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南海军情特报-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两百多年后,公元627年,高僧玄奘从长安启程赴天竺(古印度)那烂陀寺,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将其所见所闻写成一部《大唐西域记》,是今天人们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古代历史地理的珍贵典籍。现代印度史学家研究本国历史时,竟不得不借助《大唐西域记》。
瓦罕走廊的地理学和历史学(2)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瓦罕走廊的一个传说:很久以前,一位汉族公主远嫁波斯。当送亲的队伍来到克孜库尔干山下,突遇匪乱,随从为了保护公主,就近把公主安顿在陡峭的山岗上面,四周严密把守,每天的饮食专门用一根绳子吊上去。不久,匪乱平息,随从恭请公主启程,不料公主居然已怀有身孕!原来,公主困在山顶的时候,每天有一个骑着金马的王子,从太阳里飞出,来到山上和公主幽会。公主腹中的孩子就是“汉日天种”。忠心的随从就地安营扎寨,用石头在山顶上建起宫殿(日后称作“公主堡”),把公主正式安顿下来,并拥立为王。随从们则在山岗附近的帕米尔高原上就地开荒种粮。一年后,公主生下一个英俊的男孩,成为盘陀国人的祖先。
由公主堡向前行进,过瓦罕走廊三桥,逆明铁盖河行驶约十余公里,便可看到中外著名的明铁盖达坂,此处雪山高耸,冰川形成的冰舌直泻山下。在海拔4200米的罗布盖孜沟的山坡上,“玄奘取经东归古道”纪念碑上冯其庸先生的题跋,让人们了解了一个令人景仰的史实。
为了考察玄奘东归的古道,冯其庸教授曾经多次进入帕米尔高原进行考察。八十高龄的冯老,坚持带领考察队来到这个海拔4000多米的山口。经实地勘查考证,冯老认为玄奘东归的山口很可能就在这里。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冯其庸教授七次对这个山口进行实地勘查,经过对汉唐遗迹、沿途景观和历史文献进行比较研究,他基本确认玄奘东归时经由帕米尔高原的瓦罕通道,通过明铁盖达坂进入今日中国国境。这跟玄奘记载的情节和地点基本吻合。明铁盖山口是帕米尔高原上地势最开阔的河谷地带,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这个海拔4000多米的山口一直是帕米尔高原上连接东西方丝绸之路的主干道。直到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为了避开克什米尔国际争议区,当地沿着红其拉甫河建起了一条现代公路,红其拉甫成为重要的口岸,持续千年来往不绝的明铁盖山口从此冷落下来,渐渐被人们遗忘。
为了纪念这个活跃了千年的重要山口,玄奘取经东归古道考察队在这里设立一块纪念玄奘东归的石碑。石碑正面刻有“玄奘取经东归古道”的字样,背面有长文介绍古道的历史及发现过程。在这条连接东西方的千年古道上,从此有了一个新的地理坐标。
英俄博弈制造的“大国缓冲带”
如果说玄奘故道是久远的历史事实,那么瓦罕走廊则纯粹是近代以来大国地缘博弈的人为造物。
十九世纪初,英属印度与俄罗斯帝国之外围相隔有二千里,其中各地多未被测绘。布哈拉、希瓦、梅尔夫 、塔什干等中亚城市几无外人知。值沙俄帝国扩张,威胁与大英帝国在印度次大陆占地日益增长之势力,两帝国在中亚各地开始一局微妙之勘探、间谍与帝国外交博弈。英俄正面冲突之威胁常在,争夺的中心就在阿富汗。一个半世纪前这场英、俄两国对中亚控制权的争斗,西方人称其为大博弈(英文:“The Great Game”,俄文:“Турниры теней”)。
英国认为,当沙俄扩张,各中亚汗国一一臣服,阿富汗将成其入侵“帝国皇冠之宝石”——印度的跳板。因此,1838年,英国发动第一次英阿战争,以图扶植舒贾·沙阿傀儡政权。此政权靠英军大力支撑。到1842年,阿富汗群众已开始在喀布尔街头攻击英国人。英国驻军以对方保证安全通行为条件,同意撤出喀布尔。约4500名英军与12000名随员之队伍,其中包括很多妇女与儿童,在撤退时遭受一连串袭击,只有数十人生还抵达印度。
瓦罕走廊的地理学和历史学(3)
自此大英稍缓其于阿富汗之大计。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后,英国历届政府以阿富汗为缓冲国。然而俄国继续南进阿富汗。1865年,塔什干被正式吞并;三年后,撒马尔罕成为沙俄帝国之一部分;布哈拉埃米尔国亦于同年以一纸和约而成为沙俄附庸。俄罗斯之势力远至阿姆河北岸。
1878年,俄国未经邀请便向喀布尔派出外交使节团,阿富汗局势再度紧张。英国要求阿富汗统治者谢尔·阿里(Sher Ali)也接受一个英国代表团的造访。该代表团后被遣返,英国派出了一支4万人的军队前去报复,引发了第二次英阿战争。这次战争中,英国和上一次一样损失惨重,1881年,英军再度撤出喀布尔。不过,阿富汗统治者阿布杜尔·拉赫曼汗同意英国掌管阿富汗的外交,交换条件是英国人帮助他保住王位。
1885年,英国和俄国在阿姆河的Panjdeh绿洲发生军事对峙,几乎酿成战争。英国最后决定接受俄国的建议,接受双方的现有控制界线为俄国与阿富汗之间的边界。英俄在阿富汗的冲突暂时告终。
1895年3月11日,英俄抛开了两个最重要的当事国中国与阿富汗,签订了《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不但划定两国在帕米尔的势力分界线,而且将兴都库什山北麓与帕米尔南缘之间的狭长地带划作两国间的“隔离带”,这便是今日之瓦罕走廊。
一段模糊的历史
瓦罕走廊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已是上世纪80年代,彼时,苏联入侵阿富汗,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各国以及*国家则通过各种方式支援阿富汗“圣战者”的游击战。瓦罕走廊以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遂成为阿富汗反政府武装重要的物资输送和接收渠道。
曾经参加了苏联入侵阿富汗的A·利亚霍夫斯基将军在他所著的《阿富汗战争的悲剧》一书中写道:叛匪(阿富汗反政府武装——笔者注)所使用的武器大部分是苏式的,也有通过第三国得到的,譬如美国制造的M16A1步枪,联邦德国、以色列、英国和瑞典制造的冲锋枪。……还在阿富汗战争之初,美国就建立了一种采购体系,就是利用沙特*的资金,通过埃及和以色列购买苏联制造的武器,然后发往巴基斯坦。最终目的地为阿富汗的武器和弹药从那里用机动车运往边境地区的转运站和基地区域,再利用马帮队分批运送到不同地点。……叛匪出没的路线将近100条,分布于不同方向:巴达赫山、库纳尔…南加尔哈尔、加兹尼…加尔吉兹、坎大哈、吉尔缅特、法拉赫、捷拉兹……这些运输线路的存在成为圣战者得以坚持武装斗争的关键。不切断这些运输线路,阿富汗政府就无法使国内生活正常化……遗憾的是,尽管竭尽全力,控制马帮队运输线路的任务最终也没有实现。
利亚霍夫斯基在提到的巴达赫山就在阿富汗东北部,与瓦罕走廊相连。
利亚霍夫斯基还在书中提到,在苏联入侵阿富汗期间,中国曾经给予阿富汗反政府武装支援。在阿富汗“圣战者”使用的武器弹药中,有大量的“中国制造的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毫米重机枪”,而这些武器装备都是通过连接中阿的瓦罕走廊运进阿富汗的。
“恐怖走廊”?
2006年,美国与阿富汗的战争爆发后,因瓦罕走廊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曾一度盛传是“恐怖通道”,再次引起外界关注。 txt小说上传分享
瓦罕走廊的地理学和历史学(4)
出于国防战略考虑,我驻防部队早在“9·11”事件之前就修通了通往中阿边界的公路。正是这条公路为我军在美国对阿富汗动武之后在中阿边境地区加强边防创造了便利条件。
据介绍,明铁盖山口与巴基斯坦实际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接壤,阿富汗“叶柄”末端就是三山交汇之地。这些地方除了边防站、哨卡和个别游牧的帐篷外,均为无人区,一般10月份就会大雪封山,直到第二年的五六月份才能通行。在阿富汗境内的瓦罕走廊纵深300公里,恐怖分子要想通过这条走廊进入我境内,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从明铁盖继续往西至克克吐鲁克,这里有中阿边境日常防卫最前端的一支部队,此地海拔高达4800米。朝西南方向有另一平缓的宽谷“瓦罕吉尔”,意为“朝向瓦罕的山谷”,翻过去就是瓦罕走廊了。正西方向则是名叫木孜吉利嘎的冰谷,这是通往塔吉克斯坦的山谷,由此可达中亚政情和社情最为复杂的费尔干纳盆地,这里正是“三股势力”,包括境外“*”分裂势力比较活跃的一个地区。在这个中亚地带,“*”与“基地”和塔利班等国际恐怖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9·11”之后,我边防部队曾在此安营扎寨,以防止难民或阿富汗武装力量进入我国境内。但实际上原先担心的局面并没有出现。2002年入夏以前,随着阿富汗局势的缓和,我守边部队调整了部署。
阿富汗在此没有边防军。瓦罕走廊由地方少数民族部落或部族控制。近百公里以内没有固定的居住人家,只有天气转暖季节有阿富汗境内的塔吉克族牧民放牧时接近边境地区。
在当年漫长的冬季里,封边部队爬冰卧雪,冒着零下30到40摄氏度严寒守卫在这里,其艰苦情景可想而知。尽管气候恶劣,高寒缺氧,但官兵们却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中央军委和有关方面也为改善封边部队官兵的战备和生活条件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
中阿边界线与其他邻国比起来是比较短的,约92公里,由于两国没有领土争端,局势相对平静,我方常年直接守卫的部队规模并不大。当地的塔吉克族牧民也是一支不在编制、永不撤离的守边部队。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县委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不论男女老少只要发现陌生人进入都会及时向附近的驻军或边防派出所、地方政府报告。所以无论是民族分裂分子还是境外敌对分子企图从这条通道潜入潜出都是很难得逞的。
当前,为防止恐怖分子和难民越境,中国、巴基斯坦、阿富汗三国政府对三国交界处的公路卡得很紧,防止恐怖分子和非法分子利用瓦罕走廊偷越边境进行活动。中亚、南亚地区各国政府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也与中国政府密切合作。
阿富汗战争爆发后,中国驻防部队也加紧了对中阿边境的巡逻和瓦罕通道的掌控。
敌后幽灵:卫国战争中的苏联游击队(1)
1941年7月,德国国家电台播出了一条惊人的消息,德军第121摩托化步兵师遭到白俄罗斯游击队的突然袭击,包括该师师长在内的大批德军当场毙命。这是最早关于苏联敌后游击队的袭击记录,对于德军而言,这次袭击仅仅是他们噩梦的开始。
说起波澜壮阔的苏联卫国战争,大家想到的往往是茫茫雪野、飞机轰鸣、战车驰骋,却很少有人关注苏德战场上的敌后游击运动。
事实上,游击战在苏联有着悠久的光辉历史。在19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的战争中,多股农民武装就曾经袭击过不可一世的法兰西大军。苏联国内战争时期,神出鬼没的红军游击队也曾让白匪军闻风丧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红军的每一次胜利几乎都离不开敌后游击力量的支援。在近4年的时间里,苏联游击队没有给德国法西斯任何喘息的机会,他们为卫国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临时组建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由于多方面原因,苏军在战争初期损失惨重,西部大片领土丢失。虽然初战不利,但英勇的苏联红军依然在被动局面下进行着顽强的抵抗。随着战事的不断推进,被打散了的苏联部队越来越多。一些失去建制的红军士兵便自发地在敌占区内进行抵抗。面对这种情况,联共(布)中央审时度势,针对性地制订了相应的敌后游击运动指南。
1941年6月29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发出指示,要求“在敌占区建立游击队和破袭组,以便同敌军竞争……”。同年7月18日,联共中央作出了《关于组织敌后斗争的决定》,斯大林号召“遍地燃起游击战争的烽火”,在敌占区建立游击队和破坏小组,炸毁桥梁道路、破坏通信设施,焚毁仓库和辎重,破坏他们的一切活动。
1942年5月30日;大本营成立了“游击运动总司令部”,任命白俄罗斯党中央第一书记波诺马连科为游击运动总司令部参谋长。下设加盟共和国、边疆区和州的游击运动司令部。与此同时,在列宁格勒、加里宁、布良斯克等6个方面军的军事委员会下面分别成立游击司令部,在各集团军的军事委员会下面设立游击作战组,向游击队派出干部,实行统一计划,统一指挥。8月底,苏联国防委员会在克里姆林宫召开了有各游击兵团指挥员和政委参加的重要会议,总结了全国游击运动的经验并制订了基本方针。斯大林在会上作了《关于游击运动的任务》的重要讲话,他着重指出:“战争史告诉我们,要战胜侵略者,往往不仅要依靠正规军的斗争,同时还要依靠有利于彻底消灭侵略者的人民游击运动。”斯大林在讲话中还规定了游击运动基本方针:巩固和发展游击队,在所有城乡建立地下游击预备队;游击行动的基本目标是破坏敌后方交通线;加强游击队同正规军的配合;游击队广泛出击,游击兵团向敌后实施深远奔袭;加强敌占区居民中的政治思想工作,广泛吸收人民群众参加斗争。
这次会议后,斯大林任命伏罗希洛夫元帅为游击运动总司令,加强对游击运动的领导。轰轰烈烈的苏联游击战争由此全面展开。
主要任务
苏联游击队的主要任务包括破坏敌军交通,夺取和扼守交通要道,保障主力部队机动,实施敌后侦察以及配合正面战场进攻等。。 最好的txt下载网
敌后幽灵:卫国战争中的苏联游击队(2)
破坏交通 交通破袭战是为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游击战争的主要作战形式。由于德军兵力不足,其占领的交通运输线警卫力量十分薄弱。在这种情况下,袭击敌交通运输线不但可以大大削弱德军的运输能力,还能迫使德军从其正面战场抽调部分兵力,从而缓解正面战场苏军的压力。
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游击队实施的交通破袭战数不胜数,其中规模最大的要算是发生在1943年的“铁道战”了。1943年8月3日至9月15日,苏联白俄罗斯、加里宁州、列宁格勒州、奥廖尔州和斯摩棱斯克州的167支游击队,约96000名游击队员,实施了代号为“铁道战”的交通破袭战。在此次战役中,苏联游击队共破坏钢轨214705根,对苏军取得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此后,苏联游击队又进行了代号为“音乐会”的游击战役。在这次战役中;由5个州,193支游击队,共约12万人组成的敌后游击军团对德军交通线进行了大规模破坏,有效地配合了苏军夺取第聂伯河会战的胜利。
除了陆上交通设施外,苏联游击队还对敌人的水上交通线以及通讯设施进行了破坏。1943年,乌克兰游击队在第聂伯河、杰斯纳河和普里皮亚特河共击沉和击毁90艘轮船、驳船、快艇和摩托艇。在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战役期间,游击队共消灭了德军21500余人,炸毁桥梁300余座,破坏电话电报通信线路500余公里。
敌后侦察 1943年春,苏联最高统帅部制订了夏秋作战计划。于是,灵活机动的苏联游击队便毅然肩负起危险而又艰巨的敌后侦察任务。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侦察训练,游击队的敌后侦察能力起初并不是很强,并普遍存在着活动范围近,搜集和分析情报的能力弱的缺点。国防人民委员部很快就发现了这一问题。1943年4月19日,该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改进游击队中的侦察工作”的命令,并任命了一批受过专业侦察训练的人员担任游击队的指挥员。各游击队的敌后侦察能力也由此得以迅速提高。
据苏联战史记载,从1943年4月至年底,游击队先后查明了德军165个师、177个团和135个独立营的集结地点,以及部分德军部队的编制、建制人数和指挥官姓名。在1944年巴格拉季昂战役的准备时期,白俄罗斯游击队不仅向指挥部提供了德军部署、防御地区情况及机场、降落场和其他重要军事目标分布情况,还查明了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进攻地带内德军预备队的情况,并为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进一步核实了空中侦察所得到的情报。
这些敌后情报为正面战场苏联红军的进攻提供了宝贵的依据。正如德国最高统帅部情报和反间谍部第三处处长施马尔施勒格尔所说的那样,苏军侦察工作之所以获得出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游击队的侦察活动发挥了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