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广东人是天下的眼-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近三百年的统治,有她辉煌的岁月,朱家王朝的开国皇帝无可置疑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历史伟人,为中国历史的发展立了里程碑式的功勋;中间朱元璋的儿孙们,也有精英,也有孬种。但毕竟在风风雨雨中走了过来,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向前发展。而末代皇帝崇祯,他还是一个有作为,很想中兴明王朝的人物。但明王朝长年积累的沉疴,他虽有信心,却难以有能力救治。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的风暴,十几年把他的宝座刮得摇摇欲坠,加上北方日益强大了的后金军事力量的侵扰,促使他最后走上了景山的不归路。
  而在北方与后金抗衡、保卫明王朝的危中偷安的一个爱国将领,他叫袁崇焕。他浴血奋战、负伤杀敌,保卫国土,勤王卫京城,而最终得到的是惨不瞩目的磔刑,肢体分肢九块而死。肉还被人挖去一块一块煮着吃……这一切的指挥者就是崇祯帝!
  冤也!痛也!大明袁崇焕督师!
  (一)
  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年十四随祖父袁世祥,父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三甲第四十名,赐同进士出身,授福建邵武知县。
  这时,北方满族努尔哈赤以祖父遗甲十三副起兵,经二十多年吞并,已统一了女真各部,且建立了八旗制度,至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阁阿拉称汗,建国号“大金”。后金的建立威胁了明朝对辽东的统治。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也正是袁崇焕中进士的那年,明军十余万人分兵四路征伐后金。后金以六万兵力于萨尔浒击破明军;明启后元年(1621年)后金乘胜攻取沈阳,八年,迁都于此,后又席卷辽西大片地区。
  从小立志报国的袁崇焕见到辽西山河大片沦陷,心如刀绞,他决心以身许国,报效社稷。他虽授福建邵武知县,但勤研兵书,苦练武艺。夏允彝《幸存录》说其:“崇焕少好谈兵,见人辄拜为同盟,肝肠颇热。为闽中县令,分校闱中,日呼一老兵习辽事者,与之谈兵,绝不阅卷”。
  天启二年(1622年),监察御史江日彩上疏举荐,江日彩疏曰“今邵武令袁崇焕,夙攻兵略,精武艺,善骑射。臣向过府城,扣其胸藏,虽曰清廉之令,实具登坛之才,且厚自期许,非涉漫谈。其交结可当一臂者,闻尚多人。今见觐于辇毂下。枢部召而试之,倘臣言不虚,即破格议用,委以招纳豪杰,募兵练将之寄,当必有以国家用者。”于是,袁崇焕受命单骑深入辽东勘探敌情和辽东局势,不久,并递上一份辽东形势分析和收复镇守辽东的方略,请兵御守山海关。同年二月,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职方主事,同月又被破格提拔为山东按察司佥事,监军山海。从此袁崇焕英雄有用武之地,他凭着自己的赤诚之心,文韬武略,为扞卫辽东、保疆卫国而战。
  (二)
  袁崇焕戎马生涯,为明朝立了四大功。
  血染战袍保卫宁远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领十万大军,西渡辽河,于23日到了宁远城下。当时,辽远明军只有万余人。
  袁崇焕面对优势的后金军,采取坚壁清野、集中全力保卫宁远的政策,把城外的居民和粮食都移入城里。他督军率大将满桂和部将左辅、朱海、何可刚等以及全体将士,誓死守城。他还写了血书来激励全军,将士们无不感奋,誓与城池共存亡。老百姓也纷纷拿起武器,参加战斗。

袁崇焕:(2)
24日,后金军猛烈攻城。后金兵惯于扒城,但这次抢登城头都失败了。原来袁崇焕头天就下令用水泼在城墙上。时令正值严冬,水立马结冰,爬城的后金兵都滑下来了。敌兵又使用撞车、云梯来攻。突然,城的一角被撞塌了,袁崇焕身先士卒,搬运石块堵塞缺口,他的左臂被箭射中,血染了战袍,他自己撕裂战袍包扎伤处,坚持指挥作战。城上军民同仇敌忾,斗志昂扬,箭和擂石像雨点般发射下去。后金军的战斗力是相当强的,虽然死伤不少,仍然不肯退却。袁崇焕就下令发西洋大炮,轰死了更多的后金军。第二天袁崇焕登上高处,看清了对方哪里兵多,就下令往哪里开炮。炮打得很准,后金军伤亡重大,努尔哈赤也受了伤,只得撤围败退。
  身经百战的努尔哈赤当时曾叹息说:“我从二十五岁用兵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什么单单一个宁远就攻不下来呢?”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他遇上了袁崇焕!
  以和为守的策略 三月,袁崇焕被任命为辽东巡抚。不久,朝廷又决定让辽东经略专督关内,而由他主持关外军事。他在给皇帝奏章中申述了保卫关外地区的主张,大意说:当前方针应该以坚壁清野采取守势为主,而以利用有利时机主动出击作为配合性的行动;这样,战虽不足,守则有余,只有做到守有余,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去进行战斗。这就是他制定的“以和为守,以守为战”的方针的一方面。为了贯彻以守为战的方针,他在这一年的冬天到锦州的一带巡视,计划逐步收复原被高第州丢弃的地方。第二年,朝廷撤销辽东经略一职,让袁崇焕全面主持关内外军事。他就派遣部下着手修缮锦州、中左所和大凌河三城,以重建一度被破坏的宁锦防线。
  袁崇焕主张用辽人守辽土,用辽土养辽人,一边筑城一边屯田。他意识到,关外的宁辽、锦州、中左所、大凌河四城,有驻军六万,居民商人几十万,人多地隘,经过海道从远处运来的粮食,不是办法,必须在当地屯田,才能解决军民的粮食供应问题。
  要修缮锦州等三城,同时开展屯田,这在紧张的战斗情况下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袁崇焕决定与后金和平谈判,以争取时间来实现上述计划。这就是所谓“以和为守”。
  明天启六年(1626年)八月,努尔哈赤去世。经过一番十分激烈的斗争,皇太极(第八子)凭借手中兵权,夺得了后金汗位。他上台之后,雄心勃勃,决意继承父业。为入主中原,整顿内部,强化汗权,稳固后方,东败朝鲜,积极准备对明战争。
  皇太极是极精明的人。当努尔哈赤死时,袁崇焕派人去吊丧,乘机试探对方的态度。皇太极当时正处于争夺汗位的关键时刻,也正想与明暂时休战,以准备下一步的进攻。于是双方就开始议和。明朝许多大臣或是不懂得袁崇焕进行议和的真正用意,或是为了打击排挤他,均非难他的议和策略。他奏告皇帝曰:“锦州三城的修筑不可中止,移同屯垦也已经开始,倘使打了起来,就将中途而废,前功尽弃,所以姑且用和谈的办法来做缓兵之计。”
  皇太极也看出了袁崇焕的计谋所在,去信曰:“你口头上说要和好,但又派遣哨卒进入斡方地区,还不修筑城堡,可见你言不由衷。我方将帅对你实在是怀疑的。”后金在做好准备之后,于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发动了进攻。 。 想看书来

袁崇焕:(3)
宁锦大捷 5月11日,后金军包围了锦州。这时锦州城已大体修筑完工,总兵赵率教率部下三万人乘城坚守。袁崇焕估计到宁远这个军事重镇,后金一定要来攻的,他决定自己仍旧镇守宁远,另派部将尤世禄和祖大寿选招骑兵四千去救援锦州,同时派一支水军从东面去牵制对方。祖大寿的授军将要出发时,皇太极亲自率领大军,在28日直扑宁远。祖大寿军就与从前屯来的满桂军合在一起,在城南沿摆好了阵势,准备迎战。宁远城上四周,架起了火枪和大炮。上次吃过大炮轰击苦头的后金兵,知道迫近城垣作战对他们不利,只是自找炮轰、找死,于是想引诱城外的明军离开营垒到远处去战斗。可是明军并不傻,他们坚守不动,皇太极无计可施,就下令攻击。满桂、祖大寿等将领率领军队同后金军在城外血战,满桂身负重伤,还奋力拼杀。城内明军同时开炮轰击,杀伤了大量后金军。后金军在宁远作战不利,回师攻打锦州。锦州城墙坚固,护城河很宽,攻城艰难,城上打击的炮火,威力很大,后金军死伤无数,只好在6月5日撤围退兵。
  这场“宁锦大捷”,大大振奋人心。袁崇焕告捷报中指出:十年来调动了全国的军队,不敢步后金先锋,去年宁远一仗,也只是从城上发射炮矢石;现在一刀一枪地面对面交锋来,一声令下,分路追击,各路军队都立誓打败敌军,这是过去所没有的。
  宁锦大捷,充分体现了袁崇焕高超的指挥才能,也反映他正确的作战方针,尤其是把军民组织起来,形成一支能守能攻的坚强力量,这是我国军民团结、共守疆土的成功范例。
  保卫京师 崇祯二年(1629年)关外大旱,女真地区“人无衣食”,依附于后金的漠南蒙古诸部,粮食无资,人俱相食。后金为了摆脱困境,遂联合科尔沁等蒙古部,破墙入塞,南犯明进京师。
  11月,皇太极以蒙古部为先锋,统兵西进。仅仅三日,自大安口以东喜峰口以西的大片土地均为八旗兵所占。不久,遵化城攻陷,八旗兵向北京方向进发,直逼京东门户通州。袁崇焕得知皇太极进攻遵化,决心“背扞神京,面拒敌众”,堵塞诸备旗兵西向京师之路。他在从宁远往山海关的途中,提前三天赶到通州,同八旗兵对峙。皇太极本有意避开骑将袁崇焕,飞袭京师,怎料袁崇焕骤至,故连夜驰驱西犯京师。袁崇焕也率辽兵直奔京师,赶在后金军之前,列阵于广渠门外,严阵以待。
  12月20日,八旗军抵达北京城下,“峰火遍近郊”。先是崇祯皇帝急命大同总督、宣府总督、应天、陕西、凤阳、郧阳、浙江各省巡抚俱“勤王入卫”,但均未按时抵京,京师一片慌乱。北京告急。北京城门紧闭,重兵屯驻。这场激烈的保卫战主要在德胜门、广渠山和永定门等处展开。
  德胜门之战,由皇太极亲率大军主攻,1月3日开战,宣府总后侯世禄和袁崇焕大将满桂在城下奋勇搏斗,力阻截敌军,不让进一步,敌军在城墙上发炮轰击,炮弹落入两军之中,敌死伤甚重,满桂兵也误伤甚众。满桂负伤,开德胜门瓮城,满桂带余兵继续死守城门。
  永定门之战,明总兵孙祖寿、麻登云、黑龙云、满桂等,率领四万骑兵守卫,四面结栅、四面列枪炮,严阵待击。1月19日,满旗八旗军摇旗呐喊,毁栅而来,明军死守阵地,奋力拼杀。八旗兵伤亡极重。明军牺牲也不少。总兵官虽然有的被俘,有的阵亡,但永定门还是被明军控制着。 。。

袁崇焕:(4)
广渠山之战,则是由袁崇焕督师、祖大寿总官迎战。1月3日,当德胜门激战的同时,皇太极派多尔衮、多铎、豪格、阿济格、阿巴泰、莽古尔泰等贝勒,率领八旗精锐数万人,命恩格德尔、莽果尔岱等亲领蒙铁骑数万人,向明军在广渠山的守军扑来。先是,袁崇焕命祖大寿在广渠山之南,王承胤在北,自率九千骑兵在西,形成三角鼎立之势,依险设伏,严阵以待。八旗兵的前锋部队先向南直攻祖大寿阵地,祖大寿率军奋力抵抗,使敌军前锋受挫。敌军向北直攻王承胤军,也未能奏效。接着,向西冲杀袁崇焕阵地,袁崇焕身先士卒,冲在阵前,与敌军搏斗,马颈相交,奋不顾身。阿济格贝勒受箭伤,所乘之马创死;阿巴泰贝勒中伏受挫。八旗兵溃败混乱,明军乘胜追杀,一直追至运河边,八旗兵“精骑兵冰陷,所伤千余”,终于溃不成军,狼狈遁去。京师军民在袁崇焕的指挥下,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取得了广渠门的大捷。
  广渠门、德胜门和永定门之战,八旗兵不能越池所破,反而弃马丢尸,溃不成军。尤其在广渠门外,遭到袁崇焕等明朝将士的沉重打击,损失更加惨重;时明廷“勤王之兵,先后王者二十万”;皇太极劳师远犯,久暴兵旅,地冻天寒,粮草匮乏,所以八旗兵久攻北京不下,只好饱掠京畿,退兵出关。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更充分体现袁崇焕忠贞报国之心,坚毅的民族气节,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
  北京保卫战胜利了,袁崇焕立下了殊勋,却遭到阉党的诬陷和皇太极的反间计,1月13日,崇祯帝下诏将其入狱。
  原来当袁崇焕在关外与后金军议和为缓兵之计的时候,朝廷中已有人对他进行攻击。后金军一攻入关内,打击袁崇焕的人又散布袁崇焕勾结后金来威助朝廷求和的谣言,崇祯帝听了大起疑心。当袁崇焕提出让部下将士入城休息的要求时,就被拒绝。皇太极探知这一消息,甚喜。
  刚好,后金军在攻京城时捕到明廷二名太监。他派两个将官在囚禁两个太监的地方假装说:“今日退兵,及皇上密计。适间见皇上走向敌阵,对方有二个相见,谈了好长一阵子,恐是袁督师有密约。看来大事成矣!”这席话故意说给二个太监听,看守也故意放松监视,一个姓杨的太监乘机逃回京城内,马上向崇祯皇帝告发他所听到的秘密。崇祯帝一听之下,与过去所疑的事一印证,认为确有其事,就在十二月初一日把袁崇焕逮捕入狱。
  袁崇焕的被捕,使他的部将十分恐惧。大将祖大寿和何可刚带了部队离开北京,逃出了山海关。袁崇焕的部队是抵抗后金军的主力,只有这支军队曾经屡次打败过清军,也只有袁崇焕这支军队享有极高的威信。崇祯皇帝没有办法,只好令袁崇焕在监狱里写了一封亲笔信,叫祖大寿等要以忠义为重,听从朝廷命令,不可轻举妄动。因为怕引起兵变事件。当祖大寿接到袁崇焕的狱中亲笔信时,全军都痛哭起来。祖大寿的老母已经八十多岁了,当时跟儿子在一起,问起了大家哭的原因,就对大家说:“督师现在还没死,何不杀敌立功,再向皇上要求保住督师的命?”将士们认为很对,当天就回师入关。他们奋勇作战,先后收复了永平、遵化一带地方。到崇祯三年(1630年)6月,孙承宗所指挥的部队收复了关内四城,把后金全军逐出关外。

袁崇焕:(5)
1630年8月16日,袁崇焕终于在阴谋诬造的“擅杀大将,勾引敌方来胁迫朝廷求和,谋叛欺君”的罪名下被杀害了。他惨遭封建时代残酷的磔(zhe哲)刑,被分裂肢体而死。他的妻子和兄弟受到株连,被流放到三千里外的边远省份。
  袁崇焕蒙冤惨死,充分暴露出明末政治的极端*和黑暗。统治阶级中那些最卑鄙无耻最腐化的官僚,结党营私,为了谋求他们这个罪恶集团的私利和权力,竟然不顾国家的安危,竭力破坏袁崇焕的抗战事业,直把他诬害致死。明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崇祯帝,面临王朝统治愈来愈不稳定的形势,先是让袁崇焕担当复辽的重任,而一旦有人毁谤袁崇焕勾引敌方求和时,又顿生疑心,经不起皇太极的反间计,亲手作出了杀害袁崇焕的决定。
  袁崇焕的冤死,也成为明王朝的统治危机进一步深化的一个标志。此后,东北的防务大大削弱,后金军几次攻入关内,威胁北京。1644年(崇祯十七年)3月,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直入北京。崇祯帝在煤山(今景山)上吊自杀,宣布了明王朝的崩溃。
  袁崇焕在抗击后金战争中保护人民安全的功业是值得肯定的。他做官廉洁,当朝廷抄他的家时,发现他当了这么大的官却家无余财。他与大多数只知贪财升官的人不同,他把全部心力投入复辽的事业。他在关外作的一首《边中送别》诗,正是他心灵的写照: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袁崇焕活着的时候受到人民的爱戴,正直的人都信任他为国的忠诚。他入狱后有一个叫钱家修的官员向崇祯帝上奏,表之愿意代他受罪罚。一个叫程本直的平民到宫门递了一件为袁崇焕辩白的“白冤疏”,说若杀袁崇焕,他愿意同死。关外的百姓和将士,天天有人到孙承宗那里痛哭诉冤,要求救护袁崇焕,宁愿用他们自己的生命代替他受刑。袁崇焕的部下余义士冒死偷出袁崇焕的头颅,掩藏在自家后院。从此,余家世代为袁崇焕守墓。这块墓地位于北京广渠门内,人称广东义园。南明永历年间,朝廷为袁崇焕昭雪,冤情真相大白于天下,袁崇焕墓得以修缮,余家义举受到世修的钦敬。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春,北京市议迁城内墓地,叶恭绰、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等四位爱国人士联名上书毛泽东主席,指出人们虽推崇袁崇焕的历史功绩,“但或不知其祠,墓即在咫尺”,提出“兹当提供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之际”,希望将袁崇焕祠墓“特予保全,并加崇饰,以之观感”。毛泽东主席立即批示北京市市长彭真,同意袁崇焕祠墓“应予保存”。因此,袁崇焕祠墓不但未迁,北京市市政府还拨款修饰。
  现余家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