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求实养虚不生病-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说,其实,治疗鼻炎也和人生选择一样,充满着顾此失彼的矛盾。为什么用一些专治药物,会一开始效果好,而后来效果就差了。其实,这个谜题清代名医柯琴早就给出了清晰的答案,他说“治风者,不患无以驱之,而患无以御之;不畏风之不去,而畏风之复来”。意思是攻打(驱)和防守(御)必须并重才能避免顾此失彼。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任何治疗疾病的药物,都有偏性,万病都是靠药物偏性来治疗的。“遍试风药以驱之,去者自去,来者自来,邪气流连,终无解期矣。”意思是,如果专事发散(比如采用专治鼻炎的药物)就会导致外风虽去,内风又生;而若采用专治内风的收敛药物,又会使外风不去,邪气流连,最后使得疾病始终没有完全解除。所以,治疗病因复杂的疾病,必须考虑双(多)管齐下的法则。
就像慢性鼻炎的治法,应该既要通过发散外风之邪来“治标”,还要凭借收敛内风之散来“治本”。玉屏风散就是一个这样的好方子,以补气固表药为主,配合小量祛风解表之品,使得补中寓散,攻补兼施。有人把它当成治疗虚体感冒的专用方,其实,只要是内外风兼有的疾病,比如过敏性鼻炎、肾小球肾炎等反复发作之病,都可以使用这个内外同治、标本兼顾的名方。只不过很多疑难病症需要医生亲自开方调理,而频繁出现的三大常见病“感冒、鼻炎、过敏”则可以靠玉屏风散进行“异病同治”。
这个患者高兴地收起我写好的处方,看来我这番讲解把她的一大心病解决了不少,剩下的就是她吃药慢慢调理了。后来,她每周都来诊室复诊,几个月后,动不动打喷嚏的病症大有好转。这时,我告诉她说:“过敏性鼻炎是需要长期治疗才能逐步调整过来的,而且,对很多慢性疾病来说,药物终究还是‘治标’,‘治本’更要靠加强运动来实现。内风和外风都会伤及精气神的‘气’,而运动是大补元气的最佳方式,远胜于救急用的人参等名贵药物。”
从第二天开始,这个患者就把健身当成了每日的必修课,一年后,鼻炎的症状差不多没了,她还把玉屏风散给家里容易感冒的姥爷服用,姥爷经常感冒的老毛病也减轻了一多半儿。她还推荐容易皮肤过敏的妈妈来服用玉屏风散,妈妈使用后,动不动就皮肤过敏起红斑的老毛病减轻了很多。
以我几十年的行医经验,“标本兼治”的方子其实并不多见,因为治标和治本时常相互冲突,甚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对于养生来说,运动和乐观却是没有任何副作用的“治本良药”。
txt小说上传分享
藿香正气水的用途不止说明书上所说
请注意:只要是符合“津湿、气郁、外风”的病因,无论什么病,用藿香正气水都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像肠胃炎、湿疹、痱子、蚊虫叮咬、外阴瘙痒、外痔、头癣、手足癣、疖、白癜风等等,都能用藿香正气水来治疗。
这样的小毛病估计每个人都曾碰到过:天气又闷又热,人也被“闷”得全身不舒服,胸闷、头痛、恶心、闹肚子,说是大病吧,还不至于,说是小病吧,还挺难受的。
碰到这样的患者,我都建议他们喝上几小瓶藿香正气水,很快就会有“拨云见日”的感觉,浑身变得清爽。
其实这种情况在生活中特别常见,当湿邪侵袭人体,合并上外感,就会导致这种突发性的不舒服,严重的还会上吐下泻、恶寒发热。
清代名医徐大椿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医论《用药如用兵》,说治病救人要像用兵打仗一样。那么,对于像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这类疾病我们应该如何“用兵”(治疗)呢?这种病的病根儿到底在哪里呢?
恶寒发热,说明是外感表证(和感冒类似,外风所致);上吐下泻,则可能是由于津湿中阻而导致的脾胃不和;胸膈满闷、脘腹疼痛,一般是由津湿引发的气郁而形成的。其实,这也就是一位中医看病的分析过程。像这种疾病,病根儿是由津湿、气郁、外风叠加而成的。具体到精气神上,当属精、气两者俱伤,神也略受影响,所以人就没了“精神头儿”。
因此,治疗的时候,就要兵分三路,三支部队直捣三大病魔的方阵:
具有解表功能的药物藿香、紫苏、白芷组成第一支分队,直接攻击“外风”病魔;具有祛湿功能的茯苓、白术、半夏、桔梗组成第二支分队,猛攻“津湿”老巢;具有理气功能的大腹皮、陈皮、厚朴组成第三只分队,包抄“气郁”病魔;还有,生姜、大枣、甘草组成后勤队伍,为前线将士们提供物资保障。就这样,十三味药物就组成了藿香正气水的精锐部队,虽然药味繁多,但却井然有序、相互呼应。
之所以要把这么专业用药组方的奥秘,逐一给您道来,是为了防止大家在选用中成药的时候简单地“对病下药”,认为只有恶心呕吐和拉肚子的时候要服用藿香正气水。其实,藿香正气水治疗的是“内湿、气郁、外感三合一”这个类型的所有疾病,而不仅限于恶心、拉肚子。只要是突然间感觉自己往昔的“精神头儿”没了,明显的“人有些焉儿”,大多是外感合并湿气,通常不是什么大病,不妨先用藿香正气水自己调理一下。如果用了以后,很快恢复昔日的“精气神”,那就说明对症了。
所以,我建议,每个家庭的常备小药箱中都要必备藿香正气水,因为肠胃炎、湿疹、痱子、蚊虫叮咬、外阴瘙痒、外痔、头癣、手足癣、疖、白癜风等等,都能用藿香正气水来治疗。请注意:只要是符合“津湿、气郁、外风”的病因,无论什么病,用藿香正气水都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药物说明书上写的治疗“恶心呕吐,肠鸣泄泻……”只是给你列举这种病根儿常见的表现,如果你把这些外在的病症当成用药指南,那可就像古代寓言“刻舟求剑”的故事一样,错把“记号”(说明书上的主治病种)当成了你要找的那把“利剑”(中成药的针对病根儿)。
有人还会有疑惑,难道中医和西医的差别就这么大?您能不能讲得更透彻些呢?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寻找疾病“藏身之处”的过程犹如抓捕罪犯。只不过,西医擅长辨病,而中医长于辨证。可以用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西医的“辨病”就好像得知了罪犯的情况,比如,这起犯罪的嫌疑人是拉登团伙。而中医的“辩证”则可能并没有得知罪犯的情况(不知道是否是拉登团伙),但却得知了罪犯的藏身之处(比如,罪犯藏身在某个山区方圆100里内)。
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都是治病的手段而已,没有高低之别,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西医治病就好像已经得知犯罪嫌疑人的准确资料(比如,已经知道是拉登,或者知道病人患有肺炎),但要抓捕他还需要进一步知道他的藏身之处(相当于知道疾病的精确性质)。这就好像西医虽然知道你得了肺炎,但因为不能判断是什么病菌引起的而难以治疗。
而中医辨证则倒过来,可以不知道病名,只凭辨证来治疗。正如一起杀人案发生之后,根据线索,犯罪嫌疑人虽然不知道是谁,但却知道此人乘坐的是一辆红色的桑塔纳轿车,目前的活动范围还没有离开本市。那么,警察就可以把侦破范围锁定在当地的红色桑塔纳,通过排查该类汽车的相关信息,获取进一步抓捕犯罪嫌疑人的线索(当然,也有可能无法破案)。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老中医并不知道现代医学的术语和治标,而只是根据疾病的辨证(比如,是湿、寒、血淤、气郁)也有可能治愈疾病的原因所在。如果这个疾病符合“津湿、气郁、外风”的病因,用藿香正气水治疗,一定也会有良好的效果。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神奇之处。
嗦嗦说这么多,就是希望你能够通过小小的“藿香正气水”,参悟中医养生和治病的奥秘,明白在复杂万变的表象之下,一定能够探寻到大道至简的本质。有时候把这个世界想得复杂了,反而会遮住你的一双慧眼,你说是不是呢?
别把身体全部交给医生—从补中益气汤得到的启示
有这样一类人:一碰到某种场合就开始“底气不足”,要不就是“冷若冰山”,这样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说,跟你的气虚体质有关,补中益气丸就是一味良好的治疗气虚体质的中药。经常服用,你会发现“气”也开始足了,也不随便怯场了。
经常有病人来看中医的时候,什么也不说,似乎中医大夫一搭脉,就能把你的五脏六腑全都摸得清清楚楚。古装电影里也常有“悬丝搭脉”的情景,白胡子老御医仅靠一根连在贵妃手腕上的红线,就能把贵妃的病情诊断出来……
前两天,门诊上来了一位老先生,只见他面色萎黄,一副体倦乏力、懒洋洋的样子,似乎喘不过气来,给人有气无力的感觉。他也不愿意说话,一般病人见了医生就会主动和医生说自己的病情,而他只是漠然地把手伸出来让我把脉。
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一下有底了,这不就是《医宗金鉴》上所说的“少气懒言”吗?再问诊,病人头晕目眩,时常自汗,一走路或做其他动作就加剧,家里人害怕了,莫非老人得了什么不治之症?我则心里有数,这是典型的气虚病症。
这种病很常见。我再给老人把脉进一步确认,他的脉象虚软无力。所以,我很有把握地对老人说:“你是不是有时候常会出很多汗呀?”老人点点头,还是没说话。“你是不是饭量变少、大便稀薄啊?”老人还是点点头,没说话。“你是不是在上厕所的时候有脱肛的现象啊?”老人终于开口说话了:“大夫,你真是神了!我什么都没有说,你怎么都知道啊?”
中医学上有句话叫做“望而知之谓之神”,指的就是望诊的效果。其实对我们中医来说,一点都不神奇,因为这位老人的病状特别典型。实际上我们对大多数病人的诊断很难达到这种“望而知之”的神奇水平,因为多数亚健康或慢性病患者往往都是两三种、三五种疾病交织在一起,必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才能够分辨出来。所以,如果你在门诊上什么也不说,非要测试中医师望诊和切脉的水平,那么,吃亏的可就是你自己了。
话题还是回到这位患者的气虚病症上。由于这位老人中气不足的症状非常典型,所以,我才敢“借题发挥”,说出了老者没有告诉我的症状,并且一说一个准儿。
其实,现代人中,气虚的病症真是不少。比如,有些年轻人看起来不爱说话,有些冷漠,那十有*是气虚的表现;有些人碰到场面上的事情就怯场,感到“底气不足”,也有可能与气虚体质相关。中医就这么有趣,透过疾病的表象,还能挖掘出一个人的潜在性格、文化印迹……
补中益气汤就是治疗气虚的一张好方子,而且已经做成了丸剂、胶囊,方便大家服用。药店里都能买到补中益气丸或补中益气胶囊,只需要按照说明书进行服用就可以了,好像吃感冒药一样方便、安全。
这张方子是宋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所创,而且被后世历代医家高度推崇。李东垣认为,元气是健康之本,元气衰则疾病生,元气旺则健康来。
在当代中医界,补中益气汤(丸)也已经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几大名方之一。我有位学生曾经翻遍图书馆的学术期刊,兴冲冲地跟我说,他发现补中益气汤能够治疗100多个病种,几乎覆盖了内外妇儿各个领域,对失眠、头痛、肝炎、白内障、冠心病、便秘、感冒、支气管炎……都有防治效果!
我打断他的话,对他解释说:补中益气汤治疗的范围非常广泛,这一点都不假,但如果你说它能够包治这100种病,那可就错了。中医讲求治疗“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寒热、湿燥、散闭(内外风)、气血虚实”这些病根儿,你看到的补中益气汤治疗冠心病、白血病等的案例中,肯定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这100多类病都有气虚的表现,所以,补中益气汤才能一用就灵。而如果这个心病患者不是血虚而是血淤、虚热等病因,那用补中益气汤肯定没效!
古代医书说“气者,人之根本也”,“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对人体的津精血液起到固摄、推动和调控作用,如果气的功能失常,那么,就会“殃及”津精血液失控,多汗、多尿、泄泻、出血、遗精、脱肛等病症就会悄然潜伏,我能够“预测”到有些气虚患者的诸多症状,其实就是抓住气虚的病根儿进行推导的。外行人看起来的神奇之处,其实对于中医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中国人的词汇里有“朝气”,“志气”的说法,圣贤孟子那句名言“我善养吾浩然正气”更是传遍了全世界。对于很多来自于全世界各国家、各肤色的外国友人,我用补中益气丸治好了他们的“英雄气短”,让他们感受到中医的神奇,以致纷纷竖起大拇指对小小的补中益气汤说OK!其实,我真心渴望我们的国粹——中医,能够昂首挺胸的“走出去”,走进哈佛医学院、牛津大学等世界名校的课堂,让全世界共享中医的博大精深。
四物汤,天下补血第一方(1)
中医果真是奥妙无穷的,在一个药方的基础上再添加其它几味中药,马上就会生成另外一个治疗范畴不同的药方。比如在补血名方“四物汤”中增加两味治疗血淤的桃仁、红花,就成为了治疗血虚兼有血淤的“桃红四物汤”。中医就是这样神奇。
跟“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一样,每一味中药的背后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单说一味能用于药膳的中药“当归”,就有一段很感人的传奇故事。话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小伙子靠采药为生,新婚之后不久,他就独自一个人去离家五百多里远的深山老林中采集草药。结果三年过去了,他还没有回来。他的妻子思夫心切,忧郁成疾,结果月事不调,面无血色。正当她身体每况愈下的时候,采药的丈夫终于回来了,原来,丈夫在采药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位医术高明的老中医,两人非常投缘,年事已高的老中医就要把一身本领传授给他。三年后,他终于学到了神奇的医术。
回家后,丈夫见妻子的症状属于血虚,就从所采的药中找出一种苗高三尺、开白色伞状花的植物的干燥根,给妻子煎汤当茶饮。一个月以后,妻子的脸色就变得红润起来,月经也调顺正常了。
虽然这是一个传说故事,可是当归的疗效却是真实不虚的。我国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写道:“古人娶妻为嗣续也,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
当归作为药食同源的补血中药,可以用在药膳中。用15克当归和一只老母鸡同炖,再加上15克补气的人参,就成为很有名的“归参炖母鸡”,用来治疗久病体衰,能够大补气血。在古代,很多坐月子的女人都要吃这种药膳来补身子。同样的道理,如果当归和补气的黄芪同时入药,就会生成一个中医名方“当归补血汤”,这是补气生血的精简方,可用于各种男女老少贫血、女性经期或产后血虚。
不过,补血方子最有名的还是“四物汤”,由当归、川芎、白芍、地黄四味药组成。制成方便服用的中成药就是四物丸(丸药)或者四物合剂(口服液)。这个方子犹如孙悟空七十二变一样,可以变化出“桃红四物汤”、“八珍汤(丸)”、“十全大补汤(丸)”等上百个系列“子方”、“孙方”,其中,八珍丸和十全大补丸是药店中常备的非处方中成药,只需对照自己的身体状况,就可以到药店里自行选购。
有一次,一位来自韩国的女留学生前来就诊,我给她脉诊合参之后,断定她是血虚证。为了给这位喜爱中医的女孩对中医进行生动直观的解释,我专门给她做了一番仔细的分析。因为这种血虚症状是很多女性朋友会经常遇到的,我建议女性读者不妨对照一下学会自我调养。
这个女孩的脉摸起来很细,血虚了,脉自然就不能充盈。看她的舌、指甲颜色都很淡,但嘴唇却很红润,我就微笑着说:“如果我没说错的话,你的嘴唇平日应该颜色很淡,是不是今天你特地用了口红……”女孩感到非常惊讶:“您怎么知道?这两年我的身体一直是这样的。”
血虚会因为血不能濡养全身而使得舌、口唇、指甲甚至脸部颜色变淡,有个成语“面无血色”就是形容血虚的症状的。这个女孩的舌头和指甲颜色都很淡,说明血虚症状明显,所以,嘴唇应该也是淡的,而且“面色无华”。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四物汤,天下补血第一方(2)
请记住,女孩子都爱美,涂口红、涂指甲油、脸上化妆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看医生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