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文化人的人情脉络-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舳⑼跞嗣馈⒗枥蚶颉⒅荑取@枥蚶虮臼窃缙诠膊吃鼻撤傻囊殴虑栎瑁锖航桓杞蹶透а枥蚶颉T诶杞蹶偷南ば暮腔び肱嘌拢晌髟赂栉柰庞胪跞嗣馈⒀α嵯伞⒑掌朊摹八拇筇焱酢敝弧:罄此孀趴谷站韧鲈硕目梗舳冉饺耸坷肟髟赂栉柰牛旒皇钡母栉柰趴疾饺肓讼缕侣贰1932年他接受田汉的建议,离开上海,回到长沙。他又重操旧业,在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继续做音乐教材的编写工作。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二十几首抗日歌曲。抗战全面爆发后,他来到重庆参加进步文艺活动,担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的编导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音乐师,直到1967年病逝。
  黎氏兄弟老三叫黎锦曜,生于1895年,读大学时攻读采矿专业,曾任矿学社主事和《中华矿学杂志》主编。解放后回到湖南担任省工业厅高级工程师。1953年响应中央的号召到海南岛探矿时不幸病故。
  老四叫黎锦纾,生于1898年,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湖南省教育厅厅长,1954年调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同年病逝于北京。
  老五叫黎锦炯,生于1901年,1927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造桥工程系。毕业后在京奉铁路担任主任工程师。1894年由詹天佑设计修建的滦河大桥,到30年代已经严重老化。在1936年决定重修滦河大桥新桥时,比利时人承担设计和建设的费用很高。他却主动请缨担任当新桥的设计和建设。经过艰苦努力,他与其他桥梁专家一起完成了滦河新桥的设计和建筑工作。抗战胜利后,他来到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担任解放区铁路局副局长,主持修复了京张铁路的康庄大桥。新中国成立后在铁道部担任总工程师。从1965年开始,他就拟订修筑西藏铁路的计划,但因1981年病逝而未能如愿。
  老六黎锦明,生于1905年,是位作家。他毕业于北京师大英语系,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1926年他在广东海丰地区从事农*动的文教宣传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他到上海投奔哥哥黎锦晖和黎锦光,并完成了中篇小说《尘影》的创作。这是较早反映党领导的农*动的文艺作品,曾经得到鲁迅的好评。30年代初,曾在北平中国大学、保定河北大学和浙江大学担任讲师和教授。抗战爆发后,他回到湖南从事教育和抗战宣传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湖南文联委员和湖南政府委员。他的一生中出版短篇小说集11部,中篇小说四部,还在翻译外国文学和理论研究上做出了贡献。
  黎氏老七是黎锦光,见本书《黎锦光——李香兰》。
  黎氏最小的弟弟黎锦扬是位华裔作家,生于1917年。在他六岁时,大哥黎锦熙将他接到北平,让他与他的侄儿侄女一起读书。在读汇文中学时开始对西洋文化产生兴趣。20世纪40年代初,他到重庆投奔大哥黎锦熙,大哥随即送他到美国,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比较文学。毕业后在加州的一所陆军语言学校教中文。教学之余,于1956年他根据自己在美国的经历写成小说《花鼓歌》,出版后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很快就被一个电影制片商以五万美元买断了版权。从而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亚裔的畅销书作家。
  

未了的姑侄情:汪静之与曹诚英
著名湖畔诗人汪静之与胡适的红颜知己曹诚英都是安徽绩溪人,也都出生于1902年。
  汪静之出生于茶商家庭,家境殷实,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富户。当年流行爱好做亲的风俗,汪家与乡里富户曹家,关系不错,常有往来,而且家境实力相当,门当户对。双方家长就相约指腹为婚:若汪家生了儿子,曹家生了女儿,或者相反,就结为亲家,以便延续两家的友谊。结果,汪家生了儿子汪静之,曹家生了女儿曹秋艳(又名初菊)。这就自然而然地将他们定下了终身。由于汪曹两家往来较多,汪静之与曹秋艳也经常有在一起玩的机会,他们可谓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不料曹秋艳自幼身体不好,经常患病,虽然她的父母到处求医,为女儿治病,但也没有挽救了女儿的生命,在她12岁时,还没有来得及享受人间的美好和未婚夫的温馨,就过早地离开了人间。
  在曹家,与曹秋艳同龄的还有一位与她祖父同父异母生的小姑母,这就是曹诚英。每逢汪静之到曹家时,经常在一起玩的小伙伴中,除了曹秋艳之外,还有曹诚英,因此汪静之与曹诚英也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伙伴,不过长大后,他们则以姑母相称。
  1918年汪静之到屯溪安徽茶务学校读书,开始接触新文学。或许是青春的躁动,他写了首情诗寄给曹诚英,表达了他对曹诚英的爱慕之情。虽说曹诚英对这个小伙伴的印象不错,但在当年,她也是被指腹为婚者,不敢超越雷池一步,就以辈分不同而婉辞拒绝了。在这一年,16岁的曹诚英与指腹为婚的乡里富户之子胡冠英举行了婚礼。婚后进入杭州第一女子师范读书。
  1919年夏天,汪静之考取了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虽然不能与心上人曹诚英结为伴侣,哪怕是常与她会面,也是精神上的最大的安慰。敏感的曹诚英意识到了汪静之的思想动机,就想为他介绍个女朋友,来分散他的纠缠。于是,每逢汪静之与曹诚英约会时,她都带一位女同学一起来,以便给他们搭搭桥。不料汪静之个头矮小,几个女同学都看不上他。
  这时的汪静之经常发表诗歌,在1922年还与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等人组成湖畔诗社,成为诗坛上享有盛名的“湖畔诗人”。他们以创*情诗为主,在现代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曾得到过鲁迅、胡适等新文化先驱者的赞许。这顶诗人的桂冠,终于使他赢得了爱情。曹诚英经过几次为他搭桥失败后,她仍然关心着这位小侄子,又为他物色了一位叫符竹因的同学。本来符竹因也是嫌汪静之个头矮小的,但是她很欣赏他的创作才华,很喜欢他的诗歌,就答应交往。符竹因貌美异常,端庄贤淑,汪静之为之倾倒,全身心地追求她,他的爱情诗集《蕙的风》,就是为符竹因写的情诗。这对情侣终于在1924年结为伉俪。
  1922年曹诚英与胡冠英离婚后,在一次汪静之请她聚餐时,她情绪亢奋,饮酒过多,终于向汪静之吐露心声:“离婚后,真想答应你的求爱,一想到你和竹因,我不能夺人所爱。”这句酒后吐的真言,道出了曹诚英的心声。不过,曹诚英的心,半年后就被胡适所截获,在杭州烟霞洞与胡适坠入情网。她与汪静之的关系仍然是长辈与幼辈的关系。1930年曹诚英在南京东南大学读书时,汪静之途经南京去看望她,她的屋里只有一张床,曹诚英以长辈的口吻说:“你睡这头,我睡那头,你给我暖脚吧!”他们丝毫没有产生杂念,汪静之对这位姑母一直是很尊敬的。
  新中国成立后,高校院校调整时,曹诚英被分配到沈阳农学院任教。1958年退休后,回到安徽绩溪定居。“*”开始后,她的身体日渐衰弱,她到杭州的汪静之处,将自己的日记、书信等资料集成一包交给汪静之保管,并且嘱咐汪静之在她死后焚毁。后来有人向汪静之问起这包资料,汪老说:“1973年我得到曹诚英的噩耗后,就按着她的嘱托,烧毁了。”曾有人怀疑这包资料没有烧毁,完全是出于杜撰。试想,在那个大革文化命的年代,谁会有勇气保存这些资料呢!汪静之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更不会有远见舍命保留的,除非那些八代赤贫的无产者才会有这样的勇气!
  

子承父业的小说家:陈蝶仙与陈小蝶
陈蝶仙是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著名鸳鸯蝴蝶派小说家,也是“无敌”牌牙粉的创始人。
  陈蝶仙本名陈嵩寿,字栩园,又字蝶仙,别号天虚我生。1879年出生在浙江杭州的一个中医家庭。从小天资聪慧,饱读诗书,曾考取晚清贡生。曾做过幕僚,当过监狱工艺指导员,还在浙江镇海县当过知事。1912年他到慈溪访友时,发现海边到处是渔民扔掉的乌贼鱼骨。他认为这种鱼骨可用来制作牙粉,就给上级打报告,申请经费制作牙粉,以便与充斥市场的日本牙粉竞争。不料上级误会他是想趁机发财,严词拒绝。为此,他愤而辞职,来到上海,经好友王纯根的举荐,当了《申报·自由谈》的主笔。
  早在18岁时,陈蝶仙便受《红楼梦》启发,创作了长篇小说《泪珠缘》。这部描写儿女情长,家事纠葛的小说使人耳目一新,印行后风靡一时。在《申报·自由谈》任职期间,他开始在王纯根主编的《礼拜六》上,发表长篇小说《孽海疑云》。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相继出版了《满园花》、《郁金香》、《新官场现形记》、《新泪珠缘》等十多部小说。这些小说语言文白相间,大都写才子佳人相悦相恋,柳荫湖畔,像一对蝴蝶,一对鸳鸯一样分拆不开的故事,属于典型的鸳鸯蝴蝶派小说。这种小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夕,具有承前启后的文学意义。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妄图灭亡我国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无限愤慨,掀起了全国性的抵制日货运动。陈蝶仙此时在上海立足稳定,也有了一定财力,制造牙粉抵制日货的想法又萌生起来。1918年他放弃了《申报·自由谈》的工作,成立家庭工业社,依靠在监狱担任工艺指导员时学得的新知识,继续研制牙粉。经过反复的试验和多方的努力,终于研制成功,取名 “无敌牌”在包装上还特地标明“中华国产”,这种牙粉很快就打开了市场,成为我国牙粉的驰名商标,大长了国人的志气。
  陈蝶仙的长子陈小蝶,不仅是赓续父亲未竟事业的继承人,在文学创作上也不让乃父。父子二人曾合作创作了《弃儿》、《二城风雨录》、《嫣红劫》、《柳暗花明》等共11部长篇小说,其中的《柳暗花明》还被上海明星电影公司拍成电影。他自己独自撰写了《塔语斜阳》、《香草美人》等小说,内容风格上都沿袭其父的鸳鸯蝴蝶派传统。此外,他在绘画理论研究及诗文方面也很有造诣,出版有多种论著。
  上海“一·二八”淞沪战争之后,陈蝶仙经营的家庭工业社遭到毁灭性破坏。他面对打击并不气馁,带着儿子陈小蝶到大后方云南、四川继续办厂。到1939年陈蝶仙积劳成疾,由陈小蝶陪伴返回上海,第二年就病逝了。此后陈小蝶无力力挽狂澜,父亲开创的实业逐渐萎缩。后来他在杭州开了一家饭店,根据当年的电影著名女明星胡蝶和徐来的名字,取名为“蝶来饭店”,在开业那天特地请来胡蝶和徐来剪彩,一时间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新闻。1937年他更名为陈定山,专注于美术事业,曾与吴湖帆、钱瘦铁等画家在上海名噪画坛。1949年初他赴台定居,在台北以作画为生,于1989年病故。
  

父亲劝她不必上大学:林语堂与林太乙
林语堂有三个女儿,二女儿玉如最为机灵聪慧,从小就效仿爸爸写稿。当年文坛发表文章多用笔名,玉如就让爸爸给取个笔名。林语堂给她取了个“无双”的笔名,谓其聪明才智举世无双。可是玉如觉得“无双”不吉利,总是单打一,还能嫁得出去?林语堂经女儿一提醒,觉得是这样。那天他正在翻阅《吕氏春秋》,忽然发现了“太乙”两个字,觉得用作为笔名很不错,就对女儿说:“叫‘太乙’如何?”玉如觉得这个名字很新奇,可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林语堂给她解释说:“你看,《吕氏春秋·大乐》里有‘太乙’这个词,它是指形成天地万物的元气。”出于好奇玉如就接受了这个笔名。
  林语堂很重视对女儿的教育,主张她们从小就多接触社会。女儿们三五岁的时候,林语堂就领她们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文学聚会,好让她们增长见识。那时候,文人聚会都习惯找几个三陪女助兴,称作“叫条子”。林语堂就让女儿们在花名册上画钩,点三陪女。等到三陪姑娘到来时,太乙就说:“你们是我们叫来的。”逗得大家哄堂大笑。在一般人看来,这种行为对孩子们来说多有不雅,可是林语堂却不在乎,他觉得通过这样的事情,能让孩子们分辨出社会的不公来。
  在太乙姐妹小时候,林语堂就鼓励她们写日记,告诉她们写日记不要写成流水账,也不必像作文那样拘泥,平时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就写什么。要紧的是个“真”字,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来。后来赛珍珠读了林太乙幼时的日记说:“从她的文笔和行事观察,都看得出她刚毅的性格;她聪明、活泼,却从不自觉高人一等。”
  1936年林太乙已经10岁了。这一年林语堂携家离开上海到了纽约,不久他们全家又到了欧洲。太乙她们姐妹虽然在外国的中小学读书,可是林语堂总是教她们学习中文,向她们介绍中国文化,为她们打下了厚实的中文基础。在林太乙13岁时,就与姐姐和妹妹一起合写了一本《Our Family》,在美国出版了,后来这本书被译成中文叫《吾家》。在林太乙17岁时,独自创作了英文小说《战潮》。第二年太乙中学毕业时,林语堂劝她不必考大学,父亲对她说:“你已经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和能力,有了这一点,什么学问都可以学得到。”于是林太乙高中毕业后,就以高中的学历应聘到耶鲁大学中文系去当教师了。
  后来林太乙与他父亲一起创办过杂志《天风》,还应邀出任过《读者文摘》的总编辑。她在业余时间孜孜不倦地写作,相继出版了英文小说《金盘街》及《丁香遍野》等三本小说,被译成八种其他文字出版。
  父亲对林太乙的影响,不单单是在文学创作上,更重要的是怎样做人。林语堂常对她说:“孔子所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行为的重要在文字之上。文章做不好没有关系,人却不能做不好。”林太乙不负父望,承继了父亲的事业,在写作和传扬中华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她受联合国文教组委托,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镜花缘》译成英文,在美国、英国出版。
  1988年林太乙提前退休,与丈夫黎明定居美国,专事写作。她除了创作小说之外,还写了《林语堂传》,编纂了《语堂文选》和《语堂幽默文选》,并将林语堂曾经畅销欧美的作品《生活的艺术》重新整理出版。在林语堂的三个女儿中,林太乙最为杰出地承续了林语堂的事业。
   。 想看书来

仕途蹭蹬结金銮:李鸿章与张佩纶
李鸿章与张佩纶的关系,起始于李鸿章与张佩纶之父张印塘的旧交。张印塘是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曾任安徽按察使。1853年太平军大军入皖,李鸿章父子受命回安徽办团练。李鸿章与张印塘是在共同*太平军时结为患难之交的。1854年张印塘与石达开作战期间,病死在徽州,李鸿章出于对老友的怀念,资助张印塘的儿子张佩纶护送父亲灵柩回到河北丰润县。
  张佩纶,字幼樵,号篑斋,生于1848年,河北丰润县大齐坨人。同治十年(1871)进士,27岁时擢升为“侍讲”。张佩纶为人刚直不阿,经常议论时政,上呈奏章,与陈宝琛、张之洞、吴大澂等人合称“清流派”。李鸿章很欣赏张佩纶的才华,张佩纶的庶母病故时,李鸿章也曾资助他白银千两,作为运灵柩回乡安葬和守孝之需。
  在张佩纶故乡守孝期间的1879年,李鸿章邀请张佩纶来到天津充当幕僚。张佩纶同李鸿章的另一幕僚薛福成一起,为天津海防建设出谋划策,讨论了组建海军、修筑铁路和加强天津海防等问题,对李鸿章推行洋务很有启示。1883年张佩纶出任总理衙门大臣,与李鸿章的关系更为密切,经常通信往来,互通消息。当时李鸿章推行洋务遭到守旧派的反对,张佩纶、张之洞和吴大澂等人却极力鼓吹办洋务。清廷最高统治者批准成立海军衙门兼管铁路事务、组成开平铁路公司、收购唐胥铁路、扩修胥各庄到天津的铁路,以及在台湾招商引资,修铁路等举措,都与张佩伦等人的多次上书奏章有直接关系。1884年张佩纶被派往福建办理海疆事务。他到福建时,法国军舰已经进入马尾港停泊。张佩纶与船政大臣何如璋抗法心切,将陆战战法生搬硬套到海战上来,集结战船兵力,冀图孤注一掷而取胜。结果,开战不到半小时,福建水师战船几乎全被法舰击沉。战后,张佩纶遭到弹劾。年仅37岁的张佩纶被遣送察哈尔、张家口充军三年赎罪。
  1888年,张佩纶结束了三年的充军生活,返回天津。正当张佩纶仕途蹭蹬之时,李鸿章再次接纳他为幕僚,主管文书。当时,张佩纶的妻子病逝不久,李鸿章遂将自己的千金李菊藕许配给他。当年,张佩纶40岁,李菊藕22岁。他们婚后住在天津直隶总督府,度过了一段夫妻恩爱,如胶似漆的日子。18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