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汴京风骚-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涩,怆怆楚楚,显露出“元丰改制”后第一个严冬的萧索和凄凉。

  此时的福宁殿内室,一盏宫灯照亮御案,皇帝赵顼正在伏案批览着叠垒盈案的文书奏章。窗外寒风呜呜,他似乎不曾听闻,屋檐下的风铃叮当,他似乎不为所扰,宦侍梁惟简轻步走进内室,把一件裘袍披在他的身上,他似乎也不曾察觉。夙夜匪懈,他不敢荒疏朝政。

  他的腰身已显弯曲,已失去了风华正茂的健壮;他的一双眼角已刻出了几丝浅浅的鱼尾纹,眉宇之间浓重的愁云,托出他心境的痛苦和孤独。”

  突然,他的沉郁神情变为眉竖目睁的暴怒,掷笔于案,愤然而起,衣袖拂去案头的文书奏章,愤而不顾地离开御案,在室内焦躁地徘徊起来。

  梁惟简被皇帝赵顼这突然的暴怒吓坏了,急忙跪倒,收拾散落在地上的文书。其间,他发现几份边事“塘报”的“贴黄”上分别写着“征战告捷”、“俘敌三百”、“敌众溃散”、“催运粮秣”等字样,而更多的“贴黄”上,几乎都是“灾情呈报”、“饥民走险”、“匪盗猖獗”、“贪黩要案”、“饥民入京”等摘题。他的双手颤栗,抬头望着蹙眉低首、疾步徘徊的皇帝,心里不再是惊恐,而是对皇上的怜悯了:

  皇上今年只有三十三岁,可眼前的身心情状,憔悴不堪啊!五年前王安石遭贬离京之后,皇上就独自挑起了变法的重任,事无巨细,亲躬操劳。皇上要做一个“中兴祖业”的帝王,要扔掉一切拐棍用自己的双脚走路,五年来就是这样步履艰难地在走。

  五年来,不满足于王安石在“生财、聚财、用财”上所做的种种“变法”和“新法”推行中的种种缺失,皇上遂于去年春天开始了体要上的变革,以图消除朝廷机构上的臃肿冗散和由冗散臃肿而滋生的因循苟且、靡费贪黩。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撤销,三省(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的成立,六部(吏部、户部、兵部、礼部、刑部、工部)权力的加强,宰相权力的分散,枢密院权力的削弱,终于确立了“中书揆议,门下审复,尚书承行”的格局。可在这个格局中,宵旰操劳的,只是皇上一个人!

  为了消除十年来无休无尽的纷争,皇上用心良苦地筹建着一个恭顺听命的中枢班子,拟以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王珪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拟以参知政事(副宰相)蔡确为尚书有仆射兼中书侍郎,拟以参知政事章惇为门下侍郎,拟以参知政事张璪为中书侍郎,拟以翰林学士兼侍读蒲宗孟为尚书左丞,拟以翰林学士王安礼为尚书右丞,拟以翰林学士孙固知枢密院事。现时这个官制诏令虽末正式公布,但这些人物已各据其位,各行其职。这个官制名称变更而主要成员依旧的中枢班子,真能使朝政更新吗?此刻的皇上不是正在忧愁中煎熬吗?

  皇上确有收复疆土之志。“每虔夕惕心,妄意遵祖业。顾余不武姿,何日成戎捷”就是皇上心志的流露。今年五月王珪、蔡确、张璪、蒲宗孟借西夏朝廷纷争,夏主秉常被其母后梁氏夺政幽国之机,唆使皇上发起五路兵马(高遵裕率环庆军、刘柞昌率泾原军、王中正率河东军、李宪率臣熙秦军、和谔率鹿阝延军)进讨西夏的战争,把“元丰改制”推向了高潮,也把皇上的“天纵英明”推向了顶峰。——

  事与愿违!“元丰改制”近两年,朝制体要在形式上是变更了,但在理政实效上,却根本没有改观,而且产生了新的混乱和纷争。“新法”的推行仍然是名存实亡。灾荒在农村中再现,各地官吏贪黩之风有增无减,官场糜费之习日甚一日。饥民再次入京。“用兵西夏”的战争已打了五个多月,五路兵马会师灵州的捷报至今仍不见踪影。

  窗外的寒风如泣如诉。皇帝赵顼停步于窗前,怆然自语:

  “这是饥民在泣哭吧?今夜京都,到底有多少无家可归的黎庶在饥寒交迫中露宿街头?”

  梁惟简心头一凛,京都的饥民已经是成千上万,宰执大臣们匿而不报,皇上足不出宫,缘何知闻?文书奏章上的“饥民入京”,只怕是轻描淡写1

  “这是沙场上士卒的哀怨呼唤吧?粮秣为什么在关键时刻迟运而不至……”

  梁惟简想说几句话宽慰皇上,可气噎语塞说不出口来。

  窗外的风声似乎更猛烈了,屋檐下的风铃声似乎更急促了,皇帝赵顼猛地转过身来,望着梁惟简,吁叹一声,似在自语,似在询问:

  “司马光修著《资治通鉴》为什么还没有完啊?”

  梁惟简知道,这是皇上近一个月来心中之所思,今天终于说出口了。朝制不许宦官预政,他低头不敢回答。

  “苏轼这两年在黄州如何?”

  皇上近来常在用膳之时,翻看吟诵苏轼的诗作,起用苏轼之意早已流露,难道今夜要颁诏召回吗?但梁惟简不敢说透。

  皇帝赵顼似乎因得不到回答而失望,微微摇头,神情颓然地坐在几案旁的软榻上,怆然闭目,喟声哀叹:

  “‘元丰改制’,难道也要轰轰烈烈地开始,凄凄惨惨地结束吗?‘中书揆议,门下审复,尚书承行’,待有虚名!一切决定于人,决定于人的才智品德,‘揆议’,需要王安石的‘天马行空’;‘审复’,需要苏轼的‘诤言直谏’;‘承行’,需要司马光的‘脚踏实地’。现时中枢宰执所缺少的,不正是这些特殊的才智品德吗?”

  皇帝赵顼的心头又一次浮起了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的思念。他想到熙宁年间与王安石的相处相倚,心头搅动着难以分辨的酸甜苦辣和情感上难以忘却的留恋,心底似乎有着一团难以消散的压抑;他想到熙宁年间对司马光、苏轼过早的贬逐,特别是两年前对苏轼的惩罚入狱,略感歉疚不安和对一种“不阿”品德的肯定。“元丰改制”需要这样的臣子,朝廷现实需要这样的臣子啊……

  这时,枢密使孙固轻步走进内室。

  孙固,字和父,河南郑州人,时年六十五岁。英宗皇帝治平年间,赵顼为太子,孙固侍太子于藩邸,系赵顼亲近之臣。赵顼继承皇位之后,孙固于熙宁年间,曾两次出知通进银台司,因反对“变法”而落职。元丰初年,孙固与吕公著同知枢密院,四个月前,在“用兵西夏”的争论中,他赞成吕公著之议而反对“用兵西夏”,吕公著罢职遭贬,他仍为皇帝赵顼信任而留任。

  孙固与皇帝赵顼有着特殊的君臣关系,十多年来,或荣或衰,或升或降,或在职,或赋闲,无时不在关注着皇上。他早已察觉皇上有重新起用司马光、苏轼之意。今夜,他手捧告急“塘报”入宫,思谋的应变方略之一,就是奏请皇上早日召回司马光和苏轼。

  孙固一声急切地奏请,跪倒在赵顼面前,呈上一份紧急“塘报”,急声禀奏:

  “圣上,河东军转运使赵离今日入夜时分飞骑送来‘塘报’,五路兵马已处险境,‘会师灵州’之役,可能惨败……”

  赵顼惊骇失神,一霍地从软榻上站起,一把抓过“塘报”,凝目阅览。阅览未尽,喃喃作语:

  “王珪误朕,蔡确误朕……”

  孙固正欲禀奏应变方略,皇帝赵顼厉声发出谕示:

  “速召宰执大臣御堂晋见!”

  三更时分,御堂四角的宫灯点燃,室内灿烂如昼。

  高台御椅上的皇帝赵顼,恢复了帝王的威严。华贵的衣冠,掩盖了身体的虚弱;森厉的怒色,掩饰了形容的憔淬。要扭转“会师灵州”征战中出现的危机,要拯救险境中几十万兵马的生命,要维护帝王决策的天纵英明。他用冰冷犀利的目光,打量着高台下跪伏的宰执大臣们。

  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王珪,时年六十三岁,今夜着紫色飞云披肩蟒袍,戴高顶双翅朝冠,须发已白,苍暮之气已显。他是王安石、司马光同代人物,也是熙宁年间宰执大臣中硕存的一位老臣。其人善文翰,文采宏侈瑰丽,但政无定见,对“新法”不亲,对“流俗”冷漠,处事圆滑,八面玲珑。五年前王安石罢相离京,他接任宰相之职,一变王安石“狂狷自负”之风,倡导“唯上为是”之习,领旨、奉旨、颁旨不走样、不议论、不辨正误,极树皇权之威。四个月前,在“用兵西夏”的争论中,他以“向所患者用不足,朝廷今捐钱钞五百万缗,以供军食有余”而力主兴兵###西夏,并力荐知熙秦军宣庆使李宪任五路兵马监军,赢得皇上信任,即将出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参知政事蔡确,字持正,福建晋江人,时年四十五岁。着绛色飞云披肩蟒袍,戴高顶双翅朝冠,春秋鼎盛,精力充沛,显示出行事的自信。其人城府颇深,生性诡巧,原为监察御史里行,初附王安石,为“新法”大唱赞歌,及至王安石罢相遭贬,即反目相噬,落井下石,诋毁工安石“目视无上,专务显己”,遂得皇上赏识,三迁其职,晋知制诰、御史中丞、参知政事,其所言所行,皆由揣摸皇上意图而发,而且确有一猜即中的本领,四个月前,在“用兵西夏”的争论中,他以“西夏内有衅而不取,则必为辽国所有,此千载难逢之机,决不可失”等语,促使皇上下定了“用兵西夏”的决心,他在皇上心中的位置,已驾于王珪之上,即将出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之职。

  参知政事张璪,字邃明,时年五十六岁。着蓝色飞云披肩蟒袍,戴高顶双翅朝冠,举止沉稳,一双晶亮的眸子,似乎随时都在捕捉机遇,显示出行事的精明。熙宁年间,因附王安石“变法”,数月之间骤迁知谏院、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之职,后附吕惠卿而反噬王安石,改判国子监。四个月前,在“用兵西夏”的争论中,他看透了皇帝赵顼急于强边树威、建立功业的心境,立即上呈奏表,支持用兵,并严厉批驳知开封府文彦博、枢密使吕公著的“流俗无为之论”,博得皇上欢心,由冷清的国子监擢入中枢任参知政之职,并将在新制中任中书侍郎。

  翰林学士兼侍读蒲宗孟,字传正,四川间州人,时年五十四岁。着红色飞云披肩蟒袍,戴高顶双翅朝冠,身躯魁梧,面色红润,神采中有着官场上的裕如和旷达。熙宁年间,他初为著作佐郎、提举三司帐司,因拥护吕惠卿的“手实法”擢迁为同修起居注,知制诰、翰林学士兼侍读。其人有史才,通晓历代治乱兴衰之道。“元丰改制”参唐代三省制而行,多赖此人之力,故得皇帝赵顼器重。然富家纨绔之气浓重,忧于安逸,趣在酒色,蓄妓成群,靡费无度,洗漱必三更银盆,沐浴必五妓侍奉。在“用兵西夏”的争论中,他是兴兵###的狂热鼓吹者,并以必胜的诗句献呈皇帝:“阳关决胜飞捷雨,四海生春沐薰风”。即将出任尚书丞之职。

  参知政事章惇和翰林学士王安礼今夜皆着黑色飞云披肩蟒袍,戴高顶双翅朝冠。此时他俩的心境,似乎在共同的境遇中痛苦地煎熬着。他俩原本与王安石有着不寻常的关系,王安礼是王安石的弟弟,章惇是王安石“变法”的助手。王安石的罢相遭贬和“变法”灵魂的失落,使他俩在朝廷中处于难堪的境地。他俩都赞成枢密使吕公著、知开封府文彦博的奏议,反对“轻动干戈”,招致了王珪、蔡确、张璪、蒲宗孟的强烈不满,以至视他俩为吕公著、文彦博的同党。皇帝赵顼听从了王珪、蔡确等人的主张,发起了###西夏的战争,贬吕公著出知定州,贬文彦博出知洛阳留守御史台,贬章惇出知蔡州,出王安礼知开封府接替文彦博。半个月前,皇帝赵顼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把章惇从蔡州调回,召王安礼复入朝廷,并官复原职,拟让他俩分别担任门下侍郎,尚书右丞之职。

  寒风呜呜。

  风铃凄怆。

  御堂里沉寂宁静。梁惟简站在高台御案一侧,奉旨朗读河东转运使赵囗飞马送来的“塘报”,声震殿宇:

  ……诸路奉命大举,直逼灵州,方士气精勇,横裂四出,势如压印,

  既阅月矣,虽捷获不补失亡。今锋锐销软,民力凋耗,粮积不继,将士已

  面临断炊之虞。堪疑虑者,敌避交锋,退迹无踪,坚壁清野,我军所得城

  堡村落,无粮秣可补,无柴草可燃,冰结雪漫,如处绝境。更可哀者,五

  路监军李宪及所率熙秦兵马,失约未至,不知何去,致使大军无命可奉,

  诸路举止失协,若复深入,恐速他变。另获讯息,夏主秉常再执国政,西

  夏朝廷纷争已复和解……

  这份“塘报”,字字滚雷,句句惊心,宰执大臣们全都傻了。王珪失魂落魄,蔡确冷汗湿额,张璪左右顾盼而惊慌无状,蒲宗孟目瞪口呆而六神无依,章惇、王安礼也同样惶恐茫然。

  皇帝赵顼以拳击案,声色俱厉:

  “监军失职,诸路不协,粮秣不继,士气低沉,敌军诡诈,朝廷仍在鼓中!禹王先生,你的‘以供军食有余’的粮秣现在哪里?你总理朝政,如何扭转这‘兵陷险境’之危,朕在等候你的应变之策!”

  王珪跪仆的腰身弯得更低了。

  近几年来,他耳朵听的,是皇上的谕示,口里说的,是皇上的御旨,他的一颗头颅,似乎早已不再主动思索,哪里还会蹦出一个“应变之策”来!

  此时,他听得真切,皇上已把前方“粮秣不继”的罪责放在他的头上,他不敢辩解,只能硬着头皮答对:

  “臣,正在想……”

  皇帝赵顼怒极,气淤心胸,两眼冒火,太阳穴上的青筋暴起,牙关咬得吱吱作响。他极力控制着自己,把目光转向低头沉默的蔡确,声音有些发抖:

  “蔡卿持正,你听清‘塘报’了吗?‘夏主秉常再执国政’、‘西夏朝廷纷争已复和解’,敌人终不似我们所想得那样愚蠢!敌情在变,我们将何以区处?卿也要作壁上观吗?”

  蔡确毕竟比王珪机敏,用不停的叩头掩饰着心头的惊恐和焦思:皇上话中有话,不仅暗示自己在“用兵西夏”谏奏上的失误,也暗示着对自己现时无能的不满。自己何尝不想立即拿出一个万全的“应变之策”来,何尝不想在群臣噤口结舌之际显示才智,只恨一不知兵事,二不识战阵,“策”无出啊!

  在此皇上震怒之时,最好的答对是自咎自罪。

  蔡确在不停地叩头中高叫着:

  “臣愚陋,有负圣望,臣罪当诛……”此时,跪仆在蔡确身旁的章惇挺身站起,跨步出列,从怀中掏出一份厚厚的“奏表”,拱手禀奏:

  “臣章惇禀奏圣上,臣今日于政事堂当值,在翻阅近来待处理的文书奏章中,偶见一份关于‘用兵西夏’的奏表。此表所见奇特,所谋高远,所论真切,所据充分,其忠耿之心跃于纸上,其所料之事似先卜而知。臣惊其呈表人之超群才智,携带上殿,特斗胆呈献于圣上。”

  宰执大臣王珪、蔡确、张璪、蒲宗孟都惊诧地抬起头来。

  皇帝赵顼凝目望着章惇,一层感激和宽慰之色浮于眉头,章惇,今虽召回朝廷,心仍有余悸,奏议而托名词,情之然也。他神情依然肃穆,声音却缓和地说道;

  “子厚先生奏议,朕乐于听闻,请先生代为禀奏吧!”

  章惇谢恩,打开奏表,高声读起:

  ……臣窃观善用兵者,莫如曹操,其破灭袁氏,最有巧思。请试为陛

  下论之。袁绍以十倍之众,大败于官渡,仅以身免。而操敛兵不追者,何

  也?所以缓绍而乱其国也。绍归国益骄,忠贤就戮,嫡庶并争,不及八年,

  而袁民无遗种矣!向使操急之,绍既未可以一举荡灭,若惧而修政,用田

  丰而立袁谭,则成败末可知也。其后北征乌桓,讨袁尚、袁熙,尚、熙走

  辽东,或劝操遂平之,操曰:“彼素畏尚等,吾今急之则合,缓之则自相

  图。其势然也”,遂引兵还。曰:“吾方使公孙康斩进其首。”已而果然,

  若操者,可谓巧于灭国矣。……

  章惇朗读着,王珪神色大骇,甚于皇上刚才的询问斥责。

  章惇现时朗读的这份奏表,是他半个月前与蔡确商议搁置的,章惇翻阅而出,携之入宫、呈于皇上,其意何为?

  他的心一下子乱了。

  他悄悄地向身边的蔡确一瞥,蔡确的眉头拧在一起,也呈出焦虑、紧张。

  但皇帝赵顼已为这份奏表的开头所吸引:确实是“所见奇特”!但其文采气势,似乎不是章惇所为,疑团生,兴致则更足。

  今者西夏主弱臣强,其国内乱。陛下使偏师一出,已斩名王,虏伪公

  主、筑兰、会等州,此真千载一时,天以此贼授陛下之秋也。兵法有云:

  同舟而遇风,则吴越相救,如左右手。今秉常虽为母族所篡,以意度之,

  其世家大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