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道德的故事-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离自请伏剑
李离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理官(掌管刑狱),素以断案公正闻名。

  一次,李离的下属办案时贪赃枉法,将真凶放走,把无辜者抓起来,屈打成招。李离失察,判了此人死刑。待此人处死后,李离才醒悟过来,但已铸成不可挽回的大错。他一方面严厉地处罚了下属,一方面缉拿真凶。

  此案虽然以真正的凶手捉拿归案,冤死者平反昭雪而了结,但李离却为自己的错杀而痛苦不堪,终日食不甘味。此案结案后,他给自己戴上枷锁,进宫去见晋文公。

  晋文公见李离戴着枷锁进殿,惊疑地问:“发生了什么事,让你这个样子来见我?”

  李离跪下说:“我有违大王的信任,身为理官,却错杀了好人。我请求大王依法将我处死,为枉死者偿命。”

  李离将误判错杀的经过如实地禀告晋文公。晋文公听后,长嘘一气,说:“我以为出了什么大事,原来是错判了一个案子。你不要这样自责,凡事办理的过程中总会有失当之处,这就像任用官吏,虽然公允地衡量过每个人的才能,但任命职位时仍难免有偏高偏低的情况出现;审理案件,处以刑罚,就更难免出现偏重偏轻的问题。何况这次错判主要是你属下的问题,并不是你的罪过。”

  李离丝毫不因晋文公为自己的罪过开脱而自喜,他反驳说:“在掌管刑狱的官员中我的职位最高,却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地位让给属下;享受国家的俸禄我的最多,也从来没有将俸禄分给属下。现在我错判了案子,枉杀了好人,反而把罪责推诿给属下,这是没有道理的。”

  晋文公越发钦佩李离,可表面上却怒形于色。他斥问李离:“你认为自己有罪,可你这个官是我任命的,那么我也有用人不当之罪了?如果你受处罚,那么我该怎么办?”

  李离明白晋文公的用意,但他决心以死来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他说:“国家的法令早已明文规定,执法的官吏给犯人施错了什么刑,自己就要受什么刑;错杀了好人,自己也应被处死。大王是认为我能够秉公执法,才任命我掌管刑狱,可现在我辜负了您的信任,听信诬告,枉杀了好人,依法应该被处死。既然您不忍心下令处死我,就请允许我自己执行吧。”李离说完,拔出剑自刎而死。

  执法如山是令人钦佩的,李离因自己违法以自我处决来维护国法的权威和尊严,更令人敬服。在这律己护法的品质后面,我们还看到了李离有了过错不推诿,勇于承担责任的高尚情操。

苏武牧羊
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为求得汉与匈奴两国的长久和平,汉武帝回应匈奴单于求和的愿望,派中郎将苏武为正使,副中郎将张胜为副使,及随从常惠、士兵百余名出使匈奴。

  临行,汉武帝亲手将代表汉朝使者身份的旌节授予了苏武。“旌节”是一根七八尺长的竹竿,顶部略弯,上面挂着一串毛绒球。苏武接过旌节,深感责任的重大。

  到匈奴后,苏武的工作进行得还算顺利。就在即将完成出使的任务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汉与匈奴交战时,有一个叫卫律的汉使投降了匈奴。卫律的部下虞常早就对卫律投降匈奴之举不满,认为苏武的到来是杀卫律归汉的好机会,恰好副使张胜与他是老友,便将杀卫律的计划告诉了张胜。张胜赞赏虞常的行动,拿出许多钱物支持他。不料,计划泄露,单于逮捕了虞常,交给卫律审问。

  张胜见事情败露,才将真情告诉苏武。

  苏武哀叹着说:“我是必定要受牵连了。可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让我上匈奴的大堂去受审,等于侮辱了汉朝,还有什么脸面回去见家乡父老,不如死去。”说罢,拔出刀就要自杀,张胜、常惠赶紧将刀夺下。

  虞常经受不住卫律的酷刑,供出了张胜。张胜是汉朝副使,自然连累到正使苏武。

  单于命卫律去叫苏武受审。苏武见自己要被汉朝的叛臣押去受审,不愿受辱,拔出佩剑向自己身上砍去。卫律忙抱住苏武,夺下刀。可苏武已受重伤,昏死过去。

  苏武醒来后,单于钦佩他的骨气,想叫他像卫律一样投向匈奴,便派人伺候他,劝他投降。

  一日,卫律提审虞常、张胜,叫苏武陪审。卫律当庭先杀虞常,又逼迫张胜跪地投降。随后,卫律将剑指向苏武,厉声道:

  “你若不投降,就杀掉你!”

  苏武迎着剑锋冷笑道:“你有胆量杀汉使,就杀吧。”

  卫律一惊,在苏武凛然的目光下只好收起宝剑。“先生,”他堆起笑容对苏武道,“降了吧,像我一样,封王封地,虽身在大漠,仍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你若死在匈奴,葬身荒原,关山万里,汉天子又如何知道你的一片忠心呢?”

  苏武轻蔑地:“你身为汉使,却投降匈奴,我羞与你这样无德无义的小人说话。”

  苏武宁死不失气节的精神震动了单于的心,他决心要降服这个不屈的汉朝臣子。

  苏武被投进了地窖,没有食物,没有棉裘,只有北国荒原漫天的风沙和飞雪。他睡在冰冷阴潮的地下,渴了吃被风吹进来的雪,饿极了就嚼吞毡毛。

  苏武没有死,更没有屈服。单于震怒了,将苏武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他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

  北海荒无人烟,奇冷无比。单于不给粮食,苏武就掘野鼠洞里的草籽充饥。无人与他作伴,他就与羊儿对语。他所不能忘怀的是武帝授予他的旌节,日夜握着它,艰难地捱度着漫长的岁月。

  公羊生不出小羊,单于等的是苏武的投降,但是直到他死也没有等来这个消息。

  汉武帝曾多次征伐匈奴,要救回苏武,但都没有结果,直至汉昭帝始元六年,匈奴分裂,几经交涉,苏武才握着旌节回到阔别十九年的汉朝都城长安。

  旌节早已秃了,但汉朝使者的精神依在。

  汉昭帝下令为苏武备下祭品。苏武执旌节到先帝庙祭拜汉武帝灵位,将旌节郑重地交到汉武帝灵前。

  苏武牧羊,守节十九载,传承了中华民族坚贞不屈、永守节操的美德,成为我国最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之一。

程门立雪
北宋,洛阳。

  大哲学家程颢、程颐兄弟创立的理学真是个令读书人痴迷的学问,他们的学生杨时和游酢(zuo)为了一个问题竟从清晨争论到午时。由于没有结果,胸臆不畅,情绪也无法平静,只好去求教老师程颐了。

  匆匆地赶路,谁也没想到进餐,甚至没有想到这正是洛阳城炊烟满空的时候,老师也要吃午饭。

  性情中的杨时其实已是四十岁的人了,他从小好学,经十年寒窗中了进士,做了官,却又悔恨作官不能研修学问,竟然辞官跑到洛阳城拜程颢为师,求教理学。程颢过世,他又拜程颐为师,继续学业。他立志不学到理学真谛,誓不作休。

  赶到程颐家时,杨时和游酢才觉察到自己行为的莽撞。他们踮着脚到窗下窥探屋中老师的动静。

  程颐早用过了午饭,此时已恬适地斜倚在椅背上睡着了。

  “怎么办?”游酢悄声地问。

  “还能回去吗?”

  “我们的争论还要老师评判,怎么能回去。”

  “那就不要打扰老师休息,在门前等老师醒来。”

  他们垂肩肃立在门前。

  阴云堆上来了,朔风吹起来了,霎时间洛阳城下起了鹅毛大雪。

  雪花落在程颐门前两个学子的身上,白了他们的头发,白了他们的眉毛,白了他们的衣衫。程颐门前分明多了两个雪塑的人。可他们的眼睛在动,或怒或喜,或急或静。他们在用眼睛继续着上午的争论。

  门终于开了。程颐被眼前的两个雪人惊住。

  “你们……你们怎么站在雪里?”

  两个雪人露出笑黡,向程颐恭敬地作揖。

  “你们……你们快进来。”

  两个雪人躬身进了屋,门外留下了两双一尺深的雪窝。

  “你们……你们……”

  程颐没再说下去,望着深深的雪窝笑了。

  尊师是做学生的美德,有这种美德的学生一定会成长为令人尊重的人。杨时“程门立雪”最终学到理学真谛,成为北宋著名的哲学家。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黄香扇枕温席
湖北江夏的夏夜依旧像白日一样闷热,没有风,池塘阵阵的蛙鸣,加上挥之不去的蚊子,令人心躁不宁。

  可黄香的父亲却睡得很香,不是因为劳累,而是入睡前黄香便来到床榻边,用扇子扇父亲的床席和枕头,扇不断飞来的蚊子,直到席和枕头凉了,蚊子没了,才收起扇子,放下蚊帐,请父亲入睡。肌肤的舒畅伴着儿子孝心带来的精神的欢愉,做父亲的怎能睡得不香呢?

  孝敬父亲的黄香其实才九岁,九岁的黄香已经历了人生的大悲大难。母亲在他幼小时便羸弱多病,黄香渐大,母亲渐衰,不知从何时起瘦小的黄香担起了照料母亲的责任。这种责任黄香担负得太早,可对父母的爱也涌流得最浓烈。

  母亲过世后,黄香又照料起父亲。

  寒暑相易,冬天到了,砭骨的寒风将大地吹成个巨大的冷窖。贫寒的黄香家缺少暧屋的柴草,屋中奇冷无比。夜晚,奔波一天的父亲在棉被中因寒冷蜷起身子难以入睡。

  这令黄香很难过,躺在床上苦苦地思忖:怎样才能叫父亲舒适地入睡呢?

  夜半,耳边传来父亲轻轻的鼾声。黄香借着透窗而入的月光侧目向父亲的床榻望去,父亲已经很香的睡去。忽然,他觉得身上暧暧的,心中不禁豁然开朗,在凄冷的月光中绽开了笑脸。

  第二天晚饭后,黄香早早地为父亲铺好床,脱下衣服钻进被窝中。

  “你怎么睡我的床?”父亲奇怪地问。

  黄香撒娇地:“想和父亲睡嘛。”

  父亲疼爱地抚摸黄香的头。他想:儿子一定是想母亲了。

  更鼓一响,父亲要熄灯入睡了。没等父亲吹灯,黄香跳下床榻,将父亲拽到床边。

  “被褥已被儿子温热了,”黄香说,“请父亲入睡吧。”说罢,黄香回身吹灭灯,跑到自己的床榻掀被睡下。

  父亲恍然大悟,躺在被中,身子热了,心热了,两行热泪滚到枕上。

  自古成大事者,一定是个孝敬父母的人。黄香长大后博学多才,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东汉安帝时,出任魏郡太守,时逢洪水为害,他拿出自己的俸禄赈济灾民,美名传遍全国。细细品来这一切不都源自他幼时“扇枕温席”的品质吗?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岳飞精忠报国
金兵攻城掠地,烧杀抢掠的消息不断传到相州阴阳(今属河南)岳飞的家乡。自幼习武研读兵书的岳飞再也抑制不住报国杀敌的心,参加了抗金队伍。

  他唯一放心不下的是操劳一生的母亲。临行,深明大义的岳母为让儿子安心杀敌,在岳飞的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你一生的志向就在这四个字里面了,”岳母说,“我的期望也在里面了。只盼你早日传来杀敌立功的喜讯。”

  岳飞凭借他作战的英勇和韬略,很快成为抗金队伍年青的将领。

  1127年,岳飞率岳家军渡过黄河,与义军的八字军联合攻打金军。战斗中,岳飞将金军大将拓跋耶乌抓下马来,惊得金军弃甲而逃。

  1129年,为灭南宋,金军将领兀术率大军渡过长江,建康(今南京)、镇江、杭州、越州、定海纷纷攻陷。贪生怕死的宋高宗一路逃命,亡命途中还想与金议和。岳飞难忍亡国的仇恨,率岳家军与金兵殊死激战,连胜六仗,将金兵赶到长江边。接着,岳飞又与韩世忠合作,韩世忠在镇江黄天荡围住金兵十万,岳飞在建康郊外大败金兵,收复了建康。从此,金兵听到岳家军的名字便心惊肉跳。

  1140年,为收复江南失地,岳飞与儿子岳云率军渡过长江,到河南郾城,准备与金军决战。

  这次决战非同小可,宋军胜,金军就会被赶过黄河;金军胜,宋军就会败退长江以南,南宋朝廷便岌岌可危。

  金兀术率十万大军决战,还将训练多年的战阵“铁浮图”、“拐子马”带到郾城。“铁浮图”就是铁甲骑兵,士兵和战马头戴铁盔,身披双层重甲,战马以皮绳相连,上阵冲杀,刀枪不入,像一堵铁墙横扫敌阵。“拐子马”就是轻骑兵,配在“铁浮图”两翼,当“铁浮图”冲乱敌阵后,“拐子马”便在乱军中驰骋冲杀。

  金兀术怪异的战阵没有吓倒岳飞,他用极短的时间训练出一支使用长柄利斧和钩镰枪的队伍,来对付“铁浮图”和“拐子马”。

  决战开始了。金兀术自信地令士兵吹起进攻的号角。在充满杀气的号角声中,“铁浮图”像山一样压向了岳家军。

  岳飞下令擂起战鼓,战鼓震动了大地,令金军的号角变成了扰人的蝉声。一支步兵出现在岳家军阵前,手执长柄利斧和钩镰枪,怒目躬身,等着金军的“铁浮图”冲来。

  两军冲撞的一瞬间,岳军兵士敏捷地钻入敌阵,飞快地挥斧砍战马的马腿,用钩镰钩马上骑兵的盔甲。皮绳连着的铁骑一匹马的马腿被砍断便倒下一片;穿着厚甲的金兵被钩镰枪钩下马站立不起,只等着岳家军砍他们的头颅。战场上金军被杀得血流成河,尸骨成山。

  此战不久,岳家军在朱仙镇再败金军。金军草木皆兵,如丧家之犬逃到黄河北岸。宋军在黄河南岸军旗猎猎。岳飞豪情万丈地指着北岸鼓励将士:“我们要一直打到金人的老巢黄龙府,在那里开怀痛饮。”

  金军上下哀叹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成了金国灭宋不可逾越的障碍。

  可就在收复中原失地指日可待的时候,宋高宗赵构害怕岳飞功高威胁到他的皇位,便在奸臣秦桧的怂恿下,连发十二道金牌,催岳飞“班师”。

  这哪里是得胜“班师”,分明是临阵撤军,拱手将收复的失地再送给金人。岳飞悲痛欲绝,愤然道:“十年努力,一旦付诸东流,收复各州,一朝全部丢弃。社稷(ji)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岳飞回到临安(南宋临时的都城)不久,便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入狱,1141年农历12月29日深夜,将岳飞毒死在风波亭。一同遇难的还有他的儿子岳云,部将张宪。

  岳飞英勇抗战的爱国主义精神千百年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兴亡取义成仁。“精忠报国”已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毕生追求的美德。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司马光砸缸
天蓝了,风暖了,梨花开了,柳树吐出了嫩芽,孩子们的笑声也更欢快了。院子里充满了生机。

  司马光和小伙伴们捉起了迷藏。院子里有假山,有大树,有藤萝架,有修剪整齐的灌木,哪儿都是藏身的好去处。

  司马光看中了那口缸,圆圆的口,鼓鼓的肚,像尊弥勒佛横卧在假山下。缸口比他高,藏进去,谁也找不到。他扒住缸口,踮踮脚往里看。真令他失望,里面盛着满满的水。他不知这是大人们为防火准备的。他只好躲到柳树后面。

  “瞎子摸到树,我也能跑,”司马光心里想,“谁也别想捉住我。”

  扮蒙眼瞎的是个小胖墩儿,摸起人来憨态逗人。小伙伴们被逗得禁不住都显出身子喊起来,本应安静的院子一片喧闹。

  “瞎子,瞎子,我在这儿!”

  “瞎子”疯狂了,小伙伴们的喊声更大了。一个瘦瘦的小伙伴干脆站到假山顶上喊:

  “我在假山上,你敢摸上来吗?”

  真是乐极生悲。这个瘦瘦的小伙伴兴奋过度,脚下一滑,从山石上摔下来,正落到那个大肚子的水缸里。“扑通”一声,人便没有了踪影。

  小伙伴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故吓呆了,俄而,院中响起一片哭声,唯有司马光跑到缸前想着救出落水的小伙伴。

  把水放出来,他想到这是唯一的办法。怎么放?推倒缸?他推了,可推不动。

  院中的哭声更大了。司马光听不到哭声,却隐隐约约听到缸里微弱的呼喊声。他知道,必须立即把水放出来,否则缸里的小伙伴会难受死的。他还没想到真正意义的死,但小伙伴的难受已让他着急。

  情急中,他想到了砸缸,缸砸开了,水不就流出来了吗?

  他飞快地在院中寻找石头。在墙下找到一块,可以让他勉强抱起来。他不再犹豫,抱着石头跑到缸前。一定是救人心切迸发出超人的力量,他竟将石头举过头顶,向缸砸去。

  “通”地一声,缸被砸出一个洞,水突突地涌流出来。

  小伙伴得救了。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而他这个儿时砸缸救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