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借我一生-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说干脆回家乡吧,大城市不能呆,他们都有意见,他已经被上海赶走的。

  后来我来到奉化的半山腰里一个书楼,我一开始不知道它是藏书楼,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我在那不是一般的所谓养病,因为那个上面没有吃的地方,没有喝水的地方,日子非常难过。但是我终于看到了一些古书,这些古书对我有一些净化心灵的作用,一下子我安静下来。那个时候外面可能是一片喧嚣,我也看不到什么报纸,非常安静的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我很奇怪,是不是上天给我一种预先的启示。这个民族虽然现在一片混乱,批来批去,好像会有让这些古书重新发挥光辉的时候,我当时懵懵懂懂有这种感觉,所以我一头钻进去了,看了很多书。我相信我后来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熟悉,是和这一段苦读有关系的。一直到整个灾难基本结束,我才下山,这个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网友们如果有年龄大些的人知道,其实真正要清查的问题,往往就发生在我在山上这段时候,因为这个时候两方面斗争最激烈,我完全在山上,不知道外面发生什么。

  另外这个事情对我有很好的启发,我觉得人生可以不断地换,但是每次换有静读的时间,安静阅读的时间,所以我在八十年代中期又花了很长时间阅读国外的经典,在文革后期读的是中国经典,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花了好几年的时间钻研国外的经典。一次次的钻研,使我好像在###当中没有很好完成学业的人,又自己给自己安排几次上大学的机会,这个大学就是使自己找的那种大学,心灵的大学,所以我很感谢那座山,我很感谢那段时间,更感谢那个藏书楼。

  网友:伴随着您各个时期的出版作品都会有很多的批评者和相当多的批评文章,但是您作品只要一面世都销量相当惊人,这是什么原因?

  余秋雨 : 批评是一件好事,中国其实批评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我现在非常希望能够听到人们对于我的作品本身的批评,而不是对于你的过去的历史的臆想、猜测,这个其实严格讲起来不是文学批评,应该面对作品。

  但是批评者,也带来我们对批评界一个想法,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希望大家了解广大民众现在心里想接受什么,大家有一点可以肯定,我的这些书的接受者,好多人虽然不在文化界,他们都还是有文化素养的,也就是说辽阔的土地产生了一种文化饥渴,这么大的文化的需求和小小的批评圈子产生很大距离。我这么说能不能被网友接受?我和批评者有距离,批评者和读者有距离,而我恰恰和读者群关系比较密切——这样一个关系。

  这并不是说我写的东西都是好的,但是我达到了我的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在历史转型时期,和文化界之外的广大的民众对话,我这个目的我想已经达到了。

  主持人 : 您刚才提到您年轻的时候曾经到山上静读,现在又有一种说法,您要从文化界归隐、封笔,很多网友对此不太理解。您写得那么好,为什么要封笔?

  余秋雨 : 两个原因,每一件事情做到一定的时候,我自己觉得它有抛物线,起点上面可以落地了,就这个事情在我看来已经大体完成了。我不是一个职业的写作者,我也不是哪个协会里面的人,我是一个教师,我已经通过我的脚步和我的笔考察了中华文化,比如我写了《文化苦旅》,同时我又到特别危险的地区去考察了中华文化和古文明的对比,这个对比就写了《千年一叹》,然后又写了中华文化和欧洲文化的对比,又写了《行者无疆》,我自己在写的方式——从旅行的方式、实际考察的方式写文章这样一件事情我大体完成了,我自己给自己任务完成了,这是一点。

  所以这点希望广大网友能够原谅我,没有任何一件事情能无限制的延绵,我当年在从事学术研究的时候,人家也认为我学术势头最好的时候,我就停止学术研究了。后来我不做高校领导的时候,也是大家觉得你做得最好的时候,我也就不做了。我想要中断一件事情,让它变成良性中断的,一定要在它最好的时期中断,不能在它已经衰变的时期中断。一旦衰变开始,你的中断就带有某一种不好的结果。所以我总是在比较好的时候中断它,这点希望网友能够理解我。

  当然还有一个附带性原因,我确实不喜欢这几年来,文化的破坏机制超过了文化的建设机制这样一个现实。我已经看到了这个现实了,我也看到在我们现在的文化领域里边,破坏的成本远远低于建设的成本,建设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成本、生命成本,各种各样创造的成本,如果要损害它一点非常简单,而且也很难受到惩罚,他们讲错了也不检讨,人们也不批评。也就是说没有任何的代价。

  所以在这么一种情况下面,我如果始终在这写啊,写啊,写啊,正像网友讲的,每篇都会一成喧嚣的话,文化建设造成的结果就变得一片是非,这个是非你说有的人会搞得清,但是也有很多读者会迷惑,我不愿意给读者带来那么多视听上的干扰和思维上的困惑,这样的话比较好。多少年以后人们慢慢的明白,中华文化现在遇到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是建设还是太少,成果还是太少,无论如何要让建设者,让探索者能够在一个比较好的环境里面,而不能好像是十个指责者,一个创造者,是这样的比例。

  大家想想多少年来,让大家感到非常高兴、大家能接受、和我们经济发展能够成正比的文化成果究竟有多少?我不能说我的书就是这样,但是这个常识不对了,一个人好不容易有点创造,十个人,百个人都在指责他。

  因为你不能要求一个作家和艺术家如此坚强,他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如果他没有权利背景的话,他是一个很脆弱的人,他有家人,他有很多很多亲戚朋友,所以在这个情况下面,我虽然是会离开和告别,这个是我对于通过网友、很多读者一个告诫——就是容忍吧,你想我们中国还没有出现很多杰出的人。大家知道像海明威这样的人,他的毛病太多太多了,贝多芬也有很多毛病,如果有无数的指责者对他们的一个毛病进行劈头盖脸的指责,这块土地上永远一没有海明威这样的人,永远也没有贝多芬这样的人。

  所以我这个意思就是在往前看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接纳大家不熟悉的文化创造,要接纳你不适应的文化创造者,一定要学会这一点。这些话我继续在写一本书,我的书不重要,因此对我的骂也不重要。为什么那么中国读者在重要的文化转型期去接受被骂者和骂者都不重要的这么一个混乱呢?所以我想需要你看,这是第二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个人抛物线已经完成了。

  第二个原因对于这个文化建设机制,我们不讲破坏机制,就是指责的机制,建设机制和指责的机制,不平衡的这个状态,我对这个状态觉得实在是应该离开。

   ; ; ; 余秋雨作客新浪谈新书及封笔事件实录(中) ;

   ; ; ; 余秋雨作客新浪谈新书及封笔事件实录(下) ; ; 。。

学者余秋雨作客新浪谈新书及封笔事件实录(中)
著名学者余秋雨于8月23日15时作客新浪嘉宾聊天室,与网友谈新作《借我一生》及“封笔事件”。

   ; ; ; ; ;余秋雨聊天实录(上) ; ; ; ; ; ; 以下为聊天实录(中)     发表评论  

   ; ; ; ; 主持人 : 离开意味着归隐?

  余秋雨 : 这些天媒体经常有电话来问,媒体上对我有一些概括,可能是通过媒体语言来概括了。比如一个词叫“封笔”,其实“封笔”是媒体的概括,下一本书我可能不写了,新书不写了,不是真的“封笔”,我写书法,毛笔还是要写(笑)。一个是关于归隐,某种意义上归隐这两个字过去是针对官场而论了,我在做官,然后退回去开始自己写写书,写写文章,这我早就做到了,我十几年就做到了。我和文坛没有什么关系,做也做到了,谁也没见过我参加什么文坛组织和文坛会议,我始终是一个业余写作者身份在写着,这也做到了。

  我现在能够说的只是说,接下去我可能不写书了,但是我会整理以前一些旧著。

  主持人 : 现在很多网友对您不写书非常遗憾,他们希望我们向您表达一下,他们希望看到您的新书。

  网友:听说您的助手在某个地方发表一个言论,还有几本书要出版,是这样吗?

  余秋雨 : 是这样的,我以前一些学术著作,我反复讲,我在做校长之前的学术著作,有四本,这个著作肯定是发行量很小的,这个学术著作现在买不到了,有的书课堂上还会作为教材,这个书我要整理,基本学术著作需要整理一下,我的助手讲过这样的话,整理一些旧著。比如我的基本学术著作、还有我的演讲,整理一下,这都不是新书,老书,原来已经出版过的书,整理一下。

  网友:您的新书卖到42块钱,我觉得非常贵。不知道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余秋雨 : 好像有点贵,但是这个价钱不是我定的。

  还有一个原因,这本书可能纸用得薄了,它有六百多页,如果按照正常装订,它应该是上下两册这样的量。我的其它书,像《千年一叹》比它还厚,但是它的字只有它的一半左右。所以它用了一个很薄的纸以后,造成大家这种感觉,其实它的量很大。曾经有过上下两册这个考虑,如果上下两册不会有这个感觉了,但是买起来不是很方便。

  网友:您打算做一个文化公司,是这样吗?

  余秋雨 : 是这样的,不是我做文化公司,是有中国的新华书店总店,还有文化部的对外演出公司、人民文学出版社,还有一些朋友他们组成了一个叫做书友会,这个书友会也带有图书发行某一些职能,他们邀请我参与,他们希望我能够在这个书友会里,和其他教授一起向书友们推荐书,我就参与了。

  但是这个书友会肯定带有经营性质,我参与,但是没有参加经营的操作,我也不知道怎么操作,不太清楚,但是我觉得这个蛮好的,我的想法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出路在于某一些文化有没有可能进行企业化的运作,而不要完全是官方来进行企业化的运作。

  报纸上刊登我投资多少钱,那个数字是夸张了,我没有那么多钱。(笑)

  网友:您的《出走十五年》搜集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行者无疆》一部分文章,您是不是有意识进行总结,这种结局方式彰显怎样的精神结构?

  余秋雨 : 这个书的出版不是我的意思,上海有一个杂志叫《收获》,《收获》编辑部,他们当时编一个《收获丛书》,就是作家们在他们收获杂志发表过重要的作品,我这个也被他们选定的对象。我因为当时不是写长篇小说什么,还是文章的集结,就出现这本书。

  《出走十五年》这个题目是我出的,十五年不是全部文化考察,十五年还做好多别的事,但是决定出走十五年了。确实对于我的文化考察是有总结的意思。

  人生其实像我这样的年龄,有一些事情是可以做一些总结的,不能一直到自己生命结束以后,靠别的人来给你整理什么,我们可以做一些总结。总结并不是不重要,在自己亲自总结以后可以更好来走新的路。

  主持人 : 那么《借我一生》是对您自己生活片断一个回顾。《出走十五年》是您对你文化活动的回顾和总结?

  余秋雨 : 不一样,《出走十五年》是以前写文章一个选编,《借我一生》完全是新写的,完整我自己写的一个作品,很完整的一个作品,性质有点不一样。

  网友:好久没有听到马兰老师的消息,想请您介绍一下她现在在忙什么?

  余秋雨 : 马兰我想她此时此刻就在网上,她面对这个问题一定感到很欣慰,因为很多观众惦念着她。她想寻找一个更适合她的表演艺术方式,寻找不是某一台戏,她指的是一种生态,有点难度了,因为文化在转型,靠一个个体艺术家的努力,做一个非常好的作品出来,有很大的难度。

  但是我可以这么说,她现在不断地在走向成功,因为有很多极优秀的艺术家参与我们的事情。所以我相信明年马兰会有一台演出,这个演出不追求轰动,这是马兰的特点,马兰是很低调的人,大家看得出,她不追求轰动,但是她会让自己的观众看到她的一个新的作品,但这个新的作品,好多东西都是观众很熟悉的一些音乐曲调和内容,大概是这样。

  网友:您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对外来的文化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作为一个学者您认为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吗?您的《文化苦旅》是否已经结束了?

  
  
  学者余秋雨访谈风采4

  学者余秋雨访谈风采5

  学者余秋雨访谈风采6

  点击小图看大图!

  余秋雨 : 我很多年前也想到同样的问题,我的知识结构的立足资本是欧洲,因为大家看到我的学术著作就知道了。但是我觉得中华文化既然有可能复兴,我在中华文化的普及上应该做一点事,做的事就是我用我的脚和我自己的眼睛去面对废墟,所以我写的那些文章本来就是为了做这件事。

  其实我所有的后来的旅行的文学,都在想让现在已经对中华传统文化没有亲切感的年轻的一代,这年轻的一代包括海内也包括海外的华人,他们能够在看上去已经冰冷的中华文化的肌体上,重新摸到一点体温,我这么做的。在这个事情上我大概已经做了一点工作,因为至少海外的华人,他们会同意是在我的文章当中接受了比较多的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但是我一直做下去,我相信别的朋友也会一直做下去。关键不能怪年轻一代,也不能怪时代的风潮,关键是文化的传播者做得不够,年轻一代对传统很陌生,他们有重新选择传统的权利,也有放弃的权利。他们做得比较莽撞,比较有经济文化的人应该帮他们选择,应该做这方面的事情。

  做这方面事情会受到多方面指责,比如传统文化捍卫者就会指责你为什么把传统文化讲得那么通俗。不喜欢传统文化人说你怎么老是讲传统文化?我非常希望有更多的人做下去。

  有的国家其实经济比我们发展还要快,但是他们传统文化保存还是不错,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有信心,在这个领域里面大有努力的余地。

  网友:您说文化建立于市场,您的散文很畅销,可以把您称之为文化传播者吗?

  余秋雨 : 我觉得这个话太简单化了,文化有很多层次,文化有大量极优秀内容,它和市场没有关系,它是一个民族的积累,对于一个民族需要积累,需要记忆。但是当一种文化它需要被接受、被接受这个概念有的时候不见得是市场,不一定通过买卖来做的。比如有一些宗教,他很好传播他的宗教,他不是市场,这种概念他也传统很好。

  所以我说文化离不开市场这个话,好像我不是这么说的,可能有点误会,因为我的脑子逻辑结构不是这样。但是每个时代一定要有人在文化上做传道者,使文化整体概念的传道,这是一种。

  还有具体,比如中华古典文化的传道,都要有人这么做,这是文化人的使命。高楼深院里面的研究是需要的,但是更需要有一批人现在让研究的成果变成尽可能多的人能接受的这种方式,这一点我们可以学一学欧洲的启蒙主义者。

  主持人 : 您觉得您是成功的文化传播者吗?

  余秋雨 : 取得了部分成功。为什么?我想台湾的读者能够感觉得到,香港的读者能感觉得到,他们本来由于政治原因和其它原因对中华文化非常隔膜,甚至有一点敌视。台湾有一本书叫做《到绿光咖啡屋听吧读余秋雨》,他们所说的读余秋雨就是读《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就是讲中华文化的凄凉,他们这一点能够接受,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都能够接受,我想在这些领域里面传播是有效的。

  还有年轻一些中学生、大学生他们可能对传统文化有一些阅读障碍,他们把我的书作为一种阶梯,开始对中华文化有另外一种感觉,这我觉得做到了部分。

  但是我肯定不会做得非常好,比如像做到现在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怎么招来那么多别的声音,别的声音以后,我现在真是叫做害怕这些不好的声音针对我也罢了,如果是顺带者针对我所传播的极其美丽的中华文化了,这就不好了。如果只说你的这个文章不好,这个问题不大。

  但是我文章是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