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项羽与刘邦-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随何首先指出了黥布对项羽不忠的许多地方,指明了黥布首鼠两端,随时都有叛楚的可能,令黥布顿时无言相对,认识到了危险性。随何然后又称赞汉军的力量非常强大,后方的补给能力超强;而楚军的补给线非常脆弱。如果黥布能够投奔汉王,必将建不朽之功勋。
  黥布把汉使团安排在宫内居住,随何方知楚军的使节也到了,情况很危险。为了断绝黥布的退路,随何果断地向楚使宣布,黥布已经归汉。黥布无奈,只得反楚。
  陈平少时家贫,父母双亡,靠着兄嫂带大,自己气宇轩昂,聪明智慧,不似乡土之人。但是陈平竟与嫂子乱伦,遭到诟病。
  陈胜吴广起义后,陈平到魏国效力,得不到重用后,又投奔项羽。虽然得到了封赏,但是仍旧不合陈平的心意。于是陈平又去见刘邦。
  刘邦此时,正在荥阳城里。刚刚在彭城惨败于项羽手下,刘邦痛惜没有人才,便马上起用陈平。刘邦对于陈平盗嫂之事,屡屡更换主人之事,均表示谅解。
  荥阳城旁边有一座大粮仓——敖仓,汉军把敖仓所在的小山全部建成了要塞。项羽率领大军,直扑而来,战斗异常激烈。
  刘邦苦守荥阳,楚汉进入了旷日持久的攻防战,刘邦渐渐支撑不住,向项羽求和,但是遭到拒绝。陈平便利用重金,收买楚军里的同乡故交,让他们散播流言蜚语,离间项羽和手下诸将领之间的关系。然后又借助楚使之口,离间项羽与范增之间的感情。
  项羽果真中计,开始猜疑这些外姓的文臣武将,重用自己的亲族。范增老泪纵横,悲愤而泣,离开了项羽,告老还乡。
  范增虽然走了,荥阳城躲过了一劫,但是依旧躲不过陷落的命运。
  刘邦在半夜巡城时,遇到了铿锵耿直的纪信,讲了刘邦很多坏话。刘邦第二天,调查纪信的背景,才知道纪信是自己的同乡,很喜欢刘邦。但为了照顾自己生病的父亲,一直待在家乡。直到父亲病逝,才来投奔。恰好逢上刘邦彭城大败,困守于荥阳。
  刘邦于是召纪信前来,方知他还有一个好朋友周苛,忠诚好礼,处处尊重纪信。二人逐渐成长为了统兵将领。
  渐渐地,荥阳城内的粮食即将吃完,守城越来越困难。刘邦准备弃城逃亡,陈平策划了金蝉脱壳之计。陈平把纪信、周苛召来,告诉他们计谋,没想到当即得到应允。纪信虽然对刘邦颇有微词,但是非常爱戴他。可能正因为太爱戴刘邦了,所以才处处苛求刘邦要表现完美。于是,纪信扮演成了刘邦,周苛负责城池的守护,留下了五分之一的兵力,这是个必死的使命。
  刘邦逃离的日子定了下来。那天,纪信假扮汉王,出城投降,而刘邦等人,从相反的城门逃窜。楚军大多不认识刘邦,不知有诈,以为真是汉王来降,顿时欢呼雀跃。一直到了大营门前,才知道是个假冒的。
  项羽怒火中烧,将纪信烧死,不久又活捉周苛,高官厚禄诱降不成,便烹之。
  刘邦终于逃离了荥阳城,回到了关中。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那就是进攻南方的宛城,并让彭越在项羽的后方发动游击战,使项羽疲于奔命。
  此时的韩信,一直游离于主战场之外。起因是魏王豹背汉投楚,刘邦分出少量的兵力,让韩信带领,前去征讨。韩信弃船不用,而是依靠木瓮,渡过黄河,又逼过魏王豹的防备线,直捣魏国的首都。然后在魏王豹回救的路途中,将其擒获。
  刘邦对于独立活动的韩信,既希望他壮大力量,又怕他壮大力量。于是派张耳去协助韩信,治理魏国。不久,催促韩信去进攻代、赵、燕、齐等地,这是贪得无厌的命令。
  韩信经过充足准备,顺利灭掉了代国,并把代国的兵力,给刘邦送去。而后向赵国挺进。张耳的原先好友陈余,正是赵国的主宰。当他调查到韩信的兵力,才不足两万时,陈余大大松了一口气。
  要想进攻赵国,必须要过井陉口。陈余集结了将近二十万的兵力,在井陉口严阵以待。前面是泜水,后面是井陉城。陈余手下有员大将,叫李左车,建议夺取韩信军队的粮食,把韩信军队切成数段,各个击破,但是遭到拒绝。
  于是韩信军队顺利地来到了井陉口,稍事休息,韩信便告诉战士们“战斗结束后再吃早饭”,便背水布阵。
  陈余嘲笑韩信不懂兵法,便倾巢出动,进攻韩信。汉军寡不敌众,但是身后是泜水,又无路可退,不得不以死相拼。此时,韩信预先埋伏的一彪人马,迅速攻进井陉城,砍掉赵国的棋子,全部换上汉旗。赵军顿时陷入惊恐之中,全线崩溃。
  韩信送赵王到刘邦那里,诛杀陈余,收留李左车,并拜李左车为师。张耳被推举为赵王,而后韩信南下到了黄河北岸,休整力量。
  就在韩信接连获胜时,刘邦在主战场上四处逃命。项羽像一只发疯的狮子,四处追击刘邦。这一次,刘邦又被打败,只有夏侯婴在身边,听说韩信在黄河北岸,便渡过黄河,找到了韩信的驻地。
  

《项羽与刘邦》故事梗概(5)
沿途刘邦听说韩信正在编练自己的军队,脸色阴沉。第二天一大早,便以汉王使臣的身份,前往韩信的大营。韩信此时尚未起床,夏侯婴拦住侍卫,刘邦先收了韩信的印绶,再把韩信唤起。
  此时夏侯婴已经急令所有的将领集合,当众宣布自己兼任大将军,收取兵权,只让韩信带领两千兵马,由曹参、灌婴辅助,前去伐齐。韩信无奈地出发了。
  这时老儒生郦食其向刘邦进言,愿意去游说齐国,令齐国倒向汉军。刘邦同意。此时的齐国,正由儒家信徒田横等人主政,听闻郦食其前来,非常欢迎。赞同国与国之间,不是靠利益为纽带,而是靠道义为纽带。在谈到楚汉在粮草方面的优劣势时,齐国认识到汉终会胜楚,便同意归依到汉王旗下,于是传令撤销了前线对韩信的战备。
  当韩信得知后,便勒令军队停下来。这时蒯通建议,应当加紧进军,占领齐国,这才能给汉带来实质利益,何况韩信并没有得到汉王停止进军的命令。于是韩信在几乎没有遇到抵抗的情况下,占领了齐国。郦食其的结局,是被齐国烹死。
  蒯通是一位信奉纵横学的策士,在韩信占领齐国后,蒯通就反复提醒韩信,自己名义上是汉王手下的将领,实质上已经成为赵、燕、代、齐四国的统治者,是楚汉之外的第三股力量。但是韩信对此一点都不感兴趣。
  蒯通在齐地,为韩信寻找了一个才貌双全、智慧绝顶的夫人小蛾。小蛾的家庭背景,能够让齐地的各方势力接受。小蛾在蒯通的教导下,称呼韩信为齐王,韩信对此很厌烦。
  此时,项羽得知韩信攻占了齐国,非常恼怒,命令手下大将龙且,率领大军,前去征讨。在龙且的印象里,韩信还是那个下级武官的形象,所以鄙视之情,油然而生。有幕僚建议避免与韩信正面决战,而是多方出击,切断汉军的供给,使汉军不战自溃。但是傲慢的龙且拒绝了。
  决战场安排在了潍水一带。河水并不深,韩信在另一岸,带领士卒,趟过潍水,向龙且发动了进攻。龙且立即率领精锐部队,猛冲过来。韩信阵营顿时大乱,纷纷退回,趟过潍水,逃往对岸。
  龙且要一举击败韩信,下令全军过河。大约有一半的楚军,都已经爬上了岸,韩信令人点起了狼烟,大水从上游汹涌而下。原来,韩信早已派人,去上游堵水。
  韩信率领大军,把龙且团团围住,一齐射起箭来。来自四面八方的利箭,埋葬了龙且。对面的楚军,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统帅,被射死在河对岸。
  齐国的反对势力,很快被荡平。蒯通也加快了让韩信当上齐王的步伐,并向刘邦申请。刘邦愤怒得情绪失控,但却不仅同意了请求,还让韩信当名副其实的齐王。阴影已经笼罩在了刘邦的心里。
  春天的野草尚未萌芽时,虞姬出现了。
  在项羽平定齐国的路上,他看到了虞姬。项羽对于素不相识的人,可以随随便地将其杀掉;然而一旦相熟,哪怕只交谈过一次,他也会跟你相见如果。他对虞姬越来越和蔼可亲,但是丝毫不强迫她。虞姬对项羽的信任与喜爱,也与日俱增。
  此时的项羽,已经击溃了刘邦的主力,但是刘邦却令各地的小股势力,不断地偷袭项羽的粮草补给线,甚至鼓动彭越去进攻为项羽军提供粮食的农产区。彭越本有灭秦之功,但因做过盗贼,受到项羽的鄙视,从而没有得到任何的封赏。彭越为此耿耿于怀。补给困难,是项羽军的弱点所在,于是彭越便在项羽的后方,大肆破坏楚军的补给线。
  在项羽进攻彭越时,汉军攻占了项羽的城池,虞姬险些被俘虏。项羽怒气冲天,带上虞姬去前线,要让虞姬看看刘邦的首级。
  听闻“项王来啦”的呼声,刘邦惊慌失措,逃到了广武山,而广武山上,有当年秦帝国的粮仓——敖仓。没多久,项羽带领大军来了。项羽也登上另外一座山峰,与刘邦对峙。但是不久,楚军的粮草补给,就出了问题。项羽开始后悔没有给彭越封侯。楚军开始掠夺当地老百姓的粮食。
  项羽每天都隔着山涧,向刘邦叫骂,但是刘邦一直闭门不战。项羽甚至把刘邦的父亲、妻子,都给绑到山上,扬言要将其烹死。刘邦终于露面了,竟然说自己和项羽结拜了兄弟,所以项羽也在烹自己的父亲。项羽气坏了,便选壮士,下到山涧里,向汉军挑战。
  随着天天如此的叫骂,汉军的士气,逐渐低落,愈发地惧怕项羽。最终刘邦坐不住了,下到了山涧,当众列举了项羽的十项大罪。
  此时,项羽的身后,隐藏着一只巨弩,在刘邦演说将要结束时,飞出了一只利箭,正中刘邦的胸膛。幸亏刘邦穿着厚厚的盔甲,但然后受了重伤。
  项羽以为刘邦死了,高高兴兴地回来,要和虞姬共享太平。
  此时的韩信身边,有蒯通在尽力辅佐。当年蒯通流落江湖时,与另外一位辩士侯公非常要好。侯公在独创性方面,略胜一筹,不满蒯通处处模仿自己,便于蒯通分道扬镳。最终,侯公投奔了刘邦,蒯通投奔了韩信。
  韩信已经当上了齐王。面对韩信的崛起,加上后方被彭越的骚扰,项羽越来越急躁,要赶快歼灭刘邦,脱身出来。项羽便派遣使节武涉,前去拜见韩信,以期与韩信联合。但是韩信回想起往昔被项羽弃之不用,仅仅担任低级武官;而在刘邦这边,却受到重用,官拜大将军,便不由自主地讨厌项羽,干脆清晰地拒绝了项羽的意图。
  

《项羽与刘邦》故事梗概(6)
在一旁观望的蒯通,通过观气的方式,劝说韩信独立于楚汉相争之外,自成一家,三分天下;否则功高震主,必遭险危。但是背叛汉王,违背了韩信心中的道德准则,韩信拒绝了。蒯通大失所望,赶快装疯卖傻,从韩信身边逃跑了。
  日后,韩信果真被诬谋反,遭到汉皇室的诛杀。蒯通也被逮捕,因唆使罪,即将被烹。蒯通怒曰:盗跖的狗曾经冲着尧狂吠,但是能说它反叛主人吗?自己仅仅是韩信这个小毛孩的狗。难道刘邦要把当年相争天下的英雄们,全都要烹了吗?刘邦便饶过了他的性命。
  与蒯通相识的辩士侯公,此时正在刘邦的帐下为客,并享有大名。侯公认为,作为客,应该保证刘邦不犯错误,帮助刘邦获取天下,而不应该贪图爵位荣耀。与侯公同为客的,还有一位叫陆贾的儒生。后来他曾教导刘邦,马上可得天下,但是不可马上治天下。
  此时的刘邦,正经历着人生最低谷。汉军虽然占据着秦朝留下的粮仓,但是士气非常低落。刘邦也被项羽用弩箭,击中胸部,顿时摔倒在地。为了稳定军心,硬撑着巡视各营,然后便偷偷下山疗伤。
  这次,刘邦也被吓破了胆,再也不愿意上山与项羽对峙了。等伤势好转后,便与张良商议,向项羽议和。
  首先,刘邦派遣陆贾前往议和,但是遭到了项羽的冷淡,最终粗暴地予以拒绝。陆贾狼狈不堪地逃了回来。刘邦不得不启用侯公。侯公提出了以鸿沟为界,楚汉平分天下的建议,获得了刘邦的首肯。
  侯公出现在了项羽的大营前。他以风趣语言,大谈养生之道、宇宙万物的运行之理,引来了项羽的关注,得到了酒肉款待。在多日的交往中,项羽越发对侯公感兴趣,甚至邀请侯公来自己这边效力。自然,当侯公提出以鸿沟为界时,项羽自然就接受了。
  侯公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刘邦的父亲和妻子也被送回。刘邦兴奋得封侯公为平国侯。但是很多人马上开始讥讽他。侯公便与自己的好友蒯通一样,偷偷地溜走了。
  广武山上,楚汉两军已经实现和解。项羽带兵,返回遥远的彭城;刘邦也准备回关中。
  这时,陈平前来建议,抛弃刚刚签订的和约,追击项羽。因为此时,是楚军战斗力最弱的时候。刘邦在利益面前,便毁弃了诺言,开始追击项羽。
  项羽最大的失策,就是让士兵饿肚子。他向来重视在战场上勇将,但却看不起负责粮草供应的人员。而此刻,刘邦通知韩信、彭越等人,项羽粮草将尽,军纪涣散,正是千载难逢之机,速来参战。
  此刻面对刘邦的追击,项羽的愤怒达到了顶点,但是他控制着情绪,并没有贸然出击。刘邦这边虽然在人数方面占据优势,但是士气低落,对楚军抱有强烈的畏惧。刘邦盼望的韩信、彭越,也一直没有出现在战场上。
  等到汉军出现在一个宽阔的原野上时,楚军开始了密集突击。项羽披坚执锐,像雷电一样冲进了汉军的阵营。汉军顿时落花流水,刘邦也掉转马头,落荒而逃。
  刘邦逃到了固陵城,被项羽军团团围住。楚军士气高昂,誓要此战砍下刘邦的人头。
  虽然固陵城内粮食充足,但是韩信、彭越的援兵却迟迟不曾出现。而城外的楚军,虽然正在挨饿,但是同仇敌忾,非把刘邦杀了不可。
  刘邦越来越急躁,越来越害怕。此时张良建议,把大量的土地,都赐给韩信和彭越,这样他们才会来。其实,张良也预感到,这会给二人带来杀人之祸。二人果真出兵了。
  而此时项羽,粮草将尽,迫不得已,解除了对固陵的包围,班师回彭城。已经有楚军逃亡,甚至叛变。此时彭越已经在攻击彭城,韩信率领三十万大军也已南下。项羽知道,已经无法回到彭城了。此时的项羽军,只剩下十万人。
  项羽在垓下,安营扎寨。各地的援军纷至沓来,垓下仿佛是漂浮在汉军中的孤岛。韩信前来进攻,但是竟然被楚军冲破中路,险些全军溃散。
  张良面对楚军的士气,又想出一计谋:四面楚歌。项羽闻后,以为楚地尽亡,伤心落泪,唱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挽歌!左右皆痛哭。虞姬当场身亡。
  而后,项羽带领兵将,异常凶猛地突围出去,“回江南去!”刘邦悬赏千金,加封万户侯,来刺激汉军去杀掉项羽。
  项羽的英勇,再次表现出来,一直突围到了乌江边上。乌江亭长给项羽准备了船,让项羽赶快去江南。但是项羽想起当年,叔父和自己带领八千健儿,渡过此江,如今只剩自己回去,无颜与江东父老相见。
  于是将乌骓马赠与亭长,项羽又迎向了汉军。当看到一位同乡时,项羽说把千金赏给你吧,便自刎而亡。时年三十一岁。
   。 想看书来

《项羽与刘邦》后记(1)
人们为生存而普遍建立起来的一般体系和技术群体叫做文明,在整个世界辽阔的土地上,似乎早就有了这种文明集中兴起的地方。
  古代中国就是这些地方中的一个,而且是最重要的一个。
  其中有一点恐怕是必须承认的,那就是从中国的情况来看,生活方式各异的民族曾不间断地从四面八方进入过中原地区。其具体表现就是,在与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接触过程中,只懂农业的民族学会了穿长筒靴,弄干动物的筋腱制成弦,以及制作肉干、食用乳制品等。但他们(以农业文化的观点称之为蛮族)不是以教师的身份成群结队地到来的,而是以战争的方式出现的。
  另外一个具体表现则是,擅长冶炼技术的民族曾经涌入。由于他们的涌入,使得金属制镞(箭头)技术传入中原地区,仅这一点就大大提高了中原狩猎的收获量。他们还在以往木制的犁和锄镐上镶上金属片,使农业生产有了飞跃发展,并由此扩大了统治领域,也就是说,产生了大面积的国家。为统治大片领土而产生了文字,并出现了使用这种文字的官员,文字很快就成为统治的工具。另一方面,文字作为表达思想和其他用途的工具,其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所谓擅长冶炼技术的民族,或许指的就是殷朝人。从出土的青铜文物来看,人们有充足的理由这样想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