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冲冠-怒为红颜:吴三桂-第1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况流寇敛聚金帛子女不可胜数,义兵一至,皆为王军所有,此又是大利。 
  王以盖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机,诚难再得之时,念之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吾朝酬报大清相助,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 
  多尔衮一口气看完了吴三桂的书信,沉思起来。 
  噢,不是来投降的,是来借兵的。 
  信中说得清楚,不让清军入山海关,而是仍然绕道蒙古入中协,西协,然后向北京逼近,与吴三桂会师北京城下。 
  绝妙的主意! 
  两方军队夹击,李自成必灭无疑。可是,这封信可信吗? 
  他不禁抬起头向前来送信的两员使者投以严厉的目光。 
  那眼光似两把利剑,直射杨郭二人,两人见此眼光不觉一颤,有点寒气袭人。 
  他们一直对多尔衮的动作神态是非常注意的:看书信时那紧蹙的眉,那迅速上下移动的眼,以及看完书信的目光告诉他们:多尔衮对于书中所言是有疑虑的,当然对他们刚才的话也是如此。 
  多尔衮确实有些疑虑。 
  在听完两位来使的报告,看完书信后,在他的脑中浮现出了吴三桂手持大刀,肩背弓箭,左右挥舞,直闯清军大营的形像。他挥刀奋进,视干军万马于不顾,刀光闪处,清军纷纷倒下。 
  这条辽东汉子的形像实在令他难以忘怀。 
  他又不能不想到皇兄皇太极花费那么多的心血劝吴三桂投降,他都拒绝了。 
  这位自少年时起就与满洲铁骑交锋的将军,现在要与清军“借兵”却不讲投降,真意究竟何在呢? 
  多尔衮立即召集将领深深商议。 
  对于吴三桂的“借兵不降清”,清军将领多想不通。 
  多罗郡王多铎大声说道: 
  “吴三桂不降就不向他借兵!我大清所向无敌,不靠他吴三桂照样取中原!” 
  洪承畴此时起身说道: 
  “以臣之见,我军应答应吴三桂‘借兵讲和’的条件!” 
  多尔衮非常欣赏这位明朝的降将,自打洪承畴降清以来,一直忠心清,且多有奇谋妙计,每在多尔衮为难之时,这位谋士总能在身边有高见献出。今天洪承畴再次献计,多尔衮点点头。 
  洪承畴继续说: 
  “这样,一可借吴三桂之手灭李自成,二可使山海关大道畅通。至于吴三桂本身的事,容后再徐图之。而我军当前之主要任务是先灭李自成,一统中原!” 
  “另外,我军表面上答应吴三桂,但仍可直进山海关,无需按他的计划那样取道蒙古,入取中原。”范文程补充道。 
  两人一席话,多尔衮颇为欣赏。 
  “好,就依二位将军之见,同意与吴三桂‘借兵’,但我也不放弃说降的机会。” 
  说完,多尔衮立即亲自作书回复: 
   
  予闻流寇攻陷京师,明主惨之,不胜发指。因此率仁义之师,沉舟破釜,誓不返旌。期必灭贼,出民于水火。 
  及平西伯遗使致书,深为喜悦,遂统兵前进。伯思报主恩,与流贼不共戴天,诚忠臣之义。 
  伯虽昔宋辽世与我为敌,今勿因前故,尚多疑虑。昔管仲射桓公中钩,后桓公用为仲父,以成霸业。 
  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山河之永。 
  书毕,又复审一遍,觉得词已达意。于是召来学士詹霸说道: 
  “詹学士,本王今派你随杨郭二将去山海关将这封信交给吴三桂。出使期间,你可与吴三桂多周旋几日,并暗示我大清招降之意,你必须如此这般应付。” 
  多尔衮反复叮咛了一番,詹霸点头说道: 
  “请王爷放心,王爷嘱托,臣自当铭刻于心,臣定不辜负王爷苦心。” 
  多尔衮随即召来两使,言明清方之意。 
  杨郭二将非常高兴,以为此行大功告成,多尔衮又令詹霸即日整装待发。 
  这样,詹霸与杨坤、郭云龙二将连夜向山海关驰行。 
  当他们走后,多尔衮并未按照吴三桂为他指定的行军路线继续绕道蒙古入中协、西协,而是按照适才众将会议的决定,下令全军向山海关进发。 
  在多尔衮自翁后转而向山海关进发时,山海关的吴三桂此时却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自从他下决心请清兵之后,他在一直担心因与清方积仇太深而对方根本不予理睬,甚至反而向山海关逼近,如此则可能使他覆灭于山海关。 
  派出的两位副将已经数日,未见任何消息,吴三桂甚至担心清方连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定规也不顾,他怎能不着急,不担心呢! 
  方献廷,胡守亮本是借兵的动议者,见到主将左右为难的样子,也觉不安,万一借兵不成反酿大祸,全军性命与此关系极大。若有差错,他们咎责难逃。因此他们也坐卧不宁。虽然他们极力劝主将放宽心,好消息不久即会传来,可是他们自己却无宽心可放,总怕坏消息到来。 
  就在总兵府各帅将急得难以忍受时,杨坤、郭云龙同一个满装的官吏轻骑回关而来。 
  吴三桂立刻将他们传到帅府内。 
  詹霸与吴三桂见完礼后,即拿出多尔衮的书信。 
  吴三桂急不可待地拆开多尔衮的书信飞速看完,然后又交给身边的方献廷、胡守亮传阅。 
  方、胡二人看后相对点头,此时吴三桂心中亦有数。 
  这封信虽然没有正面回答借兵与否,但一则仍以“平西伯”的大明封号称他,并赞扬他的忠义;二则亦明确表示吴灭李自成的志向是对的;三则劝吴消除疑虑,正面降清,并许以藩王之封…… 
  这说明大计基本已定,只是“借兵”的形式如何出现尚未具体约定。 
  吴三桂立即召集将领与谋士的秘密会议,严密封锁了城外唐通大营。 
  会议在吴三桂的主持下开始了。 
  郭云龙作为出使清方的人,对清方有所了解,为了给大家议决对策提供参考,他首先详细地讲述了出使的情况。从军中大帐到骑卒装备,从多尔衮到洪承畴、范文程,尽其所知,一一述及。 
  然后,吴三桂又说明了多尔衮书信的意思,大家才开始议定。 
  方献廷献计道: 
  “既然清方派使者回访,说明清方有些诚意,加之有对付李自成的共同愿望,联军是有条件的,为今之计,应尽快消其疑虑,促其迅速进军。” 
  “方将军所言极是。”吴三桂笑道。 
  正在此时,意外的情况使他们不得不调整对策。 
  一名探报来报: 
  “启禀元帅,清军已改变原行军路线,向山海关而来。” 
  “噢——”吴三桂大惊失色。 
  听到这个消息,在场诸人都有些莫名奇妙,不知多尔衮这是何用意。 
  多尔衮好不厉害,突然改变行军路线进军山海关是否别有用心,难道他准备武力取山海关不成?可是又为什么派使者出使吴营,这倒底是缓兵之计还是别的什么? 
  吴三桂此时倒是很冷静,他从多尔衮的行动中,已知其有疑虑,怕中诡计,一方面出使,一方面改变进军路线,其用意在于师进山海关迫使他投降。然后由山海关直取北京,即使不成,在山海关联军也可控制住山海关这一要地。 
  事已至此,他必须立即作出反应,于是他又与众人议定多尔衮发兵山海关的对策。 
  经议定改变了原来请多尔衮入中协、西协的决定,直接请其入山海关联军击敌。 
  议定后,吴三桂又派郭云龙、孙文焕二人再度出使清营,并携带吴三桂致多尔衮的第二封信。 
  郭云龙、孙文焕受命出使,即日整装,会同清使詹霸而行。 
  三人出关不久即遇多尔衮的大军。 
  郭云龙面会多尔衮,致以相迎之意,然后呈上吴三桂的第二封亲笔信: 
   
  大清国和硕亲王阁下: 
  接王来书,知大军已主宁远,吊民伐暴,扶弱去强,义声震天地。 
  王把以相助,实为我先帝,而三桂之感戴尤其大也。三桂承王,即发精锐于山海以西诸要地,诱贼速来。 
  今三桂已悉简精锐,以图相机剿灭。恳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夹攻,逆赋可擒。           大明平西伯吴三桂顿首                 甲申年四月。 
  多尔衮在马上沉吟有顷,感到吴三桂不正面回答降清问题,而只谈借兵,显然是不想降清,如今大战迫在眉睫,此事容后再议。 
  想到此,他一扬马鞭,对来使说; 
  “我即进兵山海关,请吴帅邀李自成战,大清自当会同破敌!” 
  十四万大军向山海关西侧急驰,马蹄声震地,烟尘蔽日。 
  在与清兵议定大计后,吴三桂与谋士们策划,对李自成展开了公开挑战。 
  首先,他派两营精骑将城外唐通三千人马包围,全部消灭!只放十人逃京报信。 
  其次,他公开举起讨李复明的旗帜,发布《讨闯贼李自成檄》: 
   
  钦差镇守辽东等处地方团练总兵真宫平西伯吴,为兴兵灭贼,光复神京,奠安宗事: 
  闯贼李自成,以么魔小丑,纠集草寇,长驱犯阙。荡秽神京,弑我帝后,禁我太子,刑我缙绅,污我子女,掠我财物,戮我士庶。豺狼突于宗社,犬豕踞我朝廷,赫是丘墟,黔黎涂炭,妖氛吐焰,日月无光。 
  成宜烈宗之阴恨,天寿凄风;无勋懿戚之尽锄,鬼门泣日。国之不早,病已成于养痈;局尚可为,涉必穷乎灭损。 
  悲夫!悲夫! 
  虏尘未灭,寇焰旋腾,血溅天潢,烽传陵寝。 
  秦称天府,谁能封以一丸;晋有霸国,岂无追其三驾。乃者介马横驰夫畿辅,羽书不绝于殿廷。南北之耗冀通,河山之险尽失。天威不测,极知汉天子自有神灵;其势无常,岂得谢太傅但凭歌啸。义不共戴天,但凭指日。 
  可襄大举,实赖同仇,请无分宦游,无分家食,或世贵如王、谢,成最胜如金、张,成子虚之此背起,或挽略之所谈兴。 
  乃至射策孝廉,明经文学,也往往名班国士,囊为里雄,各施壮谋,共图义旅。仗不需于武库,炧糗壅于疱厨,飞附大军,力争一决。 
  凡为臣于,谁无忠义之心? 
  汉德可思,周命来致,忠诚所向,一以当于。请观今日域中,仍是朱家之天下。                 谨檄 
  这份檄文飞马传遍直隶,辽东与京师,得到了广泛响应。 
  檄文历数李自成大军的罪恶,提出各施壮谋,共国义旅……飞附大军,力争一决的口号;檄文最后引用唐时骆宾王的《讨武曌檄》而略作一句改动,充满复国自信: 
  “请观今日之域中,仍是朱家之天下!” 
  吴三桂很懂得政治家的谋略与权变。 
  其三,他派快马向北京给父亲送去一信,宣布与父亲断绝父子关系;以图保住老父一条命不被李自成杀害。那封信是这样写的: 
   
  不肖男三桂泣血再释: 
  …… 
  父降贼军。即不能为忠臣,儿又安能为孝子?儿与父诀,请自今日。父不早图贼,虽置父鼎俎之旁以诱(我)三桂不顾也。 
  …… 
  这一系列举动都等于是对李自成的公开挑战。 
  吴三桂完成政治攻势后,加紧动员山海关内的财力人力,积极招募兵马,聚草屯粮,准备与李自成决一死战。 
  四月十日,吴三桂聚全军在校军场举行讨李誓师大典。 
  这日,天朗气清,阳光和淡。湛蓝湛蓝的天空,连个云彩丝儿也没有。春风送爽,吹在人身上轻松而舒适。 
  山海关营盘里渐渐开始热闹起来:才操练完晨操的军士三三两两的互相嘻闹着,个个精神抖擞,显得格外高兴。连巡营的士兵也身着新号衣,步履整齐地在山海关上来回梭巡。 
  到了寅时,山海关西营门外的那块空场中心,山海关的将土已按各营各哨集结齐整,面向帅台列成方阵。 
  众将士个个英姿勃勃,威武异常。各种兵器的锋刃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道道逼人的寒光。在将士们的四周,各色军旗随风飘荡。台前两支高大的旗杆,拔地而起,直冲云空。忽听关上响起咚咚炮声,炮声之后,便闻战鼓之声。 
  营门口陡然竖起八杆大旗,旗上书有斗大的烫金“吴”字。剽悍的旗手们都骑着棕色高头战马,威风凛凛出了营门。 
  八面大旗之后,相隔丈余,便是两行由吴三桂的亲兵列成的仪仗。众亲兵手执长枪,挺胸拔背,面目肃然,跨马缓辔而行。 
  隆隆炮声又一次震响,门旗下方看见一气宇轩昂,英姿勃发的将领。他正是山海关主帅平西伯吴三桂。 
  只见他骑着一匹浑身如赤炭般的枣红烈马,身披百金铠甲,腰间系着那把御赐的镇辽宝剑,按辔而行。 
  在他的身后,簇拥着山海关各营主将、副将、参将直至游击、千总、把总等各大小将领们。 
  吴三桂等一行人骑马缓步来到台前。他不慌不忙轻抖马缰,两腿一夹,那马长嘶一声,原地转了半个圈,便纹丝不动了。 
  吴三桂翻身下马,以他为首,身后依次是方献廷、胡守亮、杨坤等,众将领鱼贯步上将台,按职位大小,吴三桂居中,众将领依顺序落座。 
  此刻,又听得一阵炮响,便见两面镶龙滚金牙边帅字大旗在炮声中缓缓升起。右侧的是一面四周团龙簇拥,正中央镶嵌一个金黄的“帅”字旗。左侧一面,素净的黄旗上,书有一个漆黑的“吴”字。两面帅旗在阳光之下,相映交辉。 
  简洁而庄重的仪式毕,由方献廷宣读讨李檄文。 
  然后,只见吴三桂立起高声道: 
  “山海关诸员将士们!三桂蒙圣眷隆恩,统帅三军,今番伐狂寇,剪除闯贼,望众位将士齐心协力,奋勇争先。讨伐李贼,复我大明!” 
  全场齐喊,山鸣谷应。 
  “刀斧手听令!把闯贼手下派来山海关的‘太守’李甲等歹徒绑在帅旗之下,斩首号令全军!” 
  话音刚落,众刀斧手早把吓得半死的李甲拖上来,一刀将人头砍下。 
  李甲血淋淋的人头摆在大明龙旗前的香案上,龙旗缓缓升起。 
  另一名“副太守”陈乙吓得目瞪口呆。 
  “来人,割去陈乙两只耳朵!”吴三桂大喝一声。 
  割下耳朵的陈乙被推到吴三桂面前。 
  吴三桂厉声命令: 
  “放你狗命,回北京报与闯贼李自成,令其自送头来,否则贼兵玉石俱焚!” 
  …… 
  风雨已过,真正的暴风雨应该来临了。 
  甲申年的第二场大战就要爆发。 
                  
九、挥戈跃马
   
  一阵尘埃四起,随着一片喊杀声,满州兵冲进战场。这些早已忍耐不住的铁骑,如今得令出战,真如猛虎下山,其势难当。 
  历史是残酷而狂暴的。 
  历史总在破碎与偶然中重组着历史的车轮。 
  正因为如此,历史也就必然是一个个机缘的集合。 
  在1644年这个黑色的狂暴年代里,李自成、吴三桂、多尔衮,他们都匀悬于这个机缘之上。 
  我们习惯于设想历史,假定历史。 
  当此李自成、吴三桂、多尔衮三驾马车会聚于山海关之时,如果吴三桂没有联合满清大军,那么,这个历史的机缘所重组的历史车轮会是什么? 
  或者,如果吴三桂投降了李自成,或者李自成、多尔衮联合夹击吴三桂,那么这个历史机缘的结果又会是什么? 
    
                  
闯王亲征
  山海关咄咄逼人的攻势传到了北京。 
  李自成的大军人心浮动,竟出现了惶惶不安的现像。 
  这对于节节胜利、占据帝京,拥数几十万大军的大顺军,真是不可思议! 
  区区一个辽东总兵吴三桂怎么能使堂堂大顺军惊惶至此呢? 
  四月初十日,李自成还在北京紫禁城内大开筵宴。他正襟危坐,威严而稳重,牛金星和宋献策分坐左右,然后依次是大顺军的干将,以及上下官员,满朝文武基本到齐。一排排富娥婢女穿于厅堂之间。 
  李自成端着满满一杯酒大声地说: 
  “众位将军带兵打仗,终日不得休息。哪有此闲情品味,今日我特设宴席款待诸位将军,来,众位将官,干了这一杯!” 
  席上诸将全站了起来,端起酒杯,说了一声: 
  “干!” 
  须臾,酒过数巡,食供两套,宫娥捧上酒来。 
  此时,刘宗敏显出倨傲的样子。饮至中间,只见他大声劝说,旁若无人,拿着一把巨觥频频和人对饮,对饮不尽者他就要罚对方。 
  这把巨觥约酒一斗有余,两边坐的将官惧怕刘宗敏的威势,没有不敢吃,一会儿,其他同座的几位便已面部通红,眉头打结,愁苦不胜。 
  刘宗敏仍不罢休,自去下席,亲手揪过一名副将的耳朵,用巨觥灌之。那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