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江山美色-第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谨点头,笑道:“如此说来,这大事算是定了,怕只怕袁谭、袁尚二人得知我们占了翼州,会联起手来,先生可有办法吗?”
田丰沉默片刻道:“丰想起了一个人,此人姓张,名燕,或许可以联络。”
高谨顿时对这人有些印象,于是让田丰介绍,原来此人乃是常山真定人,本姓褚。黄巾起义时,张燕合聚少年为群盗,在山泽闲转攻,到了真定,已经有了万余人的规模。博陵张牛角起事,自号将兵从事,与张燕合军一处,张燕推张牛角为帅。后来张牛角受伤而死,命令部下侍奉张燕,说:“必以燕为帅。”牛角死后,余众都跟从了张燕,故改姓张。张燕剽捍捷速过人,故军中号曰飞燕。
张燕后来势力不断发展壮大,达到百万,号称黑山军,是汉末的一股大势力。张燕与公孙瓒联合,与袁绍多次交战,后被击败,实力稍稍减弱。初张燕降汉廷,汉朝内外交困无力征讨,遂封平难中朗将。
虽说张燕起自于草莽山林,但不可否认,张燕在那个时期无疑是成功的。
首先,张燕和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各山谷都取得了联系,凭借当时不是很强的实力和各种手段使这一带的小头领孙轻、王当等归附于自己,使黑山实力不断壮大,随众不下百万。
接着派人到京都投降,朝廷拜张燕为平难中郎将。虽然说是投降,但以此时张燕的实力,朝廷已经无力征讨,只是给自己谋求一个合法的身份而已。
虽然在这以前,袁绍已经和张燕有过数次交战,但得到合法地位的张燕此刻才被袁绍列为与公孙瓒同等分量的大敌。有句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话一点不假,张燕和公孙瓒一拍即合,建立了对抗袁绍的联盟。但因为张燕和公孙瓒都是立志天下的英雄,对冀州之地各自垂涎,所以所谓的联盟不过是互相的救援,并不能做到真正的通力合作。不然,后世可能看到另外的一段历史。后来公孙瓒败,求张燕救而不及,说明他们的同盟一直维持到最后。
公孙瓒死后,张燕与袁绍的矛盾更加激化,展开直接军事冲突。
值得一提的是张燕取得邺城。张燕趁袁绍攻破公孙瓒的间隙,奇袭攻取邺城,这是他军事生涯的一个亮点。但也迫使袁绍开始与其正面决战。后来袁绍得吕布的帮助,才将张燕打败,但袁绍和吕布胜的定是十分艰难,到最后袁绍也没有彻底消灭张燕。
张燕只能潜伏起来,等待时机。对于田丰来说,这个人无疑是一个助益,他向高谨道:“张燕此人极为狡诈,主公到了翼州,兵多将广,若是派人与他联络,此人必会来降。”
田丰继续道:“只不过丰有一策,可令袁尚、袁谭二人继续反目。”
高谨点头鼓励田丰继续说下去,田丰道:“不如教张燕前去投袁尚,袁尚丢了翼州,如无根浮萍,早晚要败,若是有张燕襄助,他必然认为可短时间内解决掉袁谭,占住并州,再返身来与主公作战,如此,二袁就不会联合了。”
高谨眼前一亮,顿时明白了田丰的深意,如果说袁谭、袁尚二人会联合,自然是到了穷途末路,深知若不合作,整个河北都会拱手相让,要阻止这件事,就必须给予他们其中一个人希望,有了希望,他们才会自信自己能够进一步的强大,从而达到目的。譬如让张燕去投袁尚,袁尚得了张燕数万兵马,势头便可将袁谭压下去,若他是袁尚,那么选择先消灭掉袁谭,在并州占住脚跟,再联络袁熙与高谨交战一决胜负亦可保住河北。
高谨踟蹰道:“先生认为,张燕会助我吗?”
田丰倒是显得笃定:“此人亦是审时度势之徒,眼见主公拥兵二十万,又占了青、徐、翼三州,自然会降。”
高谨道:“好,只是该派谁去联络他。”
田丰道:“让丰去吧,丰不才,愿效犬马之劳。”
渔阳治所内,袁熙独饮自酌着闷酒,脸上发出苦涩的笑容,作为袁绍的次子,他并没有得到袁绍的钟爱,关于这一点,袁熙早有自知之明,所以不管是兄弟们如何争,他也永远只站在幕后默默的看,现如今父亲死了,他并没有从刘氏那里得到奔丧的机会,得到的命令则是继续坐守幽州。
袁熙哪里会不明白从邺城传来的意思,袁尚与他关系虽好,却并不愿意他这个兄弟进邺城,虽然他没有野心,袁尚也不愿意节外生枝,面对这种情况,袁熙亦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
只是,各种流言也产生了,先是听说袁谭与袁尚在翼州交战,随后袁谭败往并州,引高谨北上,直到这时,袁熙才意识到,这一场兄弟的争夺已经超出了界限,极有可能产生可怕的后果。
袁绍自从官渡之战失败后,又是羞愧又是愤恨,以致生病吐血。魏建安七年五月,袁绍去世。
袁绍有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袁绍的后妻刘氏偏爱袁尚,经常在袁绍面前称赞他。袁绍想让袁尚做继承人,但没有明白地表示过。他把长子袁谭过继给自己的哥哥,让他去青州担任刺史。
沮授劝袁绍说:“人们经常说,一万个人追一只免子,一个人捉到,其他人就停下来了,因为已经确定了归谁所有。袁谭是您的长子,本该做继承人,您却把他排斥在外,一定会引起祸乱的。”
袁绍说:“我想让儿子各自管理一州的事务,以考察他们的能力。”于是才任命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
逢纪、审配一向遭袁谭记恨,而辛评、郭图则依附于袁谭,都与逢纪、审配有矛盾。袁绍死后,大家都认为袁谭是长子,准备让他做继承人。审配等人害怕袁谭掌权后,自己会被辛评他们迫害,就假伟袁绍的遗命,尊奉袁尚为继承人。
关于这一些,袁熙明明白白,只是他没有想到后果竟这样的严重,若是任其发展下去,这河北的基业就要拱手让给外人了。
只不过此时的袁熙仍没有做过任何的表示,直到翼州失陷,他才大惊失色,心知自己所预料的可怕后果成为了现实,于是他连忙派出了使者,意图去斡旋袁尚、袁谭二人,原本袁熙认为,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他的两个兄弟定然会有所觉悟,双方罢兵,三袁联合起来将高谨赶出翼州,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只不过使者回来,带来的却是另一个消息,黑山军首领张燕降袁尚,与袁尚一道,力攻袁谭,袁谭屡败,退往晋阳城固守,袁尚完全没有理会袁熙的斡旋,反而要求袁熙出兵,共讨袁谭。
“完了,河北完了!”袁熙顿时面如土色,差点一下子瘫了下去,旁观者清,他岂能不明白事出非常,张燕与袁氏彼此仇视了七八年,交战不断,可谓血海深仇,在这个时候却突然投靠了袁尚,这背后隐喻着是什么?袁熙看到了在张燕背后,有高谨的影子。
若他所料不差,这应当是高谨的计策,旨在继续令这一对兄弟打下去,鹤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怪只怪这一对兄弟竟迷了眼,完全不管不顾,宁愿兄弟相残,也不愿共御外侮。
袁熙自然没有派兵去并州的打算,他几乎已经可以预见到袁氏的消亡,再过些时候,恐怕他那一对活宝兄弟的人头就要送到高谨的帐下了,袁熙苦笑连连,此时,他不得不为自己打算起来。
自己该怎么办?袁熙倒是想过几种可能,首先,翼州的粮草供应已经切断,单凭一个幽州是养不活他的军队的,这不需质疑,更何况幽州也并非是善守之地,北有匈奴胡人,东有公孙康,在这种情形之下,凭他一己之力,哪里能够坚持多久。
他倒是想过一个可能,那就是联合公孙康,与高谨对峙。
这个可能并非完全没有可能,辽东政权确实不容小觑,它的创始人便是公孙度,公孙度本是辽东襄平人,后跟随父亲到了玄菟,受到玄菟太守公孙琙赏识,助他就师学并娶妻。建宁三年公孙度举有道,被任为尚书郎,后曾任冀州刺史,地位显赫,但受人谣言,又被免职。直到董卓当道,与公孙度同郡的徐荣推荐其为辽东太守,这时他才得以复出。到任后,公孙度立刻在郡中排除异己,树立威信,随后出兵攻打高句丽。此时,高句丽正当新大王伯固在位,其在过往数十年内多次与汉军交战,攻掠汉边高句丽诸郡。至此时,始为公孙度击服,效力之。新大王于下一年遣大加优居、主簿然人协助公孙度,一同剿灭富山贼寇。当年公孙度野心膨胀,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公然有独立于中土的行为。此后,公孙度遣柳毅越海并青州东莱诸县,命之为营州刺史,完全控制了渤海和黄海的通道。公孙度又西败三郡乌桓,荡平辽东西界,东并玄菟、乐浪。为了牵制高句丽等国,他又嫁宗女给夫馀王,使之忠属于己。公孙度一时成为东北亚的霸主。
公孙度病故,其子公孙康即位。公孙康从即位开始,就十分活跃。他利用高句丽山上王伊夷模与其兄不和,大破高句丽军,攻陷高句丽都城,迫使伊夷模将都城迁到丸都。后来,公孙康又分乐浪郡屯有县以南荒地为带方郡,派遣公孙模、张敞等收集遗民,兴兵讨伐韩濊,由此乐浪、带方也兴盛起来。公孙康在用武力压服三韩的同时,也效法父亲的和亲收服政策,将宗女嫁给马韩中最有势力的百济,于是百济成为公孙氏属国。设立带方郡后,公孙氏在辽东的影响达到了极限,此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各国及在今九州北部的倭各国都附属于带方郡,所有向公孙氏的朝贡都由带方太守负责。到此时为止,濊貊成为化内之地,夫馀、三韩、倭都归附,高句丽、乌桓皆破败,公孙氏之威东北亚诸国无敢抗者。而且公孙氏数世领有辽东,天子以为其绝域,委以海外之事,于是便隔断东夷,完全切断了中土与各国联系,独断于辽东。这样,公孙氏复有各国为砝码,不惧中土王朝的威胁。
可能有人会感到困惑,辽东蛮荒之地,仅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怎么能够成为东北亚的霸主,三韩、倭、夫馀各国的宗主。事实上,公孙氏领地此时已经颇具根基。辽东、玄菟、乐浪诸郡户口数:辽东郡户六万四千一百五十八,口八万一千七百一十四;玄菟郡户一千五百九十四,口四万三千一百六十三;乐浪郡:户六万一千四百九十二,口二十五万七千五十。共合计近六十万口。公孙氏雄张海东时户口必更多:一方面、有自然增长,次一方面、中原纷乱,士大夫及流民自然会流入相对中原安定的辽东,也会增加数万口;再一方面、公孙康等攻击周边小国,迫使旧民复出并抢掠异族为奴,也增加了人口。综合来看,至襄平城破前,公孙氏所领当超过六十万口,甚或到达七十万口。再依照当时约略一比十的军民比例,公孙氏可以调动的军队也有六七万之众。
观看后期各国的状况,蜀汉被魏国灭亡时也就“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吴国灭亡时“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相比于后世的吴蜀两国,公孙氏领地确实要小些,但是也决不弱太多,至少可以认为是同一量级的。当时高句丽仅三万户;沃沮五千户;濊二万户;马韩五十余国“大国万馀家,小国数千家,总十馀万户”;“弁、辰韩合二十四国,大国四五千家,小国六七百家,总四五万户”;倭人少则千余户,至多邪马台国也仅七万户,总计在十五万户,但国家结构松散;仅夫馀八万户,较各国为多。在这种东北亚充满了小国的形势下,公孙氏很容易利用它们互相牵制,从而都划入自己的控制范围。
更何况辽东一向苦寒,亦有地利的因素,因此,就连当时统一了四州之地的袁绍,对辽东公孙氏也不敢小视,若是联合公孙氏,至少袁熙可立于不败之地。
只不过袁熙还是迟疑了,袁谭引了高谨入河北,若是自己引公孙氏进了河北,这河北纵然更加混乱,可是袁氏恐怕也不一定能捞到多少好处。
可是,自己该怎么办呢?他很难下定决心。,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131章 异族reenS。()
袁熙苦闷的喝着酒,又想到了自己的妻子甑氏,还有两个小公子,他们俱都在翼州,现在不知成了什么模样,想到这里,袁熙更是心烦气燥,到了这个份上,也只能怪自己的两个兄弟,还能怪的了谁?
恰在这时,有人来报,城外出现一队车马,夫人、公子俱都回来了。
袁熙大惊,于是立即带人去城门处看,果然看到甑氏自车驾下来,他下令开城门,心情总算是爽朗了一些,嘘寒问暖之后,才注意到了甑氏背后,笑吟吟的简雍。
“不知这位先生是谁?”
简雍道:“东武侯帐下别驾简雍是也。”
袁熙听到东武侯三个字,心底便猜测出了几分,来者是客,更何况对方送回了自己的妻儿,袁熙命人带着甑氏回府,请简雍到治所,问:“不知先生前来,有何见教。”
简雍道:“一来是送贵夫人,二来乃是奉东武侯之命,前来奉劝袁将军。”
“哦?”袁熙表现的异常镇定,微微一笑道:“奉劝我?”
“正是,袁家四世三公,乃是名门中的名门,东武侯亦是佩服的,只是袁公撒手,恰恰两位袁公子却不争气,令东武侯趁虚而入,这是运数,既如此,袁二公子何不前往翼州,东武侯向来对二公子欣赏的很,定会给予厚遇。”
袁熙沉吟不决,正如他所想的,请辽东势力进入河北,虽然能搅乱高谨,可是于他并没有多少好处,到时最多也不过是另一场引狼入室的把戏罢了,至于那一对远在并州的兄弟,恐怕也很难有所作为,指望他们,倒不如指望匈奴人和乌丸人。
事实上,听说河北大乱,匈奴单于呼厨泉与乌丸大人蹋顿二人俱都磨刀霍霍,若是与他们联系,请他们入关进击高谨,亦是不错的主意,只不过,袁熙明白,请神容易送神难,袁熙岂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匈奴是古老的民族之一。索隐引乐彦括地谱云:“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其言夏后苗裔,或当然也”。以上匈奴系夏后氏苗裔的说法,在各异族之中,匈奴使用铁制工具较早,显系受汉人影响。故至少在匈奴贵族与夏后氏之间是有一定血缘关系的。
自周以降,匈奴即甚强盛。战国时,燕、赵、秦三国邻近匈奴,时遭匈奴抢掠,因之三国皆修筑长城,以为屏障。秦始皇时,先将匈奴逐出河套,继之修缀长城,采取以守为主的长期防御方略。刘邦灭悼项羽后,移兵反击匈奴,被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危而后解。汉初各帝皆未能排除匈奴侵扰,唯有权借和亲,嫁女纳币,以求粗安。武帝凭数世之蓄积,靠举国之人力、财力,对匈奴大张挞伐。匈奴被迫远徙,汉之兵马财货损耗亦至巨,致使“每内虚耗”、“宫民俱匮”。往后匈奴虽不足为汉大害,然侵掠边境之事,仍不时发生。至汉宣帝神爵二年,匈奴贵族因争夺单于位,发生内江。神爵四年,匈奴左地贵族共立稽侯为呼韩邪单于。宣帝五凤元年,釀成“五单于争立”的局面。五凤四年,呼韩邪单于与其兄郅支单于战斗失败,单于庭遂为郅支占有,于是呼韩邪决计降汉。
呼韩邪款五原塞。次年正月,朝见天子,汉隆重接待,居之北边,赈以谷食。郅支单于亦遣子入侍,图谋离间汉与呼韩邪的关系,未能得逞,乃西行经略右地,初尚得手。但由于郅支骄横,未能得到西域诸国拥戴,落得孤立困厄,在赴康居途中,“人众中寒道死,余才三千人”。
汉元帝建昭三年,郅支被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设计谋杀。早在汉元帝永光元年,呼韩邪已归塞北单于庭。呼韩邪闻郅支死,且喜且惧,喜者劲敌已除,惧者畏汉袭之。于是再次朝汉,并求婚以自亲。汉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赐之。白匈奴内乱,呼韩邪首次朝汉,至此已三十年,汉匈关系基本良好。昭君出塞之后,汉、匈更加亲善。王莽时,因莽一再轻侮匈奴单于,致使双方关系恶化,边隙又起。东汉之初,匈奴经过六十余年较为安定的生活,种人繁殖,势力增强。中土多年战乱,元气损伤,故刘秀对匈奴采取息事宁人措施,除赂遗匈奴财帛外,还将幽、并二州人民往常山、居庸关东南迁移,另外,增添边地屯兵,修筑亭候,设置烽燧。匈奴贵族仍不时侵犯,上党、扶风、天水、上谷、中山等郡并受其害。刘秀建武二十四年,匈奴上层贵族争夺单于位的斗争又趋激烈,并正式分裂为南北二部。汉为南单于比立庭于去五原西部塞八十里处。继又听南单于入居云中。后南单于与北单于交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