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足迹-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2007年“五一”黄金周,北京气温达到30摄氏度,是40年来同期的最高温度。尽管如此,游客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头四天,颐和园接待游客28万人次;5月2日当天,故宫接待游客万人次;八达岭长城日均接待游客万人。全聚德集团在黄金周的头3天里就售出了约2万只烤鸭,共计接待顾客6万余人,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仅5月1号一天,北京的公交、地铁就运送了1200万旅客。据说为了娱乐更多的游客,连北京动物园的11只熊猫都不得不比平时多工作半小时。
人们开始抱怨看到的人比景多。许多人都说这样旅游还不如在家待着。经过长达一年的调研,中国政府宣布对公共假期进行调整。根据新方案,“五一”黄金周取消,“五一”假日从3天减为1天,清明、端午、中秋、元旦、除夕各放假1天。允许周末上移下错,与国家法定节假日形成2个7天的“黄金周”(春节和国庆节)和5个3天的“小长假”。
2008年“五一”是调整后的第一个“小黄金周”,人们已经看到公众假期调整所带来的变化。5月1日至3日,全国119个旅游景区共接待游人894万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其中长线游明显下降,短途游明显增长;出行方式也从大规模的旅行团转为家人朋友结伴出游;自驾游取代了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
在对来自北京、广州、上海、西安等10个主要城市的1000名市民的调查中,4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愿意选择旅游来度过黄金周,但绝大部分表示会选择近郊。在没有出游打算的受访者中,六成选择逛街。其他比较受欢迎的选项还有探亲访友、看电影或演出以及在家休息。
随着“五一”黄金周的缩短,人们也开始担心这是否会使原本就拥挤不堪的“十一”黄金周更加难荷重负。虽然政府鼓励国人选择更加灵活的带薪假期出游,但很多人担心带薪休假制度能否如愿施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果公司不鼓励带薪年假,雇员又能怎么办呢?
或许随着中国经济日益成熟,国人的工作时间可以进一步缩短,黄金周也就不那么必要了。
姜薇/文
跨出国门(1)
2008年4月下旬,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做了一期长达10余分钟的节目,提醒全美的旅行社、商家和旅游景点:“中国游客马上就要到了,大家准备好了吗?”
2007年12月,中美双方签订《谅解备忘录》,美国成为中国公民的第134个境外游目的地。2008年6月17日,中国公民期待已久的美国游正式开放。由中青旅和国旅共同组织的美国游北京首发团、由上海中旅和上海国旅组织的上海首发团、由广东广之旅和广东中旅组织的广州首发团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同时出发,并于6月19日在美国华盛顿集合,然后再分头游览。三地首发团的人数均为80人。
但是,翘首以待中国游客的却并不只有美国的旅游业。英国《金融时报》网站2月29日刊登的一篇评论就指出:全球的旅行社、饭店、航空公司都指望着中国游客的到来能拉动市场的需求。
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大陆出境游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4000万,比前一年增长了。在2008年年初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透露,2008年的中国公民出境游人数将再增长10%,达到4500万;而在1988年到2000年的12年里,中国公民出境游的人数总共大概才1000万。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早些时候曾预测,到2020年,中国出境游客数将达到1个亿,中国也将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这样的预测在几年前还受到了一些质疑,但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这可能还只是比较保守的预测。
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眼里,海外游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那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某德资公司的白领何建这样说。在过去的几年里,他去过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腾飞
然而在20年前,海外游对中国人来说真的只能是一个梦想。1988年,泰国成为了第一个中国公民境外游的目的地国家。在此之前的1983年,中国大陆开放了到香港和澳门的旅游。但在80年代早期,出国是大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一方面,出国需要海外的亲戚朋友提供经济担保;另一方面,1988年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119元,微薄的收入根本无力支持他们走出国门。那时候,到邻省的风景点旅游都被认为是新婚夫妇度蜜月的奢侈享受。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出现了先富起来的人群,随之而来的是旅游业的蓬勃发展。1991年,第一批内地旅行社拿到了开展境外游的执照。很多业内专家将之视为中国海外旅游业发展的真正开始。
直到2000年,仍然只有一些亚洲国家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中国公民境外游的目的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因此成为中国公民海外游的首选,且三国游的价格不到1万元。于是,很多公司都拿它来奖励优秀员工,很多子女以带父母去一趟“新马泰”作为孝敬父母的一种方式,一些有了出息的学生也常常用一趟“新马泰”游来表达他们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甚至到了现在,“新马泰”依然是很多中国公民出境游的首站。就像2006年5月27日《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所描绘的那样:在泰国的Chao Phraya河上,常常可以见到一艘艘满载中国游客的游船。“他们挥舞着双手,兴高采烈地互相打着招呼,当然是用他们自己的语言。”
2004年,中国公民海外游取得了新的突破。欧盟12国成为了中国公民境外游目的地。欧洲游首发团于2004年9月1日从北京启程,在法国戴高乐机场受到了高规格的热烈欢迎。法国旅游部部长和旅游业高级官员亲自到机场迎接这一行55人。据当时的媒体报道,巴黎市市长甚至在这个旅游团的某些游览项目中亲自担任了导游。
欧洲游的开放是中国公民境外游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他们从亚洲出发,开始走得更远了。现在,从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到南非的太阳城,从印度的泰姬陵到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从巴西的热带雨林到莫斯科的红场,在世界各国的主要旅游景点都能发现中国游客的身影。
“从东南亚到欧洲,再到非洲,中国游客已经走得越来越远了”,中国康辉旅行社的一名经理说。而现在他们又准备探索纽约、拉斯维加斯、迪斯尼乐园和科罗拉多大峡谷了。
跨出国门(2)
影响
然而,吸引中国游客的也许不仅仅是自然风光、文化名城和历史古迹。百货大楼、奢侈品店、精品店和免税店像博物馆和旅游景点一样诱惑着中国游客。
尽管许多奢侈品牌已经在中国设立了专卖点,但专卖点大部分都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而且由于中国征收较高的关税,奢侈品在中国大陆的售价要比在欧洲和香港的售价高出许多。于是,购物成了中国游客境外游行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很多人在出发的时候都带着长长的购物清单——因为他们不仅要为自己买东西,还要为自己的亲戚朋友捎东西。
在巴黎这样的城市中,一个常见的景观就是奢侈品店中络绎不绝的中国顾客。在百货大楼里,他们买提包,买香水,买手表,买钻石,买时装,买一切东西。2006年,到芬兰赫尔辛基的一队中国游客在百货大楼里买光了所有的驯鹿皮。
甚至还有报道说,在巴黎最大的路易威登店外面,亚洲面孔的行人很容易就被中国游客拦住,被请求借他们的护照一用,因为该店只允许一个护照购买两个包,而这远远不能满足中国游客的需求。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AC Nielson公司2007年公布的报告显示,中国游客一次境外游的花销大约是3000美元。在欧洲,由于有更多的机会购买奢侈品,他们的平均花销达到5253美元。该报告还显示,中国游客在海外游的过程中用于购物的花销平均为987美元,这一数字居于世界之首。
前往香港的大陆游客中约有70%的人说他们到香港的主要目的是购物,尤其是化妆品。据《北京日报》报道,中国游客到澳大利亚的平均花费为两万元。除了奢侈品,他们还喜欢澳大利亚的羊毛制品和宝石。
文明礼仪
除了在购物方面出手豪阔以外,中国游客在其他一些方面也有很“特别的表现”,例如在餐厅。
在欧洲,如果你走进一家本该安静的餐厅却发现里面人声鼎沸,那么里面很可能有中国旅游团在就餐。
大声说话、随地吐痰、不排队、在非吸烟区吸烟、不遵守交通规则,这些都被广泛地视为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有些游客不管在哪儿,不管人家允不允许,非要照相;有的游客明明看到有标志写着‘禁止跨越’,却还是跨过去”,中国国际旅行社的梁经理在接受《中国日报》记者的采访时曾抱怨道。
2006年的“五一”和“十一”黄金周,成千上万的大陆游客蜂拥到香港迪斯尼乐园。有些人的不文明行为(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被拍摄下来并公布到网上,引起了全国关于旅游文明的大讨论。最终,国家旅游局和九大部委联合开展了一场全国性的旅游文明教育活动。这个活动的公告指出:“中国游客的某些行为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不断增长的国际地位不相符合。”
国家旅游局还就中国公民旅游文明问题广泛征求了公众意见,共收到来自海内外的3万多条建议,之后还发布了“中国公民出境游文明礼仪指南”。2007年年初,这样的行为指南被印成张贴画和小册子,大量地张贴和放置在汽车站、火车站和飞机场。同时,此题材的电视公益广告在各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播出。旅行社也被告知必须提醒其游客在旅行过程中注意文明礼仪,并在旅行团出发前告诉成员旅游目的地的各项风俗习惯和禁忌。
2008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吴自祥建议制定中国公民出境旅游道德规范,对这些行为进行限制,对出境游不文明的游客可给予限制其再次出国游的惩罚。
但专家认为,提高中国公民出境游文明礼仪将会需要长期的努力。中国公民出境游的历史不过短短20多年,而培养成熟的旅游文化则需要更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刘伟玲/文
附录
中国公民出境游主要目的地
时间 国家/地区
1983 香港
1983 澳门
1988 泰国
1990 新加坡
马来西亚
1992 菲律宾
1998 韩国
1999
澳大利亚(在北京、上海、广州试行,2004年7月扩大到更多省、直辖市)
新西兰(在北京、上海、广州试行,2004年7月扩大到更多省、直辖市)
2000
日本(在北京、上海、广州试行,2004年9月扩大到更多省、直辖市)
越南
2002 埃及、土耳其、尼泊尔、印度尼西亚
2003 德国、印度、南非、巴基斯坦、古巴
2004 欧洲、非洲和亚洲的41个国家和地区
2005 俄罗斯、英国、巴西、智利、墨西哥、秘鲁
2007 美国
信用卡——飞入寻常百姓家(1)
2002年,20岁的北京大学学生谢宁有幸被学校派到欧洲交流学习半年。这是他第一次出国,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新鲜。他打算利用暑假这个机会好好在欧洲玩一圈。不过令谢宁失望的是,他发现所有的欧洲酒店,不论是高档的、经济型的、还是专门为学生开设的青年旅社,都需要信用卡才能预定房间。那个时候,谢宁没有信用卡;作为一个穷学生,他甚至连信用卡长什么样儿都不清楚。
这下可把谢宁害惨了。由于是旅游旺季,又不能订到酒店,到了晚上,谢宁只好在火车站熬通宵。有一天晚上实在熬不住了,他不得不心疼地花掉150美元才住进一家酒店。
“那次旅游简直太狼狈了。我第一次意识到,在现代社会里一张小小的卡片是那么重要。可是那会儿在中国,大家都觉得只有有钱人或者拿高薪水的白领才能办到信用卡。”如今的谢宁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不禁感慨道。
现在,很多中国人的钱包里都已经有两三张信用卡。不过提到谢宁6年前的经历,许多人都颇有同感。
改革开放多年以来,中国信用卡的发展却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直到2003年,信用卡在中国才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在过去5年里,中国的信用卡发卡数量每年都翻一番。现在,这张小小的卡片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然而在10年前,它还是大众眼里的“奢侈品”,只有少数富人和有身份的人才能拥有。
第一张信用卡
1978年的秋天,在中国银行分管国际业务工作的张联利接待了一位前来投诉的外国顾客。
“为什么我的信用卡不能用?为什么取不了钱?”这位来中国旅游的美国人手里举着一张名片大小的卡片,十分焦急地质问张联利。
这是张联利第一次见到信用卡。“这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能当钱用呢?”张联利非常好奇。
自1950年信用卡在美国诞生之后,这种作为电子支付工具的塑料卡片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非常流行了。有一段时间,中国银行的国际业务部每天都会接到外国游客关于为什么不开办信用卡业务的投诉。
经过近1个月的调查,张联利提笔写了一篇几千字的关于信用卡的报告,交给上级领导,并引起了重视。
几个月之后,中国银行决定先引入外国的信用卡。1979年,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首先同香港东亚银行签订协议,开始代理东美信用卡业务,信用卡从此进入了中国。不久,上海、南京、北京等地的中国银行分行先后同香港东亚银行、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渣打银行前身)等发卡机构签订了兑付信用卡协议书。
然而直到1985年,中国才发行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张信用卡。1985年3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我国第一张银行卡——“中银卡”,这是我国第一张自主品牌的银行卡,也是我国的第一张信用卡。此后,其他银行也纷纷开始发行自主品牌的银行卡。1987年,工商银行广州分行发行“红棉卡”,两年后发行“牡丹卡”;1990年,建设银行发行“龙卡”;1991年,农业银行发行“金穗卡”。
然而由于中国银行体制落后,服务意识淡漠,而且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向来比较保守,信用卡在中国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02年,各大银行才对信用卡市场作出大规模反应。2002年5月17日,中国工商银行在北京成立了牡丹卡中心;10月,招商银行成立了信用卡中心,总部设在上海。虽然各家银行在信用卡的具体经营模式上有一定差异,但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即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信用卡经营体制。
来自国内顶尖的信用卡门户网站“我爱卡”公司和专业调查公司易观国际的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年底,中国的信用卡发卡量达到9976万张,用户规模为3177万。今天在上海和北京这样的大城市,10个人里头有4个有信用卡,而且这些持卡者中一半以上都有2至3张信用卡。
然而跟美国5亿张信用卡的巨大数量相比,再考虑到中国的人口总数,中国的信用卡渗透率仍然非常低。麦肯锡公司在2007年9月份发行的一份报告中预测:到2013年,中国的信用卡市场能够为银行和其他相关机构带来130亿元的利润。
是的,信用卡正在以令人炫目的速度在增长,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 。 想看书来
信用卡——飞入寻常百姓家(2)
除了购物外,年轻人喜欢用信用卡去旅行、提现、预订宾馆、或分期付款。
在北京一家咨询公司工作的北大毕业生谢宁现在就是“爱卡一族”。他的钱包里有4张信用卡。“有了卡就应该物尽其用。”他钱包里每次只放不超过100元的现金。
在消费观念上,谢宁和其他中国年轻人一样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2008年6月,他利用招商银行的信用卡提供的优惠服务去香港转了一圈,仅仅花了2099元就享受了北京至香港的往返机票和3个晚上的四星级酒店服务。2007年,他也是用这张卡的打折服务去了一趟三亚,享受了长达5天的海滨假期。
“当代中国年轻人和他们父辈的观念已经很不一样了。对他们来说,今天花明天的钱已经是一种时尚。”AC尼尔森调查公司负责金融服务调查的贝加?恩如是说。2007年,尼尔森公司调查了来自18个城市的万名消费者。结果显示,介于18岁到24岁之间的年轻人使用信用卡最频繁。
机遇和挑战
自2003年起,面对巨大的潜在市场,各大银行摩拳擦掌,竞相开拓自己的信用卡用户市场。
为了吸引客户,许多银行纷纷为办卡人提供现金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