偶然,尽管背后蕴藏的,可能是必然。
关节点:鸡尾酒会效应
那些无关的信息看似被屏蔽了,可是当它突然成为注意点时,则会迅速上升成为主角,其它的东西反而被屏蔽了。
永远不要假设别人关上了耳朵。很多时候,它们藏在口袋里。
你的耳朵,可能会发挥你意想不到的作用,给你无数的不确定。
。 想看书来
1.警惕第一根稻草
一个女孩,她的各路朋友总是找她借钱。
一般她都不拒绝,三百五百的,也不是什么大数目,而且她真的不知道怎么开口拒绝。可是,好像所有人都闻到了这个气息,最后,连刚刚交换名片的陌生人都开口借钱,搞得她相当苦闷。借吧?自己很多地方也需要用钱,虽说每次都不多,可长期积攒下来也不是个小数目;不借吧?又担心形象受损,别人会不会说我小气?
一位朋友,说自己就是公司里填缺补漏的万金油。
谁家里出点小事,谁的差不想出,谁身体不舒服了,谁不想加班,肯定都落到她头上。有一次打电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