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新秩序-第2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战争的形势改变了……”杨崇本喃喃道。

    北门的厮杀声开始响了起来,巨大的石块落在城墙上,撞击出来的粉碎声传到了南门的兖州军右厢士兵耳中。按照杨崇本的吩咐,兖州军右厢并没有准备任何登城器械,而是在城门外摆出了一个防御阵型,做出了一副严防死守的准备。

    厮杀声一直持续到午后时分,忽然,杨崇本感到一阵晕眩,胯下的战马来回蹒跚着挪了几步,似乎有些战立不稳。不单是杨崇本,很多右厢士兵都感受到了脚底下的瞬间震动。紧接着,一道巨大的轰鸣声传来,那一刻,杨崇本似乎觉得眼前的整个盱眙城都在晃动。

    随着杨崇本的手势,掌旗官立刻发出旗令,各部军士马上绷紧了神经,等待着敌军的突围。

    又过了良久,紧闭的南门忽然吱呀呀打开,一彪军马拼命冲了出来。

    梆子声响动,一阵箭雨泼洒了过去,将冲出来的吴军射得人仰马翻。吴军冲了一阵,见冲不动兖州军右厢的大阵,呼啸着逃了回去,跑得是如此匆忙,连南门都没有来得及关闭。

    杨崇本回首打了个手势,早已准备妥当的一千步卒在团指挥使的率领下,向南门内冲了进去。杨崇本望着冲进去的士兵,再次苦恼的思索起了那个困扰他一个多月的问题:今后应该怎么守城呢?

第一百四十章 国器(二)() 
ps:感谢天天看书人、乌云踏雪和半世烽烟的打赏,当然,同样感谢继续给我投票的兄弟。

    自从上党决战燕军大胜的消息传出来后,偏居山南的楚王赵匡凝便开始做好了出兵的准备。赵匡凝的本意是要趁梁军兵败之际,进袭盘踞在山南东道北六州的马殷。马殷是赵氏兄弟的死对头,又是逆贼朱全忠的死忠,对于赵匡凝来说,想要重振李唐,这就是必须先行除去的第一个障碍。

    马殷所受的封国为荆,占据了商州、邓州、唐州、均州、襄州和隋州,正好卡在赵匡凝北上的路途之中,赵匡凝想要兵进洛阳,为天子重振朝堂,就必须打通这六州之地。

    到了正月底燕军南出太行的时候,正式的消息终于抵达荆州,荆王马殷死了!于是赵匡凝开始动手,集结两万大军北上,向着六州之地进攻。

    二月底,楚军在漳水畔和抵抗的荆军狠狠打了一仗,在骁勇善战的赵匡凝面前,马存和马賓这两个马殷的兄弟怎么可能是对手?一战而大败亏输,兄弟俩率残兵败将逃入襄阳城内死守。赵匡凝于是率军直抵襄阳,开始猛攻这座荆国的“国都”。

    四月中,被围困了几近两个月的襄阳终于没能顶住楚军的猛攻,赵匡凝麾下勇毅都首先登上城楼,随后放开南门,楚军一拥而入,占领了襄阳。马存率残部北逃邓州,马賓运道不好,却被楚军堵在城内,投降后被赵匡凝斩首。

    虽然占领了重镇襄阳,楚军北伐战事相当于成功了七成,但是赵匡凝在欣喜之余,却始终疑虑重重。他疑虑的不是别的,正是自家胞弟赵匡明。

    此时离上党大战已经五个多月了,梁王在兖州身亡的消息都已经传到了襄阳。可赵匡明的生死却一直未卜

    。各种讯息纷至沓来、众说纷纭,有说是已经投降了燕军的,有说是随梁王逃至兖州而死的,还有说是死在了薄河泉乱军之中的,总之根本就没有个准信。

    于是赵匡凝派使者前往河南,向燕军方面打探赵匡明的动向。使者来到汴州,却没见到燕王李诚中。李诚中这会儿正在泰山与王师范会盟。使者便求见留守汴州的姜苗,但姜苗此刻正忙着改编河南驻军、泰宁军和齐军的各种事宜,正是日理万机的时候,哪儿有工夫去解释赵匡明的事情,只是派了一个虞侯接见了楚国使者。

    燕军大胜诸侯联军,使得一帮子燕军将士都成了骄兵悍将。负责接见的虞侯傲气逼人,并不正眼理会楚国来使。也不怪这位虞侯,楚军是参加了梁王主导北伐的诸侯联军之一,说起来也是燕军的敌人,他要能对这位楚国来使有好气才怪!

    什么?赵匡明是死是活?——这我哪儿知道?

    让我帮你问?——你搞错没有?我们这边忙着呢,河南那么多驻军,泰宁军好几万人。整个齐国的缁青兵,都等着我们燕军去整编呢,哪儿有那工夫!

    行踪?——不知道!

    俘虏?——真没有,这个不哄骗你,有的话早就记了军功了!

    虞侯简单的回答了几个楚国来使的问题,便不耐烦的将之斥退。临起身之前,虞侯忽然想起了什么,于是送了楚国来使一个消息:听说赵匡明和朱友恭一起驻守泽州。但是泽州城破之后,就没有了两人踪迹,想要打听,你去泽州再说吧。

    虞侯当然不会告诉楚国来使,赵匡明和朱友恭都很有可能是在泽州城墙被轰上天去的时候给炸成齑粉了——这是军事秘密,当然不可能向楚国来使解释。

    使者回到山南的时候,赵匡凝正在围攻邓州。只要将邓州城内最后一股马存率领的荆国残军消灭,就打通了前往洛阳的道路了。

    听了使者的回话,赵匡凝当即气晕了过去。堂堂一国诸侯之弟,竟然就此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始作俑者还如此气焰嚣张,真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在赵匡凝的拼命催促下,楚军爆发出强悍的战力,竟然一举攻克了邓州,将马存抓了个正着。当天,马存就被赵匡凝杀了,算是勉强消了消赵匡凝的心头恶气。

    至此,山南东道大部分都入了楚军之手,不过楚军也消耗过甚,不得不在邓州停了下来。赵匡凝虽然很想直接提兵北上河南,亲自向燕王询问自己胞弟的下落,但他不是鲁莽之辈,一直在努力恢复实力,坐守邓州,等待兵源和辎重的补给。

    一直等到六月初七,洛阳的诏书传来的那一刻,赵匡凝终于忍不住了,他勃然大怒,当着手下文官武将的面,将诏书一把扯碎!

    “逆贼!大逆不道!燕逆之恶,尤甚梁逆!”

    文官武将们都被暴怒的赵匡凝吓坏了,众人望着他拔剑将案首斩断,继而踢翻了一切可以踢翻的东西,人人战栗不止。

    发泄完雷霆之怒后的赵匡凝,满脸涨红,眼眶中蕴含泪水,仰天长叹:“为何我大唐,竟是如此多难……”

    “誓诛燕逆,重振大唐!”群僚们的怒喝声直冲霄汉,竟似将这邓州城也震得晃了三晃!

    不管是大义也好,私情也罢,楚军上下已经群情愤涌,准备要再次北伐了。赵匡凝当即向蜀王王建修书,要联络蜀军并力向北。在赵匡凝想来,蜀国大将王宗佶同样死在了上党,三万西川子弟的尸骨未寒,就算蜀王不念驱逐篡逆的大义,总也会和自己一同北上报仇吧?

    赵匡凝派遣使者,持自己的亲笔书信前往紧邻邓州的均州

    。实际上在赵匡凝攻打襄州和邓州的时候,蜀军也没闲着,他们同样将均州和商州拿到了手上。相比赵匡凝的连番大战,领军的蜀将唐道袭则要轻松许多——荆国主力都被赵匡凝打没了,蜀军所要做的,只是一座座城池占领下去就可以了。

    原本自信颇满的楚国使者在均州却吃了个瘪,并不是说蜀军态度不好,相反,唐道袭非常热情的接见了来使,礼数十分周到,令楚国使者一点错都挑不出来。让楚国使者感到郁闷的是,蜀军对于再次北伐竟然没有一点兴致。

    说起来,王宗佶和三万西川子弟的战殁,带给蜀王和座下群臣的不是愤怒,而是恐惧。早在上党大战之后,成都就专门为了此事的应对讨论过一番,有些低阶武将曾经叫嚣着要再次出兵,向燕军讨个说法,可在殿中议事时,这个话题却遭到冷场的待遇。

    替王宗佶和西川字弟报仇?说的容易,谁去?蜀王指点殿中诸臣问,谁愿领兵?殿中无人敢于应允。

    冯涓年岁已老,整日介颤颤巍巍,让他领兵,这不是开玩笑么?恐怕走不到半路就得一命呜呼。

    杜光庭、韦庄、张格等人都是名满天下的学问家,著书立说可以,诗词歌赋没问题,哪怕是治理政务,也算一把好手,可要领兵,那就只能呵呵呵呵了。

    最后讨论来讨论去,兵还是要出的,但肯定不是北伐,而是趁着荆王马殷身死的机会,多抢点地盘,顺道打听打听这个新崛起的燕王肚子里究竟是哪一门道道?说实话,蜀国小朝廷虽然不敢名正言顺的出兵挑衅正如日中天的燕军,但身居蜀中之险,觉得自保还是没问题的。王建觉得,应该和燕王接触接触,想从燕王手上占点便宜或许很难,但试探试探自己能留下多少家底,这是最关键的。

    赵匡凝在邓州浴血的时候,临危受命的唐道袭早就占了均州和商州,唐道袭的信使也已经跑了洛阳不下四五次。唐道袭同样不是领兵的行家,但蜀中小朝廷觉得还是应该让他出川,谁叫他和李振关系匪浅呢?

    来回的信使联络中,唐道袭已经和李振达成了默契,或者说已经代表各自的主上达成了默契。蜀王认可燕王对朝廷的掌控,对燕王主导天子禅位一事并无太多异议,他甚至默认了燕王对九鼎的觊觎。李振则代表燕王承认了蜀王对两川和山南西道、东道部分州郡的统治。但有一条,燕王要求蜀王去国号,李振说,这是燕王的底线。

    唐道袭对此表示理解,早在出川之前,蜀王已经将之作为退让的条件,全权托付唐道袭去商谈了——虽然蜀王对“去国”很是心有不甘且恋恋不舍。

    唐道袭和李振一直争论的焦点在于,蜀军对关内诸州的侵扰。李振要求蜀军停止北上关内和陇右,并且要求把占领的上邽、清水等地退给朝廷。唐道袭当然不答允,作为支持燕王掌控朝廷的条件,唐道袭认为燕王应该给自己这边一点好处,除了上邽、清水外,还应该把陇州割让给蜀王。争来争去,最终双方同意,就以实际控制区为分界,蜀军已经占领的地盘,归蜀王管辖,但今后不得越界。

    商谈虽然艰苦,但消息传回成都时,蜀王表示满意,至少由此可以看出,燕王对和谈还是很有诚意的。

    因此,当赵匡凝的使者来到均州的时候,所能得到的收获自然寥寥。唐道袭甚至让使者回邓州劝说赵匡凝,要赵匡凝顺应大势,消消气。唐道袭说,他可以居中说项,帮助燕楚之间达成和解。(。。。)

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器(三)() 
在与唐道袭的交谈中,使者秉持大义,努力劝说对方回心转意,但结果并不乐观。

    胞弟之仇?这个似乎不能怪人家燕王吧?说起来,当初是咱们不地道,主动出兵跟着梁军去打人家的,现在战死了,又说要报仇,道理上也站不住啊。你看,我们蜀王就比较大度,王宗佶将军和三万西川子弟战死上党,我们就没有去寻仇嘛。冤冤相报何时了,大伙儿都是大唐的臣子,眼见天下就要太平了,做事情应该为百姓考虑考虑嘛。

    篡逆欺君?这个恐怕不能这么说吧?燕王是襄王之后,是李唐宗室之一,说小了,这是人家的家事,这一百年来,天子之位更换来更换去,叔侄之间、兄弟之间相互传位,又不是头一次了,这很正常!往大了说,燕王品德不凡,有他坐龙椅,大唐才会兴旺嘛。

    这番说辞,实在令使者很是无语。

    当然,唐道袭也并非一味向着燕王说话,他也同样表示,如果楚军能够就此息兵的话,他很乐意和赵匡凝联兵,在均州、邓州一线组织防务,以备不测。而这,也是楚国使者此行均州的唯一收获。

    使者很快返回了邓州,赵匡凝对这一结果很惊诧,他不敢置信的问使者,难道蜀王就不怕燕王从此坐大?难道唐道袭不知道,要是将来燕王撕毁合约,派兵南下的时候,就一切都为时晚矣?

    使者很无奈的回答了一句:“其自恃有两川之险,不虞兵忧。”

    对此,赵匡凝只能哑然。

    不过无论如何,赵匡凝还是和唐道袭达成了默契,在他将兵力用在邓州方向以对付燕军(这个时候的燕军已经不在沿用此军号了,但赵匡凝肯定是不愿承认对面的军队是代表朝廷的)的时候,蜀军不能趁火打劫,从背后给自己捅刀子。

    赵匡凝是个很倔强的人。当然也是个“不畏强权”的人,当年梁王朱全忠声威最为显赫的时候,他也敢起兵对抗,虽然没有蜀军作伴,他依然决定讨伐“燕逆”。不过他也不是傻子,能够寻找到盟友当然是最好的。

    吴王杨行密正在和燕逆作战,属于赵匡凝的天然盟友,他当然要派人去联络的。除了杨行密以外,江南西道的闽王刘审知、岭南道的汉王刘隐,都在赵匡凝的联络人选之内。只不过这两家都在南边,让他们出兵的话,一来道长且阻,二来经过自己的地盘自己也放心不下,故此只是想打打秋风,让他们帮衬点粮秣。

    八月初六,赵匡凝得了一个好消息,闽王王审知和汉王刘隐虽然没有同意向北派兵,但却同意了赵匡凝的要求。提供了一批粮食、军甲和兵刃,数量不少,足敷五万大军三月之用。但这些东西不是白送的,王审知和刘隐各自提出了苛刻的条件。要求瓜分赵匡凝控制下的岭南道北六州。

    对于这个要求,赵匡凝咬牙同意了。他决心倾国一战,毕其功于一役,区区六州之地算得了什么?只要此战能胜。还怕中原没有六州之地来补偿自己吗?

    既然决定了出兵,赵匡凝就需要认真考虑用兵方略,他重新将元和版的大唐舆图取出来。开始仔细审视北方的对手。这么沉下心来一看,顿时感到头皮发麻。

    自西向东,陇右道、关内道、京畿道、都畿道、河东道、河南道、河北道,都在燕逆的控制范围之内,再加上关外沃野千里,整个北中国都在李诚中的掌控之间!这是一个比当年梁贼最鼎盛时期还要强大得多的对手,自己将怎样对抗这样的对手呢?此刻的赵匡凝,颇有一种由内心勃然而发的澎湃激情,以一己之力,独抗巨逆,虽情势险恶,吾却一人前往!以一己之力翻覆天下大势,重振大唐雄风,就算最终事败,却也足称英豪!

    某家赵氏,必将千古留名!

    激情过后,赵匡凝苦苦思索破敌之策,终于再次下定了决心仍旧从邓州北上,直捣洛阳!燕逆虽然貌似强悍,但实则掣肘极多,只要将东都拿下,必将震动天下,届时无论是岐王李茂贞也好,还是齐王王师范也罢,定会响应自己,陇右、关内、缁青都将重燃烽烟,就算是归附燕逆最早的河东诸将,想必也会重新振作,到时候定叫燕逆焦头烂额,首尾不能相顾!

    赵匡凝计议已定,便立刻发布军令,向自己控制下的各州开始征募军士、征收军辎。但是军令执行的并不顺利,原因无他,先前攻打荆军的消耗太重,各州县已经快要没有余粮了。除了粮食的问题外,各州县都在叫苦,说是眼下秋收在即,征募丁壮之事宜缓,待秋收之后再募军士方为上策。

    于是赵匡凝不得不压下焦躁的心绪,等待秋收。一直到九月底,各州县的秋收事宜才算完成,仓廪中重新堆满了粮食,新募的丁壮也开始陆陆续续向邓州解送。

    但是,这么一等,便等出了问题。之前的探报已经表明,旬月以来,燕军似乎已经觉察出形势不妙,正在向南阳调集军马,以备不测。南阳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正卡在赵匡凝北上洛阳的道路之上,是楚军必须攻占的重镇。

    邓州距南阳八十余里,两地之间一片坦途,沿官道而行的话,大军携带辎重也仅需不到三天。只可惜夏天的时候,楚军拿下邓州所耗费的时间太久了,致使赵匡凝没有能够来得及去攻打南阳,在楚军围困邓州之际,南阳城头便已经出现了燕军的身影。

    按照一个月来探报的描述,至十月二十日,南阳城连续三次有燕军大队增援。第一次约莫千余人,七日后的第二次,入城的燕军大约在两、三千上下,十月二十日,第三批入城的燕军同样在两、三千人左右,因此,赵匡凝估测,南阳城内有大约五千到七千名燕军。

    从十月底开始,南阳城东南六七里外的白河边上,燕军开始修筑营寨。这座营寨建立在十多座起伏不定的矮小丘峦间,按照营寨的规制而言,大约可以容纳数千人。

    南阳城和白河边上的军寨互为犄角之势这是守城的最佳策略,赵匡凝完全能够理解,关键是军寨中有多少燕军呢?花了三天工夫,赵匡凝仍然没有得到确切的回报,但有一条重要情报反馈到了案头:白河军寨与南阳城都打成同一个番号“莫州军”。

    莫州军是燕逆手下九军之一,人数在一万两千人左右,这已经是天下皆知的事了,这么看来,驻守南阳的应该就是莫州军了,南阳城内有一半,白河军寨有一半。除了莫州军外,探报并没有看到燕逆手下其余八军的踪影。对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