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国际上的变化。我们不能不有此远大设想。”可见,毛泽东与周恩来都强调了出兵朝鲜的必要,毛泽东还再次明确指出东北边防军出动时“用志愿军形式”。
8月上旬,13兵团第38军和第39军由河南、第40军由广东进至东北边境地区,完成集结任务。之后,军委又调第四野战军第50军及部分高炮部队、工兵部队编入边防军。至此,边防军第一批各部已全部到达指定位置。毛泽东于8月5日致电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高岗:“边防军各部现已集中,8月内可能没有作战任务,但应准备于9月上旬能作战。请高岗同志负主责,于8月中旬召集各军师干部开会一次,指示作战目的、意义和大略方向,叫各部于本月内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待命出动作战。务使士气旺盛,准备充分,部队中的思想问题必须予以解答。我们当令萧劲光、邓华、萧华参加这次会议。”显然,鉴于粟裕需休养,而各项准备工作又不容松懈,毛泽东只得令萧劲光、萧华先去部队熟悉情况,并做必要的战前动员。
8月8日,毛泽东收到了粟裕托罗瑞卿转交的信,对粟裕的病情十分关切,当即复信:
粟裕同志:
罗瑞卿同志带来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休养地点,如青岛合适则在青岛,如青岛不甚合适,可来北京,望酌定之。
问好!
毛泽东
八月八日
粟裕将这封毛泽东的亲笔信保存了多年,在1983年4月才赠给中央文献研究室,同时亲笔做了如下说明:“这是1950年我在青岛休养时向主席写信报告我的病情后主席给我的回信。信中所指新任务是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因我的病经久未愈,后来改由彭德怀去担任了。”当时美军还没有越过“三八线”,朝鲜局势不很明朗,毛泽东预计东北边防军“8月内可能没有作战任务”,还没有到主帅必须立即出马的地步,所以说“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延长了原来“只同意他(粟裕)休息到8月中旬”的时间,要粟裕安心养病,以便尽快康复上任。
8月11日,根据毛泽东8月5日的指示,边防军所属13兵团召开各军、师干部会议,听取部队情况汇报。边防军副司令员萧劲光也遵照军委命令专程从北京赶来出席会议,并宣布了边防军未来的作战任务是:“准备赴朝鲜作战,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部队出国作战时将使用‘志愿军’的名称。同时中国不准备对美公开宣战。”随后,高岗于8月13日至14日主持召开了东北边防军高级干部会议,对边防军的任务、出国作战的目的和意义、军事准备的要求等进行了动员和部署。东北边防军师以上主要领导均参加了会议,高岗受军委委托在会上作了报告,萧劲光、萧华和邓华均在会上作了讲话。高岗说:
“如果美国侵略者占领了朝鲜,毫无疑问,一定会准备力量,来进攻我们的东北与华北,进攻我们的祖国。那么我们究竟是让它打下朝鲜,让准备力量,增加气焰,等它打到中国来的时候再去消灭它呢?还是现在争取主动,配合朝鲜人民军,在国土以外,消灭敌人,保卫自己好呢?显然地,在国土以外消灭敌人,是有利于我们,有利于我们的朋友,有利于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争取和平民主的事业的。”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抗美援朝第一司令员人选(8)
……
“边防军出动时,到朝鲜去是志愿军的名义出现,穿朝鲜服装,用朝鲜番号,打朝鲜人民军的旗帜,主要干部改用朝鲜名字。这样的处置,可以使朝鲜人民喜欢,又很策略。”
“我们曾经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曾经消灭了八百万美蒋军队。现在党和人民要求我们去消灭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军队。我们应该勇敢地担负起这一光荣的战斗任务。”
8月11日及8月13日分别召开的这两次会议,因连续在沈阳举行,通常被合称为“沈阳军事会议”。从萧劲光、高岗等人的发言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时东北边防军的任务更加明确,即准备入朝作战。
需要指出的是,边防军副司令员萧劲光、副政委萧华出席了沈阳军事会议,说明尽管海军与总政治部工作千头万绪,但他们还是能丢开手中相对次要的工作,随时就任边防军新职的。最终志愿军出动时,他们没有到职,最关键的因素是粟裕因病未能到任,作为中央专门为粟裕挑选的“作战上来说较为有利”的副手萧劲光、萧华,也就没有必要出动了。同时也说明,为有利于作战,方面军指挥机构的建立只能由主官牵头,否则萧劲光、萧华完全可以先行建立指挥机构,然后等待粟裕到任即可。
从7月7日周恩来提出东北边防军一旦参战,则“改穿志愿军服装,使用志愿军旗帜”,到8月4日毛泽东再次明确指出“用志愿军形式”,以及萧劲光、高岗等人关于边防军准备以“志愿军”名义出国作战的讲话,均有力地说明中共中央、军委在组建东北边防军时,就曾考虑和提出,一旦赴朝参战,即采用志愿军的名义。而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实际上也就是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这是一种战略上的决策,也是一种策略上的考虑。
在7月7日提出“志愿军”的名称之前,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最初曾想以“支援军”名义,出兵援助朝鲜人民军作战。在征求民主党派意见时,黄炎培向毛泽东、周恩来提出:自古道出师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个仗就不好打。周恩来说:我们叫支援军,支援朝鲜人民嘛。黄炎培说:支援军那是派出去的。谁派出去支援?国家吗?我们是不是要跟美国宣战?毛泽东听后说道:有道理!我们不是跟美国宣战,不是国与国宣战,我们是人民志愿的,这是民间的事,人民志愿帮助朝鲜人民的。毛泽东说着,拿起笔来将“支援”两字改写成“志愿”。周恩来说:对,世界上有许多志愿军的先例,马德里保卫战就有各国的志愿兵。黄炎培频频点头,笑道:师出有名则战无不胜。此后,“志愿军”的名称就定下来了。
显然,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这个重大策略是正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国家的军队,是官方的,如果东北边防军以此名义出国参战,这就表明是国家派出去的,等于中国向美国宣战。而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名义出国参战,是民间的,是群众志愿组织的。这样做,不给美国对中国宣战以口实,比较策略,对中国有利。
后来美国军队与志愿军直接交手后,他们知道遇到的是“中共正规军”,而不是什么“志愿军”。但是他们也承认了志愿军这个名字,因为他们害怕把战争扩大,以此表明自己不是和新中国开战,中、美两国还未进入战争状态,以安抚其国内人民及其盟国。关于中国以人民志愿军名义参战,美国出版的《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一书说:“中共政府给这些部队起了一个好名——‘志愿军’。中国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两全其美。”
8月中旬,第三野战军主力9兵团奉军委命令开至津浦铁路线,第一野战军主力19兵团也奉命开至陇海线,均处于机动位置上待命。
出席沈阳军事会议的萧劲光返回北京后,向毛泽东汇报了军事会议召开的具体情况,并反映了东北边防军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毛泽东据此于8月18日致电高岗,首先肯定了高岗在军事会议上所作报告的正确性,同时决定边防军延长至9月底完成各项出动准备,这份《关于边防军务必在9月底以前完成一切作战准备给高岗的电报》中说:“萧劲光来告边防军的各项问题都可以解决;边防军完成准备的时间可延长至9月底,请你加紧督促。”
抗美援朝第一司令员人选(9)
与此同时,总参谋部的作战参谋们对朝鲜战局进行反复研究后认为,美国“在仁川登陆的可能性很大”。8月23日夜间,雷英夫将这一结论向周恩来汇报后,立即得到毛泽东召见。毛泽东详细听取汇报后指出:美军在仁川登陆确实是个值得密切注意的大战略问题,并立即决定采取三项措施:(1)检查督促东北边防军各项战备工作的情况,严令在9月底以前完成一切作战准备工作,保证随时可以出动作战。(2)将敌人可能在仁川登陆和朝鲜人民军应该有应付最坏情况的准备,如部队主动后撤或在仁川加强布防等,告诉朝鲜和苏联方面,供他们参考。(3)总参谋部和外交部要随时密切注视朝鲜战场情况的变化。
8月26日,周恩来主持召开有各总部和各军兵种主要领导参加的东北边防军准备工作会议,并作了《充分准备,出手即胜》的报告。周恩来通报了朝鲜战局的复杂情况和可能面临美军在仁川登陆的困难局面,强调边防军要加紧训练,务必在9月底以前完成一切作战准备,待命出动。他还特别强调:“如果出国作战的话,主要对象是美帝国主义,而不是李承晚伪军”。同时,因粟裕在休养,周恩来说明了东北边防军暂归高岗指挥,等正式开战时再派出高一级的指挥员,他说:“将来部队行动后,前线指挥要一个统帅去,萧劲光、萧华也是在部队出动时再去。”萧劲光、萧华都是毛泽东特意安排给粟裕的副手,可见此时,中共中央与军委依然在等待粟裕病情好转。正如张震在《张震回忆录》中所指出的:“根据身体恢复情况,还要准备执行新任务。”
8月底到9月初,毛泽东开始进一步着手充实东北边防军的力量,考虑在已集中的边防军第一批部队四个军的基础上,再增加八个军。
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于8月31日主持召开东北边防军建设计划会议,决定东北边防军以11个军(36个师)60万人做三线配置:以第四野战军13兵团(含42军)为第一线,第三野战军9兵团为第二线,第一野战军19兵团为第三线。并预定第一线部队出动后,第二线部队北上至第一线部队原驻地,第三线部队移至第二线部队原驻地,边继续训练,边准备参战。
第三野战军9兵团是粟裕麾下最精锐的主力,集中了第20、23、26、27军四支劲旅,曾经分别在苏中、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沙土集、豫东、济南、淮海、渡江、上海诸经典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后来在朝鲜,9兵团取得了志愿军唯一一次歼灭美军一个成建制团的战绩。它此时作为边防军第二线部队配备,显然最早缘于东北边防军司令员粟裕7月份的建议,同时也是为粟裕一旦上任后,能够有一支自己熟悉的老部队使用而做出的情理中的举措。
三、高岗焦虑:建议指挥部队的统帅早日来东北。毛泽东无奈,粟裕之外,又加林彪为司令员人选。
8月30日,面对朝鲜局势呈进一步严峻的趋势,代替粟裕负责暂时指挥边防军的高岗十分焦急。他虽然是东北军区司令员,但实际并不懂军事,更没有指挥过大规模战役的经历。然而他深知,边防军统帅至今未到职,使各项准备工作很不充分,这必然影响即将到来的作战。因此,他致电军委和毛泽东:“建议指挥部队的统帅与专门人才早日来东北,以便作充分准备。”
但直到此时,粟裕的病情依然没有好转的迹象。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不能不在入朝部队最高指挥员人选上做第二手准备,开始考虑让中南军区暨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率军出征的可能性。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在其著作《第一次较量》中说:“军委反复考虑了入朝部队最高指挥员的人选,开始倾向于粟裕。因粟裕正在青岛养病,后考虑让林彪去。”后来,徐焰进一步指出:“毛泽东最初考虑由粟裕担任志愿军的统帅,后来属意林彪。”
然而林彪此时也有病在休养。自1950年上半年解放海南岛以后,担任中南军区司令员的他基本上不管中南军区的事情了,下半年还到了北京。毛泽东给林彪带去了几次口信,以征询的方式表明中央要求其出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准备出国作战的意图。9月初,中国驻朝鲜大使馆政务参赞柴成文从朝鲜回国,写了一个《汇报提纲》给周恩来,周恩来让柴成文去向林彪汇报。柴成文猜测毛泽东那时可能是想让林彪率兵出征的,所以周恩来才让他去给林彪汇报。林彪则将自己每晚失眠,怕风、怕光、怕声音,身体虚弱多病等情况上报毛泽东。
抗美援朝第一司令员人选(10)
毛泽东知道林彪有病也是实情,当时,美军还没有越过“三八”线,主帅到位的情况依局势来看还可以再等几个月。因此,他于9月3日复高岗8月30日电,指出:“林(彪)粟(裕)均有病,两萧此间有工作,暂时均不能来。几个月后则有可能,估计时间是有的。”从这封电报可以看出,毛泽东开始将粟裕、林彪两人一起作为抗美援朝的最高指挥员人选考虑了。他在等待粟裕和林彪病情好转,几个月后,无论是粟裕与林彪谁的病好一点,再决定谁出马不迟。因为最高指挥员人选未定,相应东北边防军指挥机构的人选也未确定,致使后来局势突然恶化时,不得不临时匆匆指派彭德怀担任司令员。在来不及组织指挥机构的情况下,彭德怀只好利用13兵团的司令部作为志愿军的指挥部了。
为加强东北边防军,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指示下,多次与军委各部门会谈。9月3日,周恩来将会谈确定的《关于加强边防军计划的报告》上报给毛泽东和刘少奇,内容如下:
(1)、兵力:11个军36个师连特种兵总队及后勤部队,共约70万人。第一线5个军15个师(除东北已集中4个军处,再调中南现在广州1个军集中东北。);第二线3个军12个师,从华东调出,10月底可集中济徐之线;第三线3个军9个师,拟从西北调出,集中时间约在年底。特种部队除已集中东北者外,新增数目见炮兵、战车项内,后勤组织在计划中。
(2)、补充兵员:准备20万人,从华东、西南保留复员壮丁10万到12万,从东北、华北等新区及河南于明年春季动员10万人。
……
(8)、后方勤务:关于被服、帐篷、鞋袜、干柴、油盐等等,均照70万人准备。汽车准备分批购置一万辆,汽油照一年需要购存。卫生组织照20万人伤亡布置,医药器材照70万人准备……
从这一计划可以看出,中央军委是准备与美军大打的。从兵员数量来看,东北边防军辖11个军36个师连特种兵总队及后勤部队,共约70万人;从预备伤亡的准备来看,按“20万人伤亡布置”,这已超过了国内战争任何一次战役的规模了。解放战争的大决战中,辽沈战役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淮海战役解放军伤亡13万余人,两次战役的伤亡加起来才接近20万人。显然,军委是按这两次战役的伤亡总数来准备朝鲜战争的卫生组织的。
另外,军委设立的东北边防军70万人的规模,与粟裕指挥台湾战役准备的最大兵力16个军(含预备队)65万人一样,无论从兵员数量还是从直属军委领导来看,都是典型的野战军级别单位。有人以“边防军规模很小,不能与志愿军相提并论”的说法,认为粟裕任司令员的边防军是兵团级单位,甚至无视粟裕此前统率攻台大军65万人的事实,认定他只是兵团级将领,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出国时的志愿军和东北边防军第一线的兵员数量差不多。7月13日边防军成立时第一批部队万人,后来边防军以志愿军名义出动,参加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时是26万人。到参加第二次战役时志愿军部队增加到38万人,但还是大大少于周恩来9月3日“加强边防军”计划中的11个军70万人的规模。直到志愿军发起第五次战役时,总兵力才达到14个军,在朝鲜投入的兵力才超过周恩来9月3日的“加强边防军的计划”。抗美援朝第一阶段作战结束后,“联合国军”投入到战场上的总兵力增至69万余人,中朝人民军队总兵力增至112万余人;其中志愿军为77万余人。虽然此时志愿军兵力超过周恩来“加强边防军的计划”,但相差仅7万,差距不大。
与此同时,为了保障大城市和工业基地安全,军委还制订了防空计划,将三个航空兵师、十五个高射炮团和一个探照灯团,分别部署于东北及沿海大城市,担任对空防御。
针对东北军区司令员高岗提出的东北工业设备向内地迁移的建议,周恩来也与有关人员进行了会商,结果均认为不宜内迁,而应以出兵朝鲜的积极防御方式来加以保护。最后决定只将东北地区南部的部分工业设备和战略储备物资向北迁移。在汇报《关于加强边防军计划的报告》的同时,周恩来又将此会商结果报告毛泽东、刘少奇:“关于东北工业设备迁移问题,经与陈云、(薄)一波、(李)富春、(聂)荣臻诸同志面谈,均认为从目前形势看来,以加强积极防御消极迁移为好。”这就再次表明中共中央和军委是准备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