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毛泽东与郭沫若 作者:[中]张洁宇-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鳌铣瘟跻迩熳媳咀印洞呛!芬嗳绱怂担氩楹恕�
由此可见,毛泽东读郭沫若的文章是相当认真的。他甚至为了核对一字之差,查阅了三种古籍和工具书。
次日,《光明日报》刊登出郭沫若的《〈驳论〉的商讨》,一场长达六七个月的“关于《兰亭序》真伪问题”的学术讨论,就这样逐渐展开了。
许多专家学者在《光明日报》和《文物》杂志上发表文章。短短半年时间,全国各报刊上发表了争鸣文章有几十篇之多。支持郭文观点的有张德钧、启功、龙潜、赵万里、于硕(于立群)、史树青等人;支持高二适观点的,有唐风、严北溟、商承祚等人。赞成和不赞成郭论的,都畅所欲言。
这场学术讨论(亦可谓“学术争论”)自始至终都贯穿了“百家争鸣”的精神。
即便是毛泽东亲自过问甚至可以说是介入了这次讨论,也都是让大家畅所欲言,一点也没有打棍子,扣帽子,更没有谁以势压人。
尽管关于《兰亭序》的真伪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学术问题,一时不可能作出结论,也无须由谁作出结论,但这次讨论,大家把问题摆出来进行讨论,无论对问题本身或者对推动学术界对其他问题进行讨论,都是有益的。
1972年,郭沫若在《新疆出土的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一文中,还回顾了这次讨论。他再一次重申了自己的看法,说:“《兰亭序》帖虽伪,并不贬低它的价值,只是它不是王右军所书而已。不仅字迹不是王右军所书,序文的后半段也不是王右军所作;这样说也不贬低王右军的价值。一定要坚持《兰亭序》的后半段绝非伪作,那倒是有损于王右军的。”
1973年,文物出版社将这次讨论的文章分上、下编汇编出版。上编是郭沫若以及和郭沫若持相同观点的文章,下编为高二适以及和高二适一样观点的文章。书名为《兰亭论辩》。编者在“出版说明”中指出:这次辩论“对于我国书体史、书法史以及文字发展史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特别是在鉴定书法问题上,乃至在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广袤领域中,如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将会有所启发。”应当说,这场由郭沫若发起,并得到毛泽东的推动而顺利展开的辩论,总体上开展是好的,只不过最后的《兰亭论辩》提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问题的高度,有点画蛇添足,引起不同意郭沫若意见的另一方不满,高二适看到后,就拍着《兰亭论辩》这本书,有些愤愤然地说:“看来,我是唯心主义了?!”
●三、关于《李白与杜甫》
郭沫若的学术论着《李白与杜甫》,是在“文化大革命”这样极不正常的年代中写成的。此书的写作,严格地说,和毛泽东并无直接关系,本来我们在这里可以不用费辞。不过,因为该书无论在成书时及出版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曾引起过较大反响;而且有人认为,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及全书基本观点,与毛泽东有一定的间接因缘。所以我们觉得还是有必要在这里花点笔墨作些交代。
《李白与杜甫》是郭沫若一生最后的一部学术着作。
据知道内情的人说,《李白与杜甫》从1967年酝酿到1969年写成,整整用了三年的时间。这在郭沫若的写作生涯中,是酝酿时间最长、写作时间最长、修改时间最长并且是修改得最多的一次写作。《李白与杜甫》一书的废稿比定稿多一倍以上,这在他一生中也是很少见的。
郭沫若为什么要写这本《李白与杜甫》?为什么在那个“革命”“斗争”打打杀杀盛行的年代想到要写这本学术着作?
往大里说,李白和杜甫不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也可以说是世界文化伟人。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人不知道他们,没有人未读过他们的作品,甚至可以说,一般中国人也很少不知道他们,未哼过一两句他们的诗。作为诗人的郭沫若自然是从小就接受过他们的滋哺,后来也一直受到他们的影响,不断从他们那里得到启迪。作为诗人,同时也作为历史学家,到晚年想对他们作一番全面系统的研究,应该说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
从当时的特定时间和环境说,此时的郭沫若因为“文化大革命”而处在生活工作相当“清闲”、思想精神却十分矛盾苦恼的状态。他对这一次的“大革命”(何况这“大革命”之前还冠以“文化”二字)不甚“理解”,却又颇想投入“革命”,进行“革命”,以一个“文人”之身,他除了选择着述又还能作其他什么工作呢?
再具体一点讲,有人说毛泽东曾对郭沫若谈起过自己喜欢“三李”(即李白、李贺、李商隐),而不甚喜欢杜甫。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毛泽东本人是位大诗人,他对我国古代一些诗人有继承,有偏爱,完全可以理解。这从他自己的诗作中也或多或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同时,他作为诗人,对于同样是诗人的郭沫若有时会谈起诗学诗艺,也完全是十分自然的事。郭沫若自己也从小就喜爱李白,受李白的影响很大,很深。对于杜甫,他也从小就受其影响。但因为个性情趣的差别,再加上与对历史和社会生活理解的深度有关,他对老杜的感受不及对李白的深切,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所以他在谈及自己的童年时代所受的诗教时就说:“唐诗中我喜欢王维、孟浩然,喜欢李白、柳宗元,而不甚喜欢杜甫,更有点痛恨韩退之。”这其实也是可以允许和可以理解的事。而要决定写作《李白与杜甫》时,正好是“文化大革命”这样一个极不正常的年代,当时据传李白被认作“法家”诗人,杜甫则被划为“儒家”诗人,郭沫若不免为时风所动,既然想有所表现,也就自然要选择这个大题目,并且不能不考虑当时的流行见解了。
这,大概就是郭沫若为什么要写作《李白与杜甫》的大的、中的和具体的动因了。从这些动因可以看出,他写这部学术着作,既不是和毛泽东有什么直接关系,也不是和毛泽东绝无关系。
郭沫若在写作《李白与杜甫》这部着作时,是力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努力用阶级分析的方法,从多角度对李杜二人进行评价的。
《李白与杜甫》全书分为两个部分:(一)关于李白;(二)关于杜甫。从两大部分的标题及所设节目看,作者无论是对于李白或是杜甫,都是择取一些自认为是一些重要而又感兴趣的问题来进行论述,并不是对这两个大诗人全面系统的论定。当然,通过对这一些问题的论述,可以看出作者对待李白、杜甫二位诗人的评价,可以看出他们各自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不过,似也不能说就此便是作者对两位古代诗人的总评价总判断。
毫无疑问,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对李白的评价是比较高的。他毫不掩饰自己对李白的喜爱。
过去人们对李白的认识,即便是对李白比较偏好,也多是把李白看作是风流“诗仙”,生活里充满着“金钱”、“醇酒”和“美女”,有意无意地对李白加以非难。郭沫若似乎较能懂得李白,较能理解李白。他在这本书里几乎用了关于李白的一半篇幅专门分析李白在政治上的不得意及参与政治活动的失败。如对于李白所作《永王东巡歌》,作者从第一首至第十一首都作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说:
李白是被挟在两种私心之间遭受到灾难,他对于李璘(永王)的忘公谊而急私忿固然早就失望,而对于肃宗李亨的先安内而后攘外也是十分痛心。但他不敢明言,却屡屡借题讽喻……由此来说明,李白不但有相当的政治头脑,而且也有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不是什么“仙”,而是活生生的“人”。他在自己的生活中,不仅有得意,有成功,也有失败和挫折,这一些,都离不开他所处的社会;他个人的命运也是紧紧地和社会连在一起的。
不仅如此,郭沫若还通过对李白大量的诗歌作品的分析,指出他是一位极有自己个性的诗人。在李白的诗歌中,不论有无诗人自己出现,却总是融进了他自己的情感,这就是始终勇敢地反对传统观念、不断地追求个性解放和探索人生奥秘。
这在当时封建社会,实在是超拔卓群,非同凡响。而作者正是要向人们揭示出:
李白的可爱,李白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原因也就在这里。
和对李白的论述及评价相比,《李白与杜甫》中对杜甫的论述及评价就要显得苍白。
郭沫若并不是要存心贬抑杜甫。从他的主观上说,他是想在这本学术着中学习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所以时时处处不忘记从人民的角度去评价人和评价事。他在写作这本书时就设想到自己的观点会有人提出质疑甚至指责,所以在书中也把话摊开,明白地说出自己为什么会如此评价杜甫和李白。
书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或许有人会说:“你是偏爱李白,在挖空心思扬李抑杜。”那么我可以另外举出一对十分相似的例证来评比李杜二人,而那对例证对于杜甫是十分不利的。
欲折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李白《赠崔司户文昆季》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
两人的奇拔着想完全相同,但动机和目的便大不相同。李白是要为“寒者”(请注意,不是“寒士”)添柴烧,想上天去扳折月中桂;杜甫是在思家流泪,眼泪有如月光的“金波”,想“斫却月中桂”,让眼泪流得更痛快一点,“一百五日”旧历合当清明前二日,古时是“寒食节”。杜甫做诗的当时沦陷在长安。他在对月思家,所以诗的开头两句是“无空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接下去便是这“斫却月中桂”的两句。前人注为把月桂斫掉可以望到家里人。其实即使斫掉,也是望不到的。既言“有泪如金波”,那么金波更多些,不也就是眼泪更多些吗?
杜甫在这首诗里面,完全沉没在个人的感情里,和李白的“动机目的”显然形成了为己与为人的对立。当然,我们也不能就此而抑杜扬李;但也不想赞同信手举一两诗来便轻易地抑李扬杜。
这一段话好像是有意和一些“信手举一两诗来便轻易地抑李扬杜”的人“对着干”的味道。因为显然郭沫若这样孤立地举一两句李杜的诗就得出李白是“为人”,而杜甫则是“为己”的结论也是不恰当,不科学的。李白和杜甫虽然都是对月,因为情景的不同,又因为是在用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同样的“对月”是可以在不同情景下都被运用而产生不同效果的,生硬地拉在一起进行论比,既不是读诗,也不是研究诗。我们只是从这里可以看出郭沫若确实在主观上并不是故意要把李白说得比杜甫好,比杜甫强。我们也只能是就郭沫若的着作论着作,看他哪些地方说得对,哪些地方说得不对或不合适。
平心而论,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对杜甫的一些论述和评价还是有相当可取之处的。最突出的是书中对杜甫宗教信仰的评述,许多话为前人未说到或说而未明说而未透,应该说是郭沫若独到之见。
对于李白信仰道教,郭沫若在书中辟了专章加以论述,精辟地说明了他从迷信道教到逐渐觉醒的过程。他并且指出了李白的思想“基本上是儒、释、道三家的混合物”。而关于杜甫的宗教信仰,郭沫若也明确指出:杜甫不仅信仰道教,而且还信仰佛教。他在《杜甫的宗教信仰》一节中开头是这样说的:
杜甫曾经以“儒家”自命。……其实杜甫对于道教和佛教的信仰很深,在道教方面他虽然不像李白那样成为真正的“道士”,但在佛教方面他却是禅宗信徒,他信仰是老而愈笃,一直到他的辞世之年。
这就是说,杜甫是以儒、道、佛三家而兼于一身的。郭沫若还把杜甫和李白作了一番比较,说:
杜甫的求仙访道早在与李白相识之前,而他迷信道教,至死不变,更笃于李白。
他相信道教,也相信佛教。比较起来,他信佛深于信道。他是禅宗的信徒,相信明心见性,不立言说。……很明显,杜甫的精神面貌,在他辞世的前几年,特别倾向于佛教信仰。他虽然没有落发为僧,看他的情绪似乎比所谓“僧宝”还要虔诚。“不复知天大,空余见佛尊”的老诗人,与其称之为“诗圣”,倒宁可称之为“诗佛”,难道不是更妥吗?
李白也好,杜甫也好,作为唐代的大诗人,思想信仰比较复杂,不是泥守于一家,这也是当时特定时代的现象。如果我们不斤斤于郭沫若摘去杜甫“诗圣”的桂冠,而给他戴上“诗佛”的帽子,应该说所论还是有理有据的。
除此之外,郭沫若努力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去观照杜甫,去分析杜甫的诗,有些地方还是对的。例如对于杜甫《喜雨》诗句“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郭沫若认为“杜甫所说的‘浙右盗贼’,指的就是袁晁领导的起义农民。那将近二十万人的农民起义军,杜甫恨不得把他们痛‘洗’干净。……这不明显地表明了杜甫的阶级立场吗?”这样不回避问题,敢于直视杜甫的阶级立场,指出其阶级局限,不能说郭沫若不对。
当然,由于《李白与杜甫》写作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气氛,强调阶级分析而至于到简单化和绝对化的地步,“左”的思想必然对郭沫若会发生影响,因而书中也的确有一些简单化和绝对化的问题。
最突出的例子是他分析杜诗中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不是看到杜甫在诗中以己度人,同情天下“寒士”,希望人们都能得到温暖的情怀,而是说杜甫“在诉说自己的贫困,却忘记了农民们比他穷困百倍”。他并且对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考证”道:“屋顶的茅草有三重,这是表明老屋的屋顶加盖过两次。一般地说来,一重约有四五寸厚,三重便有一尺多厚。这样的茅屋是冬暖夏凉的,有时候比起瓦屋来还要讲究,”以此来说明杜甫过的是地主阶级的生活。这就不但说不上是客观、科学的研究,而简直是故意钻牛角尖,像小孩子斗气了。不过,就是有些看似“钻牛角尖”、“小孩子斗气”的话,也并非绝无道理。如郭沫若批评杜甫骂那些拾拣他家屋顶上被风刮跑的茅草的孩子为“盗贼”(“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很不应该,就有人表示同意。着名古典文论学者、上海复旦大学教授朱东润就说,虽然郭沫若曾经骂过他,但是他还是赞成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里对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批评。“(杜甫)草堂顶上的茅草被风吹走,有穷孩子拾去,拾去就拾去吧,一点点稻草被拾去了,就骂孩子是盗贼,太过分了。”
至于对杜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表现了高度人民性的名句,不知郭沫若是出于什么原因,也是评价不高,而只是轻描淡写地点一句,说那是“人们所乐于称道的名句”,“是难能可贵的”。其实,郭沫若自己心里也清楚,对这样充分表现老杜人民思想的诗句,这样轻轻两句点评如何概括得了,打停得住?
不过,一定要说郭沫若存心抬高李白,故意贬损杜甫,也未必是客观公允。郭沫若自小“不甚喜欢杜甫”,倒也并不到故意贬损杜甫的地步。总的说来,他对杜甫还是尊重和尊敬的。远的不说,以他在“文化大革命”前不久写的《读〈随园诗话〉札记》为例。其中说到:
其实,我也是尊敬杜甫的一个人,九年前我替成都工部草堂写的一副对联可以为证:“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我也同样在称杜甫为“诗圣”。不过这种因袭的称谓是有些近于夸大的。实事求是地评价杜甫,我们倒不如更确切地说:杜甫是封建时代的一位杰出的诗人。时代不同了,前人之所以圣视杜甫,主要是因为他“每饭不忘君”。我们今天之认识杜甫杰出,是因为他能同情人民。至于他所发展和擅长的排律,所谓“铺陈始终,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元稹《杜甫墓志铭》),那在封建时代虽然是试帖诗的楷模,但在今天却没有那么高的价值了。
这样评价杜甫,并不是贬低了杜甫。指责杜甫的错误,也不是抹杀了杜甫的一切。人谁无错误呢?何况“圣人过多,贤人过少,要愚人才无过”。把杜甫看成人,觉得更亲切些。如果一定要把他看成“神”,看成“圣”,那倒是把杜甫疏远了。
可以说,这一席话,就是郭沫若的杜甫观:既尊而敬之,又不盲目崇拜;既肯定杜甫的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