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江山美色-第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初平三年,董卓被杀,便遣使诣长安求赦。王允为人刚直,但却没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惧,不知所为,准备各自解散,逃回归乡里。

    贾诩当时因为是董卓所部的官吏,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们,对李傕等人说:“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此计为众人采纳。于是李傕等散发“王允欲洗荡此方之人”的流言,联络西凉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及至长安城下,已聚合10余万之众。李傕与樊稠、李蒙等围攻长安城,因城防坚固攻而不克。后由城内叛变士兵引导李傕军入城,与守将吕布展开巷战,吕布兵败,仅率百余骑出逃。李傕等纵兵掳掠,吏民死者万余人,尸积满道。太常种佛、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等被杀。李傕等拥兵至南宫掖门,威逼献帝和司徒王允,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为中郎将。李傕又杀司棣校尉黄琬、左冯翊宋翼、右扶风王宏和司徒王允及其妻子。一时间,京城腥风血雨,朝野大乱。

    可以看出,贾诩的一句话虽然是为自己考虑,然而却给别人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使东汉再次陷入了混乱状态。后来贾诩为左冯翊。李傕等以贾诩之功欲封其为侯,贾诩说:“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坚决不受。李傕等又让贾诩为尚书仆射,贾诩说:“尚书仆射,官之师长,天下所望,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纵诩昧于荣利,奈国朝何!”于是拜贾诩为尚书。虽然如此,李傕等对等贾诩总是“亲而惮之”。时贾诩之母去世,贾诩辞掉官职,被拜为光禄大夫。

    兴平二年,李傕、郭汜、樊稠起兵袭占长安,共同把持中央朝权后,三人互相猜忌,争权夺利,多次打斗起来。贾诩每次都以大体责之,所以三人虽心中不和,但表面上还过得去。于是三分长安城,各守其界。同年春,李傕使骑都尉胡封刺死樊稠,李、郭之间矛盾日益激化,开始交兵。李傕请贾诩为宣义将军,以助自己。后二人罢兵,贾诩便上还印绶。

    当时将军段煨与贾诩同郡,屯驻华阴,贾诩便去投靠段煨。贾诩向来知名,为段煨军所望。段煨怕贾诩夺其兵权,所以表面上对贾诩礼遇甚厚。贾诩看出后,心中不能自安。

    南阳张绣与贾诩暗中有来往,张绣便派人去迎接贾诩。贾诩临行时,有人对贾诩说:“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贾诩说:“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贾诩至张绣处,张绣大喜,果然率子孙前来迎接。而段煨知贾诩去,也果然善待其家属。

    在贾诩的说服下,张绣屯兵宛城与荆州牧刘表联合。从此,二人便成为曹操的心腹之患,曹操多次率军攻打张绣。

    曹操南征张绣,包围张绣据守的穰城。此时,曹操闻悉谋士田丰劝冀州牧袁绍趁虚袭取许都,欲迎献帝号令天下,立即从穰城解围撤退。张绣率兵尾随追击。五月,刘表派荆州军占据安众,切断曹军退路,企图与张绣夹击曹军,曹操出奇兵大败张、刘联军。曹军获胜后,速行北撤。张绣亲自率兵追击,贾诩劝阻说:“不可追也,追必败”,张绣不听,强行追击,被曹操亲自断后所击败。贾诩这时又对张绣说:“促更追之,更战必胜。”张绣说:“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贾诩说:“兵势有变,亟往必利”。

    张绣遂听从贾诩意见,收集散兵,再行追击,竟将曹操后卫部队击溃。得胜后,张绣问贾诩:“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贾诩说:“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张绣大为佩服。

    当时的袁绍遣人招降张绣,并与贾诩结好。张绣准备同意,贾诩先于绣坐上对来使说:“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张绣惊惧地说:“何至于此!”并暗中对贾诩说:“若此,当何归?”贾诩说:“不如从曹公。”张绣说:“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贾诩说:“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张绣从其言,于十一月率众归顺曹操。

    张绣的归顺使曹操在官渡之战中避免了两面作战,所以曹操闻后大喜,亲自接见贾诩,执其手说:“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遂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同时拜张绣为扬武将军,并让其子曹均娶张绣之女为妻。

    如果认可曹操是一代枭雄的话,在三国时代,真正在谋略上击败曹操,并让曹操自己都很佩服的人,就是贾诩了,贾诩可称三国实力派谋士。这是从两个方面讲的,第一是他的所谋略之奇之准,颇有些算无遗策的感觉,其所谋影响之巨,无愧于第一谋士之称;第二是因为他是最典型意义上的权术家,不像诸葛亮身担丞相之职,重在治国安邦,也不像周瑜承荷将帅之任,长于领兵作战。贾诩更无意于成为拥兵自重、称霸一方的军阀,他的身份永远在幕后,他不断地从某个将军深厚的帷幕后闪身而出,表面上是献计,却往往收到运筹帷幄的效果。

    只要自己的计谋有用武之地,他并不在乎江山变色,他为李傕、郭汜出主意,也不是要真心辅佐他们。贾诩之所以在分明看出张绣没有远大前途的前提下,仍毅然委身于张绣帐下,仅仅是因为张绣能够对他言听计从,能使他的谋略得以施展。

    东汉末年,礼教已无法维系人心,喊着忠义的人往往是举着忠义的旗号,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个人在道德失范的同时,又要面对风雨飘摇的乱世。在这个乱世,个体生命没有任何保障,军阀混战、外族劫掠、强盗横行、天灾不断,在这样一个风云变色的时代,所有的道德都要让位于生存的需要。而这些矛盾在贾诩的出生地……武威,又是尤其地尖锐突出。僻处西凉的武威,仁义礼教的道德规范本来就淡薄,与游牧民族斗争与杂处的生活体验、严峻的生存环境的考验是贾诩不会去在意那些已经变得虚伪的道德,他的谋略只是关注生存,以他和他周边的人的生存为第一义,因为没有精神束缚,他可以纵横驰骋地展现自己的谋略才华。正是在这种精神自由中,他的谋略达到了权变的极至。

    虽然贾诩常以汉室忠臣自诩,也确曾有功于皇上,但他显然更热衷于放纵自己天赋的谋士才华,而较少计较千秋功名。在各路军阀此起彼伏的混战中,在汉献帝由长安到洛阳的奔命过程中,在东西二京的喋血杀伐中,都能看到贾诩的智慧。

    贾诩向郭、李二人提的建议几乎使得整个东汉王朝失去了最后一棵救命草,当年陈胜、吴广被迫‘揭竿而起‘,所持的理由,正与贾诩此时的想法相同。区别是,无论陈胜、吴广还是李傕、郭汜,他们都属当事者,而贾诩则完全是局外人,换言之,这一番建议,虽然可以救李傕、郭汜性命于一时,对贾诩则没有丝毫好处。

    不然,当李、郭二人成功后欲封贾诩为‘尚书仆射‘,他也就不会坚决推辞了。‘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贾诩话说得颇有自知之明。初平三年六月,李傕、郭汜打破长安城池,王允被戮,吕布出逃,尸遍长安。据说,董卓初死之时,三辅地区百姓尚有数十万户,经过李傕、郭汜的放兵劫掠,仅仅两年间,民已‘相食略尽‘,好一片凄惨。一计可以危邦,片言可以乱国,正贾诩之谓也。他侧身在杀人如麻的强盗身后,貌似蔼然文士,一面犯下滔天奇罪,一面又能成功地躲避千夫所指,这份能耐,孰能及之?

    贾诩不是平庸的人,他与张绣的关系最好,早在长安时,张绣就有意将贾诩拉拢至帐下,一俟贾诩秘密来投,立刻便对他言听计从。奇怪的是贾诩之所以投奔张绣,不仅因为张绣的张臂欢迎,更在于这样一个判断:‘张绣,一个没脑袋的主儿。‘以贾诩的才华,在分明看出张绣没有远大前途的前提下,仍毅然委身于张绣帐下,明珠投暗,龙游沟壑,这里面便颇可揣测贾诩的真实用意。他喜欢谋略,他需要一个可以使自己的才华尽情驰骋的疆场。如果谋略是一种美,联系到他当年不可思议地替李傕、郭汜出的馊主意,则贾诩正好被我们理解成这样一个唯美主义者:只要自己的计谋有用武之地,他并不在乎江山变色。看出这一点,贾诩投靠张绣而不是曹操、袁绍,便是最为顺理成章的事了。曹操手下谋士如云,其本人又计谋百出,贾诩在那里注定难呈鹤立鸡群之势;袁绍貌似强大,但这人志大才疏,又有着一个奇怪而又致命的弱点:只要对自己有利的计谋,他一概不采纳;刘表可不去说他了,而好做皇帝梦的袁术,缺少虚怀下士的品德,贾诩注定没法活得从容。贾诩与吕布有仇,当时尚力单势薄的刘备当然更入不了贾诩视野,况且刘备还一直和吕布关系密切。

    所有人提到曹操平生所吃之败仗,都不会不提‘宛城战张绣之时‘,那也是曹操输得最为凄惨的一仗,长子曹昂及贴心猛将典韦相继阵亡,自己所乘的大宛良马‘绝影‘,亦中箭而死,可说狼狈至极。毫无疑问,这一仗曹操其实是输给贾诩的。贾诩后来又赢了曹操一回合,那一仗虽无多少战略意义,却极端神奇,可以让曹操作为教科书,好好琢磨研习一番——曹军撤退了,张绣立功心切,急不可待地要领军追赶。贾诩在一边连连阻止,张绣不听。无谋的张绣难免会想:与曹操交战,而竟能逼得他退军,此乃千载难逢之机,此时不乘胜追击,痛下杀手,更待何时。然而,不听谋士之言,注定要失败的,张绣的追兵就被曹操殿后部队杀得大败亏输,狼狈逃回。绣谓诩曰:“不用公言,果有此败。”张绣诚恳地向贾诩道歉。诩曰:“今可整兵再往追之。”绣与表俱曰:“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今番追去,必获大胜;如其不然,请斩吾首。”绣信之。

    第二次追击,张绣大有斩获,把曹操杀得溃不成军。不仅曹操对自己的失败极为纳闷,张绣和刘表也满腹狐疑的向贾诩请教为什么得胜之兵失败,而失败后再追却取得胜利。贾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操敌手。操军虽败,必有劲将为后殿,以防追兵;我兵虽锐,不能敌之也:故知必败。夫操之急于退兵者,必因许都有事;既破我追军之后,必轻车速回,不复为备;我乘其不备而更追之:故能胜也。”

    也正是因为如此,贾诩投曹操,确实是有本钱的,至少曹操十分看重他,只不过曹操他明白他不择手段的性格,虽然给了他高规格的待遇,却并没有给予他过多的权柄,相比起荀彧、郭嘉起来,贾诩明显是处于冷藏的人物,此次听说高谨进军河北,他终于坐不住了。,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121章 名士() 
贾诩是个智谋百出,懂得明哲保身的人,可是此时站出来,却说明他亦看到了河北的重要,若是延误时机,这天下将会变成另一番模样。

    所以,这个时候他不得不出来,虽然会有一定的风险,不过他首先找到的荀攸。贾诩明白,其实现在的他在曹军之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信任,若是他站出来建议出兵河北,非但不会得到赞许,还极有可能遭到猜疑,可是荀攸不同,荀攸深的曹操信任。

    荀攸哪里会不知道贾诩的来意,苦笑道:“文和,吾早已劝说过满宠,只是满宠并不听劝阻,一意要等曹公的回音,这良机只怕要错失了。”

    贾诩道:“谋事在人,若是等曹公回信,哪里还等得及,我有一个办法,或可一试。”

    荀攸与贾诩并不相熟,事实上,贾诩在这许昌并没有多少人缘,当年贾诩怂恿张绣偷袭曹操,曹操战败,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杀,猛将典韦战死这件事虽然曹操口里说并不计较,可是下头这些文臣武将们心里头总是有个疙瘩解不开。

    尤其是曹丕曾经说过,张绣杀了他的亲兄,是不共戴天的仇敌。虽然曹丕没有牵涉到贾诩,但是曹丕这句话,已经声言要报复了,谁敢和这两个人走近,因此,张绣、贾诩到了许昌,虽然享受着厚禄,却没有一个人敢和他们打交道。

    张绣是惶惶不安,贾诩倒是显得怡然自得,自己独处,倒是并没有表现出惧意。

    荀攸不知道贾诩为何找上自己,问道:“文和但说无妨。”

    贾诩道:“蒋济与满宠交好,何不妨去寻华歆前去说服满宠。”

    荀攸一时醒悟,抚额道:“我差点忘了。”

    华歆可不是寻常人,乃是此时著名的名士,这个时期,他的典故非常多。

    之后,华歆成为了高唐吏。尽管是首次为官,但华歆在为政期间,“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还是受到了众人好评。不久,华歆的才华便引起了世人的注意,先是被举为孝廉,后又除郎中。一时间,华歆的前途一片光明。但就在这看似平坦的仕途生涯中,华歆却由于自己的身体问题,只好辞官退隐山林之中。

    时间继续前进,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无谋何进辅政。由于何进的征召,华歆不得已二次出山,并被任命为尚书郎。但谁知数月之后,何进在与宦官斗争中丧生。随后,西凉董卓又揽政权,并与当时的关东群雄对立,成为了袁绍、曹操等人的众矢之的。面对如此的乱世,华歆为了避西京之难,请求出任下邽令,董卓应允。而旧病的复发使华歆只能与郑泰等六七人从小路步行出武关。

    就在这次困难的旅途中,华歆却展示除了才华外的另一闪光面。华歆在与郑泰等人赶路的途中,遇到一老者独行。于是老者便请求与众人同行,而郑泰等人又见其可怜,不忍弃之,卒与答应。可谁知,老者途中竟堕井,众人便皆欲弃之而去。此时惟独华歆站了出来,以“已与俱矣,弃之不义”为由,说服了众人,并将老者救出。华歆在危难之际,敢于挺身而出,救他人与水火之中,不得不令人佩服其品行之高尚。

    初平元年,经历了两次磨难的华歆三次出山,被朝廷任命豫章太守。本以为这回该相安无事的华歆,却又一次受到了老天的“眷顾”。孙策的虎狼之师略地江东,华歆知策善用兵,只得幅巾奉迎。随后,华歆于建安5年又被曹操假天子之命调回朝中为官。由于华歆平日人缘极好,颇受众人爱戴。故其部下和百姓在临别前送了很多礼物,华歆当面照单全收,但却注明送礼人姓名后加以保存。并在随后当地挥泪送别者过千人的感人场面中,将礼物全部拿出,又对送行的人说:“情意已经收下,十分感谢诸位,但礼物却不得不请大家各自取回。”华歆的举动,又一次的使众人叹服。就这样,华歆离开了江东,踏上为曹魏效力的道路。

    东汉末年的群雄并起,战火不断,使华歆的前半生并不是很得志。他在短短的十几年里,经历了数次的磨难,数次的起起落落,道路可谓颇为坎坷。但凭借着华歆自身品行、才华和努力,最终使自己的仕途生涯慢慢的步入了正轨。

    华韵确实没有愧对名士这两个字,他见识过人,清正廉洁,早在高唐县为官时,官吏们都喜欢游走于大街抛头露脸。华歆当时在县衙为做吏,他每天都是洗完脸出门,公事一毕就回家,并紧闭大门。他议事论人平和客观,从不曾诋毁伤害过他人。同郡人陶丘洪也是当时的名士,自认为比华歆更有真知灼见,当时王芬与豪杰商议欲废除灵帝另立新君,王芬曾暗地同华歆、陶丘洪商议,陶丘洪想参与期间,华歆制止说:“废立皇帝这样的大事,就连伊尹、霍光都感到困难。王芬性情粗疏没有谋略,这事必定成功不了,不仅自己有杀身之祸,而且会祸及宗族。您不要参与!”陶丘洪听从华歆的劝告退了出来。之后,王芬果然失败了,从此陶丘洪才服气了华歆的见识。

    华歆曾被推荐为孝廉,由朝迁授予郎中一职,但因病而辞职回家。汉灵帝死后,辅政大臣何进调河南郑泰、颖川荀攸和华歆入京。华歆到洛阳后,被授以尚书郎之职。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