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目录
任继愈·序
  孟子卷
  论性善
  一、人性本善
  二、存养善性
  三、存理克欲
  论行为
  一、行止务本
  二、涵养操持
  论教育
  一、自动自发
  二、确立标准
  三、环境移人
  论政治
  一、民贵君轻
  二、因先尊贤
  三、仁者无敌
  大学卷
  中庸卷
  附录一孟子传略及其学术思想
  附录二学庸概说
  附录三朱熹大学章句全文
  附录四朱熹中庸章句全文
  代后记:承续中断了的文化血脉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文/任继愈
  教书几十年,时时与青年接触,从青年身上看到他们追求理想,敢于幻想的精神,从中受到鼓舞。我曾替一位朋友的夫人在一所中学代过课,教过初中二年级的语文。
  多年来我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奠定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不是在大学学了哲学或政治课开始的,而是在中学时代,从十二三岁时随着身体的发育、知识的积累、意志的培养平行前进,同步开展的。再回想自己成长的过程,也是在中学时已经考虑过将来如何做人。
  在应试教育的催化剂推动下,有的大学专门成立了少年班,有十四五岁的大学生,而且成绩优秀。这种情况,南方、北方各大学不乏先例。北京几所名牌大学,曾不断发生学生自杀的,也有拿到博士学位,有了工作后自杀的。
  教育最终目的在于育人。(新浪读书独家首发)人是社会的成员,社会培养他成长,成长后反过来为社会奉献他们的聪明才智。古今中外社会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对社会有用的人,不光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关心国家大事,除了专业分工以外,还要熟悉祖国的历史、对世界大势有所了解,对艺术欣赏,辨别美丑,对人间的善恶有判断的能力。
  还要具备健全的体魄,有操作现代工具的基本能力,包括语言的运用。要养成关心别人,帮助弱者,坚持真理的品格。这是一个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首先是一个合格的公民,然后才是什么专家,什么大师。等等。
  这样的基本要求,起码要有十几年的系统培养,十二三四岁的少年是做不到的。必要的成功和挫折,对我们的青年人都是不可缺少的宝贵经验。
  中学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幼苗打基础的阶段,只有语文课可以负担这个任务,其他课程无法替代。
  王丽女士对中学语文教学有丰富的经验,更难得的是她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关怀青少年的童心。她也是出入图书馆的常客。有一天她拿来一篇谈语文教育的文章给我看,其中的见解我很欣赏。这套台湾版的《中学国学基本教材》也是她让我看的。我看了选材篇目,选看了其中解说注释,认为选材精当,注解简明。按照学生的年龄理解能力,安排选材先后顺序,符合中学教学的要求。市场上见到的同类书籍中,这套教材的特色鲜明,优点突出。它不光是增加古汉语知识,对培养青少年品格全面发展也有益。
  台湾和大陆,血脉文化本属同根。在众多繁茂的语文教材中增添一株奇葩也是一件好事,值得向社会推荐。
  20071023北京
  

孟子卷·论性善(1)
  一、人性本善
  孟子以为人性本善,这性善说便是孟子学说理论的核心,其行为哲学、教育哲学及仁政学说,都是根据此性善学说推衍而来。孟子的性善说立论于人具有四种善端,这四端有如人的四肢,是生而具有的,不是后天外加的。而这四端也就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不过,孟子虽然主张仁、义、礼、智四端,乃人本心所固有,但人之所以不能纯然为善,甚或变而为恶,往往是因后天物欲所蔽或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丧失了本心。因此,孟子以为人必须存养本心,扩充善端,这样才能挽救人心的陷溺,形成王道的政治。故本节选录“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口之于味也”、“性无善、无不善也”四章。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先王②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③。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④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⑤之心;非所以内交⑥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⑦于乡党⑧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⑨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新浪读书独家首发)仁之端⑩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六)
        章旨
  孟子勉人扩充四端,即足以保四海而王天下。
        注释
  ①不忍人之心怜恤别人的心情。不忍,对别人的不幸感到难过和同情。
  ②先王上古的圣明君王。如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等。
  ③运之掌上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比喻很容易。
  ④孺子儿童、小孩。
  ⑤怵惕恻隐惊惧、伤痛。怵,音chù。朱熹《孟子集注》:“恻,伤之切也;隐,痛之深也。”
  ⑥内交与人结交。内,音nà,今作“纳”。
  ⑦要誉追求好名声。要,音yāo,追求。
  ⑧乡党乡里、同乡的人。周制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⑨非恶其声而然不是因厌恶名声不好才如此。声,声誉、名声。
  ⑩端端绪。这里指人性中所具有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端绪。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四端和四肢一样,都是与生俱来的,是固有的。四体,四肢。
  然古“燃”字。
  达流出、涌出。
  保四海指保有天下。四海,犹言天下。
        析论
  本章是孟子阐述“性善”基本理论的一章。他认为人性皆具有善端,人生一切善行,国家一切善政,都是此四善端扩而充之的结果。若善端尽失,则无礼无义;无礼无义,其与禽兽何异?人性的完成,道德的完备,在于后天不断的存养扩充。所以善端虽小,如能推扩充实之,以仁善之心行仁善之政,那么看到人民遭冻馁、罹灾患,必然怜恤之、拯救之、保爱之,这就是不忍人之政。世间一切有益人类的伟大功业,其起源常不外是由于心中的一点善端,只要能扩而充之,则世人并受其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之水,可以成河。这里孟子以泉、火为喻,极写扩充之后,不但足以事父母,更可以保有四海。
  至于善端的扩充,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说:就个人来说,能扩充善端,从事于个人的修养,就可以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这是独善其身的表现。就国家来说,从事于人群的服务,就可以推行王政,功至于百姓,而保有天下。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天下可运于掌”。这是兼善天下的事业。
   。。

孟子卷·论性善(2)
其实,在政治上我们固然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在日常生活中也必须发扬恻隐的仁心,随时替人设想。众人总爱评论现今社会的各种乱象,而多所感慨,如果我们深一层探究,是不是由于大部分人都没有扩充其不忍人之心,才会造成这种现象呢?
        (二)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①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②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尽心》上·一五)
        章旨
  孟子言爱亲敬长,乃人之良知良能,勉人加以扩充,而达于天下。
  注释
  ①良能与生俱来的能力。下句“良知”解法同此。
  ②孩提指两三岁的儿童。
        析论
  四端是孟子性善说的基础,是人与非人的区别所在,与四端相应的即是仁、义、礼、智四德。然则四端从何而来?依孟子所言,四端有如人的四肢,是生来就有的,不是后天加上去的。本章所说的不须经过后天学习、思虑的天赋本能(良知良能),亦即孟子性善说里的四端。这只是善的萌芽,还不是善的完成,善的完成有待后天的扩充。
  儒家肯定人与人之间必有某种适当关系,再由此界定伦理上的道德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直接的是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与手足关系,这两种关系正是“孝”与“悌”的基础。孟子此章特别说明孝悌是每一个人的良知良能,是不经学习就能行,不经思虑就能知的。小孩子的生命经验极为单纯,完全依赖父母的照顾和兄长的呵护成长,所以等到年龄稍长,自然对父母孝爱,对兄长尊敬。
  行孝守悌,可说是十分自然的事,并不须用尽脑力去学习,有子曾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人如蒙蔽本心,不孝不悌,必然无法立身处世。反之,如果人人都能扩充良知良能,那么家庭自然和谐圆满,社会自然和谐安定。
         (三)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①也,四肢之于安佚②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尽心》下·二四)
        章旨
  孟子借性与命之辨,勉人不可以耳、目、口、鼻等嗜欲为满足,当努力追求仁、义、礼、智的圆满实践。
        注释
  ①臭音xiù,本义为气味,这里指芳香之气。
  ②佚逸也,安逸、不劳动。
        析论
  口之甘美味,目之好美色,耳之乐音声,鼻之喜芬香,四肢之思安佚,是性。但这性,并非孟子所说“性善”之性,而是“生理欲望”之性。孟子虽然承认生理官能种种欲求是人性,但他并不以为这是真正的性。因为人如果无节制地追求物欲的满足,便会让自己受物欲所役而失去常轨。再说物欲的满足,是求之在外,未必是求则得之,亦非人生价值所在,所以有德的君子,不会以生理之性为性。
  告子曰:“食、色,性也。”可见当时有人认为食、色、声、安佚等,都是人的本性,是人人都可以求得的。孟子生怕这种观念一旦漫延开来,会误导大家都去追求这生理官能的享受,而忽略善性的存养与扩充,所以特别加以分辨,以厘清正确的观念。食、色之性是属于生理欲望的性,仁、义、礼、智之性是属于淳然至善的本性,二者必须加以区隔。虽然这两种性都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最大的区别,在于一种是可求而不必可得,一种是可求而必可得的。可求而不必可得的,这里面还牵涉到命有定分的因素在,是自己无法全面掌控的。就像食、色之类,不是自己想要就可以得到的,如果要强求,必定会走到作奸犯科的死路上去。所以孟子不认为这是性。至于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礼之于宾主,智之于贤者,圣人之于天道,这些关系固然也有命的成分在,但是却是自己可以掌握的,因为仁、义、礼、智都是我所固有的,并非从外附加的;(新浪读书独家首发)都是可求而必可得的。所以孟子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性,这才是大家所要全力追求的。
  

孟子卷·论性善(3)
      (四)
  公都子①曰:“告子②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③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④;以瞽瞍⑤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⑥。’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⑦,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⑧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⑨,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⑩。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告子》上·六)
        章旨
  孟子辟公都子之惑,以为善性是人所固有,仁、义、礼、智,自根于心,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注释
  ①公都子孟子弟子。复姓公都,名不详。
  ②告子姓告,名不害,兼治儒、墨,尝学于孟子。
  ③幽厉指周幽王、厉王。二人皆昏庸暴虐无道之君。幽、厉皆古之恶谥。
  ④象舜异母弟。性傲,尝与父亲瞽瞍谋杀舜,未遂。及舜为天子,封之有痹(音bì),在今湖南道县北。
  ⑤瞽瞍音gǔ sǒu,舜之父。瞽、瞍皆盲也,舜之父并未目盲,因爱后妻所生子象,而数欲杀良善之舜,与目盲相去不远。
  ⑥微子启王子比干二人为帝乙之弟,皆纣之叔父。
  ⑦乃若其情如果顺着人性本善之情。乃,如果。若,顺也。
  ⑧才材也,犹材质,言人初生之质也。
  ⑨非由外铄我也非由外在强加给我。铄,音shuò,以火销金。
  ⑩耳矣而已矣。
  或相倍蓰而无算有的人相差一倍、五倍乃至于无数倍。或,代词,相当口语“有的人”。倍,一倍;蓰,音xǐ,五倍。无算,犹言不可计数。
  诗指《诗经·大雅·烝民》篇。
  蒸民众民。蒸,《诗经》作“烝”,众也。
  有物有则凡有名物,必有法则。如父子有慈孝之心,兄弟有手足之爱。
  民之秉夷民所秉持的常性。夷,《诗经》作“彝”,常也。
  好是懿德人之情无不爱好善美之德。懿,善、美。
        析论
  本章旨在证成善性为人所固有。与孟子同时,讨论性的善恶问题的,除了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之外,据公都子所说,还有“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与“有性善、有性不善”两说。前者举“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为证;后者举“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为证。孟子则主张“性”本来是善的,是人人都具有的。只要存养他,就能为善;如果放弃他,就成为不善。存养与放弃,都是后天的作为,与先天的禀赋是无关的。
  他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此“四端”是性善的本源,而“四端”所系的仁、义、礼、智,就是人在生活中具体的行为表现。有此四端,人便成其为人。有恻隐之心,便能仁爱怜恤;有羞恶之心,便知礼、义、廉、耻;有恭敬之心,便会谦让有礼;有是非之心,便晓得去取正误。假使失去这四端之心,则与禽兽无异,孟子直斥为“非人”也。
  善性虽人所固有,但人受环境的影响,在种种情况下,可能一时迷失、犯过,甚至为恶。而人世间也存在许多人为的不善,如据孟子人性本善之说来看,这是善性一时被蒙蔽了。假使人能努力存养扩充此善性,便能成圣、成贤;反之,则为盗、为奸,这不是本性有所不同,而是不能时刻警醒以尽其性的缘故。所以我们实在没理由自认无此善性而不能为善。
  

孟子卷·论性善(4)
      问题与讨论
  1什么是“不忍人之心”?处于今日社会,我们要如何扩充“不忍人之心”?请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2请说明“四端”和仁、义、礼、智的关系。
  3孟子认为善性是人所固有的,既然如此,为什么社会上还有为非作歹、作奸犯科的人呢?
    二、存养善性
  孟子认为人性有善端,而此善性,需要认真存养才能发挥功能,成为君子圣贤。本节收录“牛山之木尝美矣”、“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仁,人心也”、“钧是人也”、“人之于身也”五章,以说明孟子“存养善性”的主张。
  人有善性,要善加存养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