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健安恢阒钢种柚绷恕
其次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是属于个人的修为,能达到这境界,其日常行为必定恪遵仁、义、礼、智;(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其平常生活也必定胸怀磊落,快意自得;其人格足可称得上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豪杰之士,能成为“豪杰之士”,自然“无忝于所生”,此所以为第二乐。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自己的道德学问必须能做到使学生心悦诚服,就像七十二子之对孔子。此所以列为第三乐。
孟子卷·论行为(5)
至于“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以为一般人总觉得“王天下”应该是人生最大的乐事,其实那是世俗的想法。权力、财势,未必能使人感到快乐。因为一旦在位,如果是贤君,就必定是诚惶诚恐,时时以天下为念,不敢有丝毫偷安,哪有心思去享受治理天下以外的心灵之乐?如果是不贤之君,整天陶醉于权力欲的满足,无思于治国安民,终必弄得天怒人怨,不保四海,这又如何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呢?所以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五)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①。无耻之耻②,无耻③矣。”(《尽心》上·六)
章旨
孟子指出知耻才能免去耻辱。
注释
①无耻没有羞耻心。
②无耻之耻把没有羞耻心当作是一种耻辱。
③无耻不会招来令人羞耻的事了。
析论
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如果人没有羞耻心,那么什么违法败德的事都做得出来了。五代时候的冯道,年轻时其实颇有正义感,也做了不少好事。历事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代十君,在相位二十余年,自号长乐老。他在相位期间也做了不少对人民有益的事,但是因为当时的政局混乱,不管谁当皇帝,冯道都能安然当他的宰相;国家安危、皇权兴废似乎都与他无关,因此被欧阳修、顾炎武认为是最无耻的代表。
相反地,如果能把没有羞耻心当作是最大的耻辱,知耻明耻,改过修弊,则可以涤除污浊,日趋清明,自然就不会再有令人羞耻的事了。
(六)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①之巧者,无所用耻焉②。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尽心》上·七)
章旨
孟子指出人不可失去羞耻心。
注释
①机变机巧诈变。
②无所用耻焉没有用到羞耻心;即无羞耻之义。
析论
耻是一种促使人进步的动力。夜郎自大、自以为是的人,永远不会进步。更甚者玩弄权谋、机变之巧的人,权位在手,名利熏心,耻对他是毫无作用的。只有耻不若人的人,才会时时警惕,日进月益地奋发图强,努力迎头赶上。
清朝末年,西方国家工业革命成功,帝国主义兴起,纷纷向世界各地开拓殖民地。满清政府实际掌握大权的慈禧太后,不但不知道以“不若人”为耻,反而一再地玩弄机变之巧,运用权谋,迫害改革分子,最后弄到列强入侵,清朝灭亡,令人嗟叹。国家政治如此,个人的道德修养也是如此。
(七)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①久矣,一治一乱②。当尧之时,水逆行③,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④,民无所定⑤,下者为巢⑥,上者为营窟⑦。《书》⑧曰:‘洚水⑨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⑩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孟子卷·论行为(6)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滕文》公下·九)
章旨
孟子担心异端邪说败事害政,所以挺身而辩,明拒杨、墨,以崇圣道,以正人心。
注释
①天下之生天下自有人类以来。生,生民,指人类。
②一治一乱平治跟###交替循环。
③水逆行河水倒灌。
④蛇龙居之蛇龙居住在人住的地方。之,即中国,指济州、兖州一带。
⑤民无所定人民没有地方可以安居。
⑥下者为巢住在低洼地区的人,在树上筑起巢来。
⑦上者为营窟住在高地的人,在山壁凿出一个个的洞窟来。营窟,相连的窟穴。营,周匝相连。
⑧书《尚书》逸篇。引语见《古文尚书·大禹谟》。
⑨洚水不遵河道而乱流的大水。洚,音jiàng。
⑩掘地疏通河道。
菹音zū,草泽。
由地中行在河道中流动。地中,指两涯之间,也就是河道。
平土平地。
代作代之而起。
污池水池。污,音wū,深水池。
沛泽水草茂密的沼泽地。沛,水草杂生处。
奄国名。故址在今山东曲阜县。尝助纣为虐。
讨其君###奄国的国君。讨,征伐有罪者。其,代词,指奄国。
飞廉人名。纣臣,矫健善走。
海隅海边。
书《尚书》逸篇,语见《古文尚书·君牙》篇。
丕显伟大光明。丕,大、极。
谟谋略。
丕承善于继志述事。承,继述先人志业。
烈功业。
佑启扶助开导。
咸以正无缺都能依正道而行,没有缺失。
有音yòu,又。
春秋天子之事以《春秋》寓褒贬,是天子才能进行的工作。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人家若能了解我,将因《春秋》这部著作吧!若要怪罪我,也将因《春秋》这部著作吧!其,殆,表示推测之词,大概、也许。惟,因为。
处士横议布衣之士肆无忌惮地发表议论。横,音hèng,肆无忌惮。
杨朱人名,主张全性保真。活动期在孔子后、孟子前。《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墨翟人名,墨家始祖。主张兼爱、非攻。活动期紧接在孔子之后,曾教群众爱他人之父如己父,希望扩充人们的爱心。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杨朱主张利己为我,这是目无国君的说法。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墨翟主张兼爱世人,这是心无父母的主张。
公明仪鲁国贤士,曾子弟子。公明,复姓。
饿莩饿死的人。莩,音piǎo,通“殍”,饿死者。
诬音wú,欺罔。
充塞阻塞。充,窒塞。
闲护卫。
距排拒。
放淫辞驱斥放荡无理的言论。放,驱逐。
作产生。
兼兼并。
诗《诗经》。引文见《鲁颂宫》篇。
戎狄是膺攻击西戎、北狄。是,语助词;有确指之义。膺,音yīng,击打。
荆舒楚国跟舒国。荆,楚国的别名。舒,楚国邻邦。
莫我敢承没人敢抵挡我。承,当、抵挡的意思。
诐行偏邪的行为。诐,音bì,不平正。
析论
孟子景仰孔子,关怀人民,所以对身处乱世的人民深表同情,对孔子学说不行于世的现象深感焦虑。认为自己应该效法孔子挺身而出,为改善社会的乱象而努力。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孟子卷·论行为(7)
孟子以为当代###的根源,源自邪说的横行,而这个邪说的代表则是杨朱与墨翟。孟子以为杨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的学说,代表着自私自利;墨翟兼爱天下的学说,代表着亲疏不分。这种学说推展到极致,一则只顾自己,不管家国,破坏了国家制度;一则等视路人父母,不管自己父母安危,毁弃了家庭伦常,将给天下带来动荡与不安,所以将他们比作洪水、猛兽,强调一定要严加批判。
孟子有感于自己的批判杨、墨,类似于孔子之制作《春秋》以惧乱臣贼子;也像周公之攻打戎、狄、荆、舒,以安天下百姓为自己的责任。他深信自己的行为是上承古圣的举措,所以尽管外人横加“好辩”之名,孟子乃以“不得已”为自己辩解。认为自己的辟异端,和孔子、周公一般,都有不能自已的入世关怀,所以敢昂首向世人宣称,他是“圣人之徒”。就如孔子对自己之作《春秋》,恐将被人污蔑,而喊出“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充满自信,昂然前行!
时人诬枉孟子好辩,谁是谁非,其实相当明显。我们可以说:闲先圣之道,拒杨、墨,放淫辞,正是孟子对历史负责、(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向自己交代的勇敢表现。我们可以从孟子的急切申辩处,看出他对孔子之推尊,以及维护孔学的热切程度。而后世维护真理的文士,如谏迎佛骨,以护儒教,虽被贬官潮州,也不更易其理念的韩愈;如传布学理,以传圣道,虽被斥作伪学,也不稍悔其行的朱熹,其实都有几分孟子的影子在。原来孟子强烈地向杨朱、墨翟挑战的同时,早为后世立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英勇典型。
(八)
孟子去①齐,充虞②路问③曰:“夫子若有不豫④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⑤。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⑥,则过矣;以其时⑦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⑧也?吾何为不豫哉!”(《公孙丑》下·一三)
章旨
孟子说明自己忧世心切,且有平治天下的能力与抱负。
注释
①去离开。
②充虞孟子弟子。
③路问在路途中发问。
④豫悦也。
⑤名世者名传于世的贤人。
⑥数指五百年的周期数。
⑦时时势。
⑧舍我其谁除了我,会是谁呢?
析论
孟子不被齐君重用,黯然离开齐国,一心想推行仁义、礼治的政治抱负再度落空了,一时间百感交集,感慨随之俱来,不免有了不悦的脸色。弟子充虞误以为孟子脸色不悦是因为心里有所埋怨,所以婉转提出疑问:君子不是应该“不怨天,不尤人”吗?然而孟子的不悦神情,并不是因为心里有所埋怨,而是自认为处在贤者应当兴起的历史周期上,上天如果要平治天下,除了他,还有谁能担负此重责大任?此时竟没能让他遇上圣明君王,来实践心中抱负,或许天意还不想平治天下吧!孟子当时目睹生民涂炭,大道隐沉,哪能不忧痛于心?所以才会有了不悦的神情出现。但如果说他有一丝一毫“怨天尤人”的埋怨,那是断然不存在的。
孟子这段话中提到两种修养,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与深思:
其一是“不怨天,不尤人”的涵养。能乐天知命,才能“不怨天”;能反求诸己,才能“不尤人”;不怨天尤人,自然无入而不自得。常人习性,凡遇挫折、失败,无不急忙诿过卸责,千错万错,都是他人的错;如果找不到诿过卸责的对象,矛头一转,全归咎给上天,于是怨天之音不息,尤人之声不绝,嗔怪怒怨,漫天弥地,以至反省工夫消失殆尽,可不戒哉?
其二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气概。孟子曾说:“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尽心》上·一○)“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滕文公》上·一)句句铿锵,豪迈之气跃然纸上。这股“舍我其谁”的气魄与担当,是使人奋进的原动力,值得年轻人好好地学习。
孟子卷·论行为(8)
不过,“舍我其谁”亦不能无限制的扩张,仍须衡量环境、时局而以理义节制之。如果不能克制,则很容易沦为迷恋权位、争夺利益,而无所不用其极的无耻、钻营之徒。在民主多元的社会中,面对政治,尤其更要有开阔的胸襟,承认别人也会有“舍我其谁”的雄心与理想,以及可以做得比自己好的可能性。
(九)
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③,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④,安居而天下熄⑤。”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⑥也,父命⑦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⑧,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⑨。’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⑩,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二)
章旨
孟子说明:唯有能做到行于礼、居于仁、由于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可以称作大丈夫。
注释
①景春人名。纵横家,与孟子同时。
②公孙衍魏人。入秦为相,为一有名的说客。《史记》卷七十有传。
③张仪魏人。入秦为相,倡为连横之说。游说六国事秦,对秦的一统天下,贡献极大。《史记》卷七十有传。
④一怒而诸侯惧一旦发怒,诸侯都很害怕。因为公孙衍等人会怂恿秦王,离间诸侯,使相攻伐,所以诸侯都感到害怕。
⑤安居而天下熄安居在家,天下就平静。因为公孙衍等人未作挑拨离间,###自然无从产生。熄,烽火未被点燃,指天下平静无事。
⑥丈夫之冠成年男子举行冠礼。丈夫,年满二十岁的成年男子。冠,指冠礼。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始为成人。其时父母为他举行一场隆重的典礼,告诉他须有胆识、有担当,让他从此成为一个成熟的男子。
⑦命告诫。
⑧女家你的家。女,音rǔ,通“汝”,指夫家。
⑨无违夫子不要违逆你的夫君。
⑩居天下之广居居住在天下最宽敞的屋宇,比喻以仁居心。广居,仁也。
立天下之正位站立在天下最中正的位置,比喻以礼立身。正位,礼也。
行天下之大道行走在天下最宽坦的大路,比喻以义行事。大道,义也。
与民由之偕同百姓,一同朝着大道迈进。
独行其道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淫荡乱。
移移易。
屈屈伏。
析论
战国时代,公孙衍身配五国相印,为纵约之长;张仪则为强秦推行连横政策。当时国君对他们言听计从,他们在政坛上拥有举足轻重的权柄。景春专从他们的影响力考量,所以表示钦敬,以为是大丈夫。
孟子不论影响力,但从行为的合理与否着眼。以为公孙衍等人于道德不能有所坚持,对世界没有积极贡献,只会迎合国君之好恶,搬弄是非。即使存有影响力,真正的力量根源终在国君,而不在自身。他们充其量只是些听凭君王指示的顺从者,或狐假虎威的弄权者而已,根本称不上是大丈夫!
孟子强调,必须当个居仁、由义、依礼的君子,能不怕威胁,不受利诱,不管在不在位,都能对国家有责任感,对人民有关怀心,对理想有坚持的勇气,才能算是大丈夫。
孟子这番话,不仅批判了景春的错误,削弱纵横家的气焰,也确立了大丈夫的形象,为世人订下一个立身行事的楷模。(新浪读书独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