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第4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我也说不太清楚,好像是视察新品种的试种情况,也可能为了两个孩子长些见识吧!陛下像谦儿这么大的时候已经掌管整个庄子,开始积累力量了,也许是就想让他们体会下创业的艰辛!”赵信略想了下说道。

    “那时候妹妹就陪在陛下的身边了吧?”朱淑真话中不无醋意地说道。

    “才不是呢,我们那时只是府中的小厮,难得一见陛下的!”以赵信的聪明如何听不出来,自己在去年产下一子后,皇后对自己似乎多了些戒备,含糊地说道。

    “哦,那妹妹和这庄子中的人都很熟悉喽,看那里长已经多年未见还是一眼便认出了你!”朱淑真言道。

    “住的久了,混个脸熟罢了!”赵信轻笑了下说道。

    “是吗!如果妹妹有难他们也不会坐视吧?”朱淑真端起桌上的茶喝了一口,觉得苦涩难咽,又不着痕迹的吐了回去,悠悠地说道。

    “他们只听陛下一人的将令,世上再没有第二个人可以调动他们!”赵信也端起杯子吹了吹浮沫,轻咂着喝了下去。

    “原来是这样!”朱淑真若有所思地轻声道……

    …………

    经过一场风波后,赵柽依然住进府中的冬园,这里一切如旧,就连庄子上的人也没有想象中的热情,仿佛二爷只是出去玩了两天便回来了,什么都没有改变,他不是皇帝,还是那个整日在庄子中钻来窜去的少年,领着大家挖渠筑坝,种菜酿酒的小王爷。

    赵柽似乎还是原来的样子,身后跟着见喜,有时还带着孩子,见到庄子上的人大叔、大伯叫的亲热,走到哪里赶上饭点随便找一家坐下便吃,更多的时候是蹲在地头和大家拉家常,说说这地里的玉米、花生和番薯,从长势如何,产量如何,说到如何吃、怎样存储。往往能在田中留恋一日。

    大家也渐渐明白了,地里这些引进的新作物其实寄托着皇帝的宏愿,他是想让天下的人都能有饭吃,即便遇到灾荒年也不会出现饿蜉遍地,流离失所的惨象发生。而皇帝将此作为引种的试验田和将来的育种推广基地,这表明皇帝依然想着他们,把他们当做最信任的人,让大家心中都暖烘烘的。

    又过了几日便到了秋收的日子,宰相许景衡等人突然接到皇帝的圣旨,命户部司农监速派人前来襄邑皇庄参与新作物的验收。几位当朝宰执见了御书又生气又好笑,不过也都松了口气,总算知道了‘失踪’多日的皇帝一家的下落。他们这几天可是度日如年,一边要保守皇帝失踪的秘密防止引起混乱,又得暗中寻访皇帝的下落,担心一直念叨当皇帝太累、太烦的赵柽挂印而去,找个地方躲了起来!

    国不可一日无君,右相陈公博要立刻前往襄邑迎回皇帝,但是他的提议很快被许景衡否决了,他太了解皇帝了,偷偷的溜出京城一个是真得烦了,想出去散散心;再一个就是关心新作物的情况,想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偷偷的走,就是不想扰民,若是大张旗鼓的去,皇帝肯定不喜,搞不好就弄假成真了,麻爪的是大家……

 第二百五十四章 扪心自问

    宰执们几经商议决定还是让皇帝自在几天吧,若哪天把皇帝逼的像太上皇那样荒废朝政,跳墙出宫寻花问柳岂不更糟,再说皇帝在襄邑干得也是正事。所以次日便派户部侍郎乔坤领队,司农监寺卿及一干吏员启程赶往襄邑和皇帝会合,当然也顺便遣人送去些待批的急务,也捎去了些日用之物。

    赵柽等来了帮手,划定了几片田地让他们全程记录收获流程,过称验数,统计产量,指导秋收。而他自己更是早出晚归的泡在大田中,亲力亲为参与试验田中的作物收割、晾晒,吃喝都在田间地头,人累的也瘦了一圈,不过情绪很好,兴致很高,反而让人觉得他当一个农民比当皇帝更快乐。

    天公作美,十多天后秋收基本结束,各种作物的产量也统计出来了,在没有现代化灌溉设施、化肥和农药的情况下,玉米的产量达到一百九十斤到二百三十斤之间,在后世这个产量可以说很低,但是在古代已经可以称之为高产了,相当于春粟中产量较高着。

    在往年大部分旱地便被闲置,但是今年赵柽让大家将地都重新利用起来,种上了冬小麦,准备改稻麦轮作为麦子和玉米轮作。因为玉米的引进更大的意义在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推广后可以成为与小麦、春粟或高粱等轮作倒茬的一种重要作物。同时可以使过去许多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山地沙地得到开发,从而增加了耕地面积,同时也对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具有一定的作用。

    两方面结合起来。玉米的引种可以促进粮食总产量的提高,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粮食。对缓解长期因缺粮而产生的矛盾。随着玉米栽培面积的扩大,使长江流域以南过去长期闲置的山丘地带和不宜种植水稻的旱地被迅速开发利用。同时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也可以逐步取代原有的低产作物,成为主要的早地农作物。

    花生的产量达到亩产最高达到二百斤,标志着引种基本成功,此后大宋子民饭桌上不仅是多了一道美食,而且可以提供优质的植物油和丰富的蛋白质,加工后的残留还能用于制造优质动物饲料。花生的种植是一些荒地得以充分利用,还能改善土质,很多地方可以一年成熟两茬。很有潜力。

    最给人惊喜的还是番薯,亩产达到了五千斤,不但使赵柽兴奋异常,百姓们也十分吃惊。这种东西最了解的还是皇帝,由于番薯不争地,山坡旱园、海边沙田均可种植。产量又高,可代粮充饥,以其为半岁粮。歉年,番薯的作用更大。其高产性可以使百姓免于饥饿。

    而大宋所处的地区江南、江北、西北、西南各个地区都可以种植,推广种植,既解决了百姓的粮食问题,又能省下种粮食良田改种经济作物。发展商品经济。而且除供食用外,番薯还可以成为制糖和制酒精的原料,那时有些地区的禁酒令就可以解除了。

    欣喜之余。赵柽下令挑选良种,明年将玉米、番薯和花生的种植推广到京畿四路、河北两路及江南部分地区。采用先点后面的形式推广。每个州县都要建立示范区,选择有经验的农民种植。积累经验、选育良种后再大规模种植。在执行中要避免采用强制措施,而应采取减免税赋的方式鼓励农户种植;同时要防止急躁盲目的大面积种植,以免经验不足造成粮食大面积减产而产生人为的饥荒,引起恐慌和动乱。

    赵柽知道每一种新事物的出现和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人们往往都会采取审慎的观望态度,所以在推广种植的同时,他又组织人手在他的主持下编写《新农经》,将这几种新作物的从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以及储存和几种简便易行的食用方式编辑、印刷成册下发到各处。

    与此同时,随行的御厨们已经在皇帝的指点下用这些新作物作为食材研制新食谱,因为赵柽知道只要这些东西在御宴上出现,用不了几天京中大臣们的餐桌上便会出现窝头和烤白薯及油炸花生米,而这些吃饭很快就会风靡京城,然后随着商队和离京的官员们扩散到全国,直至到每一户百姓的餐桌上。无论古今什么事情,上行下效都是最好的推广方式……

    还有两天便是中秋节,京中已经数次遣人催促皇帝归京,可赵柽都将他们打发了回去,丝毫没有归去的意思。两个孩子已经同府中的孩子们混熟了,每日在庄子中嬉戏玩闹,赵柽也不禁止,甚至不会派内侍跟随,任由他们自己去胡闹。没了大人们的约束,两个孩子都玩疯了,甚至吃饭都不回府,当然也不会饿着,谁都知道他们是二爷家的孩子还能亏待他们吗?

    几位后妃闲来无事也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出府到码头和庄子上的‘商业一条街’逛逛,看看热闹,瞅瞅新鲜,到酒楼上坐坐,品尝下当地的吃食,赵信这时便成了他们的导游。

    “姐姐,这里的酒楼怎么都多写有‘王府私房菜’的招牌,难道这里的厨子都是出自王府,包子、骨头汤也能叫王府菜?”中秋节是大宋新酒上市的日子,所以各家商铺、酒楼都会装饰一新迎接这个日子,也比平日热闹了许多,李潇潇一早就将众**害起来逛街,她好奇地问赵信。

    “都是趋权附势罢了,想借陛下之名好做生意!”朱淑真撇了下嘴说道。

    “其实这些酒楼、食店多少都与府中有些关系,有些酒楼就是府中的产业。”赵信没有理会皇后的不屑自顾自地说道,“当年官家刚来时,这里不过是户部的一个废弃的马场,几百户要走的佃户,几十顷旱地,荒凉之极。而官家的俸禄和佃租也只够勉强维持府中运转,他若想做事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因此利用太后赏下建府的钱修河开渠建了码头和工坊、酒坊!”

    “那也和王府沾不上边啊?”李潇潇言道。

    “当时修渠之时,官家不但给干活的佃户发工钱,而且管饭。挖土砌石都是重体力活儿,官家便每日杀猪宰羊,骨头煮成汤,因为他年幼干不了重活,每每亲自下厨,因此便风行起来。再后来,码头修建完毕,因为这里州县都不敢设卡收税,往来的客商便在这里停船卸货,渐渐繁荣起来,官家又沿街修起了商铺、酒楼,租给客商。庄子中有手艺的人也想做,但是无钱购置家具交付租金,官家便装修、布置完毕后采用先用后收的方法扶植他们,并且派府中的厨子教授厨艺,而他也创造了几十种新菜,改蒸煮为旺火炒制,所以他们便都挂起了王府私房菜的幌子!”

    “哦,原来如此,私房菜之名倒是不虚,官家小时候的心肠就如此好!”李潇潇对皇帝的过去不甚了解,现在听了感叹地说道。

    “是啊,那时官家和我们这些小厮都是吃同样的饭食,诸事也亲力亲为,对府中的仆役同样大方,想想他那时不过和谦儿一般大小却懂得那么多事情,做出这么多大事,真让人打心底佩服,因此别看官家年纪小,可不论府中还是庄子里的人没有人敢拿官家当孩子,事情都找他拿主意!”赵信想想当年自己并为觉得有什么,可经历的事情多了,自己也曾主持原州事务,便明白了官家当年是多么不易。

    “谦儿只是长于宫中,若是有此际遇,定也能成就一番事业!”朱淑真接口道,赵信拿他们父子相较似乎触及了她的痛处。

    “对,龙生龙,凤生凤,谦儿定能成就大气的!”余里衍何等人物,看出了皇后的心虚,笑着说道。

    “官家那时一定很好玩儿,小孩还要装出大人样,一定十分好笑!”李潇潇好像没有觉察到什么似的,毫无心机地拍手笑道。

    “嘘,小点声,小心有人听到,那可就麻烦了!”赵信赶紧捂住李潇潇的嘴,紧张的四处看看轻声说道。

    “姐姐,怎么啦?一句玩笑也开不得!”李潇潇诧异地说道。

    “哼,你不知道多年前就在这座酒楼上,几个有功名的士人只因一句‘黄口小儿’险些被人打死,当时整个庄子的人都蜂拥而来,若不是官家调动亲卫队和社丁阻拦那些人都会被唾沫淹死。所以在这里千万不能说官家不好,即便是玩笑也不能随便说的,他们可不管你是什么人,敢说官家的坏话那就是他们最大的敌人!”赵信点了她脑门一指头说道。

    “哦,这么严重啊!”李潇潇吐了吐舌头说道,“怪不得官家放心我们随便出府,孩子们在庄子里野,原来这里的人都堪称官家的近卫军啊!”

    “你刚知道啊,官家一声令下,即使前边是刀山火海,这里的老少眉头都不会皱便会冲上去,他们早就把官家当做他们的最亲的人,你扪心自问能做到吗?”赵信认真地说道,几个人听罢都沉默了……

 第二百五十五章 暗流涌动

    中秋节兴于唐,盛于宋,此时已经成为中原地区的重要节日,今年皇帝领着一家老小‘回乡省亲’,总管杨峰和几个庄头商量着怎么也得举行次像样的聚会,让皇帝与民同乐。于是便瞒着赵柽悄悄的开始预备所需应用之物,但他们也知道皇帝不喜欢奢华,再说他们比排场谁能超过宫中啊,所以就将聚会安排在王府堂前的演武场上!

    当日早晨早饭一过,杨峰便到内院求见皇帝,可却扑了个空,旺福说皇帝一早和大总管两人便出府了,他也不知道去了哪里。这种事情大家都习以为常所以也没放在心上,可到了中午再去还是没有回来,杨峰有事便遣人寻找,但是找遍了皇帝常去的地方都没有找到。

    这时杨峰有些急了,连忙发动更多人四处寻找,但是又失望而归,他便有些慌了,急忙禀告给皇后。朱淑真大惊,皇帝失踪了这还了得,她便要命人速通知当地官府派员寻找。但是却被赵信和其他几位王妃劝住了,这个消息要是传出去,不管真假都会引起大乱,不知道会引发什么事情,还是暗中查寻为佳。

    赵信压根就不相信皇帝会在庄子中出事,再说皇帝也不是什么善茬,即使有人想暗算他也不会轻易能得手,但是又不能不防万一,于是她命杨峰调动乡兵以维护宴会安全的名义封锁庄子的各个出口,严加盘查进出之人,同时命内卫们出府暗中调查。赵信临危不乱,调度有方。很快便稳定了场面,也不由的让其他几人刮目相看。暗叹不如,这也难怪她会得到皇帝的宠信。余里衍等人都看向皇后,所想恐怕都是一件事,要不是赵信出身的缘故,恐怕这皇后的位子就要让与她了。

    安排好一切,赵信命人将早晨值守的近卫和门人叫来询问,他们都言皇帝没有任何异常,像往常一样和他们说话,当值守的近卫想随同保护时,皇帝没有让他们跟着。唯一比较奇怪的是大总管见喜手中拎着个篮子。只是上面盖着看不到里边有什么东西,两人出了府门后向庄子西北方向去了。

    “我知道官家去哪里了,把派出去的人都收回来吧!”赵信问完话说道。

    “陛下去了哪里?”堂上的人问道。

    “杨师傅,庄子西北是何所在?”赵信反问杨峰道。

    “哦,忠魂园!”堂上凡是来过庄子的人恍然道。

    “忠魂园是何所在?”朱淑真问道,她住的愈久愈加发现这个庄子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就如同旧府的冬园,现在的艮岳,上面始终笼罩着层层迷雾。便是她这皇后也无法得知其中的情况。

    “禀娘娘,忠魂园是襄邑军的墓园,专门安葬祭奠阵亡将士的,陛下登基后敕旨扩建。并御笔题了匾额!”杨峰急忙回禀道,几日的接触后他便发现皇后娘娘并不像皇帝的其他几位妃子好相处,总是端着皇后的架子。让人心中不大舒服,但是他还是嘱咐大家忍让。不要让皇帝面子不好看。

    “是吗?!那里安葬的都是什么人,值得官家如此看重。还劳动陛下亲往祭祀!”朱淑真这时已从当初的慌乱中平静下来,沉着脸问道,能得到皇帝亲往祭祀的除了天下诸神外,只有列祖列宗,便是朝中重臣离世,一般也只遣人代祭不会亲至。

    “禀娘娘,安葬的是襄邑籍,或从襄邑应招从军的将士,并没有什么出奇的人物,都是陛下的旧部和幼时的玩伴!”杨峰施礼禀告道。

    “襄邑真是好地方啊,地里长的是官家万里寻来的金豆子,住的地方是官家出钱盖得,吃得是官家发明的饭菜,即便死了还能达到官家的亲自祭奠!”朱淑真悠悠地说道。她的话不阴不阳,让堂上的人都为之侧目,可其贵为皇后身份高贵,众人也不敢当面指责。

    “不错,襄邑就是个好地方!”正当场面沉闷的时候,赵柽一身素服走进大堂冷冷地说道,目光中透着阴冷让人不寒而栗。

    “官……官家回来了,让大家找到心急,也不知会我们一声!”朱淑真不知道皇帝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听到了什么,尴尬地笑笑问道。

    “朕少年之时便被驱逐出宫,这里的人没有因为我的失宠而嫌弃我,而是在最艰难和危险的保护了我,帮助了我。”赵柽大声说道,“朕前往西北,招募亲卫千人皆是襄邑子弟,大和堡以少敌多擒杀敌酋,一战便阵亡七十六人;与察哥一战他们奋勇争先,二百余人血洒疆场;攻占灵州又有上百的襄邑子弟殒命城下。但是此间父老如数补齐,组建了近卫队以他们的生命保卫朕的安全!”

    “朕领兵转战万里,哪一次不是襄邑子弟冲锋在前,处处留下他们的鲜血,大宋如今将兵数十万,没有哪个敢扛襄邑军大旗,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比之当年的千余襄邑子弟自愧不如,朕拜祭下为国为民血洒疆场的兄弟们又有何不可!”赵柽激动地说道,“为了积累钱财,资助朕的大业,襄邑父老出人出力踏遍大江南北,行走天下,赚回的钱财富可敌国,可他们没有据为己有,得到这些土地和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