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拧一把,洒落一地珍珠--我的乡下岁月-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她回去了,几天后又来找我。原来大队里无人能识谱,广播室又没有这个歌的塑料唱片。只好要我教她唱。这在我真不算什么事。我教会了她。她回去教会了小河口全体团员。结果,小河口团支部(区、县优秀团支部)得了表扬。因为别的团支部只会《大海航行靠舵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小河口团支部唱的是一曲新声,得表扬是意中之事。这自然也是团支部书记脸上的光彩。

  可是为这事张×梅的姐姐真值得选择这样一个时机,伺准了我,专门道一次谢吗?更何况这已经是事隔两个多月了。她是可以经常在村口见到我的。她关注我应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但她没找我。她知道我并不认识她,就一直没勇气当面道谢。今天她看到我在礼堂门口探头探脑找人,当目光扫向她的时候(她就坐在门口)觉得是最后的机会了。因此她决心找我讲出刚才讲过的话,想必是鼓起了好大的勇气。我想她不仅是想道声谢,她想表达的应该更多。那是一种渴慕和崇敬。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今天年轻人追星一样。这对一个农村女孩是多么不易。我确是简慢了她。尽管知青不过是一个什么都不是的下层群体,可是在农村青年眼里,我们还是属于另一等级的。那一刻,我的茫然与迟钝可能使我无意中像个贵族少爷一样,漠视她的存在,使她感到卑微,就像德伯家的苔丝。

  斗换星移,等到20多年后,听到一首叫《小芳》的歌,我再回想这事,隐隐感觉出那位农村姑娘心中的一片美好和高尚来。湖南经济电视台一档《真情》节目甚至使我动过心。(这是一个为观众牵线,重温旧情的节目)真想再去见见这位纯情的不知名字的姑娘(现在是大嫂了)。她曾经有过一刻非常纯真的美好高尚的感情,我敢肯定。然而真去找经视台,我又怕说我是自作多情。因为现在也许是相反了,她忘记了我,而我却清楚地记得这件事,记得她鼓起勇气的告别。可见我自己都没意识到,我其实当时是被感动了的。我很在意她对我的表白。真正卑微的是我,受宠若惊的是我。

  我感谢她,她似乎是种象征。是她代表牛鼻滩,在我临别之际,表达了这片水乡对我的眷恋之情! 

  我走了。1975年12月28日,我离开了牛鼻滩。    

  中午的班船载着我走了。凝视船尾,镇上的房屋消失在转弯处,身后只留下一条螺旋桨翻起的白色浪链。它把那花岗石垒成的堤岸冲刷得干干净净,却冲不走我心中留下的这许多记忆!

  (文中部分人和单位用的化名)

  1982年12月初稿     2006年7月修改稿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附一)一封没有发出的致高红十的信
(附一)一封没有发出的致高红十的信

  高红十:

  您好。

  素昧平生,便直呼全称,恕我不敬。怎么称呼呢?叫老师?叫女士?你自己挑一个吧,好在你不是个俗人。

  给你写信不为别的,就因近日读了你的新书《乡情,你是我心中永远的珍藏》。

  知青的回忆文章我一直爱读,自己也写过一些。可渐渐感觉出这类文人的末路来了。多是苦难苍凉之气。这也未必不好,就到了末路。然而作者多是“针眼大的事,拖出一车皮眼泪”(王朔的语言)。其中缺的是真诚或才气。阿城是写文章的顶尖高手,可他写知青的作品是纯文学,关注的是大“人”,自己的情感化于无形。史铁生也是。白眉赤眼讲自己,而真诚与才气二者兼具的,(或者说将真情能够质朴动人地表达出来的)真的不多。

  我在即将离开乡里的那一年就看到了《理想之歌》,便记住了高红十这个名字。这也正是今天感觉知青文学到了末路时,见到《乡情,你是我心中永远的珍藏》这本书仍把它打开翻阅的原因。你的那首诗我其实不记得了。当时感觉是知青运动已是强弩之末,同伴走得差不多了,我也在乡下呆了七年,惶惶不可终日,竟还有人作这等豪言壮语。我想这还是闻革初期“首都红卫兵”的作派,高干子弟,下了乡也是知青贵族,与我们相去甚远,大异其趣。且看你下回怎样分解。因此,潜意识中记住了你的名字。今天看了你这本书,听了你的下回分解。真没料到,你那时已经进了城,却又再次下了乡。难以想象,你是那样真诚地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不难想象,你对那片土地有着怎样真诚的感情。

  《理想之歌》除了记得开头几句白描外,什么也不记得了。我现在想,我们那时有过理想吗?是要实现一种什么理想呢?那理想不过就是要在中国几亿农民中再添上千万农民搞饭吃吗?当时是这么想的吗?是到农村做劳力去的吗?若是作为知识分子去的,当时到农村去实现理想那就不妥。你也说了,我们到农村去撒播文明之花是无意插柳。“知识青年本无心播撒文明,理论上说,他们是去接受再教育的。然而文明之草却在所到之处,有了极其缓慢却又实实在在的成长收获……那草色近看不显,远看可鹅黄嫩绿一片呢。”讲得好,是无意的。这就不叫理想了。

  那理想若只是改造自己,那便是有病。凡理想,我想总应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若相反,那还叫理想吗?更确切的叫法是“受虐狂”。宗教强调主体改造,那叫“修行”,不是理想。宗教的理想也是改造别人,叫传教。至于讲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那是鬼话,第一,增加千万农民无意义,第二,我们是受教育去的。所以我们那时说理想是很可疑的。切莫生气。我也是现在才这么想的,当初岂明此理。只是跟你比,我们似乎明白得早一点。我们下乡是被迫的,极不情愿,没有那样“热血”,没有那般真诚。正因如此,我们也就没有那样轰轰烈烈。

  真诚是最可贵、最动人的品质。无论它愚钝到什么程度。“明白”如我者注定平庸。聊以*的是,渐知天命,能看到这点,也算不枉对岁月,总算真诚地面对自己一回。那是看过你的这本书后,为你过去的真诚质朴所打动,而自我扫描后的一种觉悟。人贵自知,我也很高兴。

  但是殊途同归,你们怀抱理想而去,之后对那片土地的情感;我们被迫而去,之后对那片土地的思念,我以为都是真诚的。都值得永远的珍

  冠尘2000年7月 

  
  这封信是好几年前写的,因为一直不知往哪里发,又不愿问出版社,嫌麻烦。一耽误,就收起来了。但是这次借这篇文字的发出,我把这封信也附在后面,仍希望有谁看过这篇文字,又认识高红十,就告诉她一下,我曾经被她的乡情感动过。谢谢!

  (高红十,1967届北师大女附中初中学生,1968年去陕北插队知青。后上大学,北大中文系1975届大学生。理想之歌是其毕业作,豪情满怀,登在人民日报,树为当时知青的标兵。后来我看过她两本书《乡情,我永远的珍藏》《三十年鸡啼灯灭》。语言就质朴纯净多了,有股黄土地泥土味。返璞归真,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附二〉对联
〈附二〉对联

  20081108下乡40年,牛鼻滩公社的长沙知青聚会,拟对联以纪之:

  初涉人世一脚踏进牛鼻滩此地泥深路烂低头暗忖这巴基不是吾侪久留之地!

  曾经沧海几番风雨人生路从来祸福相依回首难忘那年月岂非我辈永远珍藏?

  注:这巴基,常德牛鼻滩土话:这地方。

新浪网友评论
新浪网友评论

  无忧无虑网友的评论:《拧一把,洒落一地珍珠》近年难得一见的好文章!它不是散文胜似散文, 不是诗歌胜似诗歌,不是小说胜似小说。一口气看完43节,字字句句如诗如画,如歌如泣,文情并茂 ,很值得一读 。 期盼将文中重点片段和故事改编成电视剧本搬上荧屏,我想那效果不会亚于当年的《蹉跎岁月》、《孽债》及当今的《山楂树之恋》。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以琳泉网友评论:我也这样想,要是拍成电视连续剧,真的会很好看。

  镇上校网友的评论:用朴实的语言,轻松的笔调写并不轻松的话题。

  柳树坪网友的评论:真实的知青生活!我下放在洞庭湖区的南部,沅江县,与文中的情况十分相似。文中的莫津是我们长沙一中的校友。感到非常亲切!盼尽快看到未完的部分!

  漠千鳶网友的评论:很生动的故事和情节,很喜欢这类型的文章。诿诿道来中有淡淡的忧伤和温暖。

  淮羽网管的评论:确为一篇值得一读的知青力作!建议直接将文章转过来,以免点击之烦。

  柳树坪的评论:太喜欢你对那些事情的分析与评论,真觉得深合我心,你的确是个看透了、活明白了的人!不但鞭辟入里,最难得的是怨而不怒,真正符合“温柔敦厚”之诗教。一笑!

  我读得太快太粗,还要把你写的这些故事情节反复咀嚼琢磨一番,当能体会出更多的人生况味、历史内涵。

  姗妹网友的评论:昨天晚上一口气看了7章,很有知青生活。引人入胜,使人思考,值得一看。

  沪平网友的评论:谢谢以琳泉,我在你推荐此文的当天就去看了这篇文章,而且是一口气的读完了,确实是好文章,只是作者还没有完稿,也只能耐心的等待了。文章中描述的知青生涯都是我们当年的写照,很能激起我们的共鸣,很喜欢看这样的文章,因为小说中有你,有我,有他!谢谢楼主,也谢谢这位作者!

  姗妹网友的评论:冠尘兄好。不是我一个人夸你,你的这篇文章确实是写得很好。你用诙谐的语气描写知青艰苦的生活,以独到的视角来揭示时代的伤痕。我很喜欢读这样的文字。……大家都说《拧一把——》拍成电视剧一定很好看。我也同意这个看法,只是觉得作者在文字中的有些东西只怕只可意会,用电视剧电影中的语言和画面都表达不清。读你的文章是一种心灵的释放,也是一种享受。

  嘻嘻哈哈网友的评论:如果让老谋子来拍;有些是可以表达的;例如:我们当年全县会战冲天湖的壮观场面;与后来省志上几行冰冷的文字对照一定能产生非常振撼的效果;不亚于唐山大地振;那是天灾不可避免;而这人为的对自然的损害;对人的愚弄;及可爱的农民对此的毫无怨言给人的振撼是更深沉的;更有警示后人的意义。

  铁道人网友的评论:谢谢嘻嘻哈哈朋友转来的美文!文中提到的好几个人名好熟悉哦!还有下面的文章呢?好期待看到它!!!

  湖边士网友的评论:已经到新浪看了您的部分文章,感觉很精彩、很朴实,很多地名是我去过的地方,所以也感觉很亲切!

  我想建议您将这些文章陆续发到我们家园来,相信会受到知青朋友们的热烈欢迎哦!

  除开文中的知青生活能引起大家共鸣外,……你文章中有一些对当时事物、现象的见解我觉得非常客观和深刻,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自己的独立思考是难得有这样的见解的,这也是你文章吸引人的独到之处吧!

  Yuanqi网友:故事真实深刻反映了四十多年前知识青年艰难的生活成长历程。像一杯清茶,淡雅芬芳,让人回味无穷,非常感人。我是流着悲喜交加的眼泪看完的这篇文章。我将向我的朋友们推荐 这篇难得的佳作。

  柳树坪的评论:我喜欢老兄的《拧一把,撒落一地珍珠》,原因就在你的作品与我的态度高度契合,我当面对你说过,这叫“深得我心”。平实记录娓娓道来,写人状物极其传神,这都还是表浅层次的。最难得的是你写作后面的心态流露:那是一种无奈、哀愁、轻松、谐谑……各种情绪的奇妙混合。我觉得自己一两句话真是难以总结出其中况味,反正是一个字——好!这大概就是文学的力量之表现吧?我好像还对你说过,颇合古人论诗之说:温柔敦厚,怨而不怒。你这不是小说,应该归入纪实类作品,而我其实已经久不大读虚构类的东西了,年龄日长,更喜欢真到骨子里的玩意儿,这恐怕也是规律吧?。 最好的txt下载网

湖知网友部分热议摘录
湖知网友部分热议摘录

  连桥:悠悠岁月,老知青的情怀!在天尘兄细致构画下的人物,个个都是扣人心弦,跃然屏幕之上。当年下放牛鼻滩的知青确实大有人才,记得修三线建设工程时,代表常德县总指挥部的文艺宣传队中,有一些“台柱子”都是出自牛鼻滩公社的知青。如今他们中有的是国家级演员,有的是文化部门的领导干部了。谢谢天尘兄的《人物素描》!好文章!顶上去!

  夏悸:这样的文章是要坐下来静静的用心慢慢去品的。

  天尘(作者):兄弟姐妹们的跟帖非常给力,令人感动。天尘拱手揖谢!

  在常德版块,湖边士为我的帖子加工装修,做自己的事搞。没想到在茶座又有游客宴生也为我的帖子美容。不才蠢笨,汗颜之余,感激不尽,拱手再谢!

  有人愿意细看。夏兄,夜深人静,那我们就是在渐渐走近。

  连桥兄弟,你看得认真,常德铁指宣传队就有莫津。牛鼻滩的人也有你认识的吗?

  柳树坪:哈哈!天尘兄的珍珠撒到湖知来了?我在新浪全已读过,真是好文章!好就好在平实、真实、扎实!窃以为写知青岁月就该取这种态度,万不可先自我过滤、自我拔高。我不赞成什么“知青精神”的提法,原因就在于此。写出当年的困惑,写出当年的走投无路,还要苦苦挣扎,就已经足够。“珍珠”可贵就在这一点! 

  朱纪飞:哦!此书哪儿有卖的?

  天尘(作者):呱叽村,你费心了(配乐、配图),天尘叩首相谢。

  朱兄,这部文稿发在新浪网读书频道,23楼给了链接,您将就在网上先看看。我也想找出版商出版。无奈我自视为珠宝的东西还无出版社找我联系,其实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更习惯的是纸媒,能上网的是少数,像你这样能在网上看书发帖的那就更少了。

  麓山远眺:“你莫蠢噻,改个名字,叫《公社的春天》,唱到北京都冒得事。”文笔风趣幽默,好看。真的是:《拧一把,洒落一地珍珠》。呱叽村的配乐为文章添彩。

  连桥:回天尘君:要说认识当年下放牛鼻滩的知青!莫老爷是第一人,接着就是昌述、王过、等。所以说文中提到你的“别名”,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想一定是听他们谈起过你。因为72年上半年从农村招工出来,我有幸和莫老师、昌述在牛鼻滩、韩公渡、断港头等地粮站工作过一段时间。其中从九二三五工程指挥部文艺宣传队分配来的还有常德本地知青石长林、黄一平等。徒然从黄土地一出来,有缘结识这么多有知识有特长的文艺精英,加上又是家乡人,是我今生不会忘记的日子。那时候我们喜欢跟着莫老爷跑,也就有幸听到了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曹世华的“放歌”!记得在牛鼻滩一间简陋房间内,没有音乐的伴奏:“骑马挎枪走天下”、“走上这高高地兴安岭”,曹世华那高亢嘹亮的歌声,把我们在场几位都征服了。后来曹老师夫妇调到常德专歌,我还和莫老爷去拜访过。然后由于工作分配,我们分手到了各自的单位。再加上我七七年遭遇重大交通事故,生活有了很大变故,慢慢也就和外界断了一些来往。想起上述的大家们,现在的日子一定过得好!在这里我衷心祝福他们!

  湖边士:刚刚欣赏了天尘的人物素描,接着又来了动物写生,应接不暇啊!这动物写生写的都是猪。一般人印象,觉得猪蠢蠢的,有什么可写。却不知楼主用拟人化的描写,奇怪有趣的故事情节,加上一些方言俚语,竟把这些猪刻画得一个个有血有肉,性格独特,栩栩如生,看得人忍俊不禁,真是神了!而且所用方言,我们常德知青都是再熟悉不过了的,什么‘家伙三’‘嗯娘屁’‘哪门快活’‘莫太赶急哒’等等。

  总之,我是操着德语把文章读下来的,几多过瘾咧 !(这几个蓝色的字也要用德语读哦 )

  天尘(作者):湖边士,动物有时比人可爱。我给几只猪画像,是想展示一种风情,就是常德的风土人情。

  连桥:天尘兄的一组《动物写生》,确实生动有趣。个中的一些情节描述,都让人止不住笑出声来。猪栏内的“聪明”与“狡猾”,我还是头一回拜读。可惜,当年没有摄像机,要是摄制下来,加上天尘兄的绝妙解说,该是多么珍贵的资料。如同《动物世界》一样精彩!

  天尘(作者):连桥兄,电视节目我还就爱看看《动物世界》这类节目。不费什么脑子。看文章我也喜欢看写动物的文章,比如柳树坪的《爱犬列夫》,就写得好。

  湖边士:非常欣赏你的写作手法,平铺直叙、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