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说动天下--苏秦和他生活的时代写真-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引子 人都会出错,大师也不例外。
近两千一百年前的西汉武帝征和年间,长安。
中书令司马迁正在奋笔疾书,一部旷世奇书即将在他的手中完成。他忍受了世间最耻辱的宫刑,失掉了男人最根本的标志,甚至老朋友任安惨遭腰斩都不能出手相救,全是为了悄悄写出这部五十二万言,“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1'的力作。
这就是中国顶级史学名著《史记》。
华夏第一史家的大笔下,有声有色地活跃着众多的历史群像。
在这个从古到今都引人注目的群体中,有个生活在战国后期,名叫苏秦的说客别具特色。
据司马迁的描述,这个出身卑微,没有任何背景的苏秦,仅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用华丽冗长的辞藻,就硬是说动了当时的六大诸侯国联合抗击超级强权秦国,竟使得秦军十五年不敢出国作战。他身佩六国相印,和自己的同学,为秦国服务的张仪亦敌亦友,相辅相成地并肩登上了事业成功的顶峰。
千百年来,尽管有人批评司马迁“好奇”,偏好传奇性的故事,司马迁之后一位叫刘向的宗室贵族兼学者编辑的史料集《战国策》里也记载了许多苏秦的故事,与《史记》的叙述多有不合,但几乎没什么人怀疑过苏秦事迹的真伪。20世纪的史学家杨宽曾怀疑过《史记》所载苏秦活动时间的准确性,也有法国学者认为苏秦的故事是小说式的杜撰;但他们都无法拿出有力的实证。多数人也就依然对司马迁关于苏秦的话深信不疑。
其实司马迁自己也不讳言对苏秦的记述并无百分百的把握,他在《史记·苏秦传》末尾的个人评论专栏“太史公曰”中这样说道:“世言苏秦多异,异时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说明老先生完全清楚有关这个说客的种种流传多有附会之辞。
司马迁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史学大师,但是伟大的人同样会犯错误。
太史公那时并不知道,就在南方靠近蛮荒边地的长沙,一座贵族大墓的椁室里,在那些跟随主人一起深埋地下的陪葬品中,有一个长方形的漆奁。里面悄无声息地躺着一卷卷竹简和绢丝的帛书,这中间除了著名思想家老子著作《道德经》的古本和长沙地区的各种地图外,便是苏秦在世时与人往来书信的抄本。如果看到这些文字的话,司马迁先生一定会吃惊地发现,他对苏秦的记载,至少在主要事实和年代方面完全错了。
时光飞逝两千年,直到公元1973年的冬天,那座大墓终于被当代的考古人员打开,成为著名的马王堆汉墓之一。苏秦的书信也就跟其它古籍一起再见天日,历史的真相在水面露出了冰山的一角。根据这些书信,今天的人可以大致勾勒出苏秦比较真切的生命画卷。
真实的历史往往不如根据它演绎的那些传奇吸引人,所以喜欢读《三国演义》的人要远远超过读《三国志》的人。但苏秦是少有的例外,他的人生比史书上的记载有趣得多。
尽管有重大的记载失误,但司马迁、刘向等前贤的史籍仍能提供考察苏秦事迹的有力参照。
本是街衢闾巷中一介平民,却能够“起闾阎连六国”'2'的苏秦,他究竟有过怎样的人生?
'1'《汉书·司马迁传》,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出版。
'2'《史记·苏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出版。
第一章 生于乱世
一。当名人没有成为名人的时候,他可能还不如一个普通人受欢迎。
两千三百余年前,我们的先人正生活在战国时代。在东周一个叫乘轩里的村庄,年轻的未来超级说客苏秦还在寻找人生的方向。
这里讲的东周,并非当年的天子周幽王据说用烽火戏诸侯搞垮了西周天下后,他的儿子周平王跑到雒邑(今洛阳)建立的那个东周王朝。而是平王的后世子孙闹内讧分裂出来的一个小公国,跟它对应的还有个小西周国,它们之间的故事关联到苏秦和他兄弟的成功之路,后文还要详述。
关于苏秦的家世,史书的记载很不周详,就连他在家中子女间的排行都各有分歧。司马迁在《史记·苏秦传》里只说苏秦的下面有苏代、苏厉两个弟弟,没有提到哥哥,似乎他就是老大。其实这是老先生作为史家的谨慎,正因为史料不足,“世言苏秦多异”,他便只讲有明文载录的这三个苏家兄弟的事。在同一篇《苏秦传》里,太史公就还写到,苏秦曾被“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这样看来,苏秦不仅有兄长,还至少有一个妹妹。
到了别人那里却又是另一种说法,苏秦既非老大,也不是排行居中,而是父母膝下年龄最小的孩子。他的上面有四个哥哥,依次是苏代、苏厉、苏辟和苏鹄,“并为游说之士”'1',全都是说客。
苏辟和苏鹄的作为不见任何的记载,想来这二人即便真的存在,其成就也不是很大。在《史记》。《战国策》等史书上留下事迹的除了苏秦,就只有苏代和苏厉。那么此兄弟三人究竟谁长谁幼呢?
根据《史记》所载,苏代最早参与政治活动是在燕国国君燕王哙的年代,也就是公元前320年到314年。对燕国在这期间的动荡,苏代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据此推断,苏代这时理应是个有一定年龄和阅历,比较成熟的政客。
在马王堆出土的苏秦书信和记录中,写作时间最早的是在公元前312年给楚国名臣陈轸的献策,苏秦那时还只能“立于门”,站在门外,听“客有言”'2',打探些道听途说而已。应该是个资历尚浅的年轻书生。
苏厉在史籍上出现的时间就更晚,直到十几年后的公元前300年,苏秦陪伴燕国质子去齐国时才冒头。在苏代、苏秦开始游说列国的时候,他大概还只是个未成年的孩子。
由此看来,三兄弟中苏代应该居长,很可能就是苏家的大哥。苏厉的年纪最小。苏秦则居中,位列老二。
这位后来青史留名的老二,早先却是苏家人中最被看不起的一个。
古代民间流传过关于苏秦的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年苏秦的父母过生日,苏秦跟哥哥(应该是苏代)各自手捧着酿造的米酒奉到父母的面前。这大概是古时的风俗礼仪,成年的男人以此表达对双亲的孝心。
父母美滋滋地喝下了苏代的敬酒,赞道:“好佳酿。”看得出他们特别欣赏这个老大。
轮到苏秦小心翼翼地送上酒来,父母一见他近前便板起了脸,接过酒各尝了一口,立刻斥道:“酸酒。”
虽然肯定没指望能像大哥那样得到赞许,苏秦还是会感到惊愕,倒不是对自己酿酒的技艺有信心,而是因为这酒本就是从苏代那里借的。
苏秦的妻子这时也在旁边,见丈夫受窘,一急便脱口说了实话:“这是伯姆(大嫂)家借来的。”
哪想到父母听了这话更加生气,老父叱道:“你这不行时的人,过手便酸。”
“不行时”即不走运,也就是说苏秦乃倒霉鬼,好东西经他的手也会变味'3'。
这虽然可能是虚构的传说,但苏秦当初在家里不受待见却是明载于史册的。
怎么会是这样,理当聪明绝顶的苏秦为何却摆不平和家人的关系?他的父母以及兄弟嫂妹妻妾又何以那般愚钝,竟然瞧不起这有大才大智的老二。
任何一个家庭,如果没有特殊的环境和原因,亲人之间一般都不会把关系搞得很僵。一个人若是遭全家人集体嫌弃,那么除了别人的成见外,此人自己多半也是有着惹人讨厌的毛病。
苏秦在别人眼里最大的毛病恐怕就是不务正业。
所谓的正业又是什么呢?
苏秦的家人给周人(把东周和西周的人加在一块)的正业下过这般定义:“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4'。也就是靠种地做工经商来挣钱,养活一家老小。
虽然处于乱世,东周的国土面积又十分狭小,但因为是周天子的属地,诸侯多少总有些顾忌,反倒在多数的岁月里获得了和平发展的环境。老百姓一门心思抓经济,日子即便说不上安居乐业,一份平淡却稳定的生活应该还是可以的。
苏秦的家境又怎样呢?
苏家的社会地位显然属于平民阶层,因为在出道很久以后,苏秦还谦卑地把自己称作是“东周之鄙人”'5'。“鄙人”这个词和“小人”“野人”一样,是那时对底层百姓的称呼。像“君子”这样的词语是有身份的人才可以用的。虽说几百年来这些词汇已经开始有了道德的意味,比如思想家孔丘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不能说是简单的阶级划分。但寻常的小人物还是不敢自比君子,哪怕他的德行真的远远高过那群王侯公卿。
尽管不算高贵,但从苏秦日后出门游说得到家里不菲的资助来看,他的家至少称得上是殷实富庶的中产阶级,比许多有身份却穷酸的士子(知识分子)的生活要好得多。苏家人大概也是产业工商什么都作,经过多少代的辛苦努力,才累积起这样一份家当。
面对充裕的物质财富,苏秦父母想的最多的肯定是如何保持眼前的增长与繁荣,做到可持续发展。最怕的就是出一个败家子,破坏了大好局面。
怕什么就偏偏来什么,在父母还有其他家里人看来,老二苏秦便是这样一个不成器的败家子。
苏家人所以要讲“治产业,力工商”,是为了指责苏秦“释本而事口舌”'6',丢了这些根本的谋生之道,只会耍嘴皮子。
由此不难想见,青春年少的苏秦必是个游手好闲分子。整日吊儿郎当,家里的活计根本指望不上他。一些事情就算交到他手上,也往往会给弄得一塌糊涂。或许还有更可气的,那就是这小子总能伶牙利齿地找出一大堆理由来为自己开脱。
如果司马迁笔下跟“兄弟嫂妹”一起对苏秦“笑之”的“妻妾”并非古文里常见的虚词写法,而是真的大小老婆的话,说明苏秦这时的智慧与口才还只是用在泡妞上。
如此一个怎么看都像纨绔子弟的家伙,在民风淳朴的乡间,要想不遭人白眼,实在是有相当的难度。
父母生日那天苏秦过得一定极其郁闷,他不知道该怎样作才能改变别人的看法,更不知道有什么机会来证明自己不是大家认为的那种无用的废人。
苏秦这时还意识不到,他将会是多么的幸运,因为生在了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
二。当世界成为野心和欲望的竞技场。
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漫长的社会转型期,它生机勃勃,又道义沦丧。对这样的时期,今天的人很容易套用英国作家狄更斯的话点评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这句貌似客观公平的评语其实极其偏狭,一个动荡无序的社会,它的生气与活力只是方便了奸诈之徒的图谋私利,而大多数人承受最多的是痛苦与死亡。
在春秋战国时代,战国的社会风尚比春秋更加败坏。
春秋时虽然开始礼崩乐坏,但那时人们的心中多少还残存着对传统的敬畏。宋襄公跟楚成王作战,宁肯自己吃败仗,也要遵守战争的礼法,不在楚军渡河时乘人之危“半渡而击之”。他因此受伤致死时,得到的是普天下异口同声的赞誉。只是到后来才遭人指责,更在两千多年后被挖苦成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等到了战国时期,那些似乎迂腐实际高贵的原则,要么被彻底践踏如泥土,要么被束之高阁作摆设。除了少数坚守信仰良知的人还在徒劳无功地奔走,大多数人早已投身到追名逐利的洪流中去,不管多么卑鄙无耻的阴谋与欺诈,全都可以理直气壮地进行。
在这个功利至上的世界,一种叫作“纵横之学”的技艺应运而生,成为万千读书人的热门选项。
所谓“纵横之学”原本是指诸侯间用联合的办法制衡共同敌人的策略,称为“合纵连横”。后来又泛指所有靠游说列国,替诸侯谋划算计别人,使本国得利的方法。专凭这一套在残酷的人生游戏中求得升级的人被称作纵横家,这当然是好听的叫法,不好听的说法就是搞阴谋诡计,玩弄权术的人。
这些人由于总要给人献策,当时也被叫作策士,不过说客这个称呼似乎更形象,因为他们必须靠口舌功夫才能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主张。
在苏秦生活的岁月,大国诸侯间相互争斗,却一时间谁也消灭不了谁。形成了一种力量对比不断变化,但总体仍能维持平衡的局面。武力暂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政治和外交手段就派上了用场,大大小小的说客们便有了充分的一展身手的空间,这是他们的黄金时代。
苏秦和他的兄弟未来都将是卖弄“纵横之学”的高手,不过最先一试身手的并非苏秦,而是他的大哥苏代。
这位连作酒都能得到父母夸奖的老大,想必确实有许多优长之处,其中之一应该是读书读得好。
如果不是书读得好,同是东周鄙人的苏代决不敢孤身离家闯世界,挤进熙熙攘攘的士子队伍,跟那些专业读书的人抢饭吃,而且从史料记载上看,他还很轻松地就得到了录用。
其实也许只有苏代自己清楚,这条成功之路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容易。
来到外面世界的苏代,在感受着精彩的同时,也和千千万万的求职者一样面临着无奈的选择。偌大的天地,真正有吸引力的用人单位只有七家,也就是七大诸侯国。
经过几百年的兼并重组,当年受周天子册封的众多大小诸侯,如今除了几个苟延残喘的边缘小国外,就只剩下秦、齐、楚、赵、燕、魏、韩七雄。
对住在东周的苏代来说,要是他不想工作的地点离家太远的话,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北边的魏国,一是南面的韩国。
但苏代明显不是那种恋家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根本就没把魏。韩这样的国家放在眼里。
根据刘向那本真假掺杂的《战国策》中的“燕策一”记载,苏代后来到了燕国,在见到燕国国君燕王哙时这样说道:“至于邯郸,所闻于邯郸者又高于所闻东周。臣窃负其志,乃至燕廷”。
邯郸是与燕国相邻的赵国的国都,从东周出发的苏代要想到达那里,就必须经过魏国。可是他在言谈中只讲到邯郸,却一字不提魏国的国都大梁。这只能解释为,要么他虽然横穿魏国,却没有从大梁路过;要么他到了大梁,但只是把这个一国之都当作旅途歇脚的客栈,稍作停留便接着赶路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表明苏代根本没打算在魏国找工作。
苏代看不上魏国的理由大概是,他认为在这里的“所闻”并不会“高于所闻东周”,他的才华不会有足够的发挥空间。这也并非全是苏代的年轻气盛,太过狂傲。在当时的七个大国里面,魏国还有它的邻居韩国的状况都很不景气。
这两国国君的祖先本都是春秋霸主晋国的臣子。在实力壮大以后,趁着主人家衰落的时机,伙同赵国君王的先祖,一起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各自立国,就是所谓的三家分晋。
独立后的魏国也曾是最强大的诸侯之一,齐、楚、秦三大国都是它的手下败将。它此时的国都大梁就是当年由楚国手里夺来的,后来实力一等一的秦国有段时间竟被它打得不敢向东出兵。它的领袖还是继齐国之后,第二个在战国破坏规矩,敢于跟周天子(称号为王)平起平坐,自己称王的国君,以致韩国、宋国、卫国和鲁国的君主一齐前来朝拜巴结。只可惜好景不长,从魏军大将庞涓在十一年内两次惨败给老同学,齐国的军事大师孙膑,最终自杀后,魏国就日渐衰落。国都也在昔日手下败将秦国的压迫下,迁至大梁,为此又常被人称作梁国。到苏代出山的这个时候,魏(梁)国已经是七雄中弱势群体的一员了。
至于韩国,从开国那天起,它就没品尝过霸主的滋味。其间虽然在一个叫申不害的善权谋,以法治国的人主政时有所起色,诸侯不敢相侵,但基本上都还只是一个弱国。在苏秦兄弟活跃的时代,韩国经常只能追随魏国一起行动,样子就像一个跟班。
而那个跟魏、韩一起抢夺了老东家产业的赵国,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通过一百多年的经营,这个国家此刻就像一个急欲显示身手的健壮男子,只等一代名君赵武灵王给他注入强大的功力。苏代重视它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可是苏代在邯郸显然也并不顺利,不然他不会离开那里,前往北方那片偏远的土地燕国。在那时士人们的眼中,燕国大概是最没有吸引力的。
其实如若不去燕国,苏代也还可以有别的选择,比如南方的楚国。这个物产丰饶,实力雄厚,文化瑰丽的大国,在春秋时便自立为王,把周天子晾到一边。长期以来,它始终都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