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求实养虚不生病-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时,什么样的人健康,什么样的人亚健康、不健康,即便你不是一位医生,也能够看出个*不离十。
  有一次,我在北京五坏边上看到一位进城卖西瓜的农民,一家三口坐在马车上,男主人赶着马车,女主人和孩子坐在后面,他们脸上那种心无挂碍的笑容,像灿烂的阳光一样,健康的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有这样一则中国古代的故事,我常对我的学生们讲起:一位寒窗苦读很多年的书生,一直非常努力,非常刻苦,堪称“头悬梁,锥刺股”,然而就是进步不大、难以妙笔生花,而且身体也颇有虚劳之感(其实,这很像当代社会大多数人的切身经历,总觉得付出的努力和收获不成正比)。有一次,他恰好碰到一位白须飘飘的老中医,便把自己的苦恼向老中医倾诉。慈眉善目的老中医看了看这位年轻书生,微微一笑:“你有没有发现,你们读书人最常见的表情是凝神思索,思索的时候往往是眉头紧锁,面带忧色。正是这把‘锁’,把你的精气神也锁住啦。”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最好的药物是微笑导引养神法(2)
这位书生仔细一想,可不是吗?每天要么是为自己的功名利禄而苦心思虑,要么是心怀天下忧国忧民,这能不伤害精气神吗?于是他向老中医请教:“老人家,我知道打开心结是天下至难之事,您有没有好办法能够让我打开心结呢?”
  老中医微微一笑:“打开心结,的确是天下至难之事,但老夫有一秘诀,能让打开心结成为天下最容易之事,每个人都能够轻松地做到!”
  这位书生立刻竖起了耳朵,天下果真有这么神奇的事情吗?
  老中医用手指轻轻点了一下那位书生微皱的眉心,说:“年轻人,你的眉心现在紧锁着呢,你得把它舒展开。只要你舒展眉心,不再皱眉,面带微笑,那么,你的心结立刻就会被打开。”
  这位书生立刻把微皱的眉头舒展开,脸上随之微笑浮现。按照老中医的教诲,以后每当觉察到自己习惯性的眉头微锁的时候,他就立刻舒展眉心。一段时间之后,所有的人都觉得这位书生像是换了个人似的,而他自己也觉得开始在科举路上顺风顺水,后来,他不仅高中状元,而且虚劳的身体也变得神清气爽,百病皆消。
  虽然上面只是一个民间流传的故事,但我却认为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这句话的最好阐释,心态调好了,心神愉悦了,脸上才会浮现出由衷的微笑,身体才会潜移默化地好转起来。我经常对患者朋友说:只要你把微皱的眉头舒展开来,微笑、养神、调心,这三步一曲的养生方法,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如此简单,而又如此重要!
  微笑导引养神法只分为简单的两步,先是把平日习惯性微皱的眉头舒展开来,然后,想像微笑像水波一样荡漾,在整个脸上部,想像自己正由一个“满面病容”的人变为“喜上眉梢”的人。接下来,让脸部的微笑从上到下流过全身的每个器官,颈椎、肩膀、肺、心、脾胃、肝、肾、腿脚……让不舒服的颈椎也“微笑”起来,让僵硬的肩膀也“微笑”起来,让可能有慢性病的肝脏、肾脏也“微笑”起来,哪里不舒服、哪里有毛病,就要多“微笑”一会儿,总之,让你的全身上下都变得“喜气洋洋”。就这么简单,而效果却非常惊人,很多患者告诉我,坚持练习微笑导引养神法能让全身轻松、心情愉快,很多疾病都不知不觉中减轻了很多。
  这个养生法并非由我创立,而是来源于历代名医的“珍秘心法”。南北朝时期的名医陶弘景就在《养性延命录》中说:“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从时至时,便自消矣。”而南宋医家张锐也在《鸡峰普济方》中说,“每体不安处,则微闭气,以意引气到疾所而攻之,必差瘥。”为了让普通人练起来更容易、更有效,我就稍稍做了改良。
  运用微笑导引养神法,最初很多人会“刻意做出”全身微笑,但坚持久了,就自然会逐步变成发自内心的持续微笑,让五脏六腑、全身上下都充满喜气洋洋的“虚无状态”。《黄帝内经》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其中的那个“守”字,我认为从防病治病的角度来看,就是守的“自然而然的乐观、喜气洋洋的微笑”。
  

三七代茶饮,人人都是张仲景
正所谓“一物降一物”。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克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克星”就是三七粉。它具有良好的降胆固醇的功效,也是“三高”人群的福星。
  我曾经为一位和尚看过病,他常年云游四方,参禅修学,虽然一身褴褛,但神态庄严。我为他望闻问切,发现他面色黧黑、皮肤粗糙,看其舌头有斑点,牙龈有出血的痕迹,脉摸起来细涩,我就对他说,您这是得了血淤病症,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调理,不会像治疗寒、热、气虚、气郁等疾病那样立竿见影。
  这位师父很平淡地说:“从小就是这样的体质,看来到老也不会有根本变化。你还是帮我治一下腿脚疼痛的毛病吧。”
  我点了点头,就像俗话讲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样,疾病易治,而人的体质也是难于改变啊。疼痛、出血这类明显的病痛还是很好改善的。我准备给这位师父开专治血淤的大黄蛰虫丸这个方子。为了稳妥起见,我又对师父说:“您的这种疼痛是不是刺痛,那种越按越痛的刺痛。而且白天还好,越到晚上痛得越厉害呢?”师傅点了一下头。我知道,血淤内阻,气血不通,所以不通则痛。而且夜间阳气藏、阴气旺,血行就较缓,滞就更甚,所以夜间疼痛加剧。
  我很少为僧人看病,印象里高僧大德们念经修行,远离人间烟火,似乎不应该得病。不过,这次和这位师父虽然接触时间很短,也没有深入交谈,但我从这位师父淡定而从容的神态中,仿佛悟出了什么。对于健康和疾病,我们都不是神仙,达不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那么,就让我们“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吧。后来,这位师父托人告诉我,他一直坚持吃药,多年的刺痛有所减轻。他还专门给我带来一部竹简版的《心经》,说是和我结个“缘分”。
  对于不太严重的血淤,比如暂时性的黑眼圈、面色晦暗、牙龈出血、皮肤紫淤斑、女性月经色暗并有血块等症状,可以常吃化散血淤的山楂片,或者用开水泡山楂当茶喝。不要小看一味能当零食吃的山楂,千百年来很多名医治疗女子因为血淤而导致的闭经,就用山楂一两煎汤,冲化红糖一起服用,“服之即通,此方屡试屡效”,可见山楂祛除血淤的药效之大。
  而如果是从小形成的血淤体质,那么就要使用药效更为猛烈的药方。治疗血淤最著名的是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里的“下淤血汤”,不过,这个处方煎服起来比较复杂。经常有患者问我有没有疗效更好、服用更简便的中药呢?这样的中药当然非常难找,但在医书《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我发现了一种“功能几令人不可思议”的药物,“一味即可代《金匮》之下血汤,且较下血汤更稳妥也”。这味令人不可思议的中药就是三七。
  三七主产于云南、广西等地,夏末秋初开花前或冬季种子成熟后采挖,将其根洗净晒干,研成细粉,就是药用的三七粉。三七既能化淤止痛,还能止血消肿,“化不伤正,止血不留”。三七粉无需自己加工,中药店里都能买到已经研好的。服用方法也非常简单:无需像煎煮其他中药一样繁琐,只需要将3克三七粉冲水当茶一口气喝下,每天早晚各一次就可以了。
  “三七代茶饮”的养生功效非常广泛,现在流行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都与血淤有关,也都可以通过冲服三七粉来解决。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央电视台“健康大讲堂”栏目主讲樊正纶教授,也是每天早上5克三七粉,晚上5克三七粉,冲了就喝下去。而90多岁高龄的云南省曲靖地区中医医院名誉院长韩统勋曾经有烟酒嗜好,就是每日靠必服三七粉2克来解烟毒、降胆固醇的。打通淤滞,全身一通百通,人的精气神就会焕发新的光彩。
  三七的养生和疗疾效果虽然非常神奇,但我更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养生的真谛:既然我们都是凡人,很难直达“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至高境界,那么就让我们“时时勤拂拭”(天天来养生),以便顺利实现“勿使惹尘埃”(疾病挡在外)的健康目标吧。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给老年体虚者的“灵丹妙药”
据说,大补元气的两穴疗法曾经是千百年来深藏不露的皇族养生妙法。无论这个“据说”的准确性有多高,我们只关注:两穴疗法怎么做?做了以后效果怎样?
  一位远在美国的老人给我打来越洋电话,他曾经是我在国内的一位老患者,半年前和老伴儿跟随定居美国的儿子“享清福”去了。没想到,老两口清福没享两天,就双双感冒不断,这个好了,那个又开始了,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儿子领他们去了医院,却没有明显疗效。老人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给我电话向我求教,让我无论如何要帮帮他们。
  这种感冒易由普通的伤风感冒而引发,但又不同于六七天就能自愈的普通感冒。普通感冒是因外风侵袭所致,只要吃点银翘散之类的中成药就能轻松治愈。所以,对于普通的伤风外感,我就不必浪费口舌了。
  但是对于很多身体虚弱或年龄较大的老人来说,伤风感冒恐怕并非“外风侵袭”那么简单。他们往往动不动就伤风感冒,感冒有点像是“家常便饭”。可千万别小瞧这种感冒,它的根源是体虚,对老年人来讲特别容易成为对生命造成威胁的“导火索”,引发其他重症危病。
  我马上在电话中告诉老人,立刻去买紫苏叶和人参(太子参为好),每天把30克紫苏叶和10克太子参,研成粗末,放到锅里,加进3碗水,煮沸20分钟,去渣后,分早晚两次温服。一周左右再给我来电话,以便随时调整处方。
  哪想才第三天,老人就兴冲冲地通过电话告诉我,老两口喝了3天的药,缠绵了几个月的感冒就基本消失了。“到美国这么长时间,头一回感觉到神清气爽。看来还是咱们中国老祖宗的药灵验啊!”
  对于体虚者来说,感冒这个症状只是“标”,而病根的“本”是体虚。中医讲求标本同治,紫苏叶辛温解表散风,能祛外风,治的是标;而人参甘温,大补元气,补脾益肺,能治体虚这个“本”。简简单单两味药,就能把虚体感冒标本兼治了。
  不过,久虚的身体培补起来也还需要一段时间,为了在这个时期里少受风,我还送给老人一个简单易行的食疗方子来预防感冒。这个方子名叫“黄豆萝卜汤”,在厨房里就能做:把黄豆20克、白萝卜5片、白菜头1个、葱白(大葱去叶)3根,放到一起,用水煮开就行了。
  黄豆能够健脾益胃,白萝卜善于健胃消食,白菜头养胃利水,葱白解表散寒,四样平平常常的食物组合起来就堪称预防感冒的“灵丹妙药”,而且味道也不错。两个月后,两位老人来电话说,原来缠绵不断的感冒,现在已经成了“稀客”,精神好了,心情也就愉快了,现在,“黄豆萝卜汤”成了每天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健康汤”,全家人都会美美地喝上一大碗儿。
  虚体感冒,诱因是体外之风,最“偏爱”体虚之人或老年人群,古代医书《证治汇补》中说法非常贴切生动:“虚人伤风,屡感屡发,形气病气俱虚者,又当补中,而佐以和解。”意思是体虚感冒非常容易反复发作,病根儿其实就在于精气神中的“气”虚,所以,预防和治疗的重点应该在于补足气血,让体质增强。
  后来,为了给更多因为气虚而动不动就容易感冒的患者提供灵验的妙法,我花了很多精力四处查找医学资料,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不药而愈”的秘诀。这个秘诀是编著《中药大辞典》的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施仲安所传。他在70岁的时候,体质虚弱,中药、西药吃了很多都不见效。后来他得到一个秘方:用右手心对准左脚心,顺时针、逆时针各旋转按摩60次。然后,再用左手心对准右脚心旋转按摩也各60次。虽然这个方法极其简单,但是施仲安教授每天在晚上睡觉前和清晨起床后各做一次,随后*年间每天看起精神都特别好,更没有什么感冒发烧。施仲安教授的老伴忍不住天天跟老先生做这个简单却高效的按摩,高龄期间也很少得病了!
  在中医里,手心就是劳宫穴、脚心就是涌泉穴。因为手是用来操劳的,所以,手心就是劳作之宫,故名劳宫穴,可以治疗由内病引起的外证;而脚心的涌泉穴是人体最低的穴位,犹如泉水从地下涌出,该穴位多治疗头胸之病,用于引热邪之气下行。而两穴相互摩擦感应,便是大补元气。
  元气一旦充足,精气神还能差到哪去?
  我把这个简单易行的两穴疗法,首先推荐给年迈的父母和岳父岳母,他们每天在自己身上实验后,很快体验到了良好的效果,感冒明显大大减少,再也不用常吃感冒药了。于是,我就把这个方法推荐给了更多的人,也包括开头说到的那对老夫妻。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开始体验到这种中医按摩养生的神奇效果。有人曾做过考证,说这个两穴疗法来自皇宫密室,作为皇族的养生妙法而千百年深藏不露。不管这个说法是真是假,施仲安教授让它造福于芸芸众生,真可谓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那么,也让我们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把这么好的一种养生方法,告诉更多需要帮助的朋友,就像一句杂志的宣传语那样“让大家告诉大家”。
  

湿肿杂病加三高,味美药膳治最好
温邪就像阴雨连绵、不见阳光的天气,让人的“精气神”都萎靡不振。临床上长期缠绵难愈的各类疾病,多半是湿邪在作祟,幸好上苍赐予了我们荠菜、鲤鱼、薏米等驱走湿邪的“宝物”。
  有位年近50岁的老兄,突然迷恋起中医来,并且还时常借着看病的机会和我聊上几句。
  “大夫,我是爱上火的热性体质,为什么常喝凉茶、常吃败火药,还是感觉身体不舒服啊?”我为他打心底里喜爱并身体力行实践中医而感到高兴,不过,也知道他对于中医的理解,更多是停留在“寒、热”的最简单层次上。实际上,总也不见好的疾病都有更为复杂的根源,绝非单纯的寒热所能涵盖。
  这位老兄看起来很富态、颇有风度,我摸脉、看舌后,果断地对他说:“您的血脂、血压都挺高的,可千万要注意了!”因为他的脉滑数、舌黄腻,是典型的湿象,还夹杂着几分热象。这种湿热病很容易让人头身困重、乏力不爽,严重的时候,还会双腿浮肿、全身虚胖。
  果不其然,他拿出刚做的体检报告,上面明明白白的显示,他是一位典型的“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人士,尤其是血管里的脂肪,已经开始造成血稠,动脉粥样硬化也初见端倪。他还挽起裤腿,指着浮肿的双腿给我看,很担心会引发什么不治之症。
  这位患者得的是典型的湿热病,我给他开了7服《温病条辨》上的名方——三仁汤。告诉他这种病恢复起来比较慢,先吃一周中药试试看。一周后,他很高兴地告诉我,全身困倦的感觉减轻了一些,头脑也开始变得清爽了,“感觉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只是腿肿还没有什么明显变化。我趁机提醒他,先别高兴得太早,湿病最难治,一周有疗效已经相当不错了,还要打“持久战”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他有点困惑地望着我,因为我曾经给他的很多朋友看过病,博得了“药到病除”的虚名,他就把我看得“很神”。我只好向他解释:单纯的寒病、热病都比较好治,几服药下去就会立竿见影(所谓的“很神”就是这么来的)。而“湿”病往往和寒、热、风纠缠在一起,换用时尚的说法是,湿和寒、热、风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团队”,像这种“湿热病”,如果只顾治湿,湿去则燥生,会导致热更旺;如果只顾治热,热去则寒生,会引发湿更盛。
  “看来,中医治病,也不能简单地见热治热、见湿治湿啊。”这位患者颇有感触地说。
  为了让这位中医爱好者更好地理解,我便打了个生动的比喻:中药就像一个人一样,偏于幽默则不会给*威的印象;偏于倜傥则不会给人稳重的感觉。但是,有3种“药食同源”的祛湿良药——荠菜、鲤鱼、薏米,却有着异乎寻常的优良禀性:能够去湿而又不会生燥;能够清热而又不会生寒,就像是万里挑一、人人喜爱的完美“大众情人”一样。
  有了这3种食材,我便推荐给这位患者两张每天轮流更换的食疗药膳,让他能在喝汤剂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