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养生大道-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黄帝内经养生大道》书评1
养生是什么?如果身体是本钱,健康就是我们不得不投资的一支股票,那么,各种疾患就是这支股票可能面临的风险。如果说股民要念股经的话,那么,想要拥有健康的民众都应该念的这本养生经就是《黄帝内经》。
  几天前,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看到了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这本《黄帝内经养生大道》,我感到非常的兴奋!一部深奥的中医经典,让作者诠释得如此通俗易懂、别有情趣。说真的,虽然我研习中医十几年,特别是啃读了多年的中医圣典——《黄帝内经》,却总感觉似懂非懂,空谈苑内百花争妍,自己却摸不到门路进入百花丛中与其共舞。所以,《黄帝内经》犹如高高在上的神坛,虽敬虽尊,却无半分亲近之感。而这本《黄帝内经养生大道》对我来说,就像暗室里突然飘入的一缕阳光,让我眼前为之一亮;又如多年的老朋友相遇,在家中炕头上嘘寒问暖,让我倍感温馨、难分难舍。而《黄帝内经》中的许多困惑,也在这清风茶香中得到释怀 … …
  人生之中,能得一知己足亦!人生之中,能读几本好书足亦!《黄帝内经养生大道》对于我,便是如此。
   txt小说上传分享

《黄帝内经养生大道》书评2
有病的时候及时治病是一种小聪明,没病的时候预防疾病是一种大智慧。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大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道理。如何才能使我们的身体不生病呢?读这本《黄帝内经》可以让你明白什么是“养生大道”!
  其实,《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大道并非高高在上,它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吃喝拉撒睡、油米酱醋茶密切相关。善于养生的人为什么能活到天年、无疾而去?这个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那么神秘。其实在数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已为我们指明方向: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人体的本性,不违背人体和大自然的规律,即可活百岁以上且无疾而去。比如,面对养生时,35岁之前重在保本,是在固守源自父母精血的本元;而35岁之后的养生则重在养后天,是在培补人生之精气。这就是遵循人体和自然本性,这也是人们常说“保养”二字之真义。进一步讲,如果养生有什么秘籍的话,那么,本书中的“引、顺、调、食、居、脏、通、宜、序”这九字真言既是对《黄帝内经》内容的概括,又是对这本《黄帝内经养生大道》的高度浓缩和提炼。
  本书从文化、医学以及生活的角度对《黄帝内经》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解读。在近乎一种聊天的方式中,告诉我们健康的“真经”。依傍《黄帝内经》所倡导的“治未病”,跟随这些亲切的文字,日常养生中的“死结”被一一打开。
  细读本书,真是一部不生病的智慧书、一部回味无穷不忍不读的养生书!
  

咬文嚼字之谈道论“经”
第一节 追根溯源破解《黄帝内经》
  什么是经?
  什么是《黄帝内经 》?
  《黄帝内经》有什么秘密,跟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中国数千年的浩瀚文明中,冠以“经”字的不在少数,远些时候的《易经》《道德经》《金刚经》《三字经》,近的则有“财经”“生意经”“钱经”等说法,而医学也有一本被称为开宗明义、创立门户的经——《黄帝内经》。
  面对这些纷呈的“经”,人们不仅要问,到底什么是经?经原本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呢?
  曾记否,在上地理课的时候,老师在转动着地球仪,并教了我们一个基础而重要的地理内容——经线和纬线的概念。从那时候我们知道了南北为经的道理,而且知道经线是在地面上连接两极的线,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经线和垂直于它的纬线构成地球上的坐标;从而实现了对全球位置的一个确定。这里的经线成为了一个基准,起到了一个标杆般的作用,因此,很多时候的“经”就取其引申意义:不变!而不变的往往是本质,是一种带有根本性的东西。
  或许正是出于对“经”的这种根本性的一种共识,一些医学工作者把脐带看成生命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认为它是在成为独立个体后本体对于母体的一种留念,是一种先天和后天的连接,由此,将脐带这个有“丝“的意象的部分看成是人的一个根本。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渐渐地人们就把那些讲述一种原则的著述称为“经书”,而把那些阐述变化之理的著述称为“纬书”。所以,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对《黄帝内经》作一个推论性的认识,至少有一个相对的、轮廓性的认识,即《黄帝内经》讲述的是一种带有生命根本性的问题,是一种对于生命的追问的书,至少是会阐述身体如何进行固本守元等原则和意义的书,而不会像《伤寒论》那样,更多地是去关注人们日常生活中疾病的治疗问题。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揭秘三大经书之《黄帝内经》
中国古代有三大奇书以“经”命名,第一部是《易经》,第二部是《道德经》,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易经》与《道德经》无论是通过图书还是电视讲座等形式,已较早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而《黄帝内经》则相对地处于一种“孤寂”的状态。现在就让我们拂去尘埃,在层层剥离中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面对这样一部奇书,我们不禁要问,《黄帝内经》是谁的手笔?为什么用“黄帝”命名?是黄帝所作,抑或是在数千年前的时候,人们就了解了名人的轰动效应,进而借以“黄帝”之名而成?无论如何,我们知道,“黄帝”非“皇帝”,相传黄帝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名号轩辕氏,后来建立国家,并以土德为王。土是黄色,所以叫黄帝。而黄色是中央的颜色,黄帝主宰着四方疆域,是一种固本的象征,等同于人体内的元气,主宰着身体的脏腑。所以,在黄帝灭了蚩尤一统天下之后,《黄帝内经》就带着一种贵族血统下的帝王之气面世了。《黄帝内经》的出现让相当数量的医书逐渐引退下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黄帝内经》在医学界完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统一。
  那么这样的一部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黄帝内经》,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经书呢?是否像我们上面对“经”的理解而作出的推论呢?对于这样一部《黄帝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人的内在规律。有的人结合现代医学,干脆认为《黄帝内经》就是讲内科的一本书。或许从不同的侧面来看这么一部经书,会产生一种“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认识。但将《黄帝内经》之“内”确定在某一个点上,无异于盲人摸象。这里的“内”更多的是一种与外相对应的“内求”,是一种与表相对应的“里”,是一种与表象相对应的本质。
  从内容上看,《黄帝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主体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素问》《灵枢》各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素问》与《灵枢》在宋之后就正式成为《黄帝内经》两大组成部分。作为一部研究人的医学巨著,该书较为全面地涉及了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并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证”“诊法”“养生学”“运气学”等。但就是这样一部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经典之作,收载的成方仅区区13首。可以说,这些再一次印证了《黄帝内经》“内求”这一根本性的特征。
  教人“内观”,如何来做到这一点呢?我们知道,西医可以通过解剖来做到,通过X线等现代技术的手段来了解内部脏器的运行情况,而《黄帝内经》如何在不打开身体的情况下,来实现对人体内部从宏观到微观的掌握,甚至了解到气血在身体内部的状态呢?凭的是一种“象”。因为天体是一个大宇宙,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大小宇宙之间有一个“象”作为纽带。人们又是如何来识别这个“象”呢?就是在天人相应的大道中,对于“象”所涵盖的内外、表里相互关系的一个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内观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流动;进而倡导一种气血畅通、经络与脏腑和谐相处的一个格局来达到养生,求得长寿。所以,在人们不理解它的时候,往往认为其是一种玄学,甚至将之视为一种占卜的命算说。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上善若水的《黄帝内经》(1)
《黄帝内经》历经千年历史、穿越时空来到现代社会,其间的风风雨雨自是一言难尽。面对中西医之争,作为中医药文化源头的《黄帝内经》,以一种沧桑老者历经万千世事的态度、一言不发地静观别人七嘴八舌的评说。这里,需要声明的是,我们并无意卷入这场“口水战”之中,更不想在其中去帮衬某一个派系。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我们只想通过一种对比来说明二者客观上的差别。仅此而已。
  (1)《黄帝内经》的特质
  提到医学,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医学和西医学。而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医源头“老大”,自然成为了与西医相比较时的一个代表。需要再次声明的是,比较是帮助我们更好地找到各自的特质,更好地认识各自的“脾性”。作为一种文化,拿它们来说事儿,自然没有优与劣、贵与贱的区分。
  特质一:乐善好施的和事佬
  得了病就要用药,这是常理,谁也不会跳起来嚷嚷。西医用西药,以《黄帝内经》为源头文化的中医用的是中药。用药虽然相同,但用药的初衷却是不一样的。中医用药是在帮助身体,因为他们相信人体的五脏六腑本性良好纯真,整个人体处于一种浑然天成的和谐格局之中,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天生的自身组织系统来完成对身体健康的捍卫。而且人生于天地之间,应采纳自然精华,故中医用的都是那些顺应自然的手段;而西医则近乎一种战争式的捍卫,在他们看来,身体就是一个很私密的领地,是私有财产中的私有财产,不容任何的侵犯。对于来犯之敌——各种细菌、病毒,他们没有美酒,有的就是像浓缩炸药包一样的“药丸”。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医是一种重整体的调和,立足于一种“唇亡齿寒”的大局观;而西医则是在一个点上下足工夫,是一种哪里有反抗哪里就有镇压的方式。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西医在很大程度上把身体看成了一个自我领地的版图,总是在关注每一个地方出现不和谐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而中医在一种调和整体中关注一种协调,关注一种相互的相生相克的关系。换句话说,中医给人找健康,西医给人找病。观其行,知其性,从这些躬行中,能看出中医有些像是一个爱助人的和事佬;西医有些主张个性,像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张狂少年。
  特质二:圆融通达的老好人
  从《黄帝内经》不难看出,中医讲求的是人与自然、社会三维一体,崇尚一种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对于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一种坚定的认识。五行理论、脉象学说、十二经脉的联系、方剂学等都是用系统的结构和观点把握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通俗地讲,就是中医把人当成真正意义上的人看,而西医把人看成他们工业革命时期的一台由各种零件组织起来的一个机器。所以,在他们那里也近乎“执着”地相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一种最为直接而有效的解决身体健康问题的方式。这里,能看出中医则是一个面对世事变化总胸有成竹的老好人,而西医像是一个有时能一语道破天机、但多有莽撞之嫌的愣头青。
  (2)一部立体的《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一部关于天地宇宙、生命现象的伟大著作,是几千年医药养生修炼的源头活水。如上善若水有一种包罗,一种博大。同时《黄帝内经》还是立体的,不仅该书在介绍医学上涉及全面,表里、脏腑,宏观与微观;而且还在于它与《易经》一样,以一种博大精深的面孔横空立世。对于《黄帝内经》,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就有不同的印象和收获。

上善若水的《黄帝内经》(2)
印象一:中华传统医药的“圣经”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已被公认。它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讲述了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使中医学正式以一种体系的形式在世界医学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且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表明了立场:治未病!从这个意义上讲,《黄帝内经》是医学,更是医道。因为它并没有长篇累牍地去讲述如何对疾病进行当下的治疗,而是更为宏观地对于身体的健康进行一种“未病”时的防患。在生命的航程上,《黄帝内经》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在智慧地引导后生顺应自然的力量,遵循我们生命的本性去生活、去做人。在养身体真元的时候,也在培补我们的智慧元气。在一种没有教条中完成了每个人对于自我生命体的认知。如果说天灾人祸以在所难免的方式毁灭着人们生活的话,那么,《黄帝内经》则更像忠实的管家,无论世事如何变幻,都在庇护着我们的健康。
  印象二:当娘还当爹的《黄帝内经》
  我们把《黄帝内经》看成是一部“圣经”,源于它无可辩驳的奠基性和博大性,但这并非是说《黄帝内经》就是高高在上,需要我们顶礼膜拜的事物;相反,它的伟大恰恰在于它没有那样一种犹如漂浮在高空星云中的姿态,而是有其朴素的一面。不仅有孩子妈关注生活的一面,还有孩子爹人文关怀的一面,可谓淳朴而亲切。
  从《黄帝内经》的“品性”上我们不难看出一些端倪,《黄帝内经》讲病并没有深深地扎根于某一种具体疾病的防治上,而是宏观地展示一种“大道”。它以人为核心,就像在对比中说的一样,从生命结构的和谐整体出发实现了把人真正当人看,而且就是在这一点上,它依然没有浅尝辄止,将人笼而统之不加分析地去作一些疾患上的机械处理;相反,它因人而异,注重了人的特殊性和个体特征,甚至关怀至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而应对不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就将人分成了二十五种体质。当然,这样体质归类还较为粗浅,但我们无法去苛求,因这种方向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不仅如此,《黄帝内经》以哲学为基础,不仅将人文哲学作为建构医学体系的指导,同时还把哲学的核心思想直接运用于医学。其中,“一阴一阳之谓道”,就强调了阴阳的不偏不倚。如果偏阴偏阳,人的身体就会有疾病滋生。《黄帝内经》强调只有调整阴阳使之达到一种“平”“和”的状态,病证才能在“和”中得以消解。《论语》里讲“和为贵”,《孟子》《中庸》的“阴阳五行”构成论、“中庸”方法论,对《黄帝内经》都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和”的文化即使到现在我们还能在身边有所感受,看到它们活生生的存在。比如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还有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大型文艺表演的“和”字,这些都传承和印证了一种中华文化主流下“和”文化的浸渍和渗透。
  由此看来,无论从医学还是从文化的高度,《黄帝内经》对于人的身体、精神等关照可谓是大小兼顾,不单问你穿得暖不暖,还告诉你如何做人。就这一文化的价值取向来看,《黄帝内经》不仅是医书,更是一种关于生命终极关怀的典籍。
   。 想看书来

养生,从阴阳说起
第二节  法于阴阳的中国式养生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为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
  这里,以一种问答的形式记录了黄帝对于生命的一种最为本真的追问,为什么过去的人年过百岁而不显衰老,而现在的人不过半百就会显出一种衰老的样子?到底是时代不同环境不同,还是养生之道没有得以传承呢?对此,岐伯的回答可谓巨细兼顾,概括性地说明了古人懂得养生之道,所以日常生活中对于饮食有节制,对于作息有一定规律,所以,在形体和精神上都很和合协调;而当下的人常把酒当水喝,还贪恋情色而肆意放纵自己,两相比较,所以有现在这样的情况。上文不仅解释了这样一种生活中的现象,还对养生的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