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单身群落-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只要打破这个距离就打破了之间的游戏规则。我有几个像这样的异性朋友,有的我连她们的工作单位和个人生活情况根本不清楚,我觉得不清楚也好,朋友也没必要相互之间像搞调查似的,只要谈得来就够了。
像詹海这种情况在单身俱乐部里自然是少数,但也不是没有。有的单身者一辈子过着独居生活,他们不愿意打破他们的戒律,也就是说他们不愿意和异性有身体的接触,但是他们愿意有异性的朋友,获得朋友的关心和理解。所以他们在单身群落中以一种纯粹精神交往方式相互认可对方的存在。在他们看来,友谊和*、情爱相比,友谊可以比情爱和*保持得长久,友谊属于比较无私的感情,较少出现情爱和*关系者之间几乎是必然要出现的嫉妒、猜疑、独占等负面感情。异性之间的友谊可以使双方有着性格和心理上的互补,尤其是单身男女相互之间的友谊对单身者是极为有益的。因为有共同的经历和同样的心理状态,他们的谈话常常较深入,友情维持得也深一些。如果思想、文化、个性和修养比较接近,那么他们可以将这种纯粹的精神的爱恋保持得非常长久。我们生活的周围就有着这样的单身男女,他们交往了数十年也不愿意发展到性那一层:这样的例子在亨利·詹姆斯的小说《丛林之兽》里就有过最为生动的描述:故事中的男女主角(单身男人约翰·马丘与单身女人梅·巴特兰)相识相恋数十年,最终也未结婚,之间也不曾有过超出友谊的任何身体性接触,属于纯精神的恋爱。其中马丘对于婚姻和*的排斥,可以作为现实中一个典型的例证。 txt小说上传分享
准则和规范(8)
4两种*:
A无爱之性。男女双方完全是身体交往,不包括精神。这样的*往,男女之间可以完全不认识,彼此提供给对方的是一具身体。但是,在单身俱乐部里的这种*往与金钱以及其他的利益无关,大多数情况下是比较纯粹的,目的是互相满足对方的身体需要,双方各取所需。这和“婚外恋”或者“婚前恋”者之间的性关系是不一样的,在那种关系中绝大多数人还是以爱情作为性的基础和前提的。而这里的性则几乎完全是无爱之性。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男女*如果有爱情为基础,即使不合礼法,也多有可谅解的之处,但是,无爱之性不同,没有情感作为基础的男女之间的*合一向被人斥责为动物之合。但是,在另外的视阈中,人的本能才是生命真谛,男女*不论有没有情感存在,只要双方自愿,都是世间最美的、最正当的、最具生命力的行为,没有什么道德和不道德的问题,不道德的*即使有感情也还是不道德的,例如,婚外性,道德的*即使没有感情也依然是道德的;例如,无感情夫妻之间的交合,因而在他们看来,感情只是附着在性上的一层不必要的伪装,性就是性,纯粹的性甚至要比感情来得美好。
这种理论的倡导者以古罗马浮华绮靡的世情民风为参照,如古罗马诗人奥维尔(公元前43年—公元18年)的《爱经》,就公开提倡一种酒神式的纵欲狂欢,《爱经》的作者实际写的全是男女之间偷情技巧——为了情欲发泄采用的各种勾引、诱惑、玩弄手法。按照奥维尔的观点,爱就是性。而现代人则将爱与性严格分开,于是繁衍成今天的无爱之性,一种排斥精神的生物性的爱。其实这类的性活动也不算是现代人的创造,譬如夫妻之间无爱之性,没有感情的夫妻之间的*义务;商业性活动中的无爱之性,*和嫖客的金钱性关系。古往今来,无爱之性一直存在,只是不像今天这么极端。当然,我们要反对纯粹的享乐主义的性,那种穷奢极欲的性,但是,无爱之性在性缺欠的环境里,特别是可以调节和缓冲单身者的性生理,同时它可以避免单身者的心理和生理的变态,进而对社会造成危害,只要将之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例如,控制在解决性饥渴的范围内,我们想还是可以避免它对世风的危害的。
20世纪60年代以来风行于欧美的性解放思潮对传统爱情观早已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浪漫爱变成了无爱之性。当时的欧美国家,曾经流行利用小型社交*进行集体泛性活动的行为。这种彻底颠覆家庭和婚姻伦理和社会规范的行为对社会稳定是有危害的。性,并不能在没有禁忌的情形下获得所谓的彻底自由,那种只要有需要就进行的性观念在今天看来也是骇人听闻的。类似的无爱之性,“无爱”是游戏的第一规则,如果一方产生了爱感,常常会遭到另一方的弃绝,这个游戏也就终止了。当然,有时候游戏终止了,爱情才真正开始;但是,多数的情况就是游戏结束,性结束,关系也结束。希望得到爱的这一方最后什么也得不到,因为他或她破坏了这个游戏的规则。许多单身者在进行类似的无爱之*,是为了避免婚姻的纠缠、家庭的拖累,又可以充分享受性的快乐。他们或者恐惧于过去失败婚姻的惨痛记忆,或者对婚姻根本就没有信心,于是无爱之性成了当代单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准则和规范(9)
不过,人与人之间,男人和女人之间,对于性,对于爱,不仅观念千差万别,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也各有不同。生活中,即使自己一个人的独立活动也可能会有思想斗争和冲突,何况是由两个人参加共同实施的活动,性活动中一方都不可能完全掌握和控制另一方的思想和行为。这导致矛盾、冲突。前文例子中那个女主角认输收场就是出于这种情况,受传统意识影响的女性往往率先破坏这个游戏规则,而下一步便会演变成一场闹剧。女人很难做到将爱与性两者完全分离。因此单身者涉足这类性关系时必须格外慎重,必须具备良好的控制技巧和沟通配合。否则,挑起这一场游戏的人就等于玩火,伤了对方也伤了自己。
当然,当代性学专家大多认为没有情感的夫妻间性生活同样属于无爱之性。由此推论,如果说婚外无爱之性不合理,那么婚内无爱之性同样不合理。这个理论的基本前提是性是人的本能权利,它应当完全地出于个人自愿。所以国外有“婚内*”的罪名,但是在我国,新婚姻法修订讨论中居然有人希望拟定“夫妻双方必须有同居的义务”,假使真的有这么一条法律存在,那么婚内*就有可能经常发生,实际上也就等于用法律的形式认可了“无爱之性”。我们认为新婚姻法应当确立婚内*的犯罪性质,而不是认可婚内*。新婚姻法修订讨论中,一些妻子对另有新欢的丈夫在坚决不同意离婚的前提下,企图通过法律条例的仲裁迫使丈夫就范,她们认为这样的“迫使”是天经地义的,是绝对正确的。她们不懂,如果一方不愿意,这样的性活动就包含了极大的不合理性,依然是一种*,所以我们认为即使婚姻之中的性活动,彼此双方都不应该采取任何强迫的手段。如果说婚外的无爱之性尚有一定人性要求的合理性,那么婚内的无爱之性就完全地没有合理性了,应当从根本上剔除。
文学和艺术常常将*提升到某个高度,即身体的欲望向精神的升华,我们以此来推断文明和野蛮、人类和兽类的区别,并以我们是万物之灵长而感到骄傲。但是这一切诗意的朦胧的自我幻象却被金赛博士的两份报告打得粉碎。于是我们才弄懂,人类永远也脱离不了他或她的身体,身体展现出的就是人类最自然、最本源、最不可能抗拒的方面——“存在就是身体,对于人来说身体性存在是第一位的,任何真正的自我言说必然是以身体性为依据的言说,灵魂的语言已经过多地被‘公共信念’玷污和压抑,今天要对压抑性公共信念进行拆解,真正地传达个体性体验在伦理学中应有的声音,依据唯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身体存在。”——在发扬我们的传统思想中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精神*往的有利因素的同时,我们不妨也可以稍稍地理解性压抑者的身体*望,对身体*往,我们也可以给予一定的空间,当然对于这样的交往空间,我们的社会机构和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管理,特别要反对的是金钱*、性享乐主义、滥交行为等。
B有爱之性。有爱有性,但是不要婚姻,这样的情况在单身俱乐部也比较多。*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男女双方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发展到定期同居或者有规律地同居,但是这个游戏的规则就是双方不能谈婚姻,因为之中可能有一方是坚定的独身主义者,或者是暂时不愿意进入家庭和婚姻的单身者,或者因为种种现实的原因双方都不愿意谈论婚姻问题。有爱之性流行在高级白领阶层。有时候这类故事多了,有爱和无爱自己都会搞不清楚,我们采访的时候,有些被采访者一方面坚持自己和对方是有爱的,另一方面又说不清楚这爱到底是什么,当我们追问的时候,他们就会发现对爱的感觉原来有些是靠不住的。难怪,很多经历过这种*的人回忆当初时往往有一种受欺骗的感觉,他们常常会怀疑故事开端的所谓的爱情是否真实?其实,爱与性之间的界线是非常模糊的,稍微不小心就会轻轻地不自觉地越过。法国影星朱丽亚·比诺什就是一个不断经历有爱之性的单身女人。她是一个非常敬业的演员,接拍每一部影片都有十分出色的表演,演出时情绪相当投入,往往将自己和剧中人的情感混同在一起,几乎主演的每一部影片都成了她爱欲和*的倾泻,在《屋顶上的骑兵》拍摄完毕
后,她便和其中的男主角产生了一段罗曼史,不久前在《一个世纪儿的忏悔》之中,她饰演法国著名女作家乔治·桑,结果现实中的她便和剧中出演法国青年作家缪勒的男演员有了一段激情恋爱戏。作为她个人生活中男女交往的特点是:虽然不和婚姻发生联系,但的确是真
诚地爱着对方,以一切方式包括*的方式,尽管从未长久过。这就是典型的“有爱之性”的例子。中国,能够像朱丽亚·比诺什那样随心所欲地进行有爱之性的女人不多,因为少有人有她那种遗世独立的风度和旁若无人的自信,也没有如她那样不必顾忌生活压力的经济实力。如果不能具备她所具有的一切,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在两性的交往中过度地倾泻自己的情感,深陷其中不能够自拔,这样自然会对自己的身心造成很大的伤害——在这个游戏中,被动的一方多半是女性,在这里是必须提请女士注意的。
结论:我们必须强调,对于这种单身俱乐部里的*游戏,如果感到自己缺乏控制的技巧和能力,那么最好还是不要去碰。游戏的含义是不能当真,有输有赢,如果自己输不起,那么请赶紧退出——这是最明智的选择。单身俱乐部里的*往,指在没有婚姻的男女之间的性,没有婚姻和家庭的约束,这样的*往也许是自由的、自然的,但是对于每一个人的自我感觉来说并不一定就是幸福的。没有坚强的自控能力和充分的思想准备,在一个以传统观念为主的环境里,能够在上述交往中进退自如的人不多,即使没有任何的外界压力,最后击溃你的可能就是你自己,你自己给了你压力,你往往难以接受这种爱和性没有结局的现实,你往往难以承受分手带来的痛苦,你往往难以理解这种爱和性为什么就不能和一生和现实的利益联系起来,你将在你参与的游戏中输掉,身在其中你只能收获痛苦而不是幸福。
冲击与融合(1)
一、主流与支流
1弱势文化:单身文化对主流文化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单身群体的亚文化思潮取消家庭婚姻的责任和义务,突出人作为社会主体对自我生活道路的选择权,强调幸福的状态是无拘束的、没有家庭羁绊的单独生活状态,强调个人的自由超越社会责任和义务,主张人应当享受包括性在内的一切天性所能带来的*。他们的某些生活侧面,某些生活方式让已婚者感觉羡慕,甚至有已婚者混入单身群落追求所谓*自由。这是一种冲击,不论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如何的自我感觉道德高尚,义正辞严,但是,当他们真的面对这些具体问题时常常是软弱的。不论单身者作为弱势群体在这个社会中生活得多么的虚弱,但是他们的某些生活状态的确是让现代人感到羡慕。
其实这种单身群体文化并不是主流文化真正的敌手,从两者势力上看,单身文化居于明显的劣势,主流文化的真正敌人从来都是自身在面对人类天性方面的矛盾态度,它鼓励生育,提倡繁衍后代的责任,但是却将性视若仇敌,它鼓励家庭稳定,却将爱情仅仅看成是巩固家庭的工具,不允许爱情有丝毫的越轨。然而天性总是很难抵抗,天性往往战胜理性。主流文化对人类本性的解释有许多地方是自相矛盾的,例如,主流文化强调人的本性是理性,那么有人就要问了,如果人类生而是理性的,那么人类就没有必要学习自己本性中具有的东西,又何来主流文化对说教的热衷?例如,主流社会一向将他们所认为的道德视为人类的本性,认为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的不同,正在于人类具有了道德意识,那么就有人会问,如果人类生而是道德的,那么人类又从何而来的不道德?例如,主流文化强调人类的社会生活的本性是责任义务,而不是个体幸福,那么,也有人会问,这样的社会生活对我个人有什么意义?人在这个社会生活,除了是社会的需要以外,还有没有个体本身的需要?所以,尽管社会文明将人类规训了几千年,但是,人类的某些本性依然会时不时地爆发一下。例如单身文化就属于此类。当然,这要视乎人们所欣赏的是什么样的单身生活:如果是清教徒的禁欲的单身的生活方式,那么,我们想是没有多少人愿意去效仿的;如果是单亲家庭的凄苦生活方式,那么也是没有人会欣赏的,人们可能同情、可能景仰和赞美,但是不会效仿。
2冲击与融合:单身文化之所以能对传统文化产生冲击力,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现代主义的个性解放的基础之上,建立在现代人本主义思想观念之上,没有这两个观念的支撑,现代主流社会和单身文化就不可能有相互接壤的地方,也就不可能有对话的机会。其实,现代中国社会,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其精神支柱就有两条:一条是个性解放思潮,“五四”人强调青春本位,强调恋爱的自由,强调个人主义;另一条是人本位的思潮。周作人在概括“五四”文化时说:“五四”文化是人的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动物”进化的文化,二是从动物“进化”的文化。他的意思是说,既然“五四”强调人是动物进化的,具有动物性,那么“五四”文化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起源,其内里就包含了对人的动物性天性的承认。总而言之,现代主流文化也是在个体解放和人本性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就使它具有了和单身亚文化沟通的基础,也就使它有了部分接受单身亚文化的可能。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冲击与融合(2)
人的本性是欲望的,在本性的驱使之下,也正是在人类的这种本性的驱使下,人类才能不断地依靠自己的勤劳刻苦、奋斗自立来征服自然,创造属于人的世界,获得越来越多的物质进步和精神进步。一味地否定人的欲望性,这是宗教禁欲主义思想,和现代社会的人本主义精神是背道而驰的。试想我们生活在中世纪式的禁欲之中,试想我们生活在一个对人一切欲望都加以鞭笞的社会之中,那么我们这个社会还怎么能够发展呢?当然,欲望有它的两面性:一方面它引导我们走向我们渴望的现代文明,另一方面它也会引导我们走向堕落,没有控制的欲望是可怕的。但是,同时我们也会看到,人类的欲望正在被现代社会逐渐地满足着,其中不仅仅包括物质的欲望,也包括声色方面的欲望,如人们发明了电视机、各种运动器械,这些都是满足我们身体*望,对我们的视觉、听觉、肌肉感觉产生效力的新东西,也就是说人类正在逐渐地认识我们自身,包括对我们的各种感觉上的需要。我们可以认可看电视作为精神的需要,可以认可谈恋爱作为精神的需要,自然也可以认可性作为人本性的需要。从这方面观察,主流文化和单身者文化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只是主流文化所处的位置和单身亚文化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单身亚文化可以作为主流文化的补充,而主流文化却不能完全放弃自己的立场。
然而,中国社会越来越高的离婚率和不婚记录却在说明着另外的问题。单身亚文化具有它无奈的一面,许多人是无奈地选择了它,但是另一方面它也有吸引人的一面,许多人是在主动地摆脱婚姻家庭,放弃着他们感觉到身心难以承受的家庭重负,主动投入单身者行列。当然,我们认为这种放弃对于主流社会并不构成什么损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