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后村的女人们-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序言
序言
这是一个关于当代农村性别权力关系的研究。
许多当代中国人已经感觉不到性别问题的存在,有的人甚至已经在抱怨我们这个社会变得“阴盛阳衰”了。事情果真是这样吗?中国不存在性别不平等问题了吗?妇女的生存状况究竟如何?她们真的已经在一切方面与男人平等了吗?如果性别不平等的问题依然存在,它在农村是怎样一种表现形式?这就是本项研究想了解的问题。
我发现,有许多搞妇女研究的人都是抱着这样一种疑问投入研究的。一位外籍社会学者在她的研究报告中也是这样提出问题的:“新闻告诉我们,溺女婴、拐卖妇女、卖老婆及较高的女性自杀率仍在继续,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当代中国发现的男女不平等有多严重?中国共产主义的计划发展体制究竟能改善多少妇女的生活?在其他制度业已失败的领域它取得成功了吗?”她们的疑问引起我的共鸣,她们调查的艰苦引起我的同情:她们万里迢迢跑到中国一个偏僻的小村子,两眼一摸黑,有时不得不由县乡干部带领去做田野调查,而由于有干部在场,村民不得不在一些敏感问题(如计划生育)上说假话。这样的困境和这样的执着大大刺激了我的研究冲动:我们作为半个“圈内人”,为什么让那些“圈外人” 千辛万苦地来调查,何不自己来做呢?说是半个“圈内人”;是因为虽然我没有生活在这个村子里,但是农村是呆过五年的(上山下乡),与农村人语言沟通没有问题。再说还有一个真正的土生土长的“圈内人”做我的调查助手。这对调查来说真是得天独厚的条件了。
于是,有了这个调查,有了这本书。调查的主题是:农村性别权力关系。说白了就是农村已婚妇女在男女平等方面的状况。调查内容包括:作为女儿,她们在父母的喜爱、营养、教育、医疗、社会劳动、家务劳动、收入归属和继承权方面与儿子有什么不同;作为妻子和母亲,她们在恋爱、结婚、婚后居处、亲子关系与婆媳关系、与娘家的联系、性、生育、家事的决定、外遇与离婚、家庭暴力、丧偶与改嫁等方面与丈夫和父亲有什么不同;作为劳动者,她们在工作、收入、家务劳动、政治参与上与男性劳动者有什么不同。此外,农村的女人们在自我评价与观念(其中包括自我排斥、自杀和对男女平等的感觉)上又是什么样的,这些都是本书所关注的问题。全书的最后,试图对男女不平等的起源做出一点分析。
有许多学术同仁、朋友为本书的完成做了直接或间接的贡献,在此一并致谢。
李银河
2009年 5月 5日
村庄概况与调查方法(1)
本次调查选择的村庄是河北省的后村(化名)。该村位于河北、山东两省交界处,距河北省衡水市 45公里,距山东省德州市 18公里,距石德铁路 1公里。据县志记载及当
地的传说,该村出现于明朝中期。明英宗朱祁镇征瓦剌时,以此地为大后方,储备军粮,战争结束后,部分老弱伤残军人留下来就地居住,渐成村落,取名为后村。
截至 2006年底,该村共有 187户人家,户口在村居民792人。其中常住人口 485人,在外上学 41人(其中大学 2人,其他均为中小学),在外打工 266人。
从每户的人数来看,全村平均每户为 人(略高于全国户均人口数),多数为 4人,即四口之家在村里是最多的,占到全村户数的三分之一;其次是3人户和5人户,各占两成;再次是 2人户,占总户数的13%。一人独自生活的在这个村子里也有 12户之多,占到全体户数的6%。6人户、7人户、8人户和9人户在村里只占极小的比例。(详见表1…1)
表1…1 家庭人数
家庭人数户数比例
1人12户 6%
2人25户 13%
3人37户 20%
4人61户 33%
5人36户 20%
表1…1(续表) 家庭人数
6人 8户 4%
7人 2户 1%
8人 4户 2%
9人 2户 1%
合计187户 100%
如果按在一个家庭中生活的代(辈)数来统计,村里过半的家庭是两代人家庭,其中绝大多数是一对夫妇和他们的未婚子女,但是也有少数是一对夫妇和共同生活的父辈(往往是丧偶的父亲或母亲)。三代人家庭占23%。只有一代人的户数占全村总户数的19%,其中包括一对夫妇单独居住和单身人两种情况。让人略感意外的是,村里竟然有 3户四代同堂的家庭,在当地普遍实行的婚后分家的习惯做法之外,这样的家庭给人印象深刻。(详见表1…2)
表1…2家庭代(辈)数
家庭代(辈)数户数比例
1代 36户 19%
2代104户 56%
3代 44户 23%
4代 3户 2%
合计187户 100%
用每个家庭的夫妻对数这个指标来统计,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家庭只有一对夫妇,这样的家庭占到全村家庭的四分之三;两对夫妇的家庭约占一成,而这两对夫妇绝大多数是不同代的;没有夫妻关系的家庭也占一成多,其中既包括离婚、丧偶的人,也包括单亲家庭;在村里,家中有 3对夫妇共同生活的家庭有 4户,它们属于村中残存的扩大家庭(亦称联合家庭)。(详见表1…3)
表1…3 家庭夫妻对数
家庭夫妻对数户数比例
0对夫妻 20户 11%
1对夫妻143户 76%
2对夫妻 20户 11%
3对夫妻 4户 2%
合计187户 100%
表1…4 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户数比例
单身家庭12户 6%
夫妻家庭23户 12%
核心家庭102户 55%
主干家庭45户 24%
扩大家庭4户2%
其他家庭1户 1%
合计187户 100%
分析后村的家庭结构(详见表1…4),可以看出核心家庭(一对夫妇和他们的未婚子女)是最主要的家庭形式,在全村所有的家庭中占到55%。如果把只有夫妻无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也按核心家庭的不完备形式计算,则占全体家庭的67%,即三分之二。夫妻家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年轻夫妻尚未生育;另一种是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年夫妻。
主干家庭仍然是后村的一种重要的家庭形式,占到近四分之一的户数。有一个家庭虽然共有四代人,但是每代只有一对夫妇,所以仍将其归入主干家庭的范畴。当然,有相当一批主干家庭是残缺的,一般是最年长的一代丧偶,但是也有中年一代离婚、丧偶的情况。还有中间一代除一对夫妇外有一个未婚兄弟姐妹共同居住的家庭。比较特殊的一个家庭是只有上面两代而没有第三代的。但是这个家庭并不符合核心家庭的定义(一对夫妇和他们的未婚子女),所以还是把它列入不完备的主干家庭之中统计。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村庄概况与调查方法(2)
12户单身家庭由丧偶和离婚后独居的人们组成,其中寡妇 3人,鳏夫 4人,离婚独居者 5人。村里的单身户中没有从未结过婚的单身人,村里有几名未结过婚的单身男人,但要么与年迈的父母一起生活,要么与母、嫂等共同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村里有 4个扩大家庭,虽然在全村家庭结构中只占2%,但是其类型意义不容低估。这 4户人家都是三代同堂,其中 3户在第二代有兄弟两人携妻子儿女共同生活,1户在第二代中有三对结了婚的兄弟住在一起。
村里唯一不属于上述所列各类形式的一个家庭是由三代人组合而成的:这个家庭有一位老母亲,她有两个儿子,哥哥因病去世后,本家希望弟弟娶嫂,弟弟不同意,于是嫂子离开后村,留下了一双儿女。目前,这户人家是由老母亲、小儿子和他的侄子侄女组成,无法归入前述五类家庭结构中的任何一类。总的来看,后村的家庭结构中最为集中的还是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这两大类。换言之,后村的大多数人家或者是一对夫妇加上他们的未婚子女,或者是一对祖父母、一对父母和他们的未婚子女。如果把只有一对夫妇的家庭也算入不完备的核心家庭,那么后村有 91%的村户包含在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包括其不完备形式)当中。这两种家庭形态是当今中国农村的主要家庭形态,也是包括城市居民在内的中国人最主要的两种家庭形态。
后村为杂姓村。全村 187户人家共分 10个姓氏。其中王姓最大,有68户。除王姓外按规模排列依次为:周姓39户,车姓 21户,张姓 17户,殷姓 14户,孙姓 13户,李姓 12户,吴姓、马姓、齐姓各 1户。
在后村的几个大姓当中,人们有着浓重的大家族意识,属于这些大姓的每个小家庭以同姓氏男性的辈分和年龄排列,组成一个同姓的“大家庭”,其中每个人都占据这个大家庭谱系上的一个位置。在调查中发现,村民对于本村同一姓氏家庭的成员一般都会有“俺们是一家子”的想法。有红白喜事时,村民会严格按照姓氏办事。同姓内部世代不通婚,因为大家全都源自同一祖先。不同姓氏之间的人们能在村里和睦相处,但彼此极少有经济上的往来,一旦有姓氏间的冲突,家族观念会远远强过是非观念。家族观念甚至超越了村庄界线。后村的多个姓氏与邻村同姓氏的关系,强过同村不同姓氏间的关系。比如,村中人数较少的孙姓,每遇红白事,一般与邻村孙姓共同办事,因为他们自认为是“一家人”,只不过分住在不同村子里。村里不同姓氏间近年常有通婚的情况,这种情况在过去是极为罕见的,几近丑闻。这是政府强力推行计划生育、各家生育数量骤降以致养老模式改变的一个副产品。
该村一个很有特色的现象是“同姓同质”,不同姓氏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王姓多长相出众但好吃懒做者,多在外打工;周姓世代读书,改革开放后多经商,经营着村里的企业、商店等;李姓有多人为乡村医生(后村现有的 6名医生中有 5人姓李);张姓则是生活作风不好多发的姓氏,有好几家出了“小姐”以及“通奸者”;村内名声最坏的是殷家,他们人数少但多品行不端,常有小偷小摸(偷几筐头玉米,偷摘一包棉花等),引起村民对该姓氏中人的鄙视。
与周边村庄相比,后村有一些值得一提的特色:它民风后村的女人们 淳朴,有勤劳、贤孝的村风,除上世纪 90年代初发生一起少年**案外,建国以来没出现过群殴事件或刑事案件。该村位于省界、县界,历来是当地政府不很关注的村子,村民响应政府的瞎指挥、参与政治运动的热情一直不太高。在“*”期间,该村自己一直没有像周边村庄那样发生武斗,上级派进村的工作队也因在村里备受冷落而中途撤离。自1968年以来,全村仅有 2人入党,其中一人在上世纪 70年代入党,目的是为了参军;另一名党员是 90年代末入的党,原因仅仅因为村支书接到上级命令,必须发展党员,村支书只好发展了自己儿子入党。由于当地政府的行政命令在该村被执行得比较少,所以村里的经济受到的破坏也比较少,经济发展明显好于周边村庄,在当地是知名的比较文明、富裕的村子。
村庄概况与调查方法(3)
尽管有这样一些特色,后村还是一个很普通的北方平原村庄,历朝历代留下来的一点文物古迹已经荡然无存。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了种地、打工,闲暇生活多是看电视、打麻将,冬天农闲时偶尔组织一支秧歌队,在大街上自编自演节目。村里没有书店,村民除了学生,很少买书。成年人偶尔买本书,多是外出途中在车站或外面小摊上买《故事会》一类的通俗书刊以及一些盗版*。
后村的人们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信仰,在信仰这个领域,他们所拥有的是祖先崇拜和自然物崇拜,这也正是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状况。
在调查中,当我们问到人们的信仰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声称:“我们不迷信,不信教!”在这里,“教”是特指来自西方的基督教,或者是那个十年前被政府取缔的“*功”。在农民心中,“教”是一个贬义词。这得益于政府近几十年来的舆论引导和教育灌输。
确切地说,基督教、“*功”或其他宗教从来没有在后村产生过实质影响。后村地处偏僻省界,山高皇帝远,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使得这里保守、安定,较少受外界的影响,比较完整地保存着传统的观念和习俗。
目前,在村北与邻村相交处,还有一片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残损的地基,零乱的石块和砖头蕴涵着人们对过去信仰的一个依稀记忆……这里曾经是一座香火兴旺的寺庙,周边十数里的村民都来这里上香祈福,20世纪 60年代和 70年代“破四旧”时被强行拆掉了。自那以后,香火断绝,无人礼拜。在宗教信仰的严格意义上讲,后村没有人(包括男人和女人)再信仰任何宗教了。
但是正如大多数地方的中国人一样,除已与整个民族文化密不可分的释、道、儒历时悠久的浸淫外,中国人多是以祖先崇拜为主的泛神、多神论者。后村的人们在这方面的表现就是:祭祖与迷信水*融,难以区分。
最能体现后村人“信仰”祖先崇拜的事,莫过于“祭祖”。后村人祭祖,主要有这么几个特定时间:
春节。年三十(若这个腊月没有“三十”,只有“廿九”,即“小进”,上为廿九)一大早,女人们很早就起床,在中堂屋里做好十个菜,还有果盘,要生男孩子的再多供几个大炮仗,想生女孩的再多供几朵花。近年来,村里多希望家里出文化人,所以有人家开始供奉书本。摆好供桌,贴好“族纸”(一米多高、一米多宽的一张大纸,上面画着古时候的建筑庭院,有三道门,第一道门上写“三代宗亲”),准备上供。在午饭前,家里的男人无论老幼都要带着鞭炮,和全村的男人们一起,到村里的祖坟地那里,去各自家的祖坟上“请神”。
这种仪式的意思是把已死去的祖先“请”回家来过年,故此,“请神”又名“请爷爷奶奶”。请神回来时,家里的男人要跪下磕头,女人则开始张罗午饭。在这一整套仪式当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请神”时,女人和女孩子都无权参与,因为祖先更愿意看见的是儿孙。
这时候,大门口的门槛上,还要横着放一根当中拴了烧纸的木棍,以免“爷爷奶奶”不小心走出去,要用这根木棍把他们挡在家中。午饭正式开吃前,要上供。这时候就主要是女人的活了。先供灶王爷、灶王奶奶,再供去世的祖先,供完之后,家人们才开始吃饭。年三十晚饭吃过,女人们(女孩子也可以参与)端着饺子,拿着烧纸,给灶王、祖先烧纸,同时,还要给家人认为家里需要烧纸的东西烧……比如,给摩托车烧纸,祈祷摩托车在新的一年中平平安安,不要出车祸;给粮食囤烧纸,祈祷明年粮食满仓;给牲口圈烧纸,祈祷家畜平安兴旺;给家里的大树烧纸,请大树保佑家人平安。当然,给这物品烧纸就不再是祖先崇拜了,而是迷信。传统中国人大多是泛神论和多神论者,认为一棵树、一个物品、一个建筑,都相应地住有一个“神”。人们敬神,神会赐平安给人们。正月初一早晨,村里人们要相互拜年,人们不但给活人拜,还要先给“爷爷奶奶”(去世的祖先)拜,所以,村民间相互跪拜磕头,一般都是在供了“族纸”的中堂里,对着祖先拜。初二早晨吃饭前,拜完年了,村里男子们再一边放鞭炮,一边把“神”送回坟地。一个值得提起的习俗是,从年三十中午到初一晚上,家家吃素。因为祖先回家过年了,吃斋是很有必要的。村里王姓是大家族,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说,“俺们王家过去是老佛门,得吃素”。除了这个理由之外,对这个从远古时代传下来的旧习俗,人们已经说不清它的原因了。
村庄概况与调查方法(4)
但初二早晨送走神以后,村民们回家都要吃一顿肉饺子……“爷爷奶奶”走了,活人们吃肉饺子,他们也看不见了。这顿肉饺子多是在头一天当着“爷爷奶奶”的面,包出来的。
说到拜年的习俗安排,大年初一是同村人之间相互拜年,其中已婚女子也是要出门向本家族的长辈和同辈年长者(以各家男人的辈分和年龄为准)拜年的。初二到初八是亲戚之间相互拜年。许多关系不紧密的老亲,只有在过年的时候走动一下,平时是没有联系的。村里要形容两个亲戚恩断义绝、不再来往时,就说“断了年礼了”。这期间,除了给自己的娘家父母拜年以外,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到任何亲戚去拜年。女人们在这期间做的事,是给要出门拜年的男人准备好礼品,然后就呆在厨房里,给来往不断的亲戚们沏茶做饭、洗刷碗锅,而且在这种场合,女人是不得上桌和男人一起吃饭的。
另外,后村还有一个比较奇特的习俗:凡是未婚女子不得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