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权驭大明-第5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再怎么说他也是当今国丈,堂堂的嘉定侯,不是本太师能决定生死的。”李宏宇摆了摆手,现在是危急时刻,因此有些事情还是按照规矩来办比较好,免得让外界以为他擅权。

    说完,李宏宇大步登上了停靠在一旁的大船,立在船头凝视着巍峨矗立的北京城,此次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但愿这场浩劫能尽快结束。

第889章 入关() 
崇祯十七年,八月底。

    从山海关南下的清军浩浩荡荡进入了空无一人的北京城,被众人簇拥着的多尔衮进城时仰望着北京城高大威武的城墙,心中是颇多感慨,万万想不到这么容易就拿下了大明的帝都,犹如梦中一样。

    “摄政王,这就是大明皇帝才能坐的龙椅。”进了太和殿,一名投降满清的宦官望了一眼大殿上的龙椅,点头哈腰地向多尔衮说道,言语中无比谄媚。

    “摄政王,如今这龙椅是咱们大清的了,你还不上去坐坐看看坐龙椅是啥滋味。”这时,一名清军将领笑着望向了多尔衮。

    “说的没错,这龙椅也就摄政王能坐。”随即,一群清军将领开始起哄,怂恿着多尔衮坐上龙椅。

    不过,另外一些清军将领则默不作声,冷眼旁观,他们是皇太极的心腹,支持的是满清的顺治皇帝,自然不希望多尔衮坐龙椅,要知道这龙椅代表着皇权,只有皇帝才有资格坐,旁人要是坐了那可就是造反。

    “明帝就是坐了这把龙椅才在煤山上上吊的,这龙椅太晦气,本摄政王可不稀罕。”多尔衮自然注意到了那些静默不语的清军将领,嘴角流露出一丝冷笑,然后不以为意地摆了摆手。

    说着,多尔衮起身离开了太和殿,不想在这件事情上纠缠,满清看起来歌舞升平实际上暗流汹涌,八旗之间因为皇位归属闹得剑拔弩张。

    如果不是代善支持顺治皇帝的话,那么单凭皇太极麾下的两黄旗,恐怕难以是多尔衮的对手,不过多尔衮也成为了满清的摄政王,手握满清军政大权。

    现在正是满清入关南下的大好时机,多尔衮可不希望这个时候出现内讧,所以才放弃坐龙椅,否则的话肯定又是一番风波。

    太和殿广场,东侧,体仁阁。

    “诸位,大家在一起议议,下一步咱们该如何走?”

    多尔衮端坐在体仁阁大殿上首处的座位上,一边品着茶一边悠闲地问向了在座的满清官员。

    “摄政王,你说怎么打咱们就怎么打!”很快,一个将领的声音传了过来,很显然是多尔衮的嫡系。

    “摄政王绝对就是了,自先帝离世后论谋略和勇武,有谁能比得过摄政王?”随后,又有一个大咧咧的声音响起,着着实实地拍了多尔衮一个马屁。

    “说的没错,入关之前有人拦着不让,说先称霸关外,可这大明的江山已经烂掉了,摄政王高瞻远瞩,挥师南下,不仅夺了山海关而且还击败了造反的大顺军,成为了这紫禁城的主人,有摄政王拿主意就好了,咱们多什么事儿!”

    两人的提议立刻得到了现场不少将领的附和,有人高声嚷嚷着,一副以多尔衮为尊的架势。

    面对眼前的一幕,支持顺治皇帝的将领们顿时陷入了沉默,因为那些人说的没错,自从皇太极死后,多尔衮的谋略和勇武已经是满清的第一人。

    此次入关是多尔衮的主意,当时包括他的嫡系,不少人都不看好介入大明的内乱,如今看来是一个无比正确的抉择,使得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夺了大明的京城,而且还逼得满清第一号敌人李宏宇落荒而逃。

    所以,对于多尔衮的战略眼光那些支持顺治皇帝的将领们不服不行,毕竟能打胜仗才是王道。

    “既然如此,那么本摄政王也就不客气了。”

    多尔衮用眼角的余光瞟了一眼那些支持顺治皇帝的将领,嘴角闪过一丝不屑的笑意,然后放下手里的茶杯说道,“以当前的形势咱们有两条路可走,一条南下追击南迁的大明军民,另外一条是西进解决盘踞在西北的大顺政权。”

    “大家觉得咱们该如何做?”说着,多尔衮沉声问向了现场众人。

    “摄政王,太祖和太宗都说过,李宏宇是咱们大清的头号死敌,不如趁着这个机会沿途追杀,杀了他。”话音刚落,一名清军将领就高声回道,李宏宇乘船南下的事情并不是一个秘密。

    “对,只要咱们出动骑兵,那么一定能在黄河以北拦住他们。”这名清军将领的话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纷纷开口支持。

    至于沿途的明军,清军的将领们现在根本就没有看在哪里,大同、宣府和居庸关的明军可谓是大明卫所军队除了关辽军外的精锐,可他们连造反的乱民都打不过,那么其他地方的明军就更不堪一击了。

    “诸位有没有想过,以李宏宇的城府和狡诈,即便咱们追上了他们也无法抓住他,反而会因此与明军缠斗上。”

    多尔衮望了一眼群情激奋的众位将领,不动声色地说道,“李宏宇这个人你们是清楚的,阴险狡诈,诡计多端,而且善于用兵,要是让他把咱们给拖住的话,那么咱们的处境可就危险了,而且这次入关就没有任何的意义。”

    “摄政王,你的意思是西进?”听闻此言,一名将领不由得好奇地问道,既然多尔衮并不赞同南下,那么唯有西进了。

    “诸位,大明的北方现在动荡不堪,正是咱们一举将其拿下的好时机,与明军隔黄河对峙!”

    在众人关切地注视下,多尔衮微微颔首,然后意气风发地握起了拳头,“届时,整个大明的北方都是咱们的了。”

    “摄政王,咱们能拥有大明北方?”听闻此言,现场顿时一阵骚动,一名清军将领有些难以置信地问道,这件事情将领们可是想都不敢想,毕竟大明的国力非满清所能抗衡。

    “咱们已经进了大明的紫禁城,还有什么不可能的?”多尔衮闻言顿时笑了起来,“现在明军难逃自顾不暇,正是咱们攻打大顺军的大好时机,击败了大顺军那么大明黄河以北就是咱们的地盘了。”

    “摄政王,你说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一名清军将领闻言噌地站了起来,高声说道。

    “摄政王,下命令吧。”随后,众多清军将领纷纷站起身望向了多尔衮,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色。

    如果真的能占有大明北方的话那么现场的这些清军将领将获益匪浅,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大明的北方虽然比南方贫瘠,但相对于辽东而言简直就是富庶之地,他们自然是垂涎三尺了。

    “传本摄政王命令,明天开始,兵分两路,一路西进追击溃逃的大顺军,另外一路平定京畿!”

    多尔衮见众人的兴致已经被调动了起来,微微一笑后起身,意气风发地高声下达了命令。

    对于多尔衮而言,他最忌惮的人就是李宏宇,不过正如范文程所说的那样,随着崇祯皇帝和太子等三位王储遇害,大明肯定会因为皇位的事闹得不可开交,地方上的藩王都想趁机一承大统,因此李宏宇就算想要集中兵力北上,恐怕也是有心无力。

    说起来,多尔衮之所以会入关跟范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范文程敏锐地意识到清军迎来了最佳的入关时机,故而说服了多尔衮,因此范文程可谓清军入关的第一功臣,也是大明灭亡的第一推手。

    运河上一派紧张忙碌的景象,河道里塞满了大大小小南下的船只,两岸更是密密麻麻地聚集了南下逃难的人们,一个个拖儿带女,背着大包小包的行李。

    李宏宇动员南迁的消息惊动了北直隶的百姓,在民间引发了巨大的恐慌,不少百姓选择南下避难,因此有了如今的这番大规模南迁的景象。

    顺流而下的大船上,李宏宇立在船头处面无表情地望着两岸那些逃难的百姓,眉头微微皱着,他之所以发动如此大规模的迁徙既是确保百姓们的安全,同时也是削弱满清的实力避免那些百姓被其统治。

    按照李宏宇所定的计划,这些逃难的百姓将会被安置在福建和两广地区,而不是更近的南直隶和浙江、江西等地。

    归其原因,自然是南直隶和浙江、江西等地将来是清军和明军交战争夺的重要地区,为此福建和两广更加安全,可以预见的是清军很快就会占领北方地区,届时十有八九会南下,届时南直隶和江西、浙江等地首当其冲受到威胁。

    福建和两广不同,属于大明的后方,由于海外贸易李宏宇在当地经营已久,并且驻扎了精锐的大明水师,足以保护百姓们的安全。

    而且,这些南下的百姓人数众多,吃喝拉撒睡都是一个问题,这些人虽然会被同情但肯定不会受到地方上百姓们的欢迎,必将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为此李宏宇就把他们安排在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内。

    李宏宇心中感到有些庆幸,如果没有黄河这道天险的话清军肯定会派人追击南迁的百姓,黄河的存在使得满清看见了划河而治的可能。

    与此同时,李宏宇的心中又感到悲哀,堂堂的大明竟然沦落到用黄河来抵御满清,也着实是可悲,一道黄河真的能阻挡满清南下的步伐?

    “禀太师,据南京传回的消息,福王已经在南京登基称帝,改元弘光!”过了黄河后不久,李宏宇在沿岸的一个码头稍作停留补充物资的时候,一名将领急匆匆地赶来禀报。

    “登基了?”

    李宏宇的眉头顿时就皱了皱,如今崇祯皇帝嫡亲血脉已绝,按理说要等他这个太师回南京主持推选储君的事宜,并得到地方藩王的认可,没成想他还没到福王就继位,这也太心急了一点儿。

第890章 弘光王朝() 
“太师,拥立天子可是国之重事,理应由您这个大明的太师来主持,可您尚未抵达南京他们就推选福王登基,这可乱了朝廷的定制,名不正,言不顺!”

    “他们这是擅权,大明的天子岂能如此草率地拥立?倘若地方藩王效仿后果不堪设想。”

    “南京城的那些人何德何能,有何资格来拥立天子?”

    到了运河沿岸的重镇济宁后,李宏宇召集随行的文武官员议事,把福王登基的消息告诉了他们,这使得群臣轰的一下就骚动了起来,纷纷七嘴八舌地表达着不满和气愤。

    虽然在场的这些文武官员投降过大顺军但在他们看来是权宜之计而已,并不是真的为李自成效力,而是为了大明的将来保存实力,伺机难逃重归大明。

    历史上,确实有一些官员从北京城逃走南下到了南京,至于他们是为了忠于大明还是无法忍受大顺的“追赃助饷”这就难说了。

    既然李宏宇没有追究他们的罪责,那么这些文武官员自然依旧是大明的臣僚,唯有大明的新天子才能撤销他们的职务。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与那些开城引大顺军进城的官员不同,那些人的行为是不折不扣的叛国,早已经被李宏宇抓了押送回南京等待审问,其罪行要由法司衙门审理,然后由继任的天子来决断生死。

    从法理上而言,能被李宏宇召集出席议事的人现在还是大明的官员,代表了大明正统中央部院各衙门,南京的部院衙门只不过是陪衬而已。

    因此,现场的文武官员对南京的人不经他们的同意就擅自拥立福王为帝感到非常恼火和不满,这把他们置于了何地?显而易见福王会重用那些拥立他的人,那么他们这些从北京城赶来的官员们会受到冷落和打压。

    这种情况可是那些从北京城出来的官员所无法接受和容忍的,毕竟他们才是大明中央衙门的正统代表,岂能被南京城的那帮人踩在头上?

    “诸位大人,如今是多事之秋,所谓事急从权,既然福王已经登基那么为了大明的将来咱们还是要拥戴此事,大局为重!”

    李宏宇扫了一眼现场那些群情激奋的官员,沉吟了一下后不动声色地说道,与其说这些人争的是大明的正统,倒不如说他们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想在官场上失势。

    “太师所言甚是!”既然李宏宇已经开口了,那么在座的众位官员们也唯有接受的份儿,闻言纷纷向李宏宇躬身行礼。

    私下里,众人暗自为李宏宇感到不平,很显然这次连李宏宇都被排挤出了南京政权的核心,否则事先绝对不会不跟李宏宇打招呼。

    “唉!”

    等参加议事的文武官员三五成群地离开后,李宏宇不由得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无奈的神色。

    虽然他人在外地,但对南京城里发生的事情是一清二楚。

    自从北京城被大顺军攻陷后,南京城的文武官员们就开始决定拥立皇族的藩王为帝,毕竟国不可一日无主,然后挥师北上恢复国土。

    根据大明的定制,皇位继承的规则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并没有什么“兄终弟及”的说法,那样的话将使得不少人对皇位有觊觎之心,进而引发宫廷血案。

    天启皇帝虽然没有子嗣,但像他这样的情形通常都会在驾崩前选定继承人,可崇祯皇帝的情形不同,他有三位皇储人选但都被困在了北京城,这样一来跟没有子嗣没什么区别。

    这样一来,谁来当大明的皇帝就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按照惯例和规则应该由太后代表皇室跟朝中重臣商议后决定继位人选。

    可太后等人也被困在北京城,生死不明,这个时候就应该由朝中地位最尊贵的大臣来主持拥立新帝的事宜,也就是说这件事情应该由李宏宇来做,这样选出来的皇储才能称之为正统。

    虽然大明现在危机重重,但南直隶的那些官员却为了一己私利结党恶斗,都想着从这次拥立天子的事情中获得最大的好处。

    其中,凤阳总督马士英和凤阳监军卢九德等淮安、扬州、庐州、泗州江北四镇的官员支持福王朱由崧登基,理由是朱由崧是距离崇祯皇帝最近的皇族血脉。

    朱由崧和崇祯皇帝都是万历皇帝的孙子,随着崇祯皇帝的自尽,万历皇帝长子泰昌皇帝的血脉已经断绝,次子邠王朱常溆甫生即死也无血脉。

    万历皇帝的三子福王朱常洵虽在崇祯十四年被李自成攻破洛阳后所杀,但其长子朱由崧从洛阳逃了出来,并继承了福王的爵位。

    从血脉亲缘上而言,朱由崧确实是距离崇祯皇帝最近的藩王。

    不过由于朱由崧并没有在大明祖制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范围里,故而他的血脉虽然最近但并没有哪条定制说他一定能继承皇位。

    理论上,这种情形下大明所有的地方藩王都有资格继承皇位,关键是要看太后以及朝中重臣商议的结果,除了血脉外通常还要看能力和人品。

    因此,面对被视为“阉党”的马士英提出朱由崧继位,以东林党领袖钱谦益为首的东林党的官员以立贤为名,拥万历皇帝同胞弟弟潞王朱翊镠之子朱常淓为帝。

    而东林党的另外一个大佬,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则主张既要立贤也要立亲,故而拥立神宗七子桂王朱常瀛为帝。

    为了反对朱由崧继位,史可法罗列了其七大缺点,即:贪、淫、酗酒、不孝、虐待下属、不读书和干预官吏,说朱由崧“在藩不忠不孝,恐难主天下”。

    由于支持朱由崧的马士英和卢九德是外臣,自然不比南京城里的钱谦益和史可法在南京的影响力大,故而在争位一事中处于下风。

    可朱由崧也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马士英手里掌握着江北大军,而卢九德也是南京的监军。

    故而,为了让朱由崧登基马士英率兵亲自将其送到南京浦口,魏国公徐弘基等渡江迎接。

    这使得南京城上下皆惊,谁都知道马士英此举是护送朱由崧登基,而南京城的军队当年被百余名倭寇逼得紧闭城门,战斗力可想而知。

    再者说了,卢九德在南京军队中也有不少人脉,与马士英作战唯有惨败一条,这使得钱谦益和史可法等人不得不同意朱由崧继位。

    因此,南京百官迎见朱由崧于龙江关舟中请其为监国,毕竟这个时候太子和定王、永王下落不明,无法直接让朱由崧登基。

    这个时候,按照惯例朱由崧和南京的官员们玩起了劝进的把戏,朱由崧推说自己未携宫眷一人准备避难浙东而已,并不愿意当监国,在众臣力劝几次后这才勉强同意。。

    半个月后,朱由崧在南京城皇宫武英殿登基为帝,改元弘光,成为了历史上的弘光皇帝。

    值得一提的是,朱由崧监国后发生了一件震动南京城的大事,有自称太子朱慈烺的人抵达了南京,言明李自成在山海关战败后伺机逃了出来,要求登基继位,挥兵北上为崇祯皇帝和被屠戮的百姓报仇雪恨。

    南京城的官员们被这个突如其来的太子惊得不知如何是好,太子在京城的时候久居东宫甚少露面,以免私交外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