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广东人是天下的眼-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仁寿元年(601年),广州出了一个荒淫无度的大贪官。
那时的广州改名为番州,因杨坚的儿子叫杨广,杨广当了皇帝,为了避讳,不得不改名。这个大贪官名叫赵讷。
这广州物产丰富,多犀角、象牙、玳瑁、珠玑、铜银、帛布应有尽有,加上繁华的商业和活跃的海外贸易,使其成为隋朝政府的“大钱柜”、“大物库”。总管赵讷身在其中,大肆贪贿搜刮,横征暴敛,鱼肉百姓,无所不用之极。赵讷用搜刮来的钱财,挥霍无度,竟模仿宫殿造总管府,大批招募私人保镖,养一个御林军头一年俸禄就三千石,最低等的家啬夫也是六百石。
赵讷这家伙,“饱暧思*”,生活糜烂不堪。他有七妻八妾还不足,常常外出掳掠民女,剥光衣裳,为其擂鼓,*跳《龟兹妓》、《天竺妓》。此时的广州已成为“三多”:监狱多、兵马多、乐工舞妓多。眼下的广州,名为杨广政权所辖,实际已成割据之势。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冼夫人:(4)
这时的冼夫人,已九十高龄,正常人到此岁数,大部分已进黄土中,幸存下来也耳聋眼昏,而这老夫人身子骨却仍很硬朗,而且那双秀眼只是眼皮耷拉了,但瞳子仍炯炯有神。她闻知赵讷的肮脏行径后,决定进广州城实地明查暗访。拿到这家伙的把柄,非要他的狗命不可。
这天,冼老夫人只带了孙子冯盎和长史张融,三人直达广州赵府。赵讷一见,恐慌之极,他不怕天、不怕地,不怕皇帝大老儿,他就怕冼老夫人。因为天炸雷不一定就炸他,地地震也不一定冲他而来,皇帝虽厉害,但岭南山高皇帝远,圣旨管不着。而这冼老夫人手下兵强马壮,在岭南深得民心,又是当今皇上封的国夫人,特许她统辖岭南十州兵马,德高权重,若自己老底被她摸了,是会交关性命的!
于是赵讷诚惶诚恐,好些侍候冼老夫人,巴望她快些离开广州城。
冼老夫人却不走,怒睁着当年的秀眼,说要四处瞧瞧,赵讷哪敢不从?他领冼老夫人看了炼丹房、敖犬房、珍珠渠、兵器府。冼老夫人说要增加见识,赏赏这大城市的花灯。赵讷又备上上乘的车马,陪着观赏。一会来到东门,人们一见赵讷的车马,尤其是那些年轻的女子,就恨不得爹娘多生两条腿,亡命逃匿。人山人海的东门随即变成一片空地。冼老夫人微闭双眼,装着不在意,又视察了城中布阵,均像一级备战的样子。
冼老夫人经这番明查暗访,已掌握了赵讷大量贪赃枉法的证据。像这样的贪官,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如果自家起兵剿杀,必定殃及无辜,且会危及俚汉两族关系!于是她眼睛一亮,决定参他一本,请圣上下旨治罪。
冼老夫人离开广州,随即令长史张融拟奏章,历数赵讷罪状,星夜派人递上。隋文帝接到奏折,即遣使者到了番州,查明实情,当即将赵讷正法,处以极刑。
隋文帝又降旨,封冼夫人为朝廷特使,抚慰各州逃亡在外的俚僚百姓。
冼老夫人不顾九十高龄,奉旨巡视岭南十余州,开导俚僚百姓维护民族和睦,重建家园,安居乐业。各俚僚民众十分感动,纷纷归顺朝廷。
冼老夫人为民除害,安抚百姓,缓和隋政权与岭南百越民族的矛盾,稳定了隋政权在岭南的统治,使岭南地区保持安定,功绩甚大。
(三)
仁寿二年(602年)正月十八日,冼老夫人病逝。朝廷追封她为敬夫人。
冼夫人一生,经历了南梁、陈及隋朝三代。她尽全力维护祖国统一,坚决打击分裂势力,保证了岭南地区较长时期的和平及安定;她坚持民族和睦,大力改革俚人的社会陋习,促进俚僚民族的汉化。她积极传播先进的汉族文化,提倡知书识礼,推动俚人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她是我国古代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因此,深受历代人民的怀念。
除了冼夫人当年的梁、陈、隋三代皇帝对她各种封赐外,历代各朝皇帝对冼夫人也多加追赠:南汉追赠她为“清福夫人”,宋朝追赠为“显应夫人”,加封“柔惠夫人”,明朝追赠为“高凉郡夫人”,清朝同治追赠为“慈佑”封号,并赠“慈佑”金匾一面,钦定悬于冼夫人与丈夫冯宝的定居地高凉旧城冼太庙内。
各地民间纷纷建立庙宇,怀念这位历史伟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建立冼夫人庙多达几百座。其中最早是始建于隋朝的高州旧城冼太庙;最大的是始建于明代高州城冼太庙;全国最北端的是辽宁省丹东冼太庙;全国最南端的是海南省三亚崖城冼太庙。一些定居海外的华侨华人也在当地建立冼太庙。如1969年马来西亚雪兰莪建成一座规模宏大的冼太庙,并派专人到高州冼太庙引导香火回雪兰莪,借以寄托华侨华人对冼夫人的崇敬之情。
2000年2月20日下午,*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视察高州,瞻仰冼夫人庙,称赞当年冼夫人坚持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精神。她力排阻力,不搞分裂,增强民族团结,让岭南人民安居乐业,其功不可没,至今仍是我辈和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
广东人的智慧,竟是由这样一位奇女子开启;广东人的高瞻远瞩,竟源自这样一位巾帼英雄。
。。
慧能六祖:(1)
他常常双眼微闭,似睡非睡,而他脑*亮,洞察世上“本来无一物”
(一)
一个目不识丁的广东新兴县乡下苦孩子,喜欢《金刚经》,辞别老母千里迢迢往巍州黄梅求法。
见禅宗五祖。
五祖问:“你是哪里人,来这里寻找什么东西?”
慧能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爬山涉水来这里,是来拜谒大师学法,不寻求什么东西。”
五祖问:“你是岭南人,属于未开化的獦獠人,哪得求法成佛呢?”
慧能答:“人虽有分南北,佛性却无分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什么差别呢?”
五祖觉得惊奇,这身着布衣,未与剃度的俗家小青年,似乎像老僧一样深懂佛理,且语藏禅,本想再予以试问,但见众弟子均在左右,便作罢,暂令慧能跟众人做杂务去。慧能被安排到厨房劈柴捣米。
一日,五祖悄悄把慧能召去。说:“那天,我听你说的话有见地,怕别人妒忌,故不再谈下去,你知我的意思吗?”
慧能答:“弟子也知吾师的含意,也就不敢再亲近了。”
一日,五祖又把众弟子召至跟前,对大家说:“你们各自凭你们对佛法的领悟和自己的佛性,各作一偈,拿来给我。如果谁的偈语作得好,真心悟出禅意,我就把衣钵传给谁,成为六祖。”
教授师神秀,修炼多年,学得佛法,按辈序是该由他来接衣钵的,众弟子也认为非他莫属,也知偈语怎样写也不会超过他,也就玩耍去,不劳费心机。
神秀寻思:众人都不呈上偈语,因为我是教授师,不敢潜越。我必作偈语,呈给师父。如不呈上,师父哪知我的悟性深浅?我呈上偈语的意思,一方面看,是求法的善意,而另一方面看,呈偈语就是要图六祖的位,这不就是凡人的庸俗所为,等于图谋夺圣位?大难大难!
神秀思虑再三,还是作了偈语,数次要呈上,行至五祖堂前,都心中恍惚,遍身流汗,不敢呈上。前后四天,到了堂前十三次都不敢呈上。最后,神秀想出一法,把偈语写在众人必经的走廊壁上。偈语曰:
身似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五祖知识,三更时把神秀叫去,道:“你这偈语还未见本性,悟不出佛法真谛,你回去再作一偈上来。如果入得门,这衣钵就传给你。”
神秀回去,思虑数日,仍无法作出偈语。心中恍惚,犹如梦中,行生不乐。
过了二日,慧能听有人在朗诵此偈,自觉此偈未见本性。于是,他默思良久,根据此偈大意,央人代书,随之朗出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众人深觉惊奇,也无不嗟讶:“真奇怪呀,真不能以貌取人啊,莫非他是肉身菩萨?”
这回惊动了五祖弘忍,他来到了南廊,见此偈,惊喜交加,怕别人妒忌,遂脱了布鞋把偈擦去。便道:“亦未见本性!”在场众僧信以为真,便散了。
隔日,五祖悄悄来到碓坊,见到了慧能,用拐杖击碓三下而去。
当晚三更,慧能来到五祖处受法,人尽不知。五祖受法毕,把衣钵传给了慧能,曰:“你就是六祖了,要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有偈曰‘有情水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当下,五祖连夜送慧能出寺,一直送到江边渡口,叮嘱他非到必要的时机,不要把自己是禅宗六祖的身份讲出来,免得引起争夺。
慧能六祖:(2)
慧能泣别五祖,又回到广东。为躲藏“物色”加害,他在四会一带的猎人中藏匿了整整十五年,直到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才公开露面。
这年的正月初八,慧能来到广州法胜寺(今光孝寺)。一日,一阵风把寺庙的旗幡吹得飘扬起来。有两个和尚便争论起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慧能在一旁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呢!”慧能的说法,令众僧大为惊叹,引起法胜寺住持印宗法师的注意。不久,印宗法师为慧能剃了度,便召集高僧名师为慧能举行了隆重的授戒仪式。
次年春,慧能离开法胜寺,北上到南华寺开山传法,前来送行的有一千多人。在南华寺,六祖慧能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其间,韶州刺史韦璩也常请他到城里的开元寺(现更名为大梵寺)讲经。慧能的言行后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法宝坛经》。在佛教中,只有佛祖释迦牟尼的说法、行为记录能被称为“经”,而一个宗派祖言行录也被称为“经”的,慧能是绝无仅有的一个。
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慧能圆寂于家乡新兴县的国恩寺,享年76岁。次年六祖真身迁回曹溪,供奉在灵照塔中。慧能生前就深得朝廷的恩宠。女皇武则天曾为“表朕之精诚”,送水晶钵盂、磨衲袈裟、白毡给他。慧能去世后,更是名位加身。唐宪宗追谥他为“大鉴禅师”,宋太宗又加谥为“大鉴真空禅师”,仁宗再加谥为“大鉴真空普觉禅师”,最后神宗再加谥为“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大文学家均为他撰写过长篇碑文,以纪念他的事迹。
(二)
20世纪以来,带着东方恬静乐观精神的佛禅走向了西方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禅王在德、法、美等国大发展。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慧能,并列这“东方三圣人”。
慧能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我以为,乃二字:悟、无。
悟,含悟性和顿性。“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古尊宿语录》卷三十二),这就是说人与外部世界的“无差别境界”不是言语所能表达,只有靠人自己经验才能体会。
悟性即人本身头脑对事物的反应程度,同样一件事情,一道难题,悟性强的一眼就洞察事物的本质,事物的要害,悟性差的想了三天三夜,甚至一辈子也难以相通。人之所以有聪明与愚蠢之分,有天才与庸才之分,有优生与劣生之分,就在于这悟性上。
悟性大部分应是先天而来的。有遗传的基因,也有的是后天长成的,是所谓“聪明来自实践”。如果先天的遗传基因好,加上后天磨砺达到了火候,那他(她)的悟性就会更好。
书本是前人知识和经验的总结,通过读书可以免走弯路,从前人的实践经验中尝到了知识,使自己变得聪明。但如果读书不求甚解,只求应试,那么,就很难使人变得聪明。为什么有许多书呆子,书越读越傻乎,或许原因就在于这里。
慧能他目不识丁,他只听人家念《金刚经》,就能悟出佛性,悟出经里的真谛,比念了一辈子经的老僧悟性强了不知多少倍,你能不说他是天才吗?
慧能当时并没读多少书,但不能说他不学习。读书和学习是两码事。他三岁丧父,随母生活,稍大上山打柴,孤儿寡母,其苦难言。心想读书,哪有钱供读书。或他父昔乃官员,前生遗留了书香基因;再加他母口授人生知识,日间生活于广东新兴家乡环境,山明水秀的大自然风光,淳朴的岭南风俗,故陶冶出他的灵性,且在乡间邻里百姓中也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知识。其实,佛性在百姓中到处都有。尤其岭南一带,念经颂佛在唐代已十分风盛。耳濡目染,小慧能早已佛化,于是,当听到《金刚经》之后,他的“顿悟”也是十分自然的事。
慧能六祖:(3)
至于这个“无”字,则是慧能胜神秀一筹胜出六祖的要诀,也是慧能这南派禅宗思想的集中体现。慧能名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四句诗中,第一、四句就先后二个“无”;第二句有一个“非”,也是“无”;第四句中的一个“何”带出一个反问也是“无”。句句均“无”。
神秀的偈语本也属偈的上品,但在五祖眼中还被认为并非至上。因为他悟出的只是一个“洁”字,并没达到“无”的境界。“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把人的身比喻为“菩提树”,把人的心比喻为“明镜台”,要时时拂拭,不要染上尘埃。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身心洁净,不染尘世的灰尘,成为至高至上的出世之人。
这不够,远远不够!慧能一语惊人:“菩提并非树”,菩提是佛树本就不是树,是佛的化身。“明镜亦非台”,既是佛镜,并非普通的镜台。镜在心中,心领神会,焉是一般俗镜,是无形的镜。因此“本来无一物”,什么都没有,“何处惹尘埃”,哪里会有尘埃沾染呢?“无”什么都“无”。“无”即是“空”,空空如也,心中无物,一切皆空。尘埃从何而来?这就是佛性的真谛!
佛性也,万物皆空。物欲、*皆无,就是连肉身也非自己所有。树也,镜台也,尘埃也,都是空的,这是洒脱的境界。这才是五祖所赞赏的境界,才是佛家所追求的境界。于是禅宗六祖非慧能莫属。
其实,慧能的“悟”,并非仅仅在“菩提并非树”偈上之悟。五祖初见他时,就觉得他的话语禅机深藏,并非等闲之辈。五祖问他从岭南而来,要来求取什么?他答不求取什么,只求“作佛”。五祖又问他,你们岭南人原是蛮荒之地,属未开化的人,哪能“作佛”?他答曰:“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分南北”。这就令五祖大为吃惊,这该是可托衣钵的人了。
当慧能受法和得到五祖传予的衣钵返回广东,在四化一带的猎人中藏匿了整整十五年之后,出山来到法胜寺时,见到因风扬起寺庙的旗幡,两个和尚在争论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时,慧能说“既非风动,也非幡动,仁者心动耳”。慧能的说法,令众僧大为惊叹,引起印宗大师的关注和尊敬。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心动。正是“菩提并非树”偈语的诠注和演绎。主要还是“无”的禅宗思想,本来旗幡明明在动,两个和尚也不是瞎子,只是争个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而已。而好个慧能,却避开客观存在的旗幡动,来到心动。心即是人的意识。因你意识它动,它就动。你若意识它不动,它就不动。似乎是意识决定存在,违反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是禅宗要的就是这一点: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不管客观环境如何变化,你都要处世不变,视物为“无”,一切皆空,你就能成为一个大彻大悟之人。
慧能创立禅宗是佛教史上一件空前大改革,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第一,他大胆破除佛祖的权威,不承认有所谓外在的佛。第二,他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这与儒家“我皆可为尧舜”的性善论相通。慧能之后,禅宗更进一步向儒家靠拢,竭力与儒家的以教悌为人之本的伦理学说相调和,写了大量论教的着作,从而促使了佛教的进一步儒学。他不但主张人人都可以成佛,而且主张不用背诵佛经,不需累世修行,只要认识本心,就能面佛,即所谓“顿悟成佛”,从而不但迎合了上层统治者和士大夫的需要,而且也为下层人民信佛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第三,他在宣传“顿悟成佛”的同时,还提介自由任运的生活方式,促使禅宗生活的平民化、世俗化。慧能的三传弟子怀海禅师,更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宗佛,并将这一宗佛写进了《百丈清规》,从而对后世禅寺的建设及其劳动自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