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十三经概览-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西汉成帝诏曰:“今公卿大夫或不信阴阳,薄而小之,所奏请多违时政。传以不知,周行天下,而欲望阴阳和调,岂不谬哉!其务顺四时月令。”(《成帝纪》)

  再如东汉安帝诏曰:“《月令》仲春‘养幼小,存诸孤’,季春‘赐贫穷,赈乏绝,省妇使,表贞女’,所以顺阳气,崇生长也。”(《安帝纪》)

  《礼记》中还有很多精彩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至今读起来,仍能从中得到许多教益。

  如《檀弓》中“曾子易箦”的故事,反映了儒家的生死观: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曾子临死前要求换掉华丽的卧席,却不是出于悭吝,而是以言行维护他所信奉的“礼”。为了维护自己的信念,他慎终如始,严于律己,直至去世。

  曾子换席子的做法虽不可仿效,但他的精神大可借鉴。常言说:“正人先正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否则便不会有说服力。

  做人的严谨应当体现在遵守规则上,尤其是细小的事,更能见出真精神。精神源于信念,信念是对自己所确认的价值和意义的执着追求。没有信念做支撑,做事情就不可能始终如一。

  还有“苛政猛于虎”的故事,反映了儒家仁爱的政治主张: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同轼)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丈夫的父亲)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了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宁愿与老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

  故事用反衬方法烘托出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这种水深火热的状况也许有点夸张,却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有时比兽类还要凶残,比食人野兽还要残忍。

  黑暗和残暴有如一面镜子,它可以让人们从中看到人性的丑恶和凶残,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三、儒家的理想境界

  《礼记》反映思想理论的篇章,主要有《礼运》、《礼器》、《学记》、《乐记》、《大学》、《中庸》、《儒行》等,另外有借孔子答问而发挥儒家学说的篇章,如《曾子问》、《哀公问》、《表记》、《坊记》、《孔子闲居》、《仲尼燕居》等。

  在这些篇章中,有孔子后学不同派别思想观点的留存,也有墨家、道家、农家、阴阳家等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学说渗透的痕迹,从而反映出《礼记》辑成的时代是一个对儒家各派求同存异,对诸子百家融合吸收和改造的时代。

  《礼运》篇通论礼的本原和礼制的演变,强调以礼治天下。礼有“经国家,定社稷,利后嗣”的功能,“服于有礼,社稷之卫也”,“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其中关于大同世界的论述,展示了儒家思想的理想境界。

  开篇托孔子之口,首先描述出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接着又托孔子之口,描述了一个“小康”社会:“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这里所说的“大同”是禹以前的社会,财产公有,天下为公,人尽其才,毫不利己,是原始的共产主义社会;“小康”则是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时代,虽然“大道已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但毕竟是以礼治天下,是理想的礼治社会。大同社会是孔子的理想,小康社会更令孔子向往。

  古往今来,关于“大同”社会的描述,吸引了不少进步思想家,成为人们向往的目标。

  近代康有为写《大同书》,视为政治改革的最终理想;孙中山提出“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口号,为鼓舞革命走向成功。

  然后,《礼运》提出“修十义治七情”的命题。“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再把“礼”与“五行”联系起来:“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既然人是五行精气的会聚,自然“礼”要达于“五行”,使人心之“五行”顺布。

  “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人心感于五行,在于音乐,在于食味,在于色彩。如果觉得“美”,就是“五行顺布”,反之就会觉的“丑”。

  “礼”作用在人际关系上,使人际关系顺和。“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礼的最终目的,是“国有礼,官有御,事有职,礼有序。”

  《中庸》篇阐述“中庸之道”,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

  郑玄注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北宋理学家程颐在《河南程氏遗书》中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中庸之道即忠恕之道。“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从忠恕之道做起。子事父以孝,臣事君以忠,弟事兄以敬,交朋友以诚,此即忠;“施之己而不愿,亦弗施于人”,此即恕。

  明末清初杰出思想家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说:“然则忠恕,君子之道也。”

  《中庸》之“道”,包括以下内容:

  一、道不远人,人不离道。远人者非道,离道者非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故虽独处隐微,亦不当离道,虽不见不闻,亦不能不存戒慎恐惧之心;

  二、道是天命的体现。“道”有神性,高高在上,鉴临人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三、“道”即中和、中庸之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舜“执两用中”;颜子“择乎中庸”;南方之强“宽柔以教”,刚柔相济之中庸;出世入世、富贵贫贱、上位下位之中庸;

  四、“道”有不同层次:一是“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二是“圣人之道”,即一般人须臾不可离的道。不过,一般人处于百姓日用而不知,唯圣人知之,所以圣人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

  五、得道者有德,有德者为政,德政合一。德字的古文是“悳”,从直从心。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大德者必受命。

  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的关系准则:“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

  “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即智、仁、勇。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要靠“诚”。

  “诚”是天道的本然属性。《中庸》认为,“诚者,天之道也。”它与天俱来,“自成”无依,超越万有。天地万物在产生时,便具有了天然的本性。它作为万物生化的终极依据流行于万物之中,生生不息,从不间断,与万物相伴终身,“不可须臾离也”。

  《中庸》还认为,天道之自然本质的“诚”,并非是死寂的,它具有自觉的功能,也就是说,万有一旦达成对其自身内在“诚”的完全体认,这种内在的本性就会自觉地显发出来,所谓“自诚明,谓之性”就是这个意思。《中庸》以圣人为例,对“至诚”之性的自觉显发做出如下解说:

  一是“诚”能尽性。“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天命之谓性,圣人能够体认天道的“诚”,故其能极尽天赋的本性;既然能够极尽天赋的本性,就能够兴养立教,极尽众人的本性,于是“修道之谓教”;既然众人天赋的本性能够得到发挥,那么众人就能够樽节爱养万物,以极尽万物之性。

  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均是合乎天命之性,顺万有之本性而行,亦就合乎天道,率性之谓道。

  二是至“诚”能化。“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做到“化”很不容易,只有圣人才能如此。“化”的过程,即圣人通过启发和诱导,达成对全体“诚”的体认,此即所谓的“自明诚,谓之教”;达到对全体“诚”的体认,就能积中发外,形于四体;形于四体,就能容止显著;容止显著,就能光辉四照,灿烂光明;灿烂光明,就可以将其付诸于行动;有了行动,就可以改变自身,最终成圣。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由于圣人实现了对“诚”的完全体认,故而可以达到与天道冥合为一的至高境界,能*见性,观照天地万物,国家兴亡,个人祸福之机微,可了然于心,一有所感,则如响随声,极其神妙。所以至诚如神,可以前知了。。 最好的txt下载网

目录
目录

  序  十三经的由来与演变

  第一章  玄妙而神秘的《周易》

  一、人更三圣  世历三古

  二、一阴一阳谓之道

  三、“易学”的兴起和影响

  第二章  上古祖先的声音《尚书》

  一、扑朔迷离话古今

  二、与祖先的艰难对话

  三、从敬天到敬德的路程

  第三章  来自远古的理想《周礼》

  一、聚讼千年论《周礼》

  二、天下大同的理想蓝图

  三、礼乐文化的形成和影响

  第四章  从大同之治看《礼记》

  一、众说纷纭论《礼记》

  二、古人的文明准则

  三、儒家的理想境界

  第五章  贯穿生死的人生《仪礼》

  一、家家都有一本经

  二、繁文缛礼谓之教

  三、追根溯源论礼、乐

  第六章  教人温柔敦厚的《诗经》

  一、王官采诗和孔子删诗

  二、四始展开生活画卷

  三、《诗》可以兴、观、群、怨

  第七章  重人事轻天命的《左传》

  一、左丘明的是是非非

  二、叙事记言的写作技巧

  三、重人轻天的民本思想

  四、散文、小说的开山鼻祖

  第八章  向往大一统的《公羊传》

  一、大家迭出论兴衰

  二、由表及里的解读方法

  三、大一统与尊一始

  第九章  以民为本的《谷梁传》

  一、《谷梁传》的兴衰史

  二、以民为本和王道思想

  三、两千年的学术高峰

  第十章  儒学的精华和源头《论语》

  一、《论语》的编纂和成书年代

  二、《论语》与孔子思想

  三、儒学的兴起及影响

  第十一章  以孝治天下的《孝经》

  一、谁解千年之谜

  二、如何化民成俗

  三、丈量孝道的尺子

  第十二章  解读先人之声的《尔雅》

  一、积讼千年难解答

  二、探寻学问之阶路

  三、开启古籍的金钥匙

  第十三章  坚信人性本善的《孟子》

  一、亚圣身后的辉煌史

  二、如何解读孟子

  三、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