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红楼梦 与大孤山-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段描述几乎就是对上述大孤山美妙地理风貌的复制和再现:
“西方灵河”对应“大洋河”——洋为西方,大孤山傍大洋河西岸而立。“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对应“大洋河西岸上大孤山东坡下的‘三块石’”——洋河岸边大孤山巨大的卧佛山坡下有“三块石”。“有绛珠草一株”对应“有曹家一族”。如果把曹家堡、大洋河边、三块奇石这些景物连起来,就可以看出“……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这段文字,源于对“大洋河西岸三块石旁有曹家一族”的描述。尽管文学上描述的景物与实际景物在名称叫法上有所区别,但也完全能看出上述的这段文字就是曹雪芹在大孤山曹家堡创作《石头记》时望着周边的景物顺手拈来的。对应上述这段文字和实际景物,更加深了我们对《石头记》创作源头的感悟。
上篇对妙玉是曹雪芹在大孤山创作《石头记》的化身及其名字的寓意已有详细介绍。笔者认为妙玉的名字也是曹雪芹在大孤山创造的,她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是取像于大孤山观音庵的尼姑。还有《红楼梦》中其他尼姑形象的取像,也应该和大孤山观音庵(俗称姑子庙)的尼姑有一定关系,而导致这种取像的内在因素源于曹雪芹的犹如带发修行的尼姑一样的创作生活,同样清苦的创作和修行生活使妙玉和其他尼姑的形象在其笔下诞生了。为了写好这些形象,曹雪芹经常了解观音庵尼姑们的日常生活乃至必需的生活条件。从书中第五回的一段描述妙玉的曲文中,可以看出曹雪芹笔下妙玉住在孤山这个偏僻的地方和其本质:
[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甲戌侧批:妙卿实当得起。】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甲戌侧批:绝妙!曲文添词中不能多见。】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甲戌夹批:至语。】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这段曲文“妙语”(妙玉)的自身写照,即《石头记》的文字构成和写作手法,其意思是:
第一句:说妙玉(曹雪芹)如兰花一样气质高雅,如仙人一样才高八斗。对此脂砚斋说:当之无愧。这是赞誉妙玉(曹雪芹)写“妙语”(《石头记》)书水平,如何评价都不过分。
第二句:上天安排妙语(妙玉)生成在孤山这个荒漠偏僻、人烟稀少的地方。即“妙语”因妙玉(曹雪芹)在偏僻的孤山而生。
第三句:有的人看着《红楼梦》的妙语;一边如大口吃肉品其香甜,一边又说其坏话恐其有碍语。穿带奇丽的服饰又厌其俗。脂砚斋明其义:赞叹其词添的太妙了,不愧是妙语中的妙语。
第四句:却不知太高了即能看明白妙语(妙玉)的人世人愈妒。太认真了,把妙语解释清楚了,世人皆嫌弃你。脂砚斋无不感叹社会的势力,《石头记》书本身和作者,以及解读者都会有这样的境地。
第五句:可叹这,新置的油灯终有旧时,新建房屋有成为废墟的那一天,转眼人老花发生。辜负了《石头记》妙语中红粉佳人高楼朱厅春色尽——白展示了,有的人一生未明其义。
第六句:到头来,妙语仍旧被看成风尘肮脏的小说违我心愿,就好像无暇洁白的美玉扔进污泥中。如果,妙语(《石头记》)始终成了市井消遣的言情小说,如美玉掉进臭水沟,委屈“妙玉”的妙语了。
第七句:何须王孙公子感叹,他们本来与妙语(妙玉)无缘——他们根本看不懂用妙语写成的《石头记》,也用不着发出什么感叹声。
这首曲是对妙玉本质描写;妙玉“矫形”前的原字是“妙语”,本义:《石头记》是用妙语写成的。妙语组成的《石头记》谁写的——曹雪芹!还原了“妙玉”不是美貌女子而是曹雪芹写《石头记》的化身。妙玉带发修行——说的是曹雪芹写《石头记》十年过的日子非常清苦像出家的尼姑,和过去在北京生活完全不一样。从而证明“天生成孤僻人皆罕”隐寓的就是妙语(《石头记》)生成于大孤山。
对此,有人可能会有异议,而其又关系到《石头记》诞生地的书外证据问题,这里有必要作进一步阐述——请看上篇说到的靖批:
“妙玉偏僻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
笔者认为所谓“瓜州渡口”就是孤山渡口无疑,其根据就是“瓜州”乃“孤山”的笔误——古代抄书都是竖写,抄书者很容易看走眼误抄,《石头记》影印本可以证明这个问题。如:脂砚斋批的“天衣无缝”,就被抄成“天花无缝”。以此为例,可想而知把“孤山”抄成“瓜州”就更不足为奇了。就此,也可以认定:瓜州渡口就是孤山渡口。
为了更充分地证明此事,须进一步考证大孤山当时有没有古渡口。曹雪芹开始创作《石头记》时为乾隆六年(1741),当时的大孤山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笔者父亲曾说过:祖辈到此地时大孤山街里还是海滩,住户不是很多,人家都住在山坡边。而瓜州,即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瓜州镇,当时就是闻名全国的古镇交通枢纽。两处都有史料为证:
红楼梦成书地3
乾隆三十二年兵部侍郎期成额等奏请在鲍家码头等海口设局征税,经盛京将军新柱等核查复议,上奏称:“奉天所属各界海口,凡系向来商船聚集之所,无论远近俱归山海关监督管理,设立税局,派人驻劄征收兼资稽查”。经查,“岫岩城所属鲍家码头、尖山子、沙河子、英纳河、青堆子五处海口”,以及“续经查出岫岩城所属尚有大孤山、红旗沟二处海口均有商船出入停泊,应请一例俱归山海关监督管理,分别设局,凡有往来商船随带货物,照例按则收税”。此项奏报于十月获得批准,户部行文山海关:鲍家码头等七处海口“商船所带货物”“一併归山海关监督设局收税”;“其余附近各小口或有商船出入货物亦令现设各局一并稽查”。这七处海口自乾隆三十三年春设立税局,试收两年后定额为1309两1钱4分1厘。注①
清廷宫中档案证明:一、大孤山有渡口。二、大孤山渡口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春设立税局,以前是偏僻地方渡口商船少,没有税务。曹雪芹在大孤山为乾隆六年——乾隆十五年间(1741——1750);曹雪芹回北京直到去世(1763)大孤山渡口还是偏僻处,没有税务。
瓜州渡口,大量历史资料描述它的繁华和重要:
瓜州到唐代中叶已与北岸相连,成为江北巨镇,镇外有左右两条漕河在此汇集,形成一个立在运河中的洲头。
瓜洲虽小,但历史上一直是重要渡口,虽弹丸之地,但“瞰京口,接建康,际沧海,襟大江”,为七省咽喉,全扬保障。唐代时,鉴真从此东渡,清代时每年漕舟数百万,百州贸易迁徙之人,往返络绎必在此停靠。
上述历史资料证明瓜州早就是繁华商镇和繁忙的渡口(相当今天的上海港那样繁华),清代时每年漕舟数百万,流动人口更不用说了。这样的地方是妙玉要待的偏僻处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批语:“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其口气是强叫他留在此处,如果真在瓜州渡口强留曹雪芹在此写书,一是不能把瓜州说成偏僻处,二是要曹雪芹在这样繁华的地方留下来,还用劝惩吗?而《石头记》书中文字和批语及历史资料都可以充分证明曹雪芹和曹畹焦蠊律剑茴只身回北京。在孤山渡口分别时,曹雪芹非常想和他一起回北京,曹雪芹当时才二十六七岁左右能不想家吗?能愿意呆在这偏僻的小地方吗?他们在渡口是有一番争论的,否则,脂砚斋不能说“劝惩不哀哉”,这又是劝导又是告诫的话,听口气是逼着曹雪芹留在大孤山的。脂砚斋在批书时看到“妙玉”如出家人一样在大孤山一呆就是十年,这都是他一手安排的,曹雪芹为此献出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看到此怎么能不哀伤,心里怎能不难受呢?
上述脂批勿庸置疑,是曹雪芹来到过大孤山这个偏僻处的确凿证明。我们再来看看《石头记》中对妙玉及尼姑庵的塑造,是否和大孤山观音庵以及尼姑们的生活相关联:
曹雪芹到大孤山时,这个尼姑庵是什么情况,可能有人会置疑。大孤山历史上多次分属于其他地区,最后归属东港市。因此,东港市没现存的观音庵早期的史志资料,至今无法确定具体始建时间,但也没有否定其历史悠久的事实。东港市近年修撰的县志有一段介绍:
观音庵,原名观音会,又名观音阁,1941年改名观音庵。坐落于孤山镇东山包上。始建年代不详,重修于清咸丰十年(1860),由正殿、配殿、阁楼、禅堂等建筑组成。正殿为释迦牟尼殿,坐东面西,房5间90平方米。正殿左右有配殿各5间。左配殿为禅堂、客厅;右配殿为生产用房,120平方米。其后5间草房为仓库。院内西南跨院为观音阁楼,1间30平方米,供奉南海观音菩萨,坐南面北,俗称“倒座”。右侧立有咸丰十年“重修观音阁碑记”石碑一通。“*”初期,殿堂被砸,佛像俱焚,庵内6名尼姑被逐。1967——1985年,观音庵所有房屋被孤山镇房产管理所接管,出租给居民居住。注②
以上可以证明大孤山观音庵历史久远,近代曾重修一次,据现在已经150余年了。1860年重修,说明原来的庙因时间太久很破旧了。此年山后的背阴寺也进行了重修,背阴寺有据证明是明万历年间修建的,当地人都知道观音庵比背阴寺兴建时期要早。通过这两个寺庙关系,可以间接说明观音庵在曹雪芹到大孤山之前就存在。
另外,孤山上庙(栊翠庵)是唐朝年间始建的,有十六罗汉为证,五十年代曾请郭沫若鉴定:是属于契丹文化唐朝同期的。当时大孤山周围都是海水基本上是岛屿状态,比较偏僻。这样的地方。据此,笔者认为既然山上面当时有和尚庙,那么相对应该有观音庙。孤山还有一个说法也间接证明了姑子庙建于唐朝:
杨贵妃当年并没有死于安史之乱,而是秘密潜到山东蓬莱乘船逃往日本,在海上遇上大风,船被吹到大孤山脚下,杨贵妃便到了姑子庙歇息,后被上庙的日本和尚护送到了日本。如果这个说法成立,姑子庙建于唐朝无疑。据专家考证: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一代绝世美人杨贵妃香消玉陨在马嵬坡上,两年后,挖开的贵妃墓中却找不到贵妃的遗体,杨贵妃可能会在马嵬坡死而复生吗? 谜团一,“贵妃遗体”新旧唐书记载不同,新唐书只说香囊犹在。 谜团二,日本民间盛传杨贵妃逃到日本,《长恨歌》中也曾暗示。
2002年,日本影星山口百惠声明,她是杨贵妃的后裔。这个消息让中国人无比震惊,杨贵妃的后人怎么可能跑到日本去呢?其实早在20年代,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在《长恨歌》等文章中指出,杨贵妃可能并没死在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现今的日本沿海边有一个叫做“久津”的村子,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
人们分析长恨歌里写的诗句,“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其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就是指马嵬坡上找不到杨贵妃遗体一事。而此后唐玄宗派一个道士去找寻杨贵妃,结果“上穷碧落下黄泉”也没找到,最后道士在仙山上找到了贵妃。倘若道士真在仙山上找到了贵妃,这里写到的蓬莱仙山又在哪里?在日本的文学创作中,常常把蓬莱山指为日本。 注③
杨贵妃究竟是从哪里乘船去日本的呢?有专家认为:
史料中最翔实的航海记载就是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他前后历经11年,经历了5次失败,屡遭磨难,才终于到达日本。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杨贵妃想要逃到日本究竟有多大可能性?人民大学历史系刘教授分析,据记载唐朝时,中日交往频繁,包括非正式的也有16…17次,从船的规模上看,杨贵妃出逃日本应该没问题。就算这样的船能到日本,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杨贵妃要在哪个港口登船呢?据古代交通史记载,当时唐玄宗逃到了四川,杨贵妃一定会选择相反的方向,可能到武汉,经长江下游,有三条路线,一个是扬州,一个是苏州,另一个是明州,可能在这3个地方登船,最后到达日本的山口久津县。
笔者认为专家的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但登船地点却不符合当时的情况。这三个登船地点都是繁华市镇,不适合秘密出逃。更重要是,从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所遇到的海上风险这种情况来看,当时的风帆船是不具备抵御海上风险能力的。稍有一点头脑的人是不会给一个出逃的人选这样的危险路线的,因为成功机率太低。笔者认为:应该是在唐朝日本人,给护送杨贵妃的人出了一个非常好的点子,即到山东蓬莱乘船,沿靠黄海北岸和朝鲜海岸临近的海域行船到日本,不用大型商船,一般渔船就能安全到达日本,否则,不会有被风吹到大孤山之说。
而日本的蓬莱之说,极有可能是指杨贵妃登船的地点。近年有学者研究的观点认为:是晁衡(阿倍仲麻吕)把杨贵妃护送出国门,由日本遣唐使护送到了日本。恰巧孤山上庙有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侣之碑,也许大孤山就是晁衡当年到的国门?此碑,据东港市文物管理所祝延学讲:1984年他和胡延方师兄弟梁延文在孤山上庙见面时说起此碑。梁延文说:1938年有两个日本人到上庙找阿倍仲麻吕牌位,庙上人不知有此事。后来,他们就在庙里墙上的窗户边找到一个木板,木板上刻有阿倍仲麻侣名字,背面有两首诗,一首是李白的,一首是阿倍仲麻侣自己的。梁延文1984年已七十多岁了,还能记起诗的全部词句,后来胡延方(孤山庙主持)就据此立了碑。
还有一件事也和其他地方略有不同,当地老百姓都叫观音庵为姑子庙,你问观音庵不知道,你问姑子庙知道了。管观音庵叫姑子庙,称呼尼姑叫姑子,要是背后叫也无可厚非,可是当地人当着观音庵主持及其他尼姑的面,也这么说这么称呼,这本来是极其不礼貌的称呼,可在以前的年代里两方都觉得自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这种称谓都是从古时候传承下来的,按理古时候人都是非常尊敬观音庵尼姑的,不可能有这样的传承。按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礼教,除了皇封以外,没有把极其不礼貌的称呼传承到现代。这个现像有可能源于杨贵妃到了此处,是她开金口叫“姑子庙、姑子的”,这有如皇封一样,谁不愿意留着这皇封的“荣耀”呢?
这些不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关键是众多的资料证明杨贵妃去了日本,和孤山当地传说杨贵妃去日本途中曾在大孤山观音庵住过相吻合,从而也可证明大孤山观音庵历史的悠久。曹雪芹到大孤山写《石头记》时,大孤山观音庵风光依旧,观音庵肯定是他拜访过的地方,显而易见曹雪芹就是借鉴了大孤山观音庵的景物和人物,塑造了妙玉、智能等尼姑的形象的。
上篇说到“栊翠庵”——孤山上庙,现为道教庙,是大观园中唯一一处庙宇的原型。《石头记》创作后期,曹雪芹经常在此写作。妙玉是带发修行的尼姑,应该住在尼姑庵,而实际上由于妙玉是曹雪芹写作《石头记》的化身,是不可能住在尼姑庵的。根据曹家堡长者说:曹大汉刚到大孤山时也是借住别人的房屋居住的,上篇中已有说明,是曹雪芹帮他们哥俩盖了住房。在盖房之前曹雪芹住在哪?笔者认为曹雪芹是借住在观音庵附近的民居。十八回书中对妙玉有这样的介绍:
“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
笔者认为这段介绍都是“影伙从”巧妙各不同,最后这句双关语:一是隐寓妙玉(妙语)是曹雪芹在孤山创作《红楼梦》的化身,实际上同尼姑和带发修行者没有关系——属于“门外”之人。二是说自己刚到孤山就是住在观音庵西门外。因为孤山观音庵大门正好朝西开,而且当时的居民在这个山坡西面居住的也比较多。观音庵和居民区离的这么近,也是曹雪芹每天都能见到的景物。这就在景物描写上,为曹雪芹更多采用了孤山观音庵为背景提供了条件。
如:曹雪芹在写芦雪厂联诗一章中,把曹家堡景物都写进书中。其后,写到宝玉访妙玉乞红梅是到妙玉处,显然妙玉的住处是以观音庵为背景的。因为,曹雪芹——妙玉是在芦雪厂(曹家堡)写的即景诗,宝玉访妙玉应该到栊翠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