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作文三书-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啊,女中怎么会有男校友呢?

  □多年以前,新店有个初中,由第一女中代办,名义是一女中的分部。这个初中男生女生都收,男生想说俏皮话,就以一女中的学生自居。

  ○他们穿不穿一女中的制服啊?

  □他们不穿一女中的制服,但是唱一女中的校歌,领一女中盖了大印的证件。

  ○他们能不能升到一女中去读高中啊?

  □当然不能。但是他们去考别的高中,用的是一女中分部的学历。

  ○这可真有意思。这种有意思的事情我没赶上,那怎么办?

  □你读的学校,总该也有些事情很有意思吧?

  ○我们的学校紧靠在铁路旁边,火车经过的时候,教室里地动山摇,玻璃窗哗啦哗啦响。有时候,火车经过,我们正在考试,同学们趁机会通通消息,老师一点也听不见。这种事情也能写吗?

  □你要是问训导主任,他一定说这种事既不能做,也不能写。我呢,我认为这一类的小淘气,本来不该做,既然做了,倒是不妨写出来。学生嘛,可以小淘气,不能大淘气,大淘气可怕,小淘气可爱。

  作文三书》第五问(3)

  ○我开头就写这一段好不好?

  □一开头就写考试作弊?那又不太好。再说,有些材料现在就可以写,有些材料要留着将来写,等你进了大学,回忆中学时代的生活,那时候写怎样趁着火车经过的时候把选择题的答案念出来,更有意思。现在,我想,火车一天经过好多次,总不会都在考试的时候吧?

  ○有时候我们正在念书,有时候老师正在讲课。我们念书的声音,火车经过的声音,常常混在一起。

  □好,就用书声和火车声做“起”。

  ○我来写:我们的书声和火车的声音,总是混杂在一起。

  □加上形容词。

  ○琅琅的书声,轰隆轰隆的火车声。

  □这地方不要用“混杂”,一说“混杂”,书声就丑了。书声应该是很美的。

  ○改成“搅拌”吧?

  □把整个句子念一遍。

  ○我们琅琅的书声,总是和轰隆轰隆的火车声搅拌在一起。

  □“我们”两个字显得突兀,上面加上时间。

  ○三年来,每天早晨,我们琅琅的书声总是和轰隆轰隆的火车声搅拌在一起。

  □你看这样是不是好些?

  ○写一句,就要费这么多心思呀。

  □推敲嘛。

  ○下面该“承”了吧。

  □当然。下面你要写书声和火车声是怎么联在一起的。

  ○因为学校就在铁路旁边。

  □下面接着写读书和火车的关系,你们上学要不要坐火车?是不是坐在车上——甚至站在车上——也温习功课准备考试?会不会坐在车上就像是坐在教室里,坐在教室里听见车声的时候又像坐在车上?把这些写出来,一面托住“起”,一面准备“转”。

  ○我现在要写记叙文,怎样转才好?

  □议论文的“转”,是换个角度,说另外一层意思,记叙文的“转”,多半是写事情的变化。比方说,火车忽然不经过这里了,铁路拆掉了,万华到新店本来有条铁路,现在不是没有了吗?

  ○我们学校旁边那条铁路并没拆掉。

  □或者,火车照常经过,可是没那么大的噪音了,铁路电气化以后,火车走得又快,声音又小。

  ○我们旁边那条铁路也没有电气化。

  □或者,你转学了,你换了一个学校。

  ○我也没转学。

  □你现在读三年级,再过半年,你就要毕业了,这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你就从这上面“转”吧。

  ○好。“再过几个月,我毕了业,就要离开这个学校,听不见这隆隆的车声了。”

  □别这么快,这样太急促了。先想像一下新学校是什么样子。——想不出来是不是?就写你想不出来。

  ○好。“再过几个月,我要毕业了,我要离开这里,升入另外一座学校。我不知道那座学校在哪里,不知道它是什么模样,但是我知道,我是不会再听见这种隆隆的车声了。”

  □不要“但是”,“但是”已经藏在“再过几个月”那一句里。删掉“但是”,不要马上说听不见车声,先说别的声音陪衬一下。

  ○好。“我知道,我得把琅琅的书声留下,把争吵不休的麻雀和热情呐喊的蝉留下,把隆隆的车声也留下。”

  □换个比喻形容车声,“隆隆”用得太多了。

  ○雷也似的车声。

  □把“雷”字改成复词。

  ○雷霆似的车声。

  □雷霆太严重了。

  ○奔雷似的车声。

  □很好,“奔”字写出了火车的“动”来。下面可以“合”了。

  ○怎样“合”?

  □写到这里,你似乎是在抒情了,怎样“合”,由你的感情来决定吧。

  ○我真有点舍不得离开我现在的学校。我想,到那一天,我对这讨厌的车声,会十分怀念。

  □就用你这几句话作结。“讨厌”两个字太重,跟你流露出来的抒情的意味不能配合,可以改成“多事”。念一遍听听看。

  ○我真有点舍不得离开我现在的学校。我想,到那一天,我对这多事的车声,……

  □念不下去了是不是?最后这一句的语气急促,收刹不住。这地方最好用猜测的语气,感叹的口吻,使句子长一点,语气悠长一点、缓慢一点。“我对这多事的车声,也许会时时怀念,觉得回味无穷呢!”

  《作文三书》第六问(1)

  ○你在《作文七巧》里说,作文要会用比喻。近来我看书特别注意比喻,见了比喻就抄下来,已经抄了两百多条。

  □让我看看。望子成龙,杳如黄鹤,千里鹅毛,如簧之舌。这些都是成语,成语里头找比喻,可以找到很多。“柔若无骨”,这个不是比喻,“柔情似水”,这个才是。“芙蓉如面柳如眉”,“受降城上月如霜”,诗里也有很多比喻。“跳进黄河洗不清”,对,俗语谚语也是一个宝库。你知道“跳进黄河洗不清”是什么意思吗?

  ○这是说嫌疑很大,怎么解释也没有用。

  □为什么说跳进黄河呢,(○因为黄河里的水多。)你说对了一半。中国河流以黄河的水最浑浊,泥沙最多,地理书上会告诉你泥沙在一立方公升的水里占几分之几,一年有多少亿吨泥沙沉淀在河底下。你用这样的水洗脸洗澡是洗不干净的,洗完了,还有泥土留在身上。“跳进黄河”有怪你选错了河水的意思,也就是说你自己不懂得躲避嫌疑,惹上麻烦。这个比喻只有用“黄河”才贴切。

  ○我抄的比喻还有“哪里河水不洗船”,“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河里淹死会水的。”

  □你把跟“河”有关系的比喻集在一起,加以比较,这个办法很好。这样你会发现一样东西可以拿来比许多事物,一条河,一朵花,你都可以使用无数次。这里有一条好像是对仗的,“芍药花开菩萨面,棕榈叶散夜叉头。”你观察过芍药花没有?

  ○没有。棕榈树倒是天天看见,家门外面人行道上有的是。有时候,尤其是台风季节,披头散发的样子,白天还不觉得怎么样,夜晚的确有几分可怕。

  □这里又有一条:修剪过的花,开成一首七律。这一条很有创意。中国庭园一向主张生机自然,有些人受西方影响,把一排花或是一行小树修剪得方方正正,规规矩矩,呈现出“几何”之美。

  ○我能不能说“修剪过的小树,长成一片几何?”

  □可以,我想可以,但愿你的老师也不反对。

  ○这里有两句比喻,我觉得很奇怪,一句是“离别像死亡一样长”,一句是“欢会像死亡一样短”。人在离别中觉得时间特别长,在欢会中觉得时间特别短,这个我懂,可是死亡怎么会忽长忽短?

  □这个比喻的匠心所在,就是死亡可长可短。人死不能复生,因此死亡很长很长,这是指死亡之后。孔子是在公元前四七九年死的,到现在两千多年了,再过两千年,孔子仍然是死了,孔子永远死了,死亡不是很长吗?可是如果不说死亡之后,单说死亡之时,你在电影上也常看见,人在临终的时候眼一闭,头一歪,不就死了吗,死亡不是很短吗?

  ○唉,比喻嘛,它非常重要,可是实在很难。

  □比喻很重要,可是并不难。别的事情也许越重要越难,语文的使用我看是越重要越容易。(○那怎么会?)会的!越重要,越是人人要用,时时要用,它也就难不到哪里去。

  ○你说比喻人人要用时时要用?不是只有作家才在那里挖空心思找比喻,好久好久才想出一个来吗?

  □作家想的,是创造性的比喻,是别人没有用过的比喻。大众日常说话写信,用的是约定俗成的比喻,通行已久的比喻。由这些通行已久的比喻,可以看出比喻无所不在,人人不知而行。我们不是都管演员叫明星吗?“明星”就是比喻。

  ○演员叫明星,大牌演员叫天王巨星。(□电影界戏剧界叫星海。)新演员叫新星。(□演员死亡叫陨星。)有一本书叫《星谱》,我还以为是天文学,打开一看,原来是演员的小传。

  □吃喜酒,有人酒量大,人家就说他是海量。如果说“海”是“大”的意思,当然也可以,我们从比喻的角度看,海就是海,海量就是如海之量。(○人海的“海”也是比喻吗?)万人如海一身藏,是比喻。

  ○这么说,“铁汉”也是比喻。(□不错。)鬼计也是比喻。(□不错。)山积,斧正,光临,岂不都是比喻?

  《作文三书》第六问(2)

  □山积,斧正,是很明显的比喻。有些比喻不明显,像“灭亡”,就是像火灭了,像人死了。我们说某人很“厚道”,某人很“薄情”,厚和薄都来自比喻。

  ○有句话是人情比纸薄。

  □一个人的头发白了,我们说他一头银发,这个“银”是什么意思?字典上说,银,白色,没错;我们说,银,像银子一样的颜色,也没错。银发,银白色的头发。不过银子表面氧化以后就没那么白那么亮了,那种颜色叫银灰,银发也可能是银灰色的头发。

  ○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解释铜绿?(□可以。)也可以这样解释雪白?(□可以。)黄色有橘黄,米黄,金黄,——怎么又说金红?

  □纯金闪烁着近乎红色的光芒,叫赤金。

  ○金红,还有火红。——还有火急,像失了火一样急。

  □也不一定是失火。你在营火晚会上观察过火没有,燃烧的时候,火在柴上是有一幅急急忙忙的样子。

  ○还有“猴急”,猴子总是没有耐性。

  □你看,天地间皆是比喻。(○比喻中自有天地!)离开比喻,我们说话就有困难。

  ○有些比喻,只看见人家这样写,没听人家这样说。像这一条:路是一河晚霞,我是凌波的仙子。

  □路是一河晚霞,大概是刚下过雨,柏油路面上有水,水里有霓虹灯的倒影吧?(○是的。)凌波仙子,就是走在马路上的人了?(○是的。)这样的句子有“文艺腔”,只能在写作的时候用。恐怕只能在写诗的时候用。有时候写抒情的散文也行。

  ○雨是抽不完的丝,织成一张大网,任我在网中挣扎。(□这句也不错。)落日如猛将受伤吐出来的一口血。(□哎哟,这一句好可怕,教人忘不了。)人生就是你驾着一条新船,在一条陌生的航线上航行,手里的航图模糊不清。

  □这一句,倒是写论说文也可以用了。

  ○这些比喻是怎么想出来的呢,怎样才会产生比喻呢?

  □这,很难说明,这与“才情”有关系,与“灵感”也有关系。有一年我读莎士比亚的剧本,那里头比喻真多,读着读着我忽然有一点儿领悟,他老人家有些比喻是用“大远景”的手法产生的。你知道,电影镜头有远景、中景、近景和特写。远景,镜头摄出来的空间大,空间里的景物就相对缩小,这时看上去景物就不像原来的东西,像是另外一种东西。如果近景是山坡上有许多人,山顶上有许多人,山脚下也有许多人,大远景把整个山照出来,满山是人,这时候人缩得很小,看上去就不像人,像一堆昆虫,或者像一群蚂蚁。所谓“蚁”,就是这种情景。

  ○莎士比亚也用“蚁众”吗?

  □我没见他用“蚁众”,我见他说“人们都像蝴蝶,只向炙手可热的夏天翩翩起舞。”他说“在世界的大卷册中,英国是广大水池里的一个天鹅巢。”他在描写一个英雄的时候把凡夫俗子都缩小了,你看,“他像一个巨人似的跨越这狭隘的世界,我们这些渺小的凡人一个个在他粗大的腿底下行走,四处张望,替自己寻找不光荣的坟墓。”

  ○这么说,“人山人海”就是大远景手法,“山是凝固的波浪”也是。

  □凡是太大的景象都难比,你哪里去找同样大的东西?你描写天空,哪里去找跟天空一样大的东西做比喻?你说天如“穹庐”,像中央高四面低的圆顶,像蒙古包,你把天缩小了。

  ○我想起长江“如带”。

  □说长江像一条带子,是故意贬低长江,抹煞了长江的气势。如果你见过那么大的江,你会说那不是一条带子,那是一根血管,你自己的动脉血管。它的每一个波浪都撼动你全部的神经。

  ○景物太大,固然难写,景物太小,也不好办。不知道莎士比亚是怎样处理的?

  □有时候,莎士比亚把他要描写的景物放大。放大可以夸张效果。他描写一个人受了伤,要死了,“创巨痛深的伤口,像是一道毁灭的门户。”把伤口放大到门户的程度。另外,他描写一个英雄打了胜仗,立下战功,自己身上也多处受伤,他说:“每一个伤口都是敌人的一座坟墓。”这又把伤口放大到坟墓的程度。他描写英雄为了复仇与兵打仗,士兵的每一根头发都是一条惩罚的鞭子,又把头发放大到鞭子的程度。

  《作文三书》第六问(3)

  ○我们就用放大的方法描写很小很小的东西好不好?

  □从前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生活很苦,身上生了虱子,皇帝不知道这叫虱子,写信回来说:“朕身上生虫,形似琵琶。”他就是把虱子放大到琵琶的程度。

  ○虱子像琵琶,跳蚤像什么?

  □你可以换个角度放大它。跳蚤的特点是会跳,而且跳得很高,有人说,如果以身体大小和跳起来的高度作成比例,跳蚤是跳得最高的动物了。你没有见过一窝跳蚤同时跳起来?我见过,如果要我比给你听,那就像一个黑色的炸弹突然爆炸。

  ○你在《作文七巧》里提到秒针。像秒针这样小的东西用什么比喻好?

  □我一直忘了告诉你,比喻不是孤立存在的,他是整篇文章的一小部分,用什么样的比喻,得看文章需要什么样的效果。莎士比亚写的是复仇之师,士兵的头发才会和鞭子联起来,如果你写美容院,能说头发像鞭子吗?美容院要鞭子做什么?英雄驰骋疆场,全胜而归,他身上的伤口才是敌人的坟墓,如果是台风把房子吹垮了,砖瓦在你头上敲了一个洞,还能说是敌人的坟墓吗?哪儿来的敌人?

  ○可见别人的比喻虽好,自己未必合用。

  □你可以学别人的“方法”。刚才你提到秒针,我想起我读过的两篇文章。一篇形容秒针像“鸡啄碎米”,整篇文章怀念农村生活;另一篇写的是道路辛苦,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秒针在他眼里就不同了,他说秒针一步一步走得很慢,每一步都好容易摆脱了地心吸引,就像他当年背着行囊在泥沼里前进一样。

  ○这里有一个比喻,形容菌类的形状像原子爆炸升起的云柱,这该是一种毒菌啦?(□对啊!)把杜鹃花的红说成哭红,烧红,或是泼红,文章里的感情一定不同啦?

  □不错,我的意思你都明白了。

  ○以后再读到好的比喻,我得把整篇文章影印下来才行。

  □如果有一首诗或一篇文章很精短,如果他用比喻又用得很多也很好,我们得考虑读熟了,能背诵。我这本书里有这么一篇:

  ○乍愿君如天上之月,出海复东来。(□这是比喻。)不愿君如东流之水,到海不复回。(□第二个比喻。)有情之月无情水,黯然销魂别而已。况复一家判胡越?百年去乡里,关门断雁河绝鲤。(□这是用典。)万金不得书一纸。噫嘻乎嗟哉!远游子,春风三月戒行李。留不住,箫上声。(□比喻。)拭不灭,玉上名,(□比喻。)千尘万劫,销不得屋梁落月之相思,河梁落日之离情。(□用典。注意典故引起的联想,有时候和比喻的功能相同。)山中水,出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