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拧一把,洒落一地珍珠--我的乡下岁月-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顺便还想罗嗦一句,湖知网友哥巴的《一个共和国同龄人的思想构筑史》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我称之“一个真正的爱国思想者的声音”啊!

  49楼天尘:柳兄好。

  纪飞兄弟,我也刚拜读了你的《我在农村的娘》,情深意切。

  夜深人静,等看你的大作。

  张老三,知青作家我喜欢的有阿城,史铁生、老韩(少功)等。

  乙丁,谢谢推荐美文。 

  50楼二马:大出我的意外,进网一年来,第一次看到正儿八经谈知青文学的探讨贴。作为一个做了近40年文学梦的爱好者,读了楼上各位的高见,心不能安……尤其是老梅的顾忌,也一直是我彷徨、不得求解因而走不出来的关键:   “就我而言,十多年前就曾想不自量力写知青文学。写小说,觉得象虚构;写*纪实,涉及他人,恐引不满'之后果然知道所虑存在,幸喜不曾动笔';日记没有,诗歌不会。。。。。。”   ——老梅语    呵呵呵,而我,从下乡的那天,就决意要完整地记录下来。因此不到五年的时间,写下了10大本日记——当然鉴于历史的原因,有些话不能直说。可字里行间基本上还是能读到真实,完成了一个女知青从热血沸腾到万念俱灰的蜕变。    惭愧,至今依然顾虑着止步不前。    谢谢楼主!恭喜老梅独辟蹊径成功!

  未完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六、
致柳树坪 兼议知青文学 六、

  51楼孟晓:“孟晓兄,很喜欢你这种平心静气,又有点认真的论事方式。人一气急败坏先就输了三分。我要向你学习。我们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非常正常。总的感觉,我们是同多于异。紧握你的手。”——有共同的经历,有共同的情感,有共同的爱好……是难得的!观点是不可能完全一致,我对知青文学一直比较关注,下面重贴我在“瑶池笔会”上关于知青文学的观点,供参考——

  知青文学的生命力

  2009年10月11日的烈士公园瑶池山寨又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因为这里要举行“湖湘知青2009金秋笔会”……这一次由江永栏目策划的活动又出现了上一次那种热闹欢腾的情况,原本只打算举行几十人的小型笔会竟变成了一次作家、书法家和知青写手等各路精英云集的中型盛会…… 

  本次笔会的主题是围绕讨论“知青文学”的走向和发展,“知青文学能不能走下去”(我觉得改成“知青文学的生命力”为好)就是开会前曾经拟具的一个讨论题。针对于当前知青作品并不很繁盛的状况,许多人提出了知青文学能不能走下去的疑问。依我个人的看法,这种提法未免悲观了一点。我曾在前不久的一次十来人的湖知网友小聚会上说:知青文学能不能走下去,取决于我们自己——即取决于我们自己所写的知青作品的生命力,如果我们知青作家写出来的作品具有生命力,那么知青文学就能立足于社会,就完全能够走下去,这是丝毫不应该怀疑的发展趋势。所以,诸位同仁请不要担忧,知青文学的生命力正方兴未艾,它一定会随着社会的开放发展变化在历史的文艺长廊里占有光荣的一席地位的。 

  知青文学之所以能立足并发展下去,主要是因为知青文学的对象所决定的。知青是什么?它是数千万在*中蛮撞乱干一番后,再被“流放”到天南地北山区湖乡的所谓“知识青年”庞大群体(包括*前下放的那批“血统论”最早受害者老知青)。在我印象中,自上世纪80年代拨乱反正后的“伤痕文学”以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叶辛和梁晓声两位知青作家的作品。前者以《蹉跎岁月》和《孽债》给我们这一代留下了刻骨铭心的青春美梦失落后的反思;后者以《年轮》唤回了我们记忆良知中无论怎样都抹杀不去的成长年华的情感。之后的九十年代,各种知青题材作品接二连三,但不知怎么总感到有点“过眼即忘”和“大同小异”之嫌。特别是目前又有什么“边缘人”、“后知青文学”之说,一句话,都认为至今还没有特别震撼人心的作品。 

  很久前就曾经看到一种比较权威的论点:描写解放前各种战争时期的文艺作品基本得到了当事人的认可;而描写解放后,特别是*的作品并没有得到广大人们的认可——我觉得这种说法比较合乎客观现实。知青文学当然是归入*时期的,而我们就是*的当事人。我想:我们群体中的绝大部分人现在对所有描写*,特别是描写下放运动的作品基本是不满意的,为什么不满意呢?大家一时也说不清个子丑寅卯……这就恰恰印证了我上面列举论点的后一种情况。也许,正因为没有能使我们共同认可的作品,所以,大家就对应该将我们这一代人的坎坷命运和心路历程有一个艺术交待成果的诞生出现了怀疑,从而发出了“知青文学能不能走下去”的诘问。那么,什么时候才会出现这种像初春第一轮朝阳那样激动人心的作品呢? 

  在这次笔会上有几位的发言都对今后知青作品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如枫林过客从理论上提示:“只有将知青文学置于*和社会转型期这两大时代背景下审视……”蒲哥最后总结:“真正的知青文学还未到来,还在后面……”——这一切当然有待时日!但我绝对相信会有这么一天,也许我们不一定能看到,但它的出现是必然的。最简单最直观的推断就是:知青已经成为苦难的代名词;知青文学就是描写整个知青一代人的磨难旅程和坎坷一生的悲剧作品。苦难是文学的母亲,苦难也是文学的沃野;悲剧是艺术的宠儿,悲剧也是艺术的顶峰。试问:

  在今日仍能清晰地听到从遥远历史天幕下回响轰鸣着我们当年那英姿焕发时发出的激情呐喊;仍能依稀地看到在无情岁月沧桑席卷过的时空原野上流淌着我们青春血汁和黄汗画面的时候,我们难道还要怀疑不会出现真正的知青文学作品吗……当然,真正的文学作品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靠艺术虚构才能实现,才能完成历史赋予其的庄严使命。因为只有虚构才能将蕴涵着深刻社会主题的大作呈现在世人面前;只有虚构才能塑造出打动读者心灵的不朽艺术形象。若然,现在我们湖知网上那些“饱蘸着知青兄弟姐妹的真情实感”的层出不穷的文章就正是在为此打基础,这也许是对我们这些垂暮之年仍辛勤笔耕的知友们的一种慰藉吧!

  52楼燕归来:“我略不同意的是你对过去(其实也包括现在)那些高扬“知青精神”大旗的人与作品的宽容,……起码我不附和,还要坚决表明态度——这完全不对!”

  柳树坪这段议论十分客观敏锐,这些";无悔派";内心并不是真正无悔,要是真正无悔,为什么不在下放地呆着,他们其实只踱踱金,捞点政治资本,比谁都跑得快。现在说说青春无悔很轻松,要来就来真的,";无悔派";的子女都下放当知青。我看他还说不说青春无悔了。

  53楼大队部:还这样热闹啊,好!不过有争鸣是好的,只是你说你的,他说他的,很难统一哦。知青本来就是三六九啥都有,谁都说自己有思想。统一没必要,争鸣也不会得出是非曲直,大家在这里会会友,说说看法,然后回去该干嘛干嘛。你写你的,他写他的,百花齐放嘛。至于会不会推陈出新,谁知道?我想应该会吧。

  54楼向北挺进:这组贴我喜欢!讨论热烈却不脸红脖子粗,“正”、“反”两方,据理力争然心平气和。我喜欢这样的氛围,这就是茶座的魅力!我是知青文学的读者,不管什么体裁,不管是纪实还是戏说,一般只要自然、流畅、不矫情我都能接受,如果谁能把针别大的事写得或让我老泪纵横、或让我笑得满地找牙,我定将击案直呼:写得好!写得好!   呵呵,一顿乱讲,撤退。

  55楼放牛娃:“大队部,随着年纪增大,我越来越不喜欢看虚构的东西,所以我不想再改写小说,就喜欢章怡和《网事并不如烟》之类的纪实。”天尘兄上面这句话说得很实在,我也是不喜欢看虚构的东西,更没有水平去虚构故事。我之所以喜欢湖知网,是因为这里面真实的东西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无论是悲也好,喜也好,只要是真正发生过的,就值得一看,否则的话别浪费我的宝贵时间

  56楼大队部:纪实或者虚构,其实中间并没有一道鸿沟。纪实常用艺术手法,虚构也可以弄得像真的一样。关键还是看作品写得怎么样,能否打动人心,启迪心智。如果你读了一篇纪实文章,然后觉得不咋样,你也会说浪费了我的时间。这与读一篇三流小说是一样的结果。但不可否认虚构的东西对写作者有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虚构也是源于真实的(纯文学,不是戏说),另方面在艺术上有太多的手段使作品在思想和美学的高度上达到极致。恰恰在这一点上,纪实作品受到了局限。至于是喜欢纪实还是虚构,大概属于个人的兴趣,无关宏旨。   以前说少不读三国,老不读红楼(此说也有反过来讲的),或许从某个角度来看,年纪大了,更想多看看这个真实的世界,不欲堕入太虚幻境,耽误时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好的小说也不妨读一读,会有意外的收获。

  57楼燕归来:“很久前就曾经看到一种比较权威的论点:描写解放前各种战争时期的文艺作品基本得到了当事人的认可;而描写解放后,特别是*的作品并没有得到广大人们的认可。……特别是描写下放运动的作品基本是不满意的,……。那么,什么时候才会出现这种像初春第一轮朝阳那样激动人心的作品呢?”   孟晓版主的疑惑也是大家的疑惑,为什么就没有震撼人心的作品问世呢?经历过*,当过知青的文学家们责任重大啊!也许将来对*对知青有更深入更真实的更宽松的研究氛围,才会有像初春第一轮朝阳那样激动人心的作品问世,也许没有,因为自然规律我们这一代人总会离去啊!

  58楼asd99999:柳树坪说:“对那些高扬“知青精神”大旗的人与作品的宽容,我是对此持坚决反对态度的。……还要坚决表明态度——这完全不对! ” 好!我赞同这种见解,什么“青春无悔”?自欺欺人而己。    孟晓说得好:知青文学“首先必须“真实地再现知青生活”——这个大前提是不能否定的,文学的使命与作家的良知是不能丢掉的……”     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我们有责任为社会为后代留下真实的历史。天、柳二位先生精彩的文章和讨论给我们上了一课。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很喜欢这种友好的讨论,希望能多一些这类探索和讨论。

  59楼asd99999:“也许将来……才会有像初春第一轮朝阳那样激动人心的作品问世。”

  我深信迟早会有这么一天,尽管可能我们这一代人不在了。但历史的真实是不能被永久糊弄的。

  60楼天尘:二马,你担忧的心情我心领神会。珍视友情应比写文章要紧。但你那些日记太宝贵了。难言之隐只好讲给儿孙听。不然就只能写小说了。“本文纯属虚构”。而且用笔名。因为有人对号入座,你麻烦又来了。

  孟晓兄,任何题材都不会过时,而且文学不是赶时髦。不过现如今长篇大作耗时费日,还不一定卖座,您要耐得寂寞。

  燕归来,我另跟一贴回复你。

  大队部,还是你明白,这不是茶馆吗,闲聊。军国大事北京正在议着呢。赶巧,这话题对了你的味,就说几句,相信到茶馆来的谁也没打算为写文章立法。“统一没必要,争鸣也不会得出是非曲直,大家在这里会会友,说说看法,然后回去该干嘛干嘛。”说得太对了,这个斤两咱得有自知之明。

  向北挺进,我写的《拧一把》都是针尖大的小事,你看后就是假笑也送个给我。惹你老泪纵横这个却是太难。

  放牛娃,那我们是同好。也不是文章只要*事就喜欢。称之为文学的东西,首先得有文,然后才要求真。否则不如看新闻、报告总结、会计报表来得简单明了。

  未完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七、
致柳树坪 兼议知青文学 七、

  61楼老梅:读二马帖,知她七三年下农村,而我那年病退,是新老知青在接力吧。我的画与二马的日记相类,费了许多精力,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我相信都会有云开日出一天的。    我认为,也许知青文学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广阔天地嘛,可包罗城乡,农民村干部,知青政策带队干部,家人同学,凡与知青挂上勾的都可收入文中,重在写实,当然是否完全真实就难说了;而狭义一点的,可着重写只有当知青的人才具有的思想、情感、心路历程等,也许有些自闭,但可能更真实。    当然,我也知道写现实与写精神在文学作品中是难分开的,随心而言几句,大家莫取笑。

  62楼天尘: 燕归来,在青春无悔这一问题上,你和柳树坪、我夫人等大多数人的观点类似。我和你们略有不同。但我跟柳兄没有说及过。愿在此处跟你,跟柳兄将此话再聊聊。十多年前,郭晓鸣先生主持出版一本知青文集(这本文集后来由长沙市政协编辑出版)。我给编委会写过一封信。正是谈的此事。

  《知青文集》编委:

  你们好。

  知青的话题说得多了。有人说它象杯老酒,酒劲正浓、醇香扑鼻,有人说这杯老酒已经发酸了,没劲。说好也罢,说歹也罢,总之还在说它,可见谁也没有把它忘了,都捧着这杯。客观事实是这一代人是随着新中国诞生、成长的,今天也还没有退出社会的舞台,他们是历史和现实的见证,不谈这些则罢,一谈就回避不了他们。

  时下风行的看法是这帮人造反作孽、无知无识、后来的上山下乡、现时的下岗分流纯属自作自受,该好好忏悔忏悔了。本人不幸也沦为此辈之中,尽管当年被列入另册、无权造反,也不得不钻到";我们";这顶帽子下。";老三届";、";知青";的成分,我的孩子这一栏是填定了,假如以后还搞运动的话。

  *的灾难有它复杂的动因,也自有其祸首,红卫兵充其量是这场闹剧中的一群丑角。俗话说";不怕红脸关公,就怕抿嘴菩萨";,事实上,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真正令人不寒而栗的*不独来自红卫兵的触及皮肉,更来自那些深文周纳、工于心计的各级权奸所谓的触及灵魂。老三届中人无论权势、资历、知识都到不了那个层次。我无意开脱红卫兵们造的孽,还是有难同当吧,虽是革出家门的,毕竟都是同龄人。我们这一辈充当了破坏工具,那种耻辱永远是洗刷不掉的。

  实话实说,我说";我们";实在是有点矫情。毛泽东说";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撇开阶级意义不谈,就人性这点说,这话实在说对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独老三届如此,哪一代也如此。老三届中其实鲜有24K的红五类,倒是出身黑五类、加21种人及其沾亲带故的,后来誉之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占了大多数。这些人大多如我一样,过去、现在与将来都属";平庸";,现在煞有介事,站成";我们";一排,深自忏悔,岂不做作得可笑!换成当年,说不定人家学着假洋鬼子说你一句:";这悔也是你忏的吗?";即使是红卫兵,当时造反的忠诚也无可怀疑。他们当年不准其他人";革命";,这些人早不必耿耿于怀了;没有参加";革命";的也不必骄傲,你是没条件,有条件,你也照样会上。相逢一笑,都是噩梦一场。希望我们的上辈和下辈看人看己也作如是观。

  人类的善恶之分永远存在,同一个人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表现。所以*轮到哪一届遭遇上,表现也不会比老三届强多少。王实味、胡风、章罗联盟、50万右派、彭黄张周、三家村。。。。。。遭到的是他们同辈人的含血喷人。可见,在适宜的条件下,那一届也会如此。由此想到老三届当年的狂热绝非仅仅是他们独特的群体素质所致,它可以追溯到更深的全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中去。于杰鼓吹的全民族的忏悔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我完全赞成。并不是不讲是非,一锅煮,做过的、没做过的都站成一排,做检讨。

  作为文学也好,作为史料也好,任何一个题材都没有过时之说,反右也是老生常谈了,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作为文学作为史料,难道不是第一流的?两千年前的秦皇汉武,两百年前的康熙乾隆不正演得热闹吗?所以知青题材也永远不会过时。但是水平有高低。低劣的作品就不必搞了,太多。

  祝你们编辑成功! 

  这是十几年前写的文章,随着岁月流逝,时移世易,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