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文化人的人情脉络-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亲属手足情拒绝后门:丁文江与丁文渊
丁文江26 岁那年从英国留学回国后在上海教书,从此他开始取得个人收入,并立即担负起赡养父母和教育兄弟的义务。他的四弟丁文渊正在德国留学,经济完全靠他负担。
丁文渊先是在瑞士楚里西大学,后来到德国学医。在瑞士的时候,丁文江的同学好友曹梁厦先生任留欧学生监督处的秘书,主动对丁文渊说:“令兄不是有钱的人,不应当让他独自担负你的学费。照你的学历,你可以申请官费。现在*和江苏省的官费都有空额,你不妨写信给文江,要他设法给你办官费。他和留学生监督沈步洲、*次长袁希涛、高等教育司司长秦汾都是老朋友,你又具备资格,你申请一定会被核准的。”丁文渊深知哥哥担负他留学经费的困难,故把曹先生的好意致信其兄丁文江,要他去设法办理官费留学。
然而丁文江却回信告诉四弟说:“照你的学历和我们家中的经济状况,当然有资格去申请。不过你应当知道,在中国,比你更聪明、更用功、更贫寒的子弟实在不少,他们就没有像你有这样一个哥哥能替他们担负学费,他们要想留学深造,唯一的一条路就是争取官费,多一个官费空额,就可以多造就一个有为的青年。他们有请求官费的需要,和你不同。你是否应当细细考虑一番,是不是还想用你的人事关系来占据一个官费空额,我劝你不必为此事费心。我既然答应担负你的学费,如何节省筹款,都是我的事,你只要安心用功读书就行了。”
亲情厚谊成美谈——冯友兰与冯沅君
冯友兰 1915年,冯友兰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同时还兼听文学系名教授黄侃的课。冯友兰喜欢诗词,放假回到家里还经常诵诗读文,这引起了辍学在家的小妹沅君的兴趣,就请求大哥教她。冯友兰就学着黄侃先生的样子,选写诗文,给她讲,教她念。小妹沅君绝顶聪明,一个暑假下来,她已经不但会讲、会念,而且还会写出像六朝小赋那样的小品文。待到第二年暑假回家,大哥发现小妹的学问更是大有长进。这时,正逢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招生,沅君听说后坚决要去报考,她对母亲表示:因上学用钱,将来出嫁的时候不要嫁妆。结果,冯沅君到了北京果然考上了,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的道路。冯沅君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又考进了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后来又到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博士,成为中国第一个女研究生和第一个巴黎大学文学院的女博士。冯沅君是20世纪初最早从事文学创作的女作家之一,与丁玲、凌叔华、苏雪林齐名,后专门搞学术研究和教学。
冯友兰、冯景兰、冯沅君兄妹三人感情甚笃,互相尊重、互相牵挂。冯沅君从北大国学研究所毕业后,河南中州大学曾邀请她去任教。当时冯友兰已经在中州大学担任教席,从教课的效果看,小妹的文学要远比大哥的哲学讲得精彩。为了体谅大哥的处境,免使大哥面临尴尬,小妹毅然拒绝了中州大学的聘请。冯沅君留学归国后同丈夫陆侃如一直在山东大学任教。1973年冯沅君不幸罹患结肠癌,大哥冯友兰闻讯后心急如焚,四处寻医问药,并派子女宗璞、钟越赴济南探视。冯沅君不幸去世后,由作家、冯沅君的侄女冯宗璞起草唁电,最后由冯友兰、冯景兰兄弟定稿。冯沅君去世10周年,冯友兰为此写了一篇题为《忆沅君幼年轶事》的纪念文章,无限深情地忆及小妹幼年的往事,寄托哀思。
冷却的手足情:鲁迅与周作人
鲁迅本名周树人,与周作人、周建人是同胞兄弟。1919年2月,鲁迅在北京八道湾买了一所大四合院,将母亲接来,与周氏兄弟三人同住。当时,鲁迅的母亲年迈,夫人朱安不识字,鲁迅就提出由周作人的日本籍妻子羽太信子管理家务。鲁迅作为大哥,就主动将每月收入,除留些零用钱外,都如数交给羽太信子掌管。
这种安排本来是出于对羽太信子的信任,可是她一朝权在手,便变得肆无忌惮起来。她花钱大手大脚,讲排场,摆阔气,丝毫不考虑这些钱是大哥的血汗钱。因而鲁迅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
周建人是经羽太信子搭桥,与她的妹妹结婚的。因为有着这层关系,羽太信子将自己的妹妹和妹夫当佣人一样对待,指使他们干这个干那个。鲁迅知道周建人老实,不甘心他在这个家里受人支配,就给蔡元培写信,请求帮助给周建人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找个职位。这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
羽太信子变相挤走了周建人还不满足,她还想独占这所四合院。于是就设定阴谋向鲁迅开刀了。1922年7月的一天,羽太信子又哭又闹地对周作人说,鲁迅从后窗户偷看她洗浴!周作人本来就是对羽太信子言听计从,唯唯诺诺,听到她的诉说,也不细问根究,就气呼呼地给鲁迅写了封信,信中写道:“以后你不要到后院来!”鲁迅接到此信十分诧异,亲兄弟在前后院住,怎么忽然写起信来了?他就想问个明白,可是周作人却拒绝与他见面,更不用说弄明白原委了。无奈,鲁迅一家就搬出了八道湾,鲁迅的母亲也跟着他一家去住。这样,羽太信子就独霸了八道湾这所四合院,达到了她的罪恶目的。其实,羽太信子诬蔑鲁迅偷看她洗浴,完全是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的陷害,八道湾后院的房屋,北窗户很高,外有泄水沟,沟外还栽种着花卉,是根本无法靠近窗户往屋里看的。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江阴的“刘氏三杰”:刘半农与刘天华和刘北茂
被誉为“江阴刘氏三杰”的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是我国的现代文化名人。他们是江苏江阴澄江镇人。“刘氏三杰”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城镇居民家庭。他们的祖父英年早逝,祖母夏氏很年轻时就守寡。自己孤单一人,就从丈夫的堂兄膝下过继了一个男孩,取名刘宝珊。以自家微薄的财力培养他读书识字。几年后的一个冬天,夏氏外出时,忽然听到河边有婴儿啼哭,她觉得很蹊跷,到河边一看,原来是包裹得很严实的一个女弃婴在啼哭。看样子出生也不过一个月左右,就抱回家抚养。这个女婴长大后,就成了刘宝珊的童养媳。又过了几年母亲给他们圆了房,刘宝珊夫妇先后生养了三个儿子,长大后都成为教授级的名人——刘氏三兄弟。
大哥刘半农生于1891年,本名刘寿彭,后更名刘复,字半农,号曲庵。12岁开始读小学,15岁进入常州中学读初中和高中。学习勤奋,爱好文学,造诣很深。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学校停办,他中断学业,参加军队作文牍工作。第二年来到上海,担任《中华时报》和中华书局编辑,并开始为《青年》(即《新青年》的前身)写稿,因此受到陈独秀的重视。陈独秀到北大担任文科学长后,于1917年举荐刘半农为北大预科教授,并成为《新青年》的编辑之一。在教学之余,他积极投入新文化运动,发表了很多批判旧礼教、旧文学的文章,同时也创作了一些白话诗。为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做了很多工作。但因为他没有高深的学历(差一年没有高中毕业),被胡适等人看不起,处处与他为难。为此,他于1920年赴欧洲留学。1925年他获得了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继续担任北大国文系教授。刘半农是个多才多艺的学者,他的白话诗集《扬鞭集》、《瓦釜集》,开创了白话诗的新流派;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是我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的奠基之作,曾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大奖。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殊荣的语言学家。另外,他还在摄影、戏曲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1934年他准备按着法国语音地图的方式,编一套《中国方言地图》。6月份他与白涤洲、沈仲章等人带着语音仪器,到包头、百灵庙等地考察方言。不料在返回途中染上回归热,病故于北平协和医院。
刘天华是刘氏老二,生于1895年,自幼喜欢音乐,1909年考入常州中学,被选进校军乐队,开始接触到军乐和乐器。辛亥革命爆发后,常州中学停办,他回到江阴。为维持生计,他曾在中学当音乐教员。1915年父亲去世,他自己又患病在家,花两毛钱买了把二胡,自学二胡,创作了二胡曲《病中吟》。第二年他被聘为江苏省立第五中学音乐教员。此时他对民间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向民间艺人学习二胡、琵琶和古琴,还到处寻访民间艺人采集民间音乐,获得了很扎实的积累。
1922年刘天华被聘为北大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培养了很多有才华的学生。1930年梅兰芳应邀赴美国演出前,为了准备出国演出音乐资料,经京剧编剧齐如山介绍,梅兰芳请他帮助记录京剧音乐曲牌。他用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将梅兰芳的京剧唱腔以五线谱的形式记录下来,印制成书,以便带到美国散发。这本《梅兰芳戏曲谱》在美国很受欢迎,美国音乐界开始认识刘天华,随即邀请他访美。为了准备访美事宜,他累病了,不幸染上猩红热而不治,于1932年6月8日去世,年仅38岁。
刘天华是我国第一个用西方五线谱记录整理“国乐”的音乐家,他大胆借鉴西方音乐,改进、提高民族音乐,创作了很多首脍炙人口的二胡曲,如《病中吟》、《良宵》、《空山鸟语》、《光明行》等不朽的二胡曲,使他成为我国二胡学派的奠基人。他还是民族乐器的革新者,对传统的二胡和琵琶都进行了技术改进,扩展了音律,拓宽了表现领域,为这两种古老的民族乐器赋予了新鲜生命。
三弟刘北茂,原名寿慈,字寿元,生于1903年,是一位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从小喜欢音乐,特别是在两位兄长的影响下,在读中学时就掌握了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
1927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英语系,毕业后先后在暨南大学、北京大学等大学任教。北平沦陷后,他拒绝日伪政权的高薪聘请,毅然放弃英语教学,到重庆国立音乐学院教音乐。由此,他开始转入音乐事业,决心继承和发扬二哥刘天华的“改进国乐”的遗愿,献身于国乐的改进、提高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音乐学院和安徽师大教授。到晚年,双腿瘫痪,于1981年与世长辞。他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首二胡曲,像《汉江潮》、《小花鼓》、《流芳曲》等二胡独奏曲,都成为广为流传的代表作。他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多产的作曲家,是刘天华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被誉为“民族音乐大师”。
光耀史册的黎氏兄弟:黎锦熙与黎锦晖(1)
湖南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古往今来,涌现出很多杰出人才。单就湖南湘潭县的石潭坝乡长塘村来说,就有一个书香门第——黎氏家族,膝下的八个孙儿个个都有出息,都是在现代历史上颇有名气的人物。
黎家的祖父黎葆堂,是举人出身。他的儿子黎松安是秀才出身。黎松安和他的妻子黄赓,生了八个儿子:老大黎锦熙,老二黎锦晖,老三黎锦曜,老四黎锦纾,老五黎锦炯,老六黎锦明,老七黎锦光,老八黎锦扬,被称为“黎氏八骏”。
黎松安是个思想开明的知识分子,为了让这些儿子得到很好的教育,他辞官不做,回到家乡办起了一个新型学校——长塘杉溪学校。这个学校不只是讲授《四书》、《五经》,还传授算学、格致、博物、音乐和美术等新型课程。黎氏八个兄弟在这所新型学校里,接受了很多新知识、新学问,也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进取精神。这就为他们卓有贡献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哥黎锦熙,字劭西,号鹏庵,生于1890年,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1911年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毕业后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1915年被聘为*教科书编员,到北京任职。从1920年开始在大学任教,先后在北京女子师大、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师大等校担任国文系教授、主任等职。
黎锦熙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老师。北平解放后,毛泽东从西柏坡来到北平,听说黎锦熙还在北京师大任教,十分高兴,就驱车到和平门外的北京师大去看望老师。他们相别30年,今日相见,都很激动。这天中午,毛泽东自掏腰包让工作人员叫来了两桌酒席,款待老师和几位知名教授。此后,毛泽东还邀请黎锦熙参加了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议由黎锦熙和吴玉章、范文澜、成仿吾、马叙伦、郭沫若、沈雁冰等七人,组成“中国文字改革协会”,黎锦熙被选为常务理事、副主席,兼方案委员会副主任和汉字整理委员会主任。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黎锦熙从事语文教学70余年,发表研究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30余部。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领域:推广普通话和改革汉字,建立语法体系和语言教学,词典编纂。从1916年开始,他就著文倡导“国语统一”,参与拟订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并提倡白话文,推广共同语(即普通话)。新中国成立后,他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1970年还不顾80高龄自创了汉语双拼方案。他这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国语运动史纲》、《中国文字与语言》、《文字改革论丛》等著作中。
黎锦熙在五四运动以前就开始汉语语法的研究,他于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是我国第一部白话语法著作。这是在借鉴英人JC纳斯菲尔德的《英语语法》和继承并修订《马氏文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语法体系,成为我国现代语法的奠基之作。
黎锦熙很早就有编纂辞典的愿望,1917年他在*任职时就提出过编纂《国语辞典》的建议。1932年他与钱玄同共同担任《中国大辞典》的总编纂,尽管这部鸿篇巨制未能完成,但也为他以后主编的《国语辞典》、《新部首索引国音字典》、《中华新韵》、《汉语辞典》、《同音字典》等多部辞典奠定了基础,为促进汉语规范化立下了汗马功劳。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光耀史册的黎氏兄弟:黎锦熙与黎锦晖(2)
黎氏二弟黎锦晖是一位卓有成就的音乐家。生于1891年,四岁时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在读完小学、中学之后,于1910年考入长沙铁道学堂。但因自幼喜欢民间音乐,学会了多种民族乐器,就放弃了工科学业,转入长沙高师就读。在校期间,他就被湖南省教育会聘为乐歌教员,在“湖南单级师范教练所”为进修的老年教师讲授西洋音乐知识。1912年他从长沙高师毕业,经亲友介绍他加入了同盟会,并到北平的《大*日报》担任编辑。后因这家报纸拥护孙中山,反对袁世凯复辟而被查封。黎锦晖只得回到长沙,在几所小学担任音乐教员。1916年袁世凯的皇帝梦破灭之后,他又回到北平,协助大哥黎锦熙做“国语研究会”的工作。在推广国语运动中,他发现利用音乐来推广国语是个极好的手段,但没有机会进行实践。1921年*在上海创办“国语专修学校”及其附属小学,聘任他担任校长。由此他开始实践用音乐推广国语的主张,他着手编写实验教材,加强学生的课外文娱活动,为推广国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了推广国语和开展学生的课外活动,他开始探索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在短短的十年间,他创作了二十多首儿童歌舞表演曲,还有十余部儿童歌舞剧,这就使他成为中国现代儿童歌舞音乐的拓荒者。如今很流行的童谣:“摇呀摇,摇到外婆桥”就是出自他的手笔。
1927年2月,黎锦晖创办了中华歌舞专门学校,这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所培训音乐人才的学校。学员们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就参加了中华歌舞大会的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从1927年开始,为了筹措资金,也为适应上海这个十里洋场的有钱人的精神需求,他开始创作“家庭爱情歌曲”,如《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桃花江》等,并很快得以广泛流传,于是,黎锦晖的音乐追求开始转向适应社会需求,将自己的音乐活动转向追求娱乐和经济效益。1930年他与七弟黎锦光一起创办专业演出团体——明月歌舞团。这个歌舞团吸纳了好几位艺坛名人,如聂耳、王人美、黎莉莉、周璇等。黎莉莉本是早期共产党员钱壮飞的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