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周秦演义-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神话传说,说的是伏羲女儿叫作宓fu妃,溺水死了,成为洛神。曹植有洛神赋引用这个神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斯水,指洛水,就是伊洛。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古书山海经流传下来祖先伏羲人的讲述。

  第1篇

  中次五经

  这1篇记录了夏人祖先。夏人祖先1支叫作薄的始族从豫西山地向东迁徙。这一经一共十六山,从西向东,间距三百里,五百里,从11山转向十里,二十里。说明是从西部山地向东进入人口稠密地区。

  “薄山之首,曰苟林之山,无草木,多怪石。”

  第3山

  “东三百里,曰首山,其阴多鼓柞,其草多术元(草头),其阳多雩孚之玉,木多槐。其阳有谷,曰机谷,多(鸟大)鸟,其状如(串犬)而三目,有耳,有音如录,食之已垫。”

  “机谷”,三峡西,崤山东的一片山地,薄人迁徙到这里。

  第4山

  “又东三百里,曰县(属斤)之山,无草木,多文石。”

  “县(属斤)”,这里出现“县”字。

  第5山

  “又东三百里,曰葱聋之山,无草木 ,多夆(广头)石。”

  第6山

  “又东北五百里,曰条谷之山,其木多槐桐,其草多芍药,门冬。”

  “条谷,槐,桐,芍药,门冬”都是古汉语词语。

  第7山

  “又北十里,曰超山,其阴多苍玉,其阳有井,冬有水而夏竭。”

  “井”,人工井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以后出现,这里是泉。可知井源出薄方言。

  “十里”,小块的人口稠密的平地。

  第8山

  ”又东五百里,曰成侯之山,其上多熏(木旁),其草多(鹿下加京)。

  第9山

  “又东五百里,曰朝歌之山,谷多美垩。”

  “成侯”,“朝歌”都是商语,朝歌是“纣王的都”。因为殷墟的发现,朝歌被认为在安阳。这里的成侯,朝歌在洛阳西。朝歌可能在洛阳平原而不在安阳。第6山以后大量出现商词语。(语言的突然变化表达一段历史的时期:公元前4千年以后的千年间,东方的喾崇拜曾经传播到伊洛,这1篇的语言留下来古汉语的痕迹。)

  第10山,“又东五百里,曰槐山,谷多金锡。”

  第11山,又东十里,曰历山,其木多槐,其阴多玉。”

  从这一山开始进入洛阳平原。

  第12山

  ”又东十里,曰尸山,多苍玉,其兽多(鹿下加京)。尸水出焉,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美玉。

  尸水,南流注于洛水:这是源自豫西山地的流水。随着黄河海沟消失,这条水向东延伸就是著名的古黄河济水。

  第13山

  “又东十里,曰良余之山,其上多穀柞,无石。余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河,乳水出于其阳,而东南流注于洛。”

  可知,在黄河和洛河中间。

  第14山

  “又东南十里,曰蛊尾之山,多砺石,赤铜。龙余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洛。”

  第15山

  “又东北二十里,曰升山,其木多穀柞棘,其草多藷蕙,多寇脱。黄酸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璁玉。”

  第16山

  “又东二十里,曰阳虚之山,多金,临于玄扈之水。”

  因为考古,知道了河南裴李岗文化,找到了伏羲人。读中山经知道了薄人是芮城人的分支后代。在洛河到黄河之间是一片山地,叫作豫西山地。豫西山地从三峡以东渐入平地,直到嵩山,是著名的洛阳平原。在中山经时期,洛阳平原已经是人口稠密地区。这个时期,今天的渭河是一片大湖,与黄河不相通。这个时期的黄河叫作济水,济水与洛河衔接。芮城人向南迁徙,有三峡东和三峡西两个通道。

  第2篇 

  中次二经

  这1篇记录了夏祖先

  “济山之首,曰辉诸之山,其上多桑,其兽多闾麋,其鸟多鶡。”

  第3山  发视山

  “又西南二百里,曰发视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砥砺,即鱼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伊水。”

  伊水在今天的地图上找不到。伊水是从豫西山地流向渭河大湖的水。对于这条水,山地西的始族叫作丹水,山地东的夏人祖先叫作伊水。西流注于伊水,那就是伊水的一条支流。可知,这1支济始族从豫西山里走来。

  第4山  鲜山,

  “又西三百里,曰鲜山,多金玉,无草木,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鸣蛇,其状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见则其邑大旱。”

  鸣蛇,在渭河叫作肥遗。

  第5山  阳山,

  “又西三百里,曰阳山,多石,无草木。阳水出焉,流注于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见则其邑大水。”

  “化蛇”和“鸣蛇”在西山经叫作“肥遗”。这是画在巫祠墙壁上的图画。人面而豺身,叱呼,是对求雨的描绘。

  第6山  昆吾山

  “又西二百里,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彘而有角,其音如号,名曰(龙虫)(虫氐)食之不眯。”

  昆吾,这1支夏人始族后来为大商人所灭。

  第7山

  “又西百二十里,曰姦(草头)山,姦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有木焉,其状如棠而赤叶,名曰芒草,可以毒鱼。”

  第8山

  “又向一百五十里,曰独苏之山,无草木而多水。”

  第9山  蔓渠山,

  “又西二百里,曰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伊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有兽焉,其名曰马腹,其状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这1条伊水是说发源于豫西山地,流入洛水。

  济山因济水而名,济水是黄河的古河道,这一经没有济字,也没有河字。这是因为这一经是“济氏族”在豫西山地时的记录,在收集整理的时候,济氏族已经迁徙到济山。

  “有兽焉,其名曰马腹,其状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腹”就是肠。“娲”从蓝田华人那里传到济山人这里就成了“马肠”。肥遗也改了名字,叫作鸣蛇和化蛇。

  读到这里,济人的“身份”开始明确起来:

  公元前六千年,有一支芮城人的分支从山西进入豫西山地向西迁徙,这一支人在洛河上游河段停下来,生存了不少于千年。洛河上游与蓝田的华人不过几十公里,只隔了一道山岗。千年的时间里,华人的文化(史诗神话)经由济人(不止济人一支始族)传到了洛河地区。公元前四千年以后,这一支始族迁徙到了济山(洛阳向西,直到渑池),以后,济人的分支一支又一支的走出去,汇合进了周人对商的斗争。留在济山的后代传唱这段祖先的经历。

  第3篇

  中次三经

  下面是一篇“巫宣讲”的记录。从这一篇记录可以知道,伏羲人的中心在洛阳平原。这1篇描绘了萯人的领地千年间的变化。

  “萯山之首”,

  萯山地区在洛阳平原,洛河与黄河的汇合处,一块河间高地。萯,伏羲语,就是伏。伏羲语还有薄,济。周语有稷,漆,岐。稷与济同音。并非巧合。秦语有咸,县,士。华语有娲,华。

  第1山  敖岸山,

  “敖岸之山,其阳多雩yu孚(加王)之玉,其阴多赭,黄金。神熏池居之。是常出美玉。北望河林,其状如茜如举,有兽焉,其状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诸,见则其邑大水。” 

  “熏池”,“茜”,“举”都是萯方言(伏羲语)。

  “河林”,河网地貌,与今天的地理不同,洛河的河道分作多道细流。“如茜如举”,方言,对河网的描绘。下一山说,“北望河曲”,“南望墠shan渚”,也是河网地貌。夏时代的萯人在这块土地上生存。

  第2山  青要山,

  “又东十里,曰青要之山,实为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墠渚,禹父之所化,中多仆累,薄卢。(鬼申)武罗司之,其状人面而豹文,小要而白齿,而穿耳以鐻,其鸣如鸣玉。是山也,宜女子。畛zhen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有鸟焉,名曰幼(鸟旁),其状如凫,青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有草焉,其状如姦(草头),而方茎黄华赤实其本如藁木,名曰荀草,服之美人色。”

  “密都”,(神)集中的地方。萯山时代崇拜动物,叫作神,渭河方言叫作帝。

  “实为帝之密都”:帝,是渭河方言,都,是古汉语,这是书作者加的话。

  “河曲”,也是河林,同一个地方。在渭河大湖时期,渭河与济水不相通。洛河水量大,成为济水的主河道,汇合处叫作河曲。和山说,“实为河之发都,”也是这个意思。这一经的五山,是同一个地区不同时期的五个巫祠,时间不少于千年。在敖岸时期是“如茜如举”,在青要时期是河林,在(马鬼)时期有枣和飞鱼,在宜苏时期有向北入河的河道,在和山时期河林形成九条河道。这一经记录了萯巫祠的历史。

  第3山

  “又东十里,曰(马鬼)山,其上有美枣,其阴有雩孚之玉。正回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飞鱼,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畏雷,可以御兵。”

  第4山

  “又东四十里,曰宜苏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蔓居之木。滽滽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是多黄贝。”

  第5山  和山

  “又东二十里,曰和山,其上无草木而多瑶碧,实惟河之发都。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苍玉。吉神泰逢司之,其状如人而虎尾,是好居于负山之阳,出入有光。泰逢神动天地气也。”

  “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是说,河网地貌在和山结束,从合山再向北开始有河道。

  这1篇精心塑造了两个动物神:武罗女神,豹文。泰逢主神,虎尾。

  萯山在洛河进入黄河(济水)的入河处,是伏羲后代建立起来的巫祠中心。这个时候是伏羲时期和夏(禹)时期的过渡阶段。

  伏羲人曾经迁徙到洛河的源头,从距今八千年到距今六千年生存在洛河流域。这一经保留了伏羲方言:熏池,夫渚,仆累,薄卢,武罗,蔓居(渚,居是词尾音)。

  历史没有伏羲人的记载,因为不使用古汉语,伏羲后代的信息丢失了。读到这些方言,可知伏羲的后代没有离开洛河。

  崇拜的生命力是这样的长久,在今天仍然记得炎黄,记得华夏,将炎黄和华夏当作祖先。伏羲人创造了自己的崇拜,一代一代的流传,从伏羲语到古汉语,从夏时代到周秦时代,被崇拜流传,被文字记录。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夏时代  夏氏族
夏时代      

  公元前4千年以后,黄河土地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始族时代向氏族时代的过度时期。3块氏族发祥地,古河道,伊洛,渭河,伊洛处在中间地带。从公元前4千年开始,始族间聚散加剧,迁徙频繁。西来的,东来的,土著的,大大小小的氏族中心纷纷在伊洛建立起来。伏羲始族汇合起来两个中心。1个中心在伊洛,叫作夏,夏的人口成分复杂(因为语言的原因)而且模糊。又1个中心在河南东部和南部,叫作太昊。太昊后来汇合进了黄淮平原的土著中。这是后话。

  这一篇说夏时代。

  夏时代是指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伊洛的历史时期。这1500年的时间里,在古河道集合起来古汉语氏族,在伊洛集合起来夏氏族。

  读者可能记得,在始族时代有走巫。走巫,那是原始的文化人。走巫从一个始族到别一个始族,传播着历史文化,讲述着始族的起源故事。在始族时代走巫还没有自己的“领地”。走巫从一个村落走到另一个村落。到了夏时代就不同了,巫有了自己的领地,开始从始族和村落里独立出来建立起来专业的巫祠。这独立出来的巫祠阶段在大商演义书中叫做史诗时代,在本演义叫作夏时代。在早期阶段,巫的宣讲主要地还是始族的起源故事。这是采集时代的始族人最感兴趣的内容。夏时代的巫讲述了动物神:人渴望得到的强力从动物那里表现出来。这样就产生了动物崇拜。巫的宣讲从始族的起源转向了对动物的崇拜,宣讲著名的禹治水神话,创造出来巫文化辉煌。

  从公元前4000年以后开始了从采集向人工生产的转变,可以想像这个转变的过程是极其艰苦的,也极其缓慢。一定不是“将种子撒到地里就有收获,将牛羊赶到山坡就有肉吃”那么简单。关于人工生产在文字记载中见不到,可是,这见不到的人工生产却决定着一个历史时期。人工生产养育了巫文化。

  上面说的便是夏时代的两个特征:人工的生产和巫文化辉煌。夏时代的时期在古河道产生了古汉语氏族。古汉语氏族创造出来巫文化叫作史诗时代。但是,在伊洛,还没有接受古汉语,使用夏方言。夏方言其实是渭河华语和伏羲语的混合语,叫作华夏语。华夏语和古汉语曾经并立了1段时间。史诗时代是古中华各地区都走过的历程,伊洛也走过。十分的可惜,因为语言的原因,伊洛的史诗时代资料不足,轮廓模糊。好在从周以后制作的历史知道,在伊洛有1个确定的夏,夏结束于大商的攻伐。就是说,夏在史诗时代。夏是公元前4千年开始的的夏氏族而不是公元前2千年开始的夏王朝。

  公元前2500年以后,中华史上出现第1个氏族政权,大商政权。从大商以后,社会的中心(又叫作社会形态)就以政权的形式延续到今天。如果细分的话,大商叫作氏族政权,周叫作家族政权,战国时叫作诸侯政权,秦以后叫作皇帝政权……

  大商以后的古中华的社会中心是政权的形式。但是,在大商以前,社会中心却不是政权的形式。在夏时代,社会中心是巫祠形式,叫作巫祠中心,崇拜是潮流思想。更早时期,母系制的始族时代以母亲为中心……至少在大商的氏族政权以前,古中华走过了始族时代的母亲中心和夏时代的巫祠中心两个社会形态。

  夏氏族

  在伊洛,从公元前4千年到公元前2500年的时期叫作夏时代。夏时代的人口泛称夏氏族。夏氏族的成分复杂模糊,分说如下。

  夏起源

  当着河南的芮城人后代艰苦迁徙的时候,留在山西的土著人口建设起一个氏族中心。这个氏族中心叫作“夏”。在今天,山西南部有夏县,考古发掘有夏墟。夏这个名字来源于此。

  夏祖先

  前回说到,公元前4千年以前的河南芮城人后代为伏羲人,其中进入豫西山地的部分为夏祖先,公元前4千年以后有渭河人口汇合进来,汇合以后新的人口成分就是夏氏族的主体人口。

  崇拜氏族

  在夏时代,始族间激烈聚散,从始族向氏族的过度有两类。1类叫作巫祠氏族。巫祠氏族以巫祠为中心建立起来。1类叫作崇拜氏族。崇拜氏族以崇拜为基础集合起来,(氏族的崇拜往往被氏族人当作祖先)。这两类氏族统称作崇拜氏族。在夏时代的1500年间,没有建立起来统一稳定的巫祠中心。先后入主伊洛的巫祠和崇拜有:

  萯巫祠,崇拜的动物神:武罗女神,豹文。泰逢主神,虎尾。

  亳巫祠,崇拜喾。

  喾有四妃,春秋战国时流传,“喾”有四妃,史记也有记载。喾的长妃生了周的第一代,喾的次妃生了大商的第一代,另两个妃生了尧和挚。四妃说是编造,不足信。但是,是什么引出来春秋人的编造?应当想一想。

  喾是太行山漳河地区的古老崇拜,它是古汉语最早的,也是最著名的崇拜。喾崇拜流传到洛阳平原,建立起崇拜喾的巫祠,后人称作“亳”。唐宋时认为喾时代的亳在负山一带。时间是公元前三千年前后。

  喾的四妃说是什么意思呢?喾是生殖崇拜。古中华走过了动物崇拜,生殖崇拜,生育崇拜,帝崇拜几个阶段(到圣人崇拜时,大商崇拜商汤,周人崇拜文,武周公)。生殖崇拜,据“道德经”,叫作“一”,喾实际上是一祖。因为是一祖,才可能有四妃说。四妃说将周排在第一,商排在第二,尧和挚排在第三,第四。从排序可以看出来,四妃说在周时代编造出来。

  尧巫祠,崇拜禹

  禹神话得到了大发展。早期的禹神话是说,“龙曳尾,龟负泥”,龙就是蛇,龟和蛇也来治水。可知,禹神话的起源很早。著名的尧舜禹传说在伊洛流传。

  羌氏族

  夏史是周以后制作出来的,周人说,在周以前有一个夏。因为找不到夏的语言,也找不到夏的氏族发育史,所以,夏的政权就无法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