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百家讲坛国学开讲: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很多人认为只要把父母照顾好了,就是孝敬父母。但是《弟子规》却认为“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如果我们自己受伤了,或者自己品德有问题,也是不孝,这是为什么呢?
  古人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的身体、我的头发、我的皮肤都是父母给的,如果我要孝敬父母,就应该善待自己,好好爱护父母给的这个身体,这才叫孝心。所以古代的男子是不理发的,都要把头发留着。但是古人有的时候也以此表示一种极端的感情:如果你收到女孩子带过来的东西,发现里边有几根头发,那么事情就大了,你就要赶快把人家娶回来,因为这个女孩子已经认为我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了,因为连头发都给你了。男的也有这么做的,一代枭雄曹操,行军途中马惊了,进了庄稼地,把庄稼给踩坏了。曹操事先约法三章,谁敢扰民,谁行军踩坏庄稼,一律砍头。这一下曹操自己的马毁了庄稼,没人敢砍曹操的头,曹操也不打算砍自己的头。这个时候怎么办?曹操拔出宝剑,割下一绺头发,给大家看:我割头发了,就替代砍头。所以说古人把这个看得很重,这个就叫“身有伤,贻亲忧”。你万一受伤了,家长、尊长会担忧的,那就是不孝。“德有伤,贻亲羞。”如果品德有污点,这孩子也许沾染上很不好的毛病,如小偷小摸、赌博,有了一些不良的行为,这是让尊长蒙羞的。你自己干坏事,不仅本人要遭到大家的白眼,遭到大家的唾弃,而且大家还会说一句话:“养不教,父之过。”还有更俗的话,叫“有人生没人教”。这都是骂到父母身上的,所以千万不能胡来。
  古人对孝敬的定义或者对孝敬方面的要求实际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得多。我们今天的人活得很容易:父母饿不着、冻不着,父母万一要出去,还开车送他们一段;父母生病了,有医保,我还替爸爸妈妈找好医院,我这就是孝敬。在古人看来,这是孝敬的一部分,不是孝敬的全部。你如果真要孝敬尊长,你就要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茁壮成长,洁身自好,远离各种坏习惯,不要沾染坏毛病,这才叫真正的孝敬。所以我们不要把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的某些概念简单化、狭隘化,好像我们认为孝道就是小辈对长辈好。其实不是这样的,孝是一种有机的互动,孝是尊长和小辈之间爱的交流,这样的孝道绝对不是单方面的。长辈和小辈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社会大家族的背景下,不像今天那么简单,《弟子规》考虑了两种因素:“亲爱我”怎么办?如果尊长很爱我,很宠爱我,我应该怎么办?“亲恶我”怎么办?如果尊长不喜欢我、讨厌我,我应该怎么办?所以《弟子规》尽管很短,篇幅很小,但是言简意赅,把方方面面的情况全部考虑到了。而这就是我们在下一讲将要介绍的《弟子规》的内容。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入则孝之三(1)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子女之间会出现各种复杂的情况,如果父母不喜爱我们,我们做子女的应该怎么办?如果父母犯了错,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1} 更:改变。
  {2} 怡:和悦。
  {3} 入:指采纳。
  {4} 号:大声哭。
  {5} 挞(tà):鞭挞。
  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父母都是非常疼爱自己子女的,但是当父母不喜爱我们的时候,我们做子女的应该怎么办呢?俗话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父母所说所做的一切难道都是对的吗?如果父母犯了错,子女又应该怎么办呢?针对这些父母和子女之间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弟子规》究竟给了我们哪些好的建议呢?
  《弟子规》接着讲到的是“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这段话的意思是,长辈很爱我,那么我孝敬长辈有什么难的呢?长辈很爱我嘛,那么我也回报长辈以爱,没有什么难的啊!“亲恶我,孝方贤。”如果尊长不喜欢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讨厌你,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还对长辈孝敬,这就显出你的贤明了。“亲有过,谏使更”,如果尊长有一些过错,有一些过失,有一些做得不当的地方,你应该劝谏,让尊长有改过的机会。但是在劝谏的时候要“怡吾色”,你不能板着脸,用批斗的态度去跟尊长说话,这不行,你要笑嘻嘻地跟尊长进谏。“柔吾声”,声音要放低一点,轻柔一点,柔和一点。这是《弟子规》的规定。
  我们知道,长辈对孩子的爱实际上是普世的,这并不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全人类几乎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也几乎没有不爱孙辈的祖辈。在不同的文化里面,在不同的传统里面,这种爱的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但基本精神是一样的。有一位作家叫刘墉,他提到一段早期因纽特人的习俗:一旦孙辈出生,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就会默默无声地走向荒凉的冰天雪地深处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那里的自然环境太严酷,没有那么多食物,养不活那么多人。这是一种牺牲自我的爱。当然这是早期的因纽特人,在因纽特文化当中,它表现得更极端一点,这是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造成的。
  中国以计划生育为基本国策。据说,三十年前,最早一批领独生子女证的有六百八十多人;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独生子女已经超过一亿。而现在“独二代”已经来到这个世界上了。一般而言,一个孩子起码有六个长辈宠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真的是六双手捧着怕掉了,六张嘴含着怕化了,所以现在的孩子都非常受宠。“亲爱我”,在今天应该不是个问题。长辈爱小辈,在今天怎么会是个问题呢?但是也恰恰是在今天,孝的缺失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如果按照《弟子规》讲:“亲爱我,孝何难?”长辈爱我,我孝敬他有什么难的?但是恰恰在今天,好像孝敬变得很难,这里面就有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父母都是非常疼爱自己子女的,那么父母疼爱我们,我们做子女的当然也要孝敬父母,但是当父母不喜爱我们,甚至讨厌我们的时候,我们做子女的还应该不应该孝敬父母呢?

入则孝之三(2)
《二十四孝》的第一孝是什么呢?孝感动天。这是舜的故事,舜是传说中远古的帝王,五帝之一,他的父亲瞽瞍(gǔ sǒu)和他的继母还有一个孩子叫象,四个人组成一个家庭生活在一起。瞽瞍是一个有点痴傻的人,舜的继母和舜同父异母的弟弟象几次想害死舜,比如舜修补谷仓时,他们两个人在下边放火,想要把舜给烧死,结果舜就拿着两个斗笠从谷仓上跳了下来;舜在挖井的时候,他的亲生父亲瞽瞍和他的同父异母弟弟象就在上面倒土,准备把舜给活埋了,舜便挖了一个“U”字形地道逃掉了。即便这样,舜依然对父母非常孝顺,对异母弟弟非常关爱,所以舜的孝行感动了天地。在中国的传说当中,舜在历山耕种,几只大象帮他耕地,鸟代他除杂草。尧帝听说了舜的这种德行,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并且把王位禅让给了他。舜在做了天子以后,依然对他的父亲以及很憎恶他的继母恭恭敬敬,恪守孝道,还把他那个异母弟弟封为诸侯。
  中国自古就流传一句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但是《弟子规》却提出“亲有过”,认为父母也会犯错。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父母所说所做的一切究竟是不是都是对的呢?如果父母犯了错,做子女的又应该怎么办呢?
  读古书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不能想当然。《弟子规》当中有句话叫“亲有过,谏使更”,尊长如果有过错,那就要加以劝说,使长辈改过。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六个字,为什么?因为我们是不是一度认为“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我们是不是也一直听说,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我们是否把这些说法当做儒家的传统?当做中国的传统?我们一度都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弟子规》告诉我们,这可不是中国真正的传统,中国传统里没有“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这种精神的。中国传统里的话,恰恰是《弟子规》讲的,“亲有过”,也就是说尊长也是可能犯错的。换句话说,父母也不见得是全对的。碰到这种情况,你就要“谏使更”,为什么用劝谏的“谏”字,因为儒家是讲长幼有序、尊卑有序的。尊长有错,小辈可以批评,但是因为你是小辈,所以你对尊长的批评要格外地注意方式方法,应该采取谏的方式。什么叫“谏”?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标准解释: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一般来讲,劝谏的态度要尊敬,语言要婉转。而在现实生活当中,也有长辈确实有做得不妥的地方,小辈给长辈指出来时往往不注意场合,不注意态度,不注意方法,不注意言语,上去就是一通指责:你岁数这么大了,怎么还不懂道理啊?
  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在传统文化当中是不允许的。传统文化当中承认尊长可能犯错,传统文化当中也承认小辈有权利,甚至是应该向长辈指出他的错误。但是同时,小辈必须注意自己的态度,注意自己的言语,考虑到自己的身份,维护尊长的地位和威信,这是传统要求。而这一点我们现在往往不注重。所以《弟子规》要求小辈首先要做到“怡吾色,柔吾声”。你不要铁青着脸跟长辈说话,你要笑嘻嘻地、轻轻松松地、婉转地向长辈进谏。而且你这个声调也不要太具有刺激性和针对性。在这方面,我碰到过一件事情,有的时候我们还真的要向一些小孩子学习。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入则孝之三(3)
我有两位朋友,他们是一对夫妻,两人关系很好,但性子都急,动不动就掐架。有一次,他们又吵架了,你一句,我一句,你不让我,我也不让你,都没有做到“怡吾色,柔吾声”。这个时候,他们的儿子睡醒了,坐在床上,看着他爸爸妈妈吵架,鼓起了掌,还说:加油加油,爸爸加油,妈妈加油。这么一弄你说爹妈还吵得下去吗?吵不下去了,又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一家人嘛。从今往后,他们家就形成一个非常有趣的习惯,就是夫妻两个刚想掐架,突然就说:要不咱们再加次油?也就不再吵了。其实倒是这个孩子在“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他做得最好。
  《弟子规》指出,如果父母有过错了,子女应该和颜悦色、态度诚恳地规劝父母改正,但是有时即便我们好言劝谏,父母也不一定就会接受。那么如果父母非常固执,不听我们的劝说,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弟子规》接着讲到的是:“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如果你进谏了,尊长不听,你等时间长了尊长心情好一点了,再次劝谏。如果劝谏还不听,那小辈就不惜哭谏,你要哭:爸爸,你这样不对,妈妈,你这样不对。这就是“号泣随”,紧接着就来这一手。假如你哭得太烦人,把长辈惹恼了,揍了你一顿,你还要无怨,这就是“挞无怨”。《弟子规》里的这些话在历史当中都是有依据的。
  我给大家讲一个“号泣随”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鼎鼎大名的唐太宗李世民。只不过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当皇帝。隋唐之际,李世民的父亲李渊率军东征西讨,儿子李世民是他手下最重要的将领和最重要的助手。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李渊起兵的第一仗是从太原开始的,当时他担任太原留守。碰到的第一个劲敌就是一个叫做宋老生的人,在这一仗刚要打的时候下起了连绵阴雨,一时间道路泥泞,军粮匮乏。这个时候又传来一个消息,说李渊的另外一个对头刘武周居然和北方的突厥联手,准备抄李渊的后路。那么这个仗现在怎么打?前面有劲敌,后面有追兵,李渊和很多人决定退回太原,这仗不打了。但李世民认为刘武周要抄后路的消息是讹传,坚持应该稳定军心,攻灭对面的这个宋老生。李渊不听,断然地拒绝了李世民的劝谏。李世民劝谏了几次,李渊都不听。怎么办?撤军令马上就要下达了。情急之下,李世民来到了李渊住的帐篷门口,但是守卫的亲兵不让李世民进去,李世民就在帐篷外面号啕大哭,哭声震天,这一下把李渊给哭醒了。李世民通过最后一次努力,让李渊接受了自己的建议坚持打下去。这一仗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如果没有这一仗,后面有没有唐朝都难说。这个“号泣随”的故事,也叫哭谏追师。
  《弟子规》要求我们劝谏父母,除了要做到“号泣随”,还要做到“挞无怨”,也就是即使父母责打我们,我们做子女的也应该毫无怨言地接受。然而在当今社会,父母责打子女的情况已经很少了,那么在古代如果父母责打子女,做子女的又是否能够做到《弟子规》里要求的“挞无怨”呢?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伯俞泣杖的故事。韩伯俞是汉代梁州人,非常孝顺他的妈妈,妈妈也很疼爱这个儿子,希望他能早日成才,所以对他要求很严厉,只要韩伯俞做错事情,妈妈就用手杖揍韩伯俞。每当这个时候,韩伯俞都是低着头、躬着身乖乖地挨打,不申辩,也不哭,直到母亲打完了,气消了,他才“怡吾色,柔吾声”地向母亲解释,比如不一定是儿子做错了,可能是你老人家误解了等等,一定要让妈妈转怒为喜,韩伯俞才高兴。后来,韩伯俞年纪大了,母亲也老了。有一次,韩伯俞又因为一件事情惹老太太不高兴了,老太太拎起手杖就要教训儿子,韩伯俞像过去一样不声不响地低着头、躬着身让妈妈打。但是打了两下,老太太突然发现韩伯俞哇哇哇地哭。老太太很震惊:小时候我打过你很多次,你从来不哭,怎么今天你突然哭了?是不是妈妈把你打疼了?哪知韩伯俞说:母亲,您以前是打疼我的,那让我知道您身体健康,有力气,所以我内心还很庆幸。可今天您打我,我一点都不疼了,我就知道您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了,所以我才哭啊。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入则孝之三(4)
关于伯俞泣杖的故事,被民间传为佳话。在今天安徽的一个乡村,村后有一个祠堂的遗址,这个祠堂就叫泣杖祠,以训诫后人。
  伯俞泣杖的故事告诉我们,古人确实能做到《弟子规》所提出的“挞无怨”,然而这种“挞无怨”,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还是有些难以理解,难道说让父母随便地责打,这就是孝顺吗?
  儒家当然绝对不是一味地认同尊长对小辈进行鞭挞体罚,儒家有一个规矩叫“小杖受,大杖走”。这个大杖和小杖不是指棍子的大小,而是指打得重和打得轻。儒家强调,如果长辈轻轻地打你几下,你就熬一熬,让长辈的气散一散,但是如果长辈暴打你一顿,你就要赶紧逃掉,不能让长辈打。这也是有依据的。第一,说明儒家对体罚不是完全认同的,儒家从来没有完全认同过长辈可以随意对小辈体罚,这个体罚是有一定限度和节制的。在传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儒家圣人级人物曾子身上就发生过这样的故事。
  有一次曾子的爸爸认为曾子做错事了,就拿起一根棍子劈头盖脸地打过去。曾子认为自己很孝顺,所以没有逃避,结果被老人家一棍子给打晕了。过了不久,曾子醒过来了,头上顶着一个巨大的包,跑去把这件事情告诉孔子。他满以为孔子会表扬他很孝顺,被老爸这么揍了都不逃嘛。哪知道孔子狠狠地教训了他,说:你以为你这是孝?我告诉你,应该小杖受,大杖走。老人家火气这么大,这样打你,你不走,万一老人家失手把你打死了怎么办呢?万一老人家不知轻重把你打傻了呢?你这不是让你的父亲担上杀人罪名吗?这难道是孝吗?
  这是儒家非常经典的故事。换句话说,你这个时候要采取逃的方式,以免你父亲因为一时火气大而伤人或杀人。如果让你父亲背上了这样的罪名,你这做儿子的反而是不孝。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在讨论传统文化时,认为长辈可以随便打小辈,小辈怎么都不能反抗,认为很残酷,其实这个话是不对的。《弟子规》的“挞无怨”也是有界限的,不是说怎么打都无怨,而是说小杖、轻微的、不伤害身体的、惩戒性的惩罚你不要怨。但是如果是大杖,你就要走。
  《弟子规》要求我们孝敬父母,要做到“挞无怨”,然而在当今社会,是不提倡父母打孩子的,那么对于今天的孩子,还有必要要求他们做到“挞无怨”吗?
  至于“挞无怨”,就是如果长辈要打你、揍你,你不要心怀怨恨,这在中国传统当中是理所当然的,但在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