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是湖南人-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东电复蒋介石:“朱德总司令本日曾有一电予你,陈述敝方意见,待你表示意见后,我将考虑与你会见问题。”
蒋介石接到毛泽东的回电,立即召集谋士研究,对电文字斟句酌,推测毛泽东是不敢来重庆的。他高兴极了,再给延安发报邀请。他想:毛泽东越不敢来,我们就越要邀请,报纸上都给登出来!
蒋介石发第二份电报的意图,毛泽东也很清楚。但他仍不急于接受邀请,回电说:“特先派周恩来同志前来进谒……”
蒋介石狂喜,以为毛泽东的第一次回电是拿朱德作挡箭牌,第二次回电又在拿周恩来作挡箭牌。他根据国民党驻延安的联络员提供的情报,断定毛泽东不敢深入追捕他十年之久的强大对手的巢穴。于是,他在收到毛泽东第二次回电的第二天,发出第三份邀请电报。
半个月内,蒋介石连发三份电报,媒体大加宣扬,一时之间,毛泽东是否去重庆参加和谈,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
在中共中央讨论毛泽东是否去重庆的问题时,朱德认为,毛泽东去重庆是有利的,而且有一定的安全系数。彭德怀也认为毛泽东去重庆危险性不大。毛泽东去了,共产党便占了主动,会给全国人民很大振奋。但他主张毛泽东过几个月再去。
毛泽东认为必须马上去,去晚了就被动了。至于他的安全问题,他从参加革命起,就已置自身安危于度外。他对开完会后即将奔赴前线的将军们说:“(如果蒋军挑衅,)你们在前方打得好,我就安全一些,打得不好,我就危险一些。你们打了胜仗,我谈判就容易一些。”
毛泽东下定决心去重庆了。在收到蒋介石第三份邀请电的第二天,他立即回电:
蒋介石先生勋鉴:
梗电诵悉。甚感盛意。鄙人亟愿与先生会见,商讨和平建国大计,俟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晤教有期,特此奉复。
毛泽东敬
国共和谈是国人注目的焦点,也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美国不赞成中国打内战,认为有可能建立联合政府。斯大林也不赞成中国内战,发来一份电报说:中国再打内战,就有把民族引向灭亡的危险。毛泽东极为不快,生气地说:“我就不信,人民为了翻身搞斗争,民族就会灭亡!”过了两天,斯大林又发来一份电报,说毛泽东应该去重庆谈判,苏联和美国会负责他的安全。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不过想捞一点政治资本。他认为毛泽东不会也不敢应邀,没想到弄假成真了。毛泽东毅然决定赴会,蒋介石反倒为难了。但事到如今,只有接着把戏演下去。
蒋介石委托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乘赫尔利的专机前来延安,迎接中共谈判代表团。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林柏渠前往延安机场迎接。当晚,中共中央在延安王家坪露天广场举行了跳舞晚会,欢迎赫尔利和张治中一行,
第二天清晨,毛泽东登上美军的专机。上千名干部群众到机场送行。大家心事重重,沉默不语,仍然担心毛泽东的人身安全。
毛泽东站在飞机舱口,面对人群,亲切地点点头,宽大的手掌握住那顶深灰色的太阳盔,慢慢举起,然后用力一挥,停在空中……
这是毛泽东生平第一次上飞机,他将随这架飞机公开进入蒋介石的统治区。毛泽东也是第一次到重庆这座长江上游最大的城市。
中共谈判代表团的专机徐徐降落在重庆九龙坡机场的跑道上,守候在机场的人们像潮水般涌向停机坪。机舱门打开了。第一个出现的是毛泽东,他容光焕发,神采奕奕,手拿盔式帽,潇洒地挥动着右臂,面带微笑,向欢迎的人群频频招手致意。
中外记者蜂拥而上,把毛泽东等人围在中间,镁光闪烁,相机的“咔嚓”声响个不停。毛泽东没有发表现场讲话,而是由周恩来散发了一份毛泽东的书面讲话。
下机后,毛泽东等人乘坐美国大使馆的2819号汽车,直驱曾家岩的张治中公馆小憩。蒋介石特别拨出一辆牌号为“1004”的黑色防弹高级轿车供毛泽东专用。
风流人物看今朝(12)
当晚,蒋介石在林园别墅设宴为中共谈判代表团洗尘。
中国两个最大政党的领袖,在经过十八年较量后,在这里握手了。
两个对手就坐以后,沉默了片刻。先开口的是毛泽东。他说:“蒋先生,我们大概有十八个年头没有见面了吧?”
蒋介石也许是受不了毛泽东的吞云吐雾,下意识地挥了挥手,接着开口道:“是呀!十八个年头已经足够建设一个中国了。”他时刻不忘记自己是一国之君,时刻摆出一种架式与威严。
蒋介石现在的心情异常复杂。一个曾经差一点被他“剿灭”的对手,一个曾经被他悬赏二十五万光洋买人头的湖南人,现在安详自若地坐在他面前,近在咫尺,他却只能把对方敬若上宾。
毛泽东吐烟时,见蒋介石摆手,立即意识到:蒋介石不沾烟酒。他将手中燃着的香烟掐灭。后来,毛泽东在重庆与蒋介石的多次会谈中,一直没有抽烟。蒋介石注意到了这个细节。事后,他对人感慨地说:“毛润之的自制力惊人,无怪乎他能成为我最强的对手啊。”
当晚的欢迎宴会气氛热烈。《新华日报》披露:“席间蒋主席和毛泽东同志曾相继致词,并几次举杯互祝健康,空气甚为愉快。”
然而,第二天在谈判桌上,双方便展开了唇枪舌剑。国民党对谈判缺乏准备,一开始拿不出方案。中共早有准备,提出八条原则意见。
蒋介石耐着性子听完,苦笑道:“十几年不见,没想到毛润之的胃口是越来越大了!可惜我这里没有这么多东西,恐怕满足不了你的胃口哇!”
以后,蒋介石同毛泽东会面,大多是在公开场合,讨论原则问题。但是,两人有过几次重要的秘密会谈,有时没有任何其他人在场。在重庆期间,毛泽东与蒋介石的直接会谈、宴会有十一次之多。
为了真正实现和平,中共做出了许多重大让步。但由于蒋介石提出了苛刻的条件,双方分歧太大,协议难以达成。
在一次会见中,蒋介石趾高气扬地告诉周恩来:“盼告润之,要和,就照这个条件和。不然,就请他回延安带兵来打好了。”
听了周恩来的报告,毛泽东第二天见蒋介石时,坚决地回应了他的挑衅:“现在打,我确实打不过你。但我可以用对付日本人的办法来对付你。你占点线,我占面,以乡村包围城市,你看如何?”
国共谈判桌上的火药味越来越浓。谈判陷入了僵局。
蒋介石假谈真打,在绥远和山西下了赌注。他命令傅作义部六万多人,沿平绥线进攻察哈尔解放区。他对傅作义说:“必须打好这一仗,给共产党谈判代表点颜色看看,否则他们胃口太大了。”傅作义的部队却不争气,被贺龙和聂荣臻的部队击退。中###队歼敌一万二千人,收回十多座城镇,以及绥南和绥东的广大地区。
蒋介石决定再试一次,命令阎锡山率领三万八千兵力进攻中共掌握的上党地区,结果输得更惨。刘伯承和邓小平集中三万一千人与阎军决战,结果阎军三万八千人除三千人逃跑外全部被歼。
毛泽东获悉上党大捷,高兴地说:“打得好!胜仗打得越大,我回去的希望就越大。”
上党战役胜负已成定局时,重庆谈判也恰好进入尾声。
在重庆的红岩村里,毛泽东通过电报指示中共的军队:以最快的速度进军东北。林彪急赴东北领导东北民主联军组织大的战事;黄克诚率新四军三万多人开进东北;罗荣桓也从山东率部队奔赴东北。
为了促成和谈,毛泽东让周恩来专门负责谈判,自己积极展开各种社会交往。他穿梭于各种茶话会、鸡尾酒会、欢迎会和记者招待会上,广泛接洽各民主党派,先后会见了国民党进步人士宋庆龄、冯玉祥和柳亚子,民主人士张澜、沈钧儒和黄炎培,以及妇女界、工商界的著名人士和外国友人。他会见了三个年轻的美国飞行员,接受了他们赠送的好运牌香烟。他将一首词《沁园春?雪》送给柳亚子。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是毛泽东先前在陕北所作,他将此旧作抄件赠给柳亚子,本来没有打算发表。但是,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发表了柳亚子的和词后,吴祖光将此词在《大公报》上以显著位置公开发表,并附一文言评说,认为这首词气魄极大,纵横古今。词发表后,在重庆引起轰动。毛泽东的才华和博学,为国统区更多的人们所认识。
风流人物看今朝(13)
这首词豪气勃发,词家普遍推崇,认为辛弃疾、苏东坡也有所不及。这无形中为中共做了宣传。一时洛阳纸贵,争相传诵。蒋介石着急了,召集御用文人说:“你们也给我做两首,一定要超过毛泽东。”这可忙煞了陈布雷等一帮文人。但是,他们步毛韵而作的诗词,没有一首让蒋介石满意。蒋介石生气地骂道:“废物!饭桶!”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和蒋介石照了一张合影。据一位美国作家撰写的《毛泽东传》描述:合影上的两个人,一个像普鲁士人,一个看上去像波希米亚人。蒋介石的军服笔挺合身,满缀勋章,毛泽东的衣服则毫无装饰,好像是从一百件衣服里任意拣出来的。毛泽东看上去镇定自若,蒋介石则显得威严。蒋介石有意在服饰和气势上压倒对手,而毛泽东胸有雄兵百万,穿着平民服装,更显出他是人民领袖。毛泽东能够保持镇静,因为他相信他将会战胜蒋介石这个对手。
四十五天之后,蒋介石和毛泽东在《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上签字,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双十协定》。协定承认了中###队、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合法地位。
第二天上午,毛泽东与蒋介石最后一次握手道别,然后驱车前往九龙坡机场。从此,这###最大政党的领袖再也未曾谋面。
毛泽东和王若飞在张治中陪同下飞离重庆,当天下午抵达延安时,受到党政军民两万多人的热烈欢迎。
不久,蒋介石就撕毁了协定,挑起内战。内战头四个月,中共以战略防御来达到数量上大规模损耗敌人的目的。蒋介石叫嚣六个月消灭共产党,而实际上他不仅没有伤着共产党的筋骨,自己却损失了七十一万军人,把价值近两亿美元的美式武器装备输给了中共。
蒋介石调整部署,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国民党军队出动三十万精锐部队,由蒋介石最得意的学生胡宗南指挥,进攻陕甘宁边区。
起初,毛泽东打算坚守延安,要借这块圣地给胡宗南以严重打击。
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撤离延安,国民党军的飞机就开始轰炸。一颗重磅炸弹在毛泽东的窑洞前爆炸,毛泽东不慌不忙,但彭德怀劝他离开延安。毛泽东说:“我要最后撤离。”
不久,毛泽东改变主意,决定放弃延安。他的同僚们希望坚守延安,决一死战。莫斯科也认为撤退的决定会影响前线战士的信心。毛泽东并不伤感,他说:“不就是几座窑洞吗?丢掉一座空城没有关系,目的是要粉碎蒋介石的军队。我们拿一个延安换一个全中国。你们回去问问战士们,看大家愿意不愿意。”军队理解了他的意图。
毛泽东放弃延安了。他在清涧县北面的小山枣林沟召开会议,周恩来、任弼时、朱德、刘少奇和彭德怀等人出席。大家劝毛泽东暂时离开陕北。毛泽东力排众议:“我留在陕北,拖住胡宗南,别的地方就能好好打胜仗。”
毛泽东不离开陕北,那就给陕北增加部队吧?毛泽东也不同意:“不能再调部队了,陕甘宁边区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敌我双方现在就有几十万军队,群众已经负担不起,再调部队,群众就更负担不起了!”
跟随毛泽东的中央机关组成“昆仑纵队”,在陕北转战。周恩来提议,为了保密,中央领导人应该使用代号。
毛泽东说:“我叫李德胜。革命事业一定会取得胜利。”
周恩来说:“我叫胡必成。革命事业必定成功。”
任弼时问:“我叫什么好?”
毛泽东说:“你是支队司令,就叫‘史林’吧。陆定一同志是支队政委,就叫‘郑位’吧。”
三支队通过电台与全国各个解放区、各个主要战场保持密切联系。毛泽东坚守陕北,牵制胡宗南的精锐部队,以便其他解放区集中兵力再大量歼灭敌人。
毛泽东骑在一匹饲养得很好的马上。他从东部搞来质量过得去的香烟,有了电台与较好的电话系统,这种流动的生活比起长征来真正是一次舒心的旅游。他在山沟里转圈,每天可以接到前线的捷报。这次流动的时间大约持续了一年。他把江青和他最喜爱的小女儿李讷带在身边。这段时间他没工夫写诗了。过黄河时,一名警卫员写了一首小诗,还没写完,毛泽东就掏出红色铅笔给他改了两句。
一位老农从未见过收音机,想把它当劈柴烧掉。毛泽东给他讲解电磁波的知识,告诉他这是收音机,还告诫老农:“下次再看到这种玩意,可不要把它当柴烧了喽!”老头盯着那神奇的木匣子说:“不会的,我要用它来听毛主席的讲话!”他不知道眼前的这位李德胜就是毛泽东。毛泽东从这件事情上,更加看到了共产党的前途,看到了军民的鱼水关系。他坚信,他必胜,蒋介石必败。
风流人物看今朝(14)
“人民是我们的铜墙铁壁。”胡宗南在陕北已经举步维艰,而毛泽东可以在饭后、在黄昏散步时翻一翻《学英语》手册。他现在觉得作为一个领袖,能够说几句英语会有好处。但遗憾的是,他的英语水平因缺乏语言环境而很难提高。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大量的有生力量,蒋介石在内外交困、一筹莫展的窘况下,被迫再次宣布下野。
李宗仁派和谈代表团飞抵北平,开始谈判。毛泽东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去香山别墅会见了国民党谈判代表。他听出刘斐的话语中带着浓重的湖南乡音,便问:“刘先生,湖南人?”
“是啊,我是醴陵人,与主席是邻县。”
毛泽东干脆用湖南话谈:“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在谈判中,毛泽东不同意李宗仁划江而治的主张。他扳着指头说:“第一,蒋介石靠不住;第二,美帝国主义靠不住;第三,桂军那一点点力量也不是解放军的对手;第四,南京的人士支持李宗仁是想要他搞和谈,不和谈,这些人就靠不住;第五,不和谈,共产党可奉陪到底!”
毛泽东留刘斐等人吃饭。刘斐善于言辞,与毛泽东谈书法、军事和文学爱好,相谈甚欢。刘斐试探毛泽东:“您会打麻将吗?”毛泽东正在夹菜,随口回答:“晓得些,晓得些。”“您是喜欢搞清一色,还是喜欢搞平和?”毛泽东一笑:“平和,平和,和了就是胜利!”
但是,蒋介石邀约李宗仁与何应钦到杭州,指出:以后不许再提和谈的事。他孤注一掷,要与共产党决战到底。
和谈不成,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很快就解放了南京和上海。全国解放,已经指日可待。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北京举行第一次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下午3点,首都三十万军民参加开国典礼,林伯渠宣告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委员就位,乐队奏《义勇军进行曲》。毛泽东主席用他浓重的湖南口音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毛泽东在领导新中国走过了二十七个年头之后,于1976年9月9日在北京与世长辞。在他去世之前,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整个历史,都与他的名字紧紧相连。今天,他的基本思想仍被全党奉为行动准则。有着传奇经历的卡斯特罗在祝贺中共建党纪念日时曾说:“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史诗!”
在20世纪,《毛泽东选集》是全球发行量最大的书籍之一。这套书在中国印刷了几亿册,还被翻译成上百种文字,发行到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1972年访华时与毛泽东一见面,就诚恳地说:“主席的著作推动了一个民族,改变了整个世界。”
毛泽东始终是中国人心中最崇敬的领袖,他领导的革命使人间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毛泽东刚接管国家时,中国农民的主要生产工具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