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作文三书-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议论文的骨干是一“条”普遍原理。(有一种议论文只推翻别人提出的普遍原理,只攻破别人的主张,自己并不建立什么。作文课堂上大概不写这类文章。)凡是“普遍原理”,其中都包含若干同类的具体事实。“我吃了一条红烧鱼”,这句话里头只有一条鱼,再也容不下别的鱼,这是一道菜,不包含第二道菜。这句话不是普遍原理。

  我们不但吃红烧鱼,还吃糖醋鱼,还吃豆瓣鱼,还吃炸鲫鱼、煎带鱼、清炖鲤鱼、清炒银鱼。烧、炸、炖、煎、炒,是五件事,把这五件事纳入一个名词,就是“烹调”。动词升高成为烹调,名词也跟着升高为“海鲜”。海鲜不但包括各种鱼,还包括虾、干贝、鲍鱼、蛤蜊、九孔。

  这样一来,整个句子的结构大起变化,句首的“我”字也跟着升高,变成“人人”。海鲜,烹调,人人,都够抽象了,都包含许多东西在内。“普遍原理”看看就要产生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是,你在你的句子里下了判断,表示出是与非、对与错来。它可以判断许多事情。别人听到你的判断,举一反三,又可以用它判断其他同类的事情。

  叙述、描写、抒情的句子通常不下判断。竹林七贤之一的阮藉,生逢乱世,惟恐说话得罪了人,就从来不说下判断的句子。据推想,他只叙述、描写或抒情,不发议论,免得要负起是非对错的责任。

  如果就海鲜、烹调和“人人”之间的关系下一判断,可以写成“烹调可使海鲜成为美味。”这就包含了食谱上记载的许多事情,并且可以推知一般食谱上没有载明的若干事情。这句话可以算一条“普遍原理”。但是世上有些人不喜欢吃海鲜,他们可能讨厌这句话。

  所以“普遍原理”也发生赞成与反对的问题。

  “人总是不满现实的。”这话有没有包括若干具体事实呢?有。某甲总是对他的学校不满,虽然别人认为他的学校已经不错了;某乙总是对他的家庭不满,虽然别人认为他的家庭已经不错了;某丙总是对他的职业不满,虽然别人认为他的职业已经不错了。……

  “人总是不满现实的”,人永远觉得他少一间房子,少一套衣服,存款的数字后面少一个零,小数点最好向后挪一挪。这话含有许多个别事实,但是没有下判断。如果下判断,可能有两种说法:人有权利对现实不满。

  人该知足,以免自寻烦恼。这两种看法是互相排斥的。所以,写议论文的人常常互相辩论。

  很可能,有人读了“人有权利不满现实”,想想很有道理,渐渐变成不满现实的人了。另外有人读到“人该知足以免自寻烦恼”,想想很有道理,就变成一个知足的人了。所以说,议论文使人想,使人信。

  在《前赤壁赋》里面,“客”和苏子各有其对人生的看法,“客”认为人生无常,英雄豪杰到最后也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何况一般人?生命有什么意义呢?苏子则认为大自然的美是永恒的,是丰富的,回归自然的人,有永恒的美感和丰富的生命。苏子的一番议论,使“客”改变了沉重的心情。

  也许我们应该把“客”和“苏子”两人的意见连贯合并起来看。“客”是苏子的化身,反面意见的代言人。整个的意思是苏子看透了人生,要放弃名利,寄情山水,以大自然为心灵的归宿。

  请注意:《前赤壁赋》的整体效果乃是抒情,其中的议论情见乎词,真是“笔锋常带情感”。写景则情景交融,无法区分。这篇文章叙事十分简明,如豆之棚,如瓜之架。作者写到最精彩处,他的“理”时时随着写景抒情透露出来,许多句子是情、景、理三者交融。这是一种复杂的合奏。乐器虽然有好几种,但“曲式”是统一的,也就是说,无论抒情写景叙事说理,都用“赋”的句法,在“赋”的形式之中,大家是和谐一致的。

  综 合(5)

  我想目前我们没有这个本领。不过我们得到的启示可以马上实行,那就是,以抒情为主的文章,其中的议论必须能帮助抒情而不扰乱、打断抒情。目前最“安全”的办法是,使用议论帮助抒情时,说理的句子要少,以防喧宾夺主。苏东坡才有办法写那么多,他是大文豪。同理:用抒情帮助议论时,抒情的句子要少;

  用记叙帮助议论时,记叙的句子要少;

  用描写帮助议论时,描写的句子要少。加以归纳,似乎可以得到一条“普遍原理”。

  虽然很少,效果却可能很好。

  公园里的草地是风景,是公共的财产,你“不该”去践踏它。这是议论。倘若接着描写草地是那么新鲜,那么清洁,那么柔软,也许使你更“不愿”踏它。由于“不愿”,你会更加相信“不该”。

  春天,有些孩子爬上树去捉那在巢中嗷嗷待哺的雏,又多半不能好好地喂养,只是拿来玩弄一番。在他们手里,“雏”是活不长的。这一年,我们的树林里少了许多羽毛明亮的鸟,少了许多鸣声婉转的鸟,少了许多辛勤捕食害虫的鸟。这是大自然的损失,也是人类的损失。那些孩子实在“不该”这样做。倘若接着写,这也是鸟的损失,是“雏”的父母无可补偿的惨痛的损失,他们丧失了心爱的子女。你用抒情的笔法去写老鸟的痛苦。那些孩子不仅“不该”,更是“不忍”那么做了,而“不忍”使他们更相信“不该”。

  下面找一个实例,察看议论文综合使用各种写法的情形。这个例子比较平易。它的写法是,先标出“普遍原理”来:睦邻可以得到好邻居,好邻居使我们安宁快乐。然后引用已经得到众人信服的“名言”,支持此一“原理”:所谓睦亲睦邻,所谓远亲不如近邻,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里凝聚而得的智慧。此处所谓“凝聚”,就是归纳。下面的写法是用反面的材料支持正面的原理,写出不睦邻的后果:倘若邻居不能和睦相处,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有一位太太说,她有经验。下面叙述事实。她说,她家的客厅一向很干净。有一天,她从外面回来,满屋子都是油烟,呛得她马上咳嗽起来。怪了,油烟是从哪里来的?仔细一研究,原来后面的邻居在厨房里装了一架抽风机,对准她家的窗子吹,把厨房里的油烟都吹到这边来了。她想,这成什么话呀,你会装抽风机,我不会吗?她马上也装了一架,尺寸比他的大,马力比他的强,开动以后声音也比他响。每天做饭的时候,两家对着吹。你吹得我家墙上的字画哗啦哗啦响,我吹得你家的锅碗叮当叮当响,天天过日子像打仗。下面就这一段叙述,以反问的语气作一评断:这样一来,两个家庭还能安宁吗?还能快乐吗?下面以抒情帮助评断,以比喻帮助抒情:一墙之隔的两家人,彼此暗算,彼此讨厌,那种日子是很痛苦的。为此人要做多少恶梦?要有多少心烦意乱的日子?心里装满了愤恨,跟自己的家人要增加多少争吵?肉里插进一根刺的人,是要失去了正常的感觉的啊!下面从正面发挥议论:睦邻之道,千头万绪,但纲领只有四个字,就是“自爱爱人。”在这个原则下彼此相处,积极的一面可以互相合作,守望相助;消极的一面可以消除误会,避免纠纷。彼此和气,彼此热心,彼此有善意,谁也不紧张。下面用描写帮助议论:谁都希望他的隔墙是一瓶鲜花而不是一颗炸弹,谁都希望他的屋顶上是一个天使而不是一个魔鬼。下面用诗句支持描写,再用描写支持议论:“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岂独终身数相见,子孙犹作隔墙人。”这样的诗,谁读了也要神往心动的。下面回到议论:所以,要记住:好邻居是我们美满生活的一部分。搬家之前,用心选择好邻居,搬家之后,用心创造好邻居。

  文路无尽誓愿行(1)

  文路无尽誓愿行——力求突破的作家王鼎钧先生

  李宜涯

  在文学创作的路上,王鼎钧写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励志文章,他将写作视为终身的职志,为文学的神圣做传承。

  王鼎钧,笔名方以直。山东人。1925年生。1949年来台,曾任中广公司编审、《中国时报》副刊主笔、美国西东大学双语教程中心华文主编。现旅居美国,专事写作。曾获台北新闻局图书著作金鼎奖、《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推广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品有散文集《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碎琉璃》、《海水天涯中国人》、《左心房漩涡》、《怒目少年》、《随缘破密》等书。

  “人生三书”影响深远

  在中国近代文坛中,王鼎钧是一位最难将其作品归类的作家。从1949年正式开始写作,王鼎钧至今已七十一岁左右的高龄,犹创作不懈。而细数他曾出版的三十余本书,文体繁复,有评论、小说、散文、诗、剧本,触及面的广阔,可以说是当代作家中少有;而难能可贵的是,不论何种文体,王鼎钧都能以丰富的人生阅历、洗练的文字修养,将之运用裕如,达到雅俗共赏的境地——既能脍炙人口,又受评家赞誉。

  王鼎钧,可以说是一位天生的作家,也是一位卓越的作家。其实,无须特别为其定位,他的每本书,都是该文体中的佼佼者;虽然,他将自己最后定位于散文。王鼎钧的散文的确好,但真正让他在文坛中大放异彩,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则是他的“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这三本书在1975年7月以后陆续出版,成为当时乃至于今日许多青年学生的课外书。曾有人保守的估计,至少有三十万人读过这三本中的一本;通过这三本书,王鼎钧的人生观,深深地影响着这一代的年轻人。

  这三本书的文体,应属于励志小品类,全部内容共计有三三〇篇,每篇字数,少则二百余字,多则六、七百字,文简却意丰味永,因此,虽然谈论的主题不外乎公共道德、克己修养、处世态度、勤学求知、励志求进,但是由于王鼎钧擅用小故事烘托主题,再严肃的说理也能让人轻松下咽,毫不费力,使读者轻易从中汲取智慧与启发,因此,三书一出版,即洛阳纸贵,其中《开放的人生》当时是台湾尔雅出版社挂头牌的畅销书。

  这样的文章,是王鼎钧最基本的写作风格,他不爱用艰涩的理论文字说教,也不爱用奇巧雄辩方式去灌输人生的大道理,他以灵光一闪的生活化语言,与读者心会神通。在传统的励志小品文中,王鼎钧的笔法无疑是独树一帜,与众不同。

  王鼎钧服膺前人之句,“良工式古不违时”,在写作的路上,他一直寻求突破与创新。在“人生三书”畅销热卖之时,有人劝他“打铁趁热”,将家中存稿多出几本集子,他不肯,也有些书商希望他以三书的模式,再继续类似的创作,他也不肯。他开始摆脱过去所有的文体,以十五个月的时间,写出了他一系列自传式的散文,《碎琉璃》是第一本,从此他朝向艺事不朽的永恒走去。

  《碎琉璃》与颠沛的前半生

  谈到《碎琉璃》,王鼎钧前半生的颠沛流离,不能不提。他的出生年月日,有的书上记载是1925年,也有很多书注明他生于1927年。到底何者为是?当我以越洋电话问起,王鼎钧的声音有些黯然:“我也不知道,大陆开放后,我曾向老家查问过,但老家的亲人都不在了,资料也没了!说是1925年4月4日,也是在台湾报户口时随便说的。”4月4日是当年王鼎钧当流亡学生,学校承办人员帮他写的,因为,这天是学校的校庆。

  山东省临沂的兰陵镇,是王鼎钧的老家。对于从十四岁就离去的家乡,王鼎钧有着难以言喻的情感。至今,在他自印出版的每一本书后,都会盖上“兰陵王鼎钧印”的刻章。就读小学时的王鼎钧,即对中国文字有着敏锐的感受,曾对老师举例说明“吹面不寒杨柳风”与“秋风秋雨愁煞人”的两种因风而起的不同感情有所疑惑,老师在听完他的看法后,点头微笑,就交给他夏丏尊写的《文心》一书,王鼎钧一口气读完,喜欢至极,开始对自己有着深深期许——将来做个夏丏尊。

  文路无尽誓愿行(2)

  小学尚未读完,对日抗战开始,战局逐步扩大。这一场在千万中国人心头上烙下难以磨灭伤痕的战争,也同样影响王鼎钧的一生。在战争中,他被逼与家人分离,离开故乡,冲破封锁线,来到安徽阜阳,成了一名流亡学生,随着成城中学(后改为国立第二十二中)到处奔波。

  流亡学生生活迫使王鼎钧从无忧的童年,很快地走入无依的少年,这样惊天动地的转变,对王鼎钧的一生,有着无穷的影响。王鼎钧回记这段时期,曾如是写着:“流亡期间,跋山涉水,风尘仆仆,和大地有了亲密的关系,祖国大地,我一寸一寸地看过,一缕一缕地数过,相逢不易,再见为难,连牛蹄坑印里的积水都美丽,地上飘过的一片云彩都是永恒的。我的家国情怀这才牢不可破。”

  做流亡学生扩大了王鼎钧关怀的层面,而这份关怀,多年以来曾使他精神郁结,纾解之道,只有写作。在写作的领域中,王鼎钧的家国情怀得以尽情发泄。《碎琉璃》就是这份感情宣泄后的第一本产品。

  美好的日子一去不回

  《碎琉璃》完稿于1978年3月。在这本书中,王鼎钧长期出入于散文、小说、戏剧之间兼收并蓄的表现技巧,渐能得心应手。最重要的是,此时年已五十岁的他,“心如明镜,无沾无碍的境界可望可即”(见新版《碎琉璃》后记)。因此,他以出入自得的文学手法,将少年时代的生活为底本,记录并展现这底本后面所蕴藏着极深、极宽阔的东西。王鼎钧表示,他要“为生民立传,为天下国家作注,我提供一个样本,虽不足见花中天国,却可能现沙中世界。”

  《碎琉璃》这本“一个生命的横切面,百万灵魂的取样”的书,也是王鼎钧写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此之前,王鼎钧的创作,大多为时事议论杂文,如前述脍炙人口的“人生三书”;或者是一些实验性质的小说,如《单身汉的体温》;或者是抒情散文,如《情人眼》;甚至是教人如何写好文章的书,如《文路》;——这些作品、记录了王鼎钧从大陆来台湾三十年的生活——早年他当过中学老师,教过国文,后来进入中广,写了许多广播剧剧本;1969年进入报社,担任《征信新闻报》(《中国时报》前身)的副刊主编;他用“方以直”为笔名,在各报副刊发表过许多方块文章。这些经历,使他世事练达,人生智慧满溢,但是,却对他的文学生命没有更深、更广的拓展。

  1976年,王鼎钧先生在元旦之夜,作了一次深刻的省思,决心摆脱职业,专心写作,挣开多年来他在职业与文学创作上顾此失彼的矛盾。生活,他终于发觉它是琉璃,是碎了的琉璃。过去美好的日子,随着战争一去不回了。失去的一切,无可追寻。但这一切,都将成为创作的泉源。一念至此,王鼎钧从此走向名山事业。

  《左心房漩涡》从心所欲

  1978年,王鼎钧的人生再度面临转折。他答应美国西东大学的邀请,赴美担任编写华文教材的工作,两年期满之后,西东大学继续聘他,从此,他就定居美国纽约,离开生命中的第二家乡——台湾。

  王鼎钧每当回忆这段过程,心中似乎有说不出的痛。他沉沉地说:“美国是我的空门啊!当我踏入美国机场,喝着饮水机中的水,我就告诉接机的朋友,这水,是忘魂水,从此要我忘记以往的一切。”

  美国既是空门,为何还要进入?对于这点,王鼎钧曾在《海水天涯中国人》一书中说过:“时代用挤牙膏的方法把我挤出来,从此无家,有走不完的路。”事实上,从十四岁那年离开家乡,当起流亡学生,王鼎钧就已无可奈何地走向人生的空门。美国,应该是所有空门中最空的一个门吧!

  《海水天涯中国人》与《看不透的城市》两本书,是王鼎钧赴美后的作品,他并不满意。他说:“这两本书并不好,可以一提的倒是后来写的《左心房漩涡》,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种突破。”

  文路无尽誓愿行(3)

  《左心房漩涡》发表于1988年,由尔雅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发行不久即获得台湾金鼎奖,以及《中国时报》文学奖中的散文推荐奖。而细读此书,王鼎钧能获得这些荣誉,可谓实至名归。

  这本书共分四大部:“大气游虹”、“世事恍惚”、“江流石转”、“万木有声”。四大部的每篇内容,主要均是故国之念。王鼎钧透过感性的笔,将他对家乡的刻骨相思,幽而不怨,伤怀却不滥情的表达出来,令每个或年长、或年少的读者,都能感到一股思念大中国的情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