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文化人的人情脉络-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赶上上海中华电影学校招生,她就报考了这所学校。半年后结业,进入大中华影片公司,开始了演艺生涯。当时的演艺人员都不用本名,为了叫得响亮和带有艺术韵味,她就给自己取了个“胡蝶”的艺名。
  胡蝶进入电影界之初,在友联和天一电影公司,但都未受到重视。直到1928年天一公司拍摄《蒋老五殉情记》时,她饰演片中的一个*,才有了“小荷崭露尖尖角”的机会。因为这部影片是根据郑正秋的话剧改编的,公演时就邀请郑正秋去观赏。郑正秋对片中饰演*的胡蝶,很感兴趣,觉得她天生丽质,感情丰富,很喜欢这个年轻演员。看完电影,他与张石川联系,告诉他天一公司有个叫胡蝶的女演员,很有才气,并说:“咱们准备投拍的《白云塔》要是有这样的旦角,一定能卖座。”张石川对郑正秋一向是言听计从,于是就找到天一公司的老板邵醉翁,凭着老朋友的关系,要借用胡蝶拍戏。同时他还找到胡蝶面谈,以月薪两千块大洋的重金诱惑,将胡蝶挖到明星公司做签约演员。
  胡蝶在《白云塔》里饰演凤子一角,她根据郑正秋的启发,细心琢磨角色心理,很好地完成了这个角色的创造,郑正秋和张石川都很满意,觉得她能体会导演的创作意图,遂将胡蝶列入与张织云、杨耐梅、宣景琳等齐名的明星公司的“新四大名旦”之首。
  郑正秋为了培养胡蝶,开始为胡蝶量身定做,编写适合胡蝶演出的剧本,仅在1928年这一年,郑正秋就为胡蝶创作了《大侠复仇记》、《女侦探》、《侠女救夫人》、《黄陆之爱》等四部影片,更为展示胡蝶的艺术才华提供了用武之地。因此,胡蝶总是称郑正秋为郑先生,她说:“我进入‘明星’后,很得郑正秋、张石川的教导,不仅在艺术修养上,在各个方面得益也不少。”
  1932年3月卓别林到上海访问,在会见电影界的朋友时,郑正秋德高望重,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是,郑正秋却举荐了胡蝶作为中国电影界的代表会见了卓别林。胡蝶与卓别林相处了一个下午,收获很大,卓别林也很满意。郑正秋对胡蝶的器重,开阔了她的眼界,也提高了她的知名度。
  1933年1月1日,供职于《新闻报》的资深编辑陈蝶衣以业余时间创办了小报《明星日报》,为了打开局面,扩大影响,陈蝶衣与《大晶报》创办人冯梦云、《铁报》社长毛子佩商量,打算仿效欧美报刊选举电影皇后的先例,在创刊号发起选举“电影皇后”的活动。陈蝶衣别出心裁的设想,得到了冯梦云、毛子佩的赞同,于是由他们三人组成“电影皇后选举大会筹备委员会”。由上海《明星日报》发起,在电影界开展选举电影皇后活动。经过两个月的投票,于2月28日晚上,《明星日报》社在静安寺路大沪跳舞场揭晓选举结果。到会的有上海名流、电影界代表和著名律师等四十余人。在律师监督下检票,结果明星公司的胡蝶得21334票,天一公司的陈玉梅得10028票,联华公司的阮玲玉得7290票,胡蝶以多数票当选为电影皇后。
  1935年2月,苏联在莫斯科举行国际电影展览会,邀请中国电影代表团出席,并特地邀请胡蝶莅临。会后她又应邀去德、法、英、意等国考察。在7月代表团回到上海时,郑正秋抱病到外滩码头迎接。胡蝶见到郑正秋,快步走到他面前,左手挽着未婚夫潘有声,右手就伸向郑正秋,在大家的欢迎声中离开码头。这天晚上,胡蝶不顾与未婚夫的别离数月缱绻深情,到郑正秋的家里看望抱病的恩师。他们谈了好久,胡蝶后来写道:“郑先生还对我说过这样的话,大意是经过这次出国访问,观众对你的期望更高了,必须在艺术上有所创新,才能不负众望。我自己也怀着兢兢业业的心情准备迎接新的挑战,连婚期也推迟了。”几天后,郑正秋不幸去世,胡蝶悲痛不已,在送葬那天,胡蝶亲自扶灵柩送行,一直送到墓地下葬。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悉心呵护青年才俊:胡适与杨振宁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原籍安徽凤阳,于1922年9月22日出生在合肥市。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曾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是我国第一代数学博士,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与当时担任北大校长的胡适过从甚密。
  1949年初,杨武之搭乘到北平接胡适和梅贻琦的专机到上海时,曾拜胡适多多留意,给儿子的婚事帮帮忙。不久,胡适到美国后,杨振宁已经与杜智礼女士结了婚。胡适对这对夫妻很满意,曾多次到他们家做客。
  1956年下半年,杨振宁、李政道和吴健雄合作,完成了宇称不守恒定律。胡适对他们的研究成果非常重视,在台湾中央研究院酝酿院士候选人时,他给院长朱家骅写信,提议杨振宁、李政道为候选人。他还联络科学界的权威人士共同提名,并建议适当延展提名截止日期,以便从容补办提名手续。
  1957年初,杨振宁应邀到瑞士讲学,他父亲杨武之奉周恩来之命到日内瓦看望了他。这件事引起了台湾军统特务的注意。胡适得知后,给一位朋友写信,请他转告特务头子郑介民,“切不可轻信小报告,使忠贞之士感到不安”,“这些人是国家的瑰宝,国家应该完全信赖他们,不必多疑自扰”。在1957年10月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蒋介石给胡适写信,让他转达祝贺并希望他们回台讲演。对此,胡适婉辞拒绝了蒋介石的“盛意”。其实,胡适并不是故意违背蒋介石的心意,而是出于对青年才俊的爱护与保护,不希望他们被卷进政治的旋流之中。
  1958年4月胡适回到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院士会议,审查通过了14名院士,物理学界就有胡适极力举荐的杨振宁、李政道和吴健雄等人。接着,胡适提出设立“国家客座教授”的建议,以便延请国外的中国学人回国作短期讲学。吴大猷、杨振宁等学人都作为延请之列。
   。。

热心编辑与“鬼才作家”:施蛰存与穆时英
新感觉派小说是日本在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20世纪30年代,经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作家的身体力行,我国的新感觉派小说也发展起来。
  1928年他们创办了旨在介绍日本新感觉派作品的杂志《无轨列车》,但只出版了8期,就被国民党政府查封。后来,刘呐鸥自己掏钱先后办“第一线书店”和“水沫书店”,并创办《新文艺》月刊,由施蛰存主编,他就是这时候认识穆时英的。
  有一天,还在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读书的穆时英风尘仆仆地来到水沫书店,见到施蛰存,拿出自己的小说手稿《黑旋风》,请求批评指导。这篇小说经施蛰存稍加修润后发表在《新文艺》上,接着,施蛰存又为他发表了小说《咱们的世界》,那时穆时英才17岁。他年轻有为,受到施蛰存的重视。在交往中,施蛰存发现穆时英虽然学习成绩不好,古文基础不足,但他相当聪明,无论学什么,一学就会。他就鼓励穆时英积极地进行创作实践。不久,穆时英又送来了小说《南北极》,施蛰存就将这篇小说推荐给《小说月报》发表,穆时英由此一举成名。因其年少多产而又风格独特,被称作“鬼才作家”。
  1932年5月,应现代书局的邀请,施蛰存开始主编《现代》杂志,承续了《无轨列车》的编辑思想,成为新感觉派作家的一个阵地。在《现代》创刊号上发表了穆时英《公墓》,并作为头条刊出,还发表了施蛰存、杜衡的评介文章。这种安排更加激发了穆时英的创作热情,也进一步确定了他新感觉派作家的健将地位。此后,他相继出版的小说集有《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等。他与刘呐鸥、施蛰存等共同形成了中国文坛上的新感觉派,穆时英则被后人誉为“新感觉派圣手”。围绕这个杂志,一个思想驳杂,以解剖畸形都市文化、另辟蹊径的艺术探索为其特征的“现代”小说流派便羽翼丰满,在现代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力。
  穆时英自《南北极》、《公墓》一炮打响后,施蛰存在《现代》杂志每期都为穆时英发表一篇小说,良友图书公司也相继出版他的《被当作消遣品的男人》、《黑牡丹》等小说集,稿费收入丰厚,生活得非常富裕。这时,名利双收的穆时英很快就堕落起来。经常出入舞厅、电影院、赌场。日复一日,以致无法自拔。此后,穆时英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作品面世。
  1935年施蜇存退出《现代》编辑部,穆时英的作品渐渐无处发表,卖文谋生变得十分困难,以前的积蓄也几乎被他挥霍殆尽。从此,他那辉煌而又短暂的文学生涯便被消磨了。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徐志摩与沈从文
1923年沈从文独闯北平,本来是想进入大学深造,可是他只是高小毕业,大学的门自然不会向他打开,只好在北大旁听,开始自学。到1925年,沈从文的生活陷入困境,只好四处投稿,挣稿费来维持生活。
  当时徐志摩正担任《晨报·副刊》主编,他几乎隔三差五地收到署名“休芸芸”的稿件,而且有的写得相当不错,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很是欣赏,就陆续编发了他的一些散文、诗歌、小说。其中有一篇《市集》在《燕大周刊》上发表后,沈从文又投给了《晨报·副刊》。徐志摩很欣赏这篇散文,他写了篇《志摩的欣赏》附在文后,称赞沈从文这篇散文:“这是多美丽多生动的一幅乡村画。作者的笔真像是梦里的一只小艇,在波纹瘦鳒的梦河里荡着,处处有著落,却又处处不留痕迹。这般作品不是写成的,是‘想成’的。给这类的作者,批评是多余的,因为他自己的想象就是最不放松的不出声的批评者。奖励也是多余的,因为春草的发育,云雀的放歌,都是用不着人们的奖励的。”徐志摩的点评,无疑将沈从文作为一个文学新人正式推出了。不过,有位读者发现这篇《市集》是作者的一稿两投,就对《晨报·副刊》提出批评。沈从文闻讯马上向徐志摩解释和道歉,并表示从此不再用“休芸芸”的笔名,开始用沈从文的名字发表作品,目的是“就让他永久是两个不同的人名吧”!可是,徐志摩并不在乎这些,他对沈从文说:“不碍事,算是我们副刊转载的,也就罢了。”
  这件一稿两投的事件,并没有影响徐志摩与沈从文的关系,他还多次带着沈从文参加诗歌朗诵会和各种文艺活动,让沈从文结识了朱湘、刘梦苇、饶孟侃等抒情诗人,使得这个只发表了一些散文和小说的沈从文进入了“新月派”作家群。
  1928年,沈从文的生活又陷入困境,他给徐志摩写信表示,想到上海美专去跟刘海粟学画画,徐志摩却劝他说:“还念什么书,去教书吧!”当时,胡适正在上海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徐志摩就给胡适写信举荐沈从文去教书。胡适同意聘用沈从文为中国公学讲师,主讲大学部一年级现代文学选修课。
  1931年的暑假后,徐志摩又推荐沈从文到山东青岛大学任教。这一年的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沈从文悲恸万分。他撰文悼念师友徐志摩时写道:“志摩先生的突然死亡,深一层次体验到生命的脆弱倏忽,自然使我感到分外沉重。觉得相熟不过五六年的志摩先生,对我工作的鼓励和赞赏所产生的深刻作用,再无别一个师友能够代替。”沈从文对徐志摩的奖掖、举荐之恩是难以忘怀的。正是徐志摩的扶助,使沈从文得以立足于文坛;也正是徐志摩的举荐,使沈从文这个只有高小文凭的人,登上了高等学府的教坛。
  

鼓励与举荐:老舍与许地山
许地山是现代作家、著名学者。1917年入燕京大学,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许地山是基督教徒,经常在礼拜日到教堂做义工。此时的老舍是个小学教师,于1922年受洗入基督教,也常去做义工。两人因此相识,许地山说话直爽,尤其是爱说笑话,“村的雅的都有”,这就使老舍感到他平易近人,所以和他成了很好的朋友。
  做义工期间,老舍为了提高英文水准,到燕京大学跟埃文斯教授学习英文。埃文斯是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校外考官,对老舍的印象颇佳,举荐他为东方学院教师。这样,25岁的老舍,便于1924年9月,来到伦敦任教。
  这之前许地山已经来到英国研究宗教比较学,两人在伦敦住在一起,在一起谈佛学,谈文学,对老舍的启发很大。
  老舍在东方学院的酬金是每年250镑,每月仅有20镑,生活是较为艰苦的。他还要给母亲寄些生活费用,这就显得更为拮据了。老舍心情不好,就埋头在小说堆里,广泛阅读英文名著,到后来自己也觉得手痒痒的,想试试身手。
  许地山见老舍迷上了小说,就鼓励他写。在许地山的影响和鼓励下,1925年老舍用3便士一本的学生练习本写成了《老张的哲学》。许地山对这部小说大为称许,认为老舍写得非常幽默诙谐,便将这部小说推荐给上海的郑振铎,发表在《小说月报》上。从此老舍一发而不可收,接二连三地发表了长篇《赵子曰》、《二马》等作品,成为五四时期长篇小说创作最为光彩的明星。
  

生活无着时的援手:冯铿与马宁
“左联”作家马宁,原名黄振春,1909年生于福建龙岩。在厦门集美师范读书时,参与地下党领导的*,被开除学籍。不久他流亡到汕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读到郭沫若的《革命与文学》等文章,激发了他从事文学革命的思想,1927年春他只身到上海拜会郭沫若。但因郭沫若参加北伐,未能如愿。后经创造社同仁的介绍,到上海大学学习。上海大学被查封后,马宁生活无着,在艰难的环境里开始创作小说。
  1930年初春,他找到一位同乡,借了一块大洋,将它兑换成铜板,分摊为每天十八个铜板的生活费,开始了他的中篇小说《铁恋》的创作。小说写的是以海陆丰农民暴动为背景的爱情故事。在《铁恋》将近脱稿时,他的生活费所剩无几,就给南强书局写了封求援信,意思是说,小说交稿的第二天,就预付部分稿酬。当他写完这部小说之后,身上只有一个铜板了,只得用白水充饥。他将小说初稿交给南强书局。第二天就通知他去领稿酬。事后他才知道是书局特约编辑冯铿审阅了他的书稿,决定出版的。
  《铁恋》出版后,冯铿约见他。冯铿直率地说:“我第一次见到你的名字是在《乐群》杂志上,你在那篇《通讯》,称共产党是‘新的太阳’,我觉得很有新意。”或许是这种新颖的提法,使冯铿很快就拍板出版他的小说的。不久,他又认识了钱杏村(阿英),在《铁恋》出版后,钱杏村还介绍他加入了“左联”。
  马宁加入“左联”后,与冯铿见面的机会就多了。他曾将闽西苏区的见闻,介绍给冯铿听,冯铿很感兴趣地说:“你有亲身经历,怎么不写苏区呢?”马宁在她的鼓励下,以《苏维埃随笔》为总标题,写了20篇散文,发表在李伟森主编的《红旗日报》上。由此马宁又认识了李伟森,并经他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单身汉租赁房屋十分困难。马宁找到一个亭子间,可是房主不租给单身汉。冯铿得知后,就装成马宁的家属,帮助他租下了房子,为马宁解决了难题。
  冯铿牺牲后,马宁写了《记冯铿同志》一文,称冯铿是他的救命恩人和革命的指路人。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何必低首求同群”:陈师曾与齐白石
陈师曾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中国画家。原名陈衡恪,号朽道人,后更名为陈师曾。1876年3月出生于湖南凤凰县。他六岁开始学画,跟随其祖父陈宝箴和父亲陈散原在湖南时,曾得到长沙书画界名流的指点,使得他的艺术天分得以开掘,显现出非凡的造诣。陈师曾还是大画师吴昌硕的高足,得到过吴昌硕的亲传。他的大写意花卉画,笔势雄健,气魄雄伟,设色瑰丽,颇具吴昌硕的风采。
  1902年陈师曾带着三弟陈寅恪东渡日本,先后在弘文学院和东京美术专科学校求学,1909年回国后,先后在江西、江苏、湖南的教育界任职。从1914年起,开始在北平从事图书编辑工作和在北平国立高师教授图画。
  1917年的夏天,齐白石应老朋友樊樊山的邀请第二次到北京卖画,住在法源寺的藏经楼。一天,齐白石正在伏案作画,忽然进来一个30多岁的人。他自报家门说:“我是陈师曾。从书画店见到你的刻印和画作,才知道你来北京了,特地来看看你。”当年,齐白石到京城卖画,没能得到书画界的认可,甚至有的画家还很瞧不起这个木匠出身的画家。可是陈师曾仔细地看了齐白石的几幅画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