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规划大宋-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看有什么能帮助大家的。至于主角,还是专家们。你们尽管畅所欲言,当我不存在就行了!”
这样开诚布公的话,很快打消了大家的疑虑,众人寒暄一番,然后安静下来,专心听讲。
聂景明接着说道:“我们浙江的农田有两种,一种是水田,一种是梯田,关于这两种农田,应该加以区别对待,分别种植不同的作物,辅以不同的灌溉方式,配合不同的肥料,才能同时获得丰收。一般来说,水田上自然是种水稻,梯田则很有讲究,除了可以种植棉花,小麦,茶叶和水果之外,多种些蓄水的树木,保护水土不流失,也是很有必要的。”
处州的农民们听得十分认真,不时还一边反思,一边阐述道:“难怪我们在梯田上种的东西收成不好,原来是没有种对作物。而且也没有种树固土,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贫瘠。”
“是啊!之前一直白忙活了!要不是今天专家了,我们还懵懵懂懂的呢!”
农民们议论纷纷。
聂景明安抚群众沮丧的情绪,给他们加油打气,鼓励农民从失败中探索经验,续道:“除了作物的选择,田间施肥技术也很有讲究。我们宋朝的主流土壤肥料理论,是源自于东晋的“地力常新论”,认为土壤应该经常翻新,松动,这样有助于改良土壤,使贫瘠的土壤变得肥沃,同时有利于肥料的吸收。民间常见的肥料,有人粪尿,畜粪尿,饼肥,火粪,焦土肥,混肥和石灰等十几种。选择正确的肥料和正确的施肥时机,也是很有讲究的,我这里有一本《肥料大纲》,是我根据多年的自身经验,总结出来的施肥要点,大家将就着看,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批评指正。”
众人当然知道这是谦虚之言,连忙蜂拥上来,争先恐后地索要《肥料大纲》。
聂景明一共只带来三本,如此僧多粥少的局面,只能先让前面几个人拿去,然后提议道:“数量有限,大家不要抢。大家可以回去抄录几分,互相传阅。”
然后又继续授课,就下一个技术发表观点道:“此外,水利也是必要条件,这一点有州府林大人去操心,我就不在此赘述了。我还想说几点关于生产工具的事情。随着农业的发展,我们大宋的耕种工具,有了明显的改善,尤其是踏犁和秧马的大规模使用,极大地提高了耕作速度和效率,为农业增产丰收,创造了前提条件。”
林星听到此处,适时地发表一下官方言论,道:“聂先生说得这几点,也正是州府,及我本人一直致力于改善的地方。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进的耕作工具,是增产丰收的最利武器,也是农业改革的大势所趋。身为知府,我深知这一点的重要性,所以从下半年开始,我会加大对农资农具的补贴力度,确保广大农民有先进的农具所用。”
这一番地方官的话语,给在场所有农户都吃了一颗定心丸,农民们发自内心地感谢道:“多谢林大人,有了州府的大力扶植,我们就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中去了!”
“林大人真是个好官哪!”
“是啊!要不是好官,能大热天的跑到田间地头来遭罪么?”
聂景明待到农民安静下来,饱含深情道:“农民兄弟们,希望你们要对农业抱有热忱和信心。本朝真宗祥符年间,两浙路大旱,水稻歉收,朝廷就引进了占城稻,因其早熟,耐旱,不择地而生,所以在南方取得了丰收,成为我们浙江的主要稻种,这说明了只要我们懂得变通,那么不管是天灾还是虫祸,都无法阻挡粮食丰收的局面!”
得到鼓励的农民热情澎湃,纷纷表示要提高种粮积极性,好好种田。
关于种田,聂景明引用《农书》中的观点,来了一段总结性的话语,道:“其实种田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只要你牢牢把握住核心,加以变通,就能成为庄稼好手。《农书》中记载:水田要丰收,首先要培育壮苗,而要培育壮苗,关键在于种之以时,择地得宜,用粪合理,同时兼顾修治,而无干旱,水灾,虫害,则尽善矣。同时,在秧田管理上,须知稻谷最喜欢往来活水,忌冷浆死水,要在秧田周围挖沟,便于控制水层深浅,若遇播种后有暴风,则应赶快放水,以免稻种聚堆,如有大雨则要增水,避免稻谷浮头,天晴则要灌浅水,以免晒暖。”
聂景明滔滔不绝,说的都是很有用的东西,农民们纷纷记在心头,不时问这问那。
这一番讲座,就在田间地头举行,虽然烈日暴晒,但有了专家们的现场指导,处州百姓却像是吃了西瓜一样,心里凉爽凉爽的,感觉踏实而舒服。
聂景明讲了许多,最后还来了一点发散性思维,道:“除了稻谷之外,农业还有其它。比如林业,牧业,渔业,这些都是大有可为的发家致富之道,希望各位农民兄弟群策群力,辛勤劳动,用勤劳的双手,将整个浙江,都建设成像苏州和湖州一样的江南鱼米之乡!”
众人听得深受鼓舞,不由憧憬未来。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四十三章 宋朝军队(求收藏)
(书友们,给点收藏,增加动力呀)
书接上文。
处理完农业生产的事情之后,林星回到州府,召集阿三和曹安,商讨改革军队之事宜。
此时客厅之中只有三人,均是至亲心腹,说话全无顾忌。林星率先发话道:“阿三,之前你不是查过一份宋朝的军费开支表么,现在还记得么?”
阿三知道今天要讨论的是军队的话题,所以把统计表带在了身上,闻言掏出来,念道:“公子,这份《养兵之费》,是前朝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由时任三司使的蔡襄编写的,出自于他的著作《论兵十事疏》第十六卷。这里有一段记载军费的统计数据:禁军一兵之费,以衣粮、特支等通计,一岁约费钱五十千;厢军一兵之费,岁约三十千。通一百一十八万余人,一岁约费四千八百万缗。此其大概也!”
这个缗是宋朝钱币,是用于成串的铜板,每串一千文。
林星喃喃念了数字道:“一百一十八万余人,四千八百万缗,不小的数目啊!”
阿三合上表格,道:“虽然三十多年过去了,但军费差不多一直维持在这个数目,可供大人参考,可以此制定政策。”
林星感到有些没有头绪,便向曹安请教道:“曹安,我宋朝军制,到底是怎样一个状况?”
曹安组织了一下词藻,有条有理地介绍道:“我们宋朝的武装力量,主要由禁军、厢军、乡兵和番兵构成,此外还有士军和弓手。禁军是皇家部队,包括皇帝宿卫军和征战戍守部队,分别隶属三衙,其任务是卫皇宫、守京师、备征战和屯戍边郡。禁军分步兵和骑兵两个兵种,编制为四级,依次是厢、军、营、都。一厢辖十军、一军辖五营、一营辖五都、每都一百人。这四级的统兵官分别是:厢都指挥使、军都指挥使、军都虞候、指挥使。这群王师是大宋最强战斗力,一半守京畿,一半戍诸郡。”
顿了一顿,续道:“厢军则属于地方军,名为常备军,实则是州府的杂役兵。受各大州府管辖和调动,甚至说句大逆不道的话,有些厢军只听州官之名,视朝廷如无物,此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推辞。当然,一般人没那么白痴和极端。开个玩笑,大人无需介意。说回来,厢军的主要任务是筑城、制作兵器、修路建桥、运粮垦荒和护送官员等等,干得都是些琐碎活。只有发生国家大战,或者辖区内出现乱民起义,厢军才有用武之地。厢军分步兵和马军,设军、指挥、都三级,统兵官与禁军相同。”
曹安说到此处,眼神瞄了瞄林星,见他很认真地在倾听,不时记载着什么,好像很感兴趣,一点也没觉得枯燥,便继续说道:“乡兵和番兵属于地方势力,是从乡下抽调壮丁组成的民兵,平时参与生产,归于保甲,农闲时参与训练,战时可派上用场。至于士军和弓手,则是治安部队,由巡检相县尉统辖,隶属各地巡检司,人数不是很多,都采用一级编制。”
听完这番详尽而有条理的介绍之后,林星霍然释疑,有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很满意地点点头,自己简短地概括道:“全国兵力分禁军、厢军、乡番兵和士弓兵,编制不一样,人数不一样,各有各的军务,各有各的使命。”
曹安点头赞道:“大人言简意赅,一言概之,思维真是敏捷。”
林星听多了赞美之词,也就没什么感觉了,他想了一想,问出他心中困惑很久的问题,道:“曹安,按理说,我们大宋如此兵强马壮,应该战无不胜才对,为何却似乎外战外行,给人屡战屡败之感?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曹安和阿三闻言都是嗟叹一声,有种一言难尽的无奈。
两人本是欲言又止,但面对林星殷切的目光和亟待求知的渴望,曹安身为指挥使,自该直抒胸臆,将心中见解一一拆出,先说了一番题外话,道:“大人,关于宋朝军队的战斗力,这番理论是我自己总结的,有许多是大逆不道之言,今日我只在大人和阿三面前说,法不传四耳,希望大人听过就好,一家之言,不足宣扬。”
林星岂会不知个中利益,道:“曹安,你尽管放心,我把你们当亲信看,有些话只能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在大庭广众之下,我是不会口无遮拦的。”
曹安点点头,说出了一番颇为深刻的见解,道:“我宋朝开国至今,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军事弱国,人见人欺,马见马骑,外战外行,屡战屡败,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有三个因素,分别是先天因素、军事思想和武将制度。”
他先阐述第一个因素,道:“宋朝立国时,北方契丹已经立国数十年,它从后晋的石敬瑭手里抢走了幽云十六州,使得中原的北大门洞开,可以说,我们大宋在立国之初,就已经捉襟见肘。更有一点,我们宋朝面临的外敌是最多的,这和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是不一样的,大人回想一下,汉朝之时,外敌也就一个匈奴;唐朝之时,外敌也就一个突厥,而我们大宋却有契丹、党项(西夏)、女真和大理,这些强敌不断骚扰大宋,让我们没有喘息之机。”
他这么一说,林星和阿三还觉得真是那么回事,宋朝的外敌确实最多。
曹安语气一沉,有些叹息道:“这些先天因素是客观存在的,造成我们大宋强'文'敌强敌环伺。本来在这'人'种情况下,我们大宋应该'书'自强不息,秣马厉'屋'兵,奋起反击,但可悲的是,朝廷一贯以来的错误的军事思想,将大宋本来就不强大的战斗力,削减得更加低下。大人想必知道,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一个以武力起家的皇帝。太祖登基之后,大肆铲除异己,更祭出“杯酒释兵权”的手段,将禁军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此所谓中央集权。同时,为了防止地方大将拥兵自立,太祖制定了“更戍法”,即戍守外地的禁军每个一,两年便要换防,将领也要定期更换,这样就形成了“将无常兵,兵无常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局面,这种结果尽管有利于防止兵为将用的谋反情况,但是也直接影响到了部队的巩固和战斗力的形成,使得主将并不熟悉所率部队的特性与战斗力,对下属部队没有任何的威严可信。”
这是事实。宋太祖赵匡胤以兵起事,为了重蹈覆辙,长期实行“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军事思想,即使作为最高军事机构的枢密院,也是由文官担任枢密使,而以武将为副。整个大宋,从中央到地方,都是文官为军队一把手,武将为军队二把手,这岂有不败之理?
面对这种根深蒂固的军事思想,林星有种压抑的感觉,道:“此乃朝廷军策,我们这些做下官的,也是无能为力,徒增奈何。”
曹安何尝不知道现实的残酷呢,他长叹一声,说完最后的一个因素,道:“先天因素和军事思想,说到底都是理论层面的东西,若真的是兵强马壮,即便军事思想偏差一些,我们大宋也不至于如此羸弱。但我不得不说,宋朝的武官选拔制度,更是荒谬。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朝廷开武举,这本是武人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讽刺的是,朝廷明文规定:武举发,先阅骑射,而试之以策为去留,弓马为高下。这样就造成了武将选拔中的重文轻武,那些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人,反而比那些勇猛善战、一身虎胆之人更受重用,且在授予官职之时,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切要职,多由科第出身的文官担任,导致即便武官担任了要职,也将受到文人的排挤压制,无法将满腔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甚至有被文臣陷害排斥最后含冤而死者。试想一下,武官地位低下,必然无法激起其建功立业的雄心,影响全军士气。”
一幕幕铁一样的事实,让人听得更加沉重。
宋朝的军队,是到了需要改革的时候了。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四十四章 杭州改编
书接上文。
如何改革宋朝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已经摆上了林星的议事日程。
待到曹安和阿三离去之后,林星在府中踱步,来回寻思治军良策。他并非军人出身,对于军队建设和士兵的训练也是一知半解,此前当办公厅主任的时候,虽然也偶尔接触到一些军队的事情,但那毕竟是现代化军队和信息化军队,和眼前的这只宋朝军队完全没有交集。
冷兵器时代,和热兵器时代确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过有些治军策略,应该是一致的,比如善待士兵,提高凝聚力,提高归属感,政令畅通,调动迅速,等等。
苦思无果之后,林星下意识地翻开了随身携带的那本《十二五规划》,他找到了有关军队建设的若干章节,左右揣摩,举一反三,心中已有计较。
林星自言自语道:“现在的杭州军,是临时拼凑而成,军心涣散,一盘散沙,和乌合之众没什么两样,而且从上到下的将领互相不服,凝聚力不够,加之制度混乱,将不知兵,兵不知将,这样下去可不行。”
要改变这种情况,应该采用何种方式呢?
林星忖度渐久,忽然一个词语闪现在他的脑海中:改编!没错!就是改编!只有通过改编军队,整合战斗力,才能提高作战水平。
说起改编,最著名的莫过于上世纪20年代毛主席领导的“三湾改编”,此次改编是在三支起义部队会合之后,针对军队组织混乱而进行的一次部队整合,主要措施有三项:思想工作,支部建在连部,军队改编。
眼前面临的情况和当时比较相像,应该可以借鉴一下。
想到此处,林星立刻召集曹安和阿三。
听完林星的想法,阿三和曹安都是双目发亮。阿三身为局外人倒还不觉得有什么,曹安却是感受深刻,道:“大人!此计甚妙啊!不瞒大人说,对于军队混乱的情况,我是早有体会,也想过要改革,只是碍于现状,军权掌握在文官,也就是知府大人和三司手中,所以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既然曹安对于面临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那就更好。林星拍拍曹安的肩膀,给足他信任和权力,道:“那是过去,将来不会了!曹安,现在我是知府,我会全力支持你改革军队,提高战力,杭州军的一切生杀大权都交到你手中,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人会阻拦你!”
此举充分显示了林星“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性格,事实上把这样做,等于军权下放,让“调兵权”和“统兵权”集中在曹安手中,若他真的心怀不轨,林星也拿他没办法。
所以,对林星的信任,曹安也要第一时间表忠心,道:“多谢大人!曹安一定紧随大人左右,鞍前马后,为大人结草陨首,在所不辞!”
林星自问不会看走眼,遂好整以暇道:“好了!曹安,你我知根知底,见外的话就不要说了。只是此事关系重大,仅限我们三个心知肚明就好,不要让外人知道什么蛛丝马迹。”
阿三和曹安当然心知事关重大,连忙点点头。
林星问道:“曹安,你说说吧,具体要怎么做?”
曹安平复一下激动的心情,将此前酝酿的一些想法述诸出来,道:“改编军队的第一点,就是要贯彻“兵贵精而不贵多”的原则,精简部队,从杭州军中挑选出能征善战的将领,和勇敢无畏的士兵,组成新的杭州军,使之成为杀敌的主力军。”
他简要介绍了杭州军的情况道:“目前杭州军有三千人,分为六营,每个营有五都,每个都一百人。这三千人当中,起码有一半人是抽调过来的临时兵,思想腐化,武艺低下,平时抓几个山贼或许还行,上阵杀敌是力有不逮。所以,我打算进行严格的挑选,将杭州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精兵强将,大约一千五百人左右,另一部分是散兵游勇,也是一千五百人左右,各自三营五都,重新划编。”
曹安边说边看着林星的反应,见他表情有些凝重,猜到他的顾虑,于是出言补充道:“当然,为了不让朝廷有迹可循,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