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人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健,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这段话大意是说:智慧的人能够看到事物的共同点,也就是万物都具有阴阳大道的本性,是相通的,所以称为察同;而无智的人看到的仅仅是事物外在形象上的不同,以及强、老等概念、形象上的区别。智慧的人因为清楚自身本性,所以会“修养和神”,“保精守神”,是为“智者有余”。而无智的人则不清楚自身本性,情绪不调,不“保精守神”,耗损自己的精神和精气,所以“愚者不足”。《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肾者,作强之官,伎(技)巧出焉。”肾主宰人在动作或工作时的负荷能力,使人的动作精巧灵敏。肾藏精,肾开窍于耳。所以,“智者有余”;精神和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身体轻盈强健,老年人仍然强壮,壮年人更加强壮。因此,圣人淡泊名利而思想恬淡,身心(乐于)合于自己善良的本性和宇宙虚无大道,所以能够长寿。
所以,作为老年人应该成为这样的智者而长寿。
那么智慧是如何产生的呢?《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道生智,玄生神。”大意是说,可见智慧因“道”产生,“道”在宇宙为五运阴阳之本体,在人则体现为人事妙用。所以,应该仔细体悟五运阴阳到底是什么。关于这个,《中医文化随笔43·两一》和《中医文化随笔23·五行》可供参考。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大意是说,智慧的人养生,他会注意以下几点:一要顺四时,会适应气候;二要稳定情绪和心态,随遇而安;三要中道行事,调整好阴阳的尺度,刚不怒伤心肝,柔不忧虑伤脾肺肾。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大意是说,作为脏腑之主的心脏如果仍然能够作主,那么十二脏腑就安稳,以此养生就会延年益寿,反之就会减损自己的寿命,十二脏腑也不安稳。所以,作为老年人仍然需要动脑思考,仍然需要加强学习,生机应该继续向上,特别是主动控制自己的内心世界,稳定情绪,去除习气。这样身体才能真正健康。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气主生发,所以,老年人应该心态继续保持年轻,这才是“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老年人要遵循“德全不危”的信条,这样才会使自己的心态向善向上而充满勃勃生机。
2006年12月4日于北京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70·志向
中医文化随笔70·志向
关于志向,中医论述的比较多些。
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志向呢?《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圣人之术,为万民式,论裁志意,必有法则……为万民副。”大意是说,圣人所具有的各种技术和能力,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其所遵循的意志,是有一定的原则的。那么是什么原则呢?“为万民副”,服务、辅佐万民的意思。
《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精神要保持生机向上,意志才能正常。树立远大而高尚的理想,是保持精神昂扬向上的方法之一。
《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狂言者是失志。”所以,树立了远大而高尚的理想必须要脚踏实地去实践、去履行诺言,不要只是“狂言”,因为狂言失志。
那么,如何脚踏实地去实践、去履行诺言呢?《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我们应该效法天德,光大而显明;利益他人而“藏德不止”。
更具体一些的“效法天德”的方法是什么呢?《黄帝内经灵枢·师传》:“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大意是说,无论是管理社会还是管理自己,管理此还是彼,管理大还是小,管理国家还是家庭,没有靠硬性管理而能够真正治理好的,只有顺着对方的意图引导对方才能治理成功。所谓顺,也不仅仅是阴阳、脉络气机要和顺,对于百姓、人民,也要顺从他们的意志,受到他们的欢迎,进而引导他们。这就是说,要随顺对方,保持和谐,进而逐渐引导对方向上、向善。
要努力实现自己高尚的志向,还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意志。《黄帝内经灵枢·本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也就是说,要注意驾驭自己的精神世界,保持精神的稳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情绪的中和,还要注意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进一步说,实现志向,调整意志,要注意调整“五志”。什么是五志呢?据《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悲),肾在志为恐。所以,我们在树立和践行自己的志向、理想和誓愿的时候,要有敢于披荆斩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魄力,要敢于金刚怒,以此养肝志;要以苦为乐,以树立远大理想为乐趣,而不认为是负担,以此养心志;勤于思考,反复琢磨,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不断向自己的理想靠拢,以此养脾志;树立理想以“为万民副”的慈悲之心为原则,并始终指导自己的言行,以此养肺志;不断总结,唯恐自己落后、懈怠,始终不要忘记自己的志向、理想、誓愿,以此养肾志。
在如上践行自己的志向、理想和誓愿的时候,我们就会进一步领悟人生、宇宙的真谛,树立更加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心态会更加地觉悟和洒脱,进一步明白我们的真心和本性到底是什么。《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
2006年12月5日于北京
71·更年期
中医文化随笔71·更年期
更年期是人体由壮年走向衰老的过渡阶段,这是生理现象。衰老表现为生物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都在发生退行性变化。更年期主要表现为人的内分泌功能减退或失调,最突出的是性腺功能的变化。这一变化会引起体内一系列平衡失调,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功能与精神活动状况的稳定性减弱,从而导致人体对环境的适应力下降,对各种精神因素和躯体疾患都比较敏感,以致出现情绪波动,感情多变,并可诱发多种疾病。
一般认为,女性到了45岁左右往往会出现更年期的各种表现,比如出现月经失调、头晕、心悸、胸闷、气短、情绪不稳、喜怒无常等现象。男子的更年期症状出现还比较晚,一般在55—65岁之间发生,比女性晚10年左右。
关于更年期的论述,《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男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中医认为,冲脉为血海,任脉主胞胎;冲任二脉与女性生理机能息息相关。这段话大意是说,女子大约在七七四十九岁的时候,任脉虚弱,冲脉经血衰少,女子月经绝,下部的脉道(足少阴肾经)不通,所以人就不能生育了。男子在七八五十六岁的时候,肝气衰弱,筋难以活动;八八六十四岁的时候,男精少,肾脏衰弱,形体不再生长,牙齿和头发都脱落了。这就是对更年期有关情况的论述。
更年期最突出的变化是性腺功能的变化,中医认为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就“无子”了。“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男子阴精,女子月经)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但是这个阶段也有特殊的人可以“有子”。为什么呢?“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可见,肾气有余和老而全形的人可以老而“有子”,身体非常健康。
这提示我们在青、壮和中年的时候要注意保精,而不要随便消耗精气。同时也提示我们行为要合道。《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大意是说,我们的行为合道,就要效法天地之德,随外缘而动,而生出妙用,自利利他。这就像回声附和声音、影子跟随身形一样。大道自然而不神秘,只有清楚了大道之理,才会清楚什么是天马行空般的自由。
要想平稳地度过更年期,就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志,注意培养高雅情趣,主动稳定情绪。关于这些,可以参看《中医文化随笔》中关于养生、养五脏、情志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了几种守神、修身养性的的方法,并有“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等的修养境界(参见《中医文化随笔10·治神》和《中医文化随笔63·本性》)。
这些都以德全不危为原则。《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参见《中医文化随笔05·养生》)。
2006年12月6日于北京。 最好的txt下载网
72·祭祀
中医文化随笔72·祭祀
所谓祭祀,据《辞海》的说法,是祭神和祀祖。《说文》:“祭,祀也。”《公羊传·桓公八年》注:“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唐·玄应《一切经音义》:“祠,祭也,天祭也。祀,地祭也。”可见,祭祀就是置备供品对天地神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
中医是反对鬼神论的。《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是说迷信鬼神(或认为是鬼神的祖先)的人,不可给他讲解大道的道理。《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道无鬼神,独来独往。”大道是事物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鬼神所控制不了的,是脱离于人的主观臆断的“独来独往”。所以,从这点上而言,中医是不提倡祭祀的。
《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黄帝内经素问·征四失论》:“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法天则地,合以天光。”《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大意是说,圣人的言行是有法度的,他们效法天地之德,以天地之德为行为原则。人也应该如此。什么是效法天地之德呢?天地是无私的,所以效法天地之德就是效法天地的无私奉献精神。为私不符合天道,必然会受到天道(规律)的惩罚。《黄帝内经灵枢·终始》:“无道行私,必得夭殃。”所以,从上述意义上讲,中医认为应该效法天地之德,而不是祭祀它。
祭祀与斋戒是不同的。祭祀其目的是为了祈福消灾,是把希望寄托于他人,迷失了自我主人公。而斋戒则是出于尊敬而非崇拜,其目的与行为是清洁、宁静自己的内心,反省自己,提高自己。《说文》:“斋,戒洁也。”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圣人之道……非斋戒不敢示,慎传也。”是说要珍惜与重视大道之理,不敢轻易将大道之理展示给未经过内心的洗礼的人,要慎重传播。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所谓精光之论,大圣之业,宣明大道,通于无穷,究于无极也……非斋戒不敢发,慎传也。”是说真正的大道之理是精湛高深的,讲大道之理是伟大的事业,传播大道,贯穿到宇宙与万物的方方面面而没有穷极。所以,传播大道要慎重,不能轻易发给不经过内心洗礼之人。这里也谈到了慎重传播大道的问题。
《黄帝内经灵枢·禁服》:“雷公问于黄帝曰……《外揣》言‘浑束为一’,未知所谓也。夫大则无外,小则无内,大小无极,高下无度,束之奈何……黄帝曰……子若欲得之,何不斋乎?”大意是说,雷公问于黄帝:在《黄帝内经灵枢·外揣》中曾经提到“浑束为一”的内容,不清楚是什么意思。既然宇宙万物在“气”上是相通的,可以混化为一体,在本体上具有超越相对概念的绝对性,所以大则无外,小则无内,大小、高下没有程度和极限,那么又如何去区分它们呢?黄帝说:这是大道之理,要想明白老师对我们所讲的这个大道内容,那为什么不清洁内心而进行斋戒呢?
宇宙万物在“气”这一本体上是相通的,然而“阳化气,阴成形”,气聚成形,事物之间在形象上又是不同的。事物之间就是这种在本体上“一气”,而在形象和功用上又存在差异的辩证统一关系。
2006年12月7日于北京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73·偶像
中医文化随笔73·偶像
所谓偶像,“偶”是仿人形制成的木偶,《说文》:“偶;相人也。”偶像有两个含义:其一是一种为人所崇拜、供奉的雕塑品;另外一个就是一种不加评判而成为盲目崇拜的对象。具有文学比喻色彩的“偶像”往往带有尊敬、崇敬的意味,不一定带有崇拜、迷信的意思。例如,他是我的学术偶像。而常态社会中的一些偶像崇拜则往往是盲目的、迷信的、迷失自我的。本文所讨论的偶像就是针对这种。
中医是不提倡偶像崇拜的。《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大意是说,知足适应于自己的饮食、服装和风俗,没有名利之心,没有地位、条件比自己好或差的感觉,只求自身的安逸、快乐与进步,这样的人们称为“朴”。就是因为他们内心朴实无华,所以没有什么贪欲,不会因为眼睛看到了什么东西而产生奢望,内心也不会被色欲所迷惑,不盲目追寻、模仿愚者、智者或贤者,只是守持好内心本性,他们与万物融为一体,所以不惧怕万物。因此说他们合于“道”。
其中,“高下不相慕”和“愚智贤不肖”都是说他们没有偶像崇拜。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mò,死)世不殆(dài,危险),以为天下则大昌。”其中指出,我们一定要让自己的内心做主,生出自利利他的智慧,保持“君主之官”的地位,而不要迷失自己的内心,把自己交给别人。心做主则脏腑健康安稳,这样养生才能长寿,反之则有损健康;心做主,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将自己盲目交给了别人。如果每个人都这样,自身做主,提高自己,那么社会就会太平昌盛。所以,从“心者,君主之官”的角度看,中医也不提倡偶像崇拜。
《黄帝内经灵枢·本脏》:“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大意是说,五脏是藏精神血气魂魄的地方,六腑是传化水谷而行津液的地方,这是天所赋予我们的,无论是愚人、智人还是贤人都是如此,没有两样,而不需要倚赖他人才能获得。所以,从人们脏腑生理平等一致的角度看,中医也没有提倡偶像崇拜。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对于以象征鬼神一类的雕塑品作为偶像,中医就更不提倡了。因为,拘泥迷信鬼神的人,不能与其谈论至德大道。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厌,合的意思。这段话大意是说,善于谈论天道的,必能应验于人事;善于谈论历史的,必能应合于今事;善于谈论人事的,必能结合自己的情况。谈论别人而不是盲目迷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或者向对方学习优点,或者看到对方的缺点引以为戒。
《黄帝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