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作文三书-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了使听故事的人聚精会神,故事要有一个重心,故事由开始到结束都围绕着重心发展。谈天的人谈到后来可以完全忘记起初谈些什么,七点半所谈的内容可以与九点半所谈的内容完全不相干,说故事则不可。一位贵妇人出席酒会,在宾客酬酢间大出风头,她忽然发觉挂在胸前的宝石不见了,那颗宝石价值连城,众宾愕然,主人焦急,于是宝石的下落成为故事的重心。大家怎样找寻宝石,那偷到宝石的人怎么隐匿赃物,情节围绕着重心发展。这是故事骨架,至于作者怎样描写这个故事,选择那些意象来使用,要看作者的抱负,看他在故事之外还要给我们什么东西。或者贵妇人知道宝石无法找回来,就想忘记这件心爱之物,而心理上的割舍又多么不容易!作者一方面写主人和警察合作寻找宝石,一方面失主则认为还珠无望而学习遗忘,两条线并行而又时常交叉,而重心在两者交会处,这小说的故事情节就复杂了。
故事的重心形成主角。小说表现人生,故事就是人的欲望、行为、人与人之间的瓜葛。故事既有重心,情节自然会集中在少数人身上。有时候,这“少数”只是“一个”。读者会因此熟悉他、关心他,愿意知道后事到底如何。通常人在说话行事之际显出性格来,小说如果把情节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无可避免的要描写那人的性格。遗失宝石的贵妇究竟逼着主人立即报警,还是悄然回家去学习遗忘,要看她的性格。如果她悄然回家,她用什么方式来排遣?喝酒还是再买一颗宝石?也要看她的性格。于是,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完全凸出。正因为她有性格,我们觉得她是个有血有肉的真人,不是假人。正因为她有凸出的性格,我们想起我们认识的某人某人也有这种性格,我们用她来代表世上那些性格与她相同的人,她就成了“典型”。林黛玉是体质纤弱、多愁善感的才女典型,武松是心地忠诚、勇于行动的好汉典型。典型人物要做世上活人的代表,因此他们永远被后人引用,被后人想念,这就是小说人物的不朽。小说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已”,它有性格分明的人物,甚至有不朽的人物。
有时候,小说作家先有人物从生活中观察得来,这个人物的性格吸引了他,他根据这个人物的性格,用想像和体验去发展故事。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行为,“一文如命”和“挥金如土”一定出自两种不同的性格。如果一个小说作家有机会观察一个懦弱又阴险的人做过一些什么,就能推知这人可能还要做些什么。他把这人写进小说,替这人设想一些“可做”“该做”的事,把这些事恰当的组织起来,就是故事。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名作,但是有人问过,《项链》的女主角似乎是个爱慕虚荣的女人,何以能做十年苦工去偿还项链?当然,小说也可以写人物性格的改变,不过这应该是中篇长篇的事。在长篇小说里面,人物的改变也多半是改变了对人生的认识,以致前后行为判若两人,他的性格是否真的改变了?很难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是中国一句老话,描写人物性格的改变是小说作家的非常之举。
人物有了动机、有了行为,还得有阻碍,还得人物不怕阻碍,一再努力克服阻碍。人物在面对阻碍冲向前去的时候最能显露个性,最能引起读者关心。阻碍使故事曲折。两个人在黑夜穿了黑衣往黑森林去打一只黑鸟,如果一枪命中,就没有曲折,打来打去打不着,反而打伤了自己人,就是曲折。渔翁出海,一下子满载而归,没有曲折,必也一连八十几天空劳往返,最后才钓到一条大鱼,大得几乎无法制伏,好容易把鱼弄死了,又无法把那么大的鱼拖回来,这是曲折。夫妻俩逛百货公司,看见一件女人穿的皮大衣,如果太太不想买,或者想买而立刻银货两讫,可能没有那篇小说,太太要买,丈夫买不起,回家发愤存钱,有一天钱存够了,跑到百货公司一看,大衣的标价又提高了三成,还是买不起,这才有小说。
小 说(3)
阻碍可能来自环境,可能来自另一个人,也可能来自自己的内心。阻碍挡在前面,受阻的一方不肯罢休,于是产生冲突,冲突越来越大,到达顶点,出现高潮。高潮是故事对读者吸引力最大的地方,长篇小说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因高潮迭现而使读者不得不读完全书。故事,尤其是长篇故事,如果没有高潮,常令读者觉得沉闷或平淡。“文似看山喜不平”,这句话对写小说的人颇有帮助。小说作家常须预先设计高潮放在什么地方,怎样发生,又怎样解决。多数人相信短篇小说的高潮应在小说四分之三的地方,长篇小说的高潮应分布全书各处。高潮亦如海浪,可高不可久,发生之后应立刻解决,久悬不决的高潮即失去力量,复归沉闷。但高潮的解决(也就是冲突的解决)并非等高潮出现之后另想办法,而是办法在冲突发生后即在其中酝酿,到冲突最激烈的时候办法也恰恰酝酿成熟,于是急转直下,这是故事技巧最难的地方,也是小说与戏剧在技巧上相通的地方。
小说虽有许多地方近似戏剧,毕竟彻头彻尾用散文写成,因此时时流露散文的本色。它就像打高尔夫球,当你挥杆飞起一球,这是和对手争高下,是“冲突”,当球落在对手的球前面几寸,但不幸又滚回来一尺,这是高潮。此外你有许多时间闲闲而行,犹如散步,不必像在篮球场上那样无暇喘息。小说中有各种描写,心理描写、人物描写、风景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物体描写,这些描写常被编文选的人摘出来当作散文的模范。这些描写固然可以说是为了推动情节、制造气氛以掀起高潮,但是小说作家对这个目标未必十分认真,有时,他似乎只是乐意行使散文家的某项权力。这些散文式的描写把人生的细部放大了,开了我们的眼界,也使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自然、亲切,接近真实的人生,不像戏剧那样盛气凌人,削足适履。
说故事的人要给故事一个结尾。通常,小说的结尾是最后一个高潮的解决,是全部问题的最后答案,再没有“且听下回分解”。这是关闭式的解决。有些长篇小说的作者要在收笔前检查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务必使它们都有着落,该死的死,该嫁的嫁,该报恩的报恩,冤仇该化解的化解。有些故事的结尾不同,它最后留下问题在冲突中奇峰突起又戛然而止。像《虎魄》那样,一旦听说心爱的人在船上就立刻奔过去,故事的一切线头全抛弃了,骎骎乎有另起炉灶之势。有一篇小说描写一个老拳师隐居避仇,但有一天仇人终于找上门来。老拳师在家作各种准备,心情十分紧张,最后仇人敲门,小说即在敲门声中结束。有人说,这敲门不应该是一篇小说的结尾而应该是一篇小说的起头。但小说原可这样收煞,这叫开放式的结尾。
小说又有圆满的结局和不圆满的结局。忠良得救,有情人成眷属,正义之师凯旋而归,都是人们乐闻愿见的事,读者觉得一切受损害的好人得到了补偿,皆大欢喜。人们喜欢圆满的结局,周处的故事大半到除三害为止,后来周处统军作战,忠勇报国,奸臣设下圈套要他死,他战死了,说故事的人不大提这一段。邓伯道带着妻小逃难,也带着哥哥的一个孩子,路上困难太多,必须把两个孩子丢下一个,他照顾哥哥的孩子,不管自己的孩子。战乱过去了,邓伯道没有孩子想孩子,邓太太又久久不生孩子,他就买了一个女子来做姨太太,谁知木已成舟之后发现这个女子跟他的血统很近,简直乱伦,这对极其重视伦理观念的邓公是一个残忍的打击。他因此不与姨太太同房,也不再另找一个姨太太,因此始终没有儿子,绝了后代。当时的人说:“天道无知,使伯道无儿。”评剧用这个故事做题材,把后来的情节改了,让牺牲自己儿子的人有个好报。
也有人认为不圆满的结局可以加强艺术效果。宝玉出家,张生惊梦,渔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都是不圆满的结局,有无穷的回味。好人有恶运,恶人有好运,逼得看小说的人去想:为什么会这样?那个卖火柴的女孩在墙角里冻死了,我们才忘不了她,也忘不了那些庆祝耶稣诞生的人如何缺少基督的爱心。郭子仪一生建功立业,晚年富贵寿考,七子八婿都做高官,这个人的艺术形象总不如“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高大。我用“美女与野兽”的故事作过一次测验。那个故事说,国王反对一门亲事,但是他愿意给那个年轻人一个机会,他把公主关在斗兽场的一间小屋里,把一只猛虎关在另一间小屋里,命令那个正在恋爱的年轻人走进斗兽场去碰运气,如果他打开门,里面出来的是美女,他就结婚,如果他打开门,里面走出来的是野兽,他就送命。七十个大二学生里面有五十四个人主张从门里窜出猛虎来,心肠软些的,希望那年轻人杀死老虎再结婚,心肠硬些的则认为无妨让老虎吃掉年轻人,悲剧收场。
小 说(4)
有人说圆满的结局是麻醉剂,不圆满的结局是兴奋剂,圆满的结局安慰我们,教我们对世界的缺陷不必太敏感,不圆满的结局则相反。可见采用哪种结局,关乎作者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结局不同,作者的企图不同,整篇小说的写法不同。结尾是整个有机体的一部分,不能临时换装。有时候,写小说的人先有了故事的结尾,也就是最后的高潮,倘若这一部分得心应手,全局相当乐观,良好的结尾是成功的一半。我写《那些雀鸟》就是先想到结尾:“我”救过一只麻雀,后来这只麻雀成了江湖卖卜人谋生的工具,和“我”重逢。“我”为了纪念重逢的喜悦出钱占卦,那麻雀衔了一支最凶的签出来,依这一行的行规,谁得到了这样的恶兆,卖卜人向不收费。我先有了最后的情节,再向上倒推,写成《那些雀鸟》。有人读了这篇东西说我描写一只鸟忘恩负义,“我”救了它,它却给“我”一个坏运。也有人问:“你的用意是不是说这只鸟知道报答,故意衔出一支坏签来好让救命人省下占卦的钱?”也许还有别的意见吧,这就是见仁见智了!
剧 本(1)
如果小说是说故事的延长,戏剧就是吵架的延长。两者的表达方式显然有别。“昨天晚上,老张和老李下棋,下着下着吵了起来。老张说:”大丈夫下棋要举手不回。‘老李一口唾沫吐在地上:“连一只车都不能让,还算朋友?’”这是说故事,事情已经过去了,作者知道是怎么回事,读者不知道,由作者说给读者听。由于说故事的人技巧高明,听故事的人听得入迷,有时恍如置身其中。戏剧不然,戏剧的安排是,老张老李吵架时你我在场旁观,中间不需要有人转述。现代受过教育的人不轻易吵架(他们暗斗),但是当年在乡下,有人吵架是大节目,看人吵架是赏心乐事,有时观众把吵架的人(连同劝解的人)密密层层围在街心,和看戏差不多;吵架的人在众人注视之下士气旺盛,荣誉感高涨,拼命不使大家失望,和演戏也很近似。有人贪看吵架,忘了自己刚才正在做饭,结果厨房里着了火,这种人就是戏迷了。
拿吵架比戏剧,是就话剧而言。话剧说话多,依赖语言的地方多,剧本可以单独供人阅读,一向列为文学形式之一。我们从语言的角度了解文学,从文学的角度了解戏剧,自然以话剧剧本为对象。戏剧是综合的艺术,冶文学、美术、音乐、舞蹈于一炉,而剧种甚多,各有偏重,歌剧偏重音乐,电影偏重美术,而话剧偏重文学。话剧剧本中具有文学创作的各种技巧。电影“把思想情感转化为意象”做得最彻底,可是,它的意象通常不用语言来表现,它用画面来表现。那用书面语言写出来的电影剧本是个空架子。写散文写小说的人看电影,多半要把电影当作人生的原材来看,把那些用画面呈现的意象在自己脑子里“翻译”成语言。
有人给戏剧下定义,说戏剧是“演员当着观众在舞台上表演一段精彩的人生”。我很喜欢这个定义,它经得起逐字(词)分析。让我们从最后一个词看起:“人生”,戏剧的内容,所用的材料来自人生。戏剧所表演的是人怎样活着,人为什么活着,人活下去变得怎样了。它演出人的快乐,人的悲哀,人的挫折,人的奋斗。戏剧取材人生和小说近似,但是比小说更严格入世。戏剧既然表演人生,则人生大约也像是戏剧。“世事如戏”原是中国的一句老话。从前,中国的戏台两旁照例挂一副长联,大意说尧舜禹汤都是演员,日月是灯光,风雷是音响效果。一般而言,戏剧家从人生中找出戏来,观众则从戏里看出人生来。观众岂真是傻子?他们爱看戏,是因为戏里确有东西值得看。最能使人发生兴趣的东西还是人,别人。人人愿意观察他的同类,看别人怎样活着。如果不是人性有这样强烈的要求,戏剧这个行业也许早已淘汰。
唯有“精彩”的人生才配得上戏剧家的表演。我们并不缺少观察同类的机会,但日常所看见的大都平淡枯燥,难以引起兴味,也不容易发现深长的意义。有人和美国参议员肯尼迪比邻而居,自诩每天可以看见肯尼迪,旁人浇他一瓢冷水,说他没看见肯尼迪怎么和女秘书一块儿掉进河里。可不是?我们常常看见军官,但是没机会看他出生入死裹创再战;我们常常看见新郎,但是没机会看他灯前月下海誓山盟;我们参加了某人的葬礼,但是没看见他由三十三楼一跃而下。戏剧来补救这个缺陷,它把人生中最精彩的、最足以使人全神贯注的事情选出来,加以整理组织,表演给我们看;把人生加以剪裁捏制,使它符合戏剧的要求,把隐藏在里面的戏剧性放射出来,表演给我们看。
什么是“精彩”?也就是说,人生的戏剧性藏在哪里?有人认为戏剧性在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有人认为戏剧性在危机,“没有危机就没有戏剧”;有人认为戏剧性在对照,“没有对照就没有戏剧”。这三句话都成立,彼此可以互相补充。而且冲突、对照、危机,往往三位一体。例如吵架,当然是冲突,一个巴掌拍不响;但又何尝不是危机?吵着吵着拔出刀子来怎么办?吵着吵着有心脏病的那个气死了怎么办?两人吵架,自然形成对照,吵架时两方都使出浑身解数,粗鲁的更粗鲁,阴狠的更阴狠,刻薄的更刻薄,厚道一些的也完全暴露了他的厚道。秦桧害岳飞是岳飞的危机,南宋的危机,也是善恶冲突,忠奸对照。“将军阵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者互相对照,但冲突亦在其中,因为这两种状况不调和,会产生冲突。“这样怎能打败敌人?”危机感随之出现。
剧 本(2)
如果把三者分开,冲突最重要,冲突推动事件使戏剧情节向前发展。通常,编剧家要使剧中人针尖麦芒互不相让,罗密欧非爱朱丽叶不可,而朱丽叶的父母又非反对不可。白蛇非爱许仙不可,法海却非来干涉不可。在我们常见的人生里面,甲向乙借钱,乙不肯借,甲怏怏而返,也就算了。在戏剧里,甲向乙借钱,乙一定不借,甲受挫之后又一定不肯罢休。或者甲向乙借钱,乙拒绝,可是甲想了一个办法使乙不得不借,并且决心赖债不还,乙又想了一个办法使甲非还不可,双方斗来斗去。如果债务人耍赖,债权人一笑置之,冲突就停止了,剧情也停顿了。必须不断地冲突,必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八岁的女孩过生日,八十岁的爷爷切蛋糕,好文章,但未必是好戏。八十岁的爷爷一刀切下去忽然打了个喷嚏,许多唾沫星子落在蛋糕上,全家人都不愿意吃蛋糕可是又不敢不吃,偏有一个人做出头的椽子说,目前感冒正在流行,这块喷满了口水的蛋糕吃不得,偏偏爷爷的脾气不好,一听之下勃然大怒,这至少是戏了。
在戏剧里,这精彩的人生是人生中的“一段”,它有一个结构式。起初,冲突出现,不久,这个冲突解决了,但是所谓解决并不是真正的彻底的解决,只是表面的缓和,冲突的种子仍在,而且长得更大,于是有第二次的冲突,这次冲突也只有表面的缓和而潜伏着再冲突的因素,于是有第三次冲突。照样,又有第四次冲突,第五次冲突,独幕剧演出时间短,冲突的次数少,多幕剧演出时间长,冲突的次数多。随着剧情的发展,冲突一次比一次激烈,危机一次比一次严重,对照一次比一次明显。终于,全剧有一个顶点,有一个最高潮。在编剧家的匠心运作之下,最高潮一旦出现,彻底解决问题的时机也成熟了,于是,最高潮之后的解决是所有矛盾纠葛的总了断,再也没有下一次的冲突,这是说,全剧可以结束了。当年定下“高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